明朝末年的中国,为什么会形成较为完整的反封建思想潮流呢?
明清之际出现了几个思想家,代表人物有李贽、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人,除却李贽之外,其他三人都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横跨了明清两朝。
李贽于1602年去世,他的三叔祖信仰伊斯兰教,迎娶了色目女性为妻,被明朝的官吏冠以“谋反”罪名。他本来姓林,为了避祸改姓了“李”,反对封建也是有一定原因的,思想上打了折扣。
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人的思想基本局限在小圈子里,趁着明清政权政权交替的思想政治管理的空隙,做了一些反封建思想的著作。传播的范围很小,到了清朝末年的时候,这些让你的著作才被人翻出来,作为反封建的思想著作。
他们的影响力非常小,可以称之为一股反封建的思潮而已,很多人都不知道,何况占绝大多数的民众,影响了、号召力都是十分有限的。(李贽像)
我们很多人都知道,明朝中后期由于手工业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不过这仅仅是萌芽而已,这样的萌芽很快被掐死在襁褓之中,没有形成所谓的资产阶级。
中国封建王朝的历代统治者,都采取的是“重商抑农”的大国策,不允许动摇这一国策。一旦形成新的阶级,对王朝的稳定具有很大影响,封建王朝不培养自己的掘墓人。(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像)
明朝末年不能形成完整的发封建思想,主要还是明朝的国情不允许,清朝更加不允许。
一、自然经济为主的社会。
中国封建社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这个社会的底层是大量的自耕农,也是王朝赖以生存的基础。农民阶层占据了明朝的绝大多数,农民阶层稳固则王朝稳固,这一阶层不稳固,王朝就开始动乱了。
所谓的资产阶级反封建思潮根本没哟涉及到这一阶层,就如同空中楼阁,长久不了。(古代小农经济图)
二、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冰冻三日非一日之寒,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就凭几个没有多少民众基础的思想家也翻不起多少浪花。幸亏也就是在明清交替之际写出,被人认为是反明朝的著作,不然早就被文字狱处理了。
在清朝,这些人的著作也是被控制流通的,属于小众阅读,更谈不上撼动封建思想体系了。
三、资产阶级力量非常弱小。
明朝的资本主义萌芽大都产生于江浙地区,其他地方尚未有形成系统的组织,范围非常小。范围小,力量自然也就小,对反封建这事也就是说说而已,没有上升到实际之中来,还属于雾里看花。
看似摇旗呐喊很厉害,封建主义岿然不动。
四、也只能在王朝间隙发一点牢骚了。
黄宗羲等三人的著作大都成书于明清交替之际,明朝已经灭亡,清朝还忙着清缴残余势力,对文化方面还处于听之任之阶段,这才有了这些著作。等清朝大局已定,谈笑间这些书生意气灰飞烟灭,等待他们的是“文字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