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为何作者只神化诸葛亮一个人呢?
被神化的历史人物,不仅仅只有诸葛亮。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那些被神化的人物的原型,都是不得了的人物。
首先提裴启的《语林》,是因为这种形象化图像化对诸葛亮举重若轻的描写,可以说是《三国演义》型的神化的一种先导。西晋张华《博物志》、南朝陶弘景的《古今刀剑录》记载诸葛亮佩剑的故事,也可以被视为这一类型的神化的肇端。或许可以这么说,士大夫等在内统治阶层一直致力于强调一个像诸葛亮这么充满智慧谋略的人物,能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又对自己的主公有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这是一种神化或曰制造神话的路径;而黎民百姓从蜀地为诸葛亮立庙而衍生出来『一山之内,每有风行草动,状带威神,若岁大旱,邦人祷之,能为云为雨』的神迹,是『聪明正直为神』,是甘棠遗爱能够呼风唤雨,这也是一种神化或曰制造神话的路径。上下两种观念在后世逐渐合流,所以不但包括王羲之、崔浩、王通、王勃、杜甫、杜牧等在内的大家赞誉歌咏诸葛亮,坊间传闻、闹市说书,各种话本戏剧曲艺都对诸葛亮的传奇故事津津乐道。
罗贯中生活的时代是元中期末期到明早期洪武年间,居住地方在杭州一带,这些地方是由于灭宋战争,经济文化重心南移,罗贯中从小便受此社会潮流影响。元末,去了张士诚手下当幕僚,后来离开张士诚,回到了杭州,开始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写作。
像关羽张飞,都是刘备在市井之中挖出来的,死之前还告诉诸葛亮马谡只会纸上谈兵,不可大用,但是诸葛亮战略意识强,不是诸葛亮刘备也不可能得到川地,刘备白帝城托孤时,就是看中诸葛亮仁义,忠心,有才学,不然不会说出让诸葛亮取代阿斗的话,诸葛亮不像司马懿会有篡位的心,最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作者可能更加喜欢诸葛亮。另外从艺术的角度讲总需要塑造一个特别的人物。诸葛亮被选择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