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之奈何什么意思?如之奈何典故介绍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刘备益州之争,关羽负责镇守荆州。庞统死后,刘备召集诸葛亮,诸葛亮放心不下关羽便告诉他如果曹操和孙权来犯,尽量跟孙权求和,然后出兵抵抗曹操。不过最后的结果却是关羽选择主动出击,导致败走麦城还丢了荆州。或许诸葛亮还在关羽身边的话,就不会让他如此冲动。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如之奈何”,就跟此次事件有关,下面就为大家讲讲背后的典故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六十三回,发生在诸葛亮离开荆州之际,相关人物分别为诸葛亮和关羽。原文如下:
孔明大哭,众官无不垂泪。孔明曰:“既主公在涪关进退两难之际,亮不得不去。”云长曰:“军师去,谁人保守荆州?荆州乃重地,干系非轻。”孔明曰:“主公书中虽不明言其人,吾已知其意了。”乃将玄德书与众官看曰:“主公书中,把荆州托在吾身上,教我自量才委用。虽然如此,今教关平赍书前来,其意欲云长公当此重任。云长想桃园结义之情,可竭力保守此地,责任非轻,公宜勉之。”云长更不推辞,慨然领诺。
孔明设宴,交割印绶。云长双手来接。孔明擎着印曰:“这干系都在将军身上。”云长曰:“大丈夫既领重任,除死方休。”孔明见云长说个“死”字,心中不悦;欲待不与,其言已出。孔明曰:“倘曹操引兵来到,当如之何?”云长曰:“以力拒之。”孔明又曰:“倘曹操、孙权,齐起兵来,如之奈何?”云长曰:“分兵拒之。”孔明曰:“若如此,荆州危矣。吾有八个字,将军牢记,可保守荆州。”云长问:“那八个字?”孔明曰:“北拒曹操,东和孙权。”云长曰:“军师之言,当铭肺腑。”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庞统在落凤坡被杀,刘备连忙写信让诸葛亮率部进入益州增援。临别之际,留守荆州的关羽向诸葛亮表示,自己将竭尽全力保护荆州。诸葛亮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曹操和东吴同时向荆州发动进攻,关羽将如何处理,关羽的回答是分兵拒之。诸葛亮认为,如果出现这样的局面,荆州将危在旦夕。他送给了关羽八个字:北拒曹操,东和孙权。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诸葛亮口中的“如之奈何”, 意为怎么办。
小说中描述的这段故事情节,有一处与历史的真实不符,这便是诸葛亮入蜀与庞统阵亡的时间。据《资治通鉴》载:“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将兵溯流克巴东……刘备围雒城且一年,庞统为流矢所中,卒。”这也就意味着诸葛亮率部入蜀并非如小说所言是在庞统阵亡之后,而是在庞统尚未阵亡之前。
至于小说中提到的诸葛亮嘱咐关羽的“北拒曹操,东和孙权”这八个字,也并未出现在真实的历史记载当中,而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不过,这个虚构非常符合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规划,也符合当时的局势。
赤壁之战结束后,刘备通过占据荆州四郡及借南郡,获得了荆州大部地区,而东吴集团却在荆州一无所获。对此,以周瑜为首的强硬派非常不满,极力主张限制刘备集团的发展。尽管此后周瑜因病去世,以鲁肃为首的主和派缓和了与刘备集团的关系,但在东吴集团内部仍有以吕蒙为首的一批强硬派将领对荆州虎视眈眈。
在这种局面下,诸葛亮为了增援益州战争不得不离开荆州,但对荆州的局势感到非常担忧。因此,如何与孙权保持良好关系也就成了坐镇荆州的关羽所要面临的最大挑战。因此,诸葛亮在临别之际嘱咐关羽要继续保持与东吴的良好关系也是非常可能的。
不过,诸葛亮希望出现的与东吴保持良好关系的愿望并没有维持多久。随着刘备占领益州,东吴集团内部夺取荆州的声音越发强烈,以吕蒙为代表的强硬派占据了主导地位。到了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孙权派吕蒙率部强行占领荆州三郡,孙刘之间的矛盾越发尖锐。关羽对丢掉了荆州三郡耿耿于怀,经常在与东吴交界地区制造摩擦。而吕蒙终于说服了孙权改变战局扬州的国策,取而代之的是夺取荆州。
到了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东吴集团利用关羽主力远征樊城之际向荆州发动突袭,不仅占领了荆州,还将关羽斩杀。有过了三年,刘备发动夷陵之战,企图夺回荆州,但最终被陆逊击败。至此,荆州之争才以东吴的完胜告终。
后人谈及荆州问题时,大都认为是因为关羽的大意才导致荆州的失陷,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东吴集团经过数年的扬州战事后,已经清醒地意识到通过扬州深入中原腹地是行不通的,而夺取荆州不但能保证西部疆域的稳定,巩固长江防线,同时也可以从荆州方向向中原渗透。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不是关羽镇守荆州,而是诸葛亮本人坐镇荆州,孙刘之间的矛盾依然会爆发。届时只能出现两种结果,一是诸葛亮主动退出荆州,第二也同样会出现关羽面临的情况,即东吴集团与曹操集团短暂联合,共同夺取荆州。面对这两大集团的夹攻,就算是诸葛亮也绝对无法守住荆州。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六十三回,发生在诸葛亮离开荆州之际,相关人物分别为诸葛亮和关羽。原文如下:
孔明大哭,众官无不垂泪。孔明曰:“既主公在涪关进退两难之际,亮不得不去。”云长曰:“军师去,谁人保守荆州?荆州乃重地,干系非轻。”孔明曰:“主公书中虽不明言其人,吾已知其意了。”乃将玄德书与众官看曰:“主公书中,把荆州托在吾身上,教我自量才委用。虽然如此,今教关平赍书前来,其意欲云长公当此重任。云长想桃园结义之情,可竭力保守此地,责任非轻,公宜勉之。”云长更不推辞,慨然领诺。
孔明设宴,交割印绶。云长双手来接。孔明擎着印曰:“这干系都在将军身上。”云长曰:“大丈夫既领重任,除死方休。”孔明见云长说个“死”字,心中不悦;欲待不与,其言已出。孔明曰:“倘曹操引兵来到,当如之何?”云长曰:“以力拒之。”孔明又曰:“倘曹操、孙权,齐起兵来,如之奈何?”云长曰:“分兵拒之。”孔明曰:“若如此,荆州危矣。吾有八个字,将军牢记,可保守荆州。”云长问:“那八个字?”孔明曰:“北拒曹操,东和孙权。”云长曰:“军师之言,当铭肺腑。”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庞统在落凤坡被杀,刘备连忙写信让诸葛亮率部进入益州增援。临别之际,留守荆州的关羽向诸葛亮表示,自己将竭尽全力保护荆州。诸葛亮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曹操和东吴同时向荆州发动进攻,关羽将如何处理,关羽的回答是分兵拒之。诸葛亮认为,如果出现这样的局面,荆州将危在旦夕。他送给了关羽八个字:北拒曹操,东和孙权。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诸葛亮口中的“如之奈何”, 意为怎么办。
小说中描述的这段故事情节,有一处与历史的真实不符,这便是诸葛亮入蜀与庞统阵亡的时间。据《资治通鉴》载:“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将兵溯流克巴东……刘备围雒城且一年,庞统为流矢所中,卒。”这也就意味着诸葛亮率部入蜀并非如小说所言是在庞统阵亡之后,而是在庞统尚未阵亡之前。
至于小说中提到的诸葛亮嘱咐关羽的“北拒曹操,东和孙权”这八个字,也并未出现在真实的历史记载当中,而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不过,这个虚构非常符合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规划,也符合当时的局势。
赤壁之战结束后,刘备通过占据荆州四郡及借南郡,获得了荆州大部地区,而东吴集团却在荆州一无所获。对此,以周瑜为首的强硬派非常不满,极力主张限制刘备集团的发展。尽管此后周瑜因病去世,以鲁肃为首的主和派缓和了与刘备集团的关系,但在东吴集团内部仍有以吕蒙为首的一批强硬派将领对荆州虎视眈眈。
在这种局面下,诸葛亮为了增援益州战争不得不离开荆州,但对荆州的局势感到非常担忧。因此,如何与孙权保持良好关系也就成了坐镇荆州的关羽所要面临的最大挑战。因此,诸葛亮在临别之际嘱咐关羽要继续保持与东吴的良好关系也是非常可能的。
不过,诸葛亮希望出现的与东吴保持良好关系的愿望并没有维持多久。随着刘备占领益州,东吴集团内部夺取荆州的声音越发强烈,以吕蒙为代表的强硬派占据了主导地位。到了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孙权派吕蒙率部强行占领荆州三郡,孙刘之间的矛盾越发尖锐。关羽对丢掉了荆州三郡耿耿于怀,经常在与东吴交界地区制造摩擦。而吕蒙终于说服了孙权改变战局扬州的国策,取而代之的是夺取荆州。
到了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东吴集团利用关羽主力远征樊城之际向荆州发动突袭,不仅占领了荆州,还将关羽斩杀。有过了三年,刘备发动夷陵之战,企图夺回荆州,但最终被陆逊击败。至此,荆州之争才以东吴的完胜告终。
后人谈及荆州问题时,大都认为是因为关羽的大意才导致荆州的失陷,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东吴集团经过数年的扬州战事后,已经清醒地意识到通过扬州深入中原腹地是行不通的,而夺取荆州不但能保证西部疆域的稳定,巩固长江防线,同时也可以从荆州方向向中原渗透。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不是关羽镇守荆州,而是诸葛亮本人坐镇荆州,孙刘之间的矛盾依然会爆发。届时只能出现两种结果,一是诸葛亮主动退出荆州,第二也同样会出现关羽面临的情况,即东吴集团与曹操集团短暂联合,共同夺取荆州。面对这两大集团的夹攻,就算是诸葛亮也绝对无法守住荆州。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