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最早出现于哪个朝代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中国是世界上较早进入青铜时代的国家,青铜工艺在商周时期已达到辉煌灿烂的境地,青铜时代长逾千年。青铜器最早出现于哪个朝代呢?接下来就和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青铜器最早出现于哪个朝代,欢迎阅读!
青铜器最早出现于哪个朝代
1、在中国,距今5000-4000年,相当于尧舜禹 传说 时代。古文献上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即公元前2700年左右。
2、中国的青铜器主要指4000多年前用铜锡合制的青铜器物,简称“铜器”。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 乐器 、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出现并流行于4000年前再到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秦汉时期,随着陶器和漆器进入日常生活,铜制容器品种减少,装饰简单,多为素面,胎体也更为轻薄。
中国十大青铜器
1 鸮尊
原器为一对两只,铸于商代后期,大小形制相同。外形为一昂首挺胸的猫头鹰,作昂首挺胸站立状,勾喙,双目像人眼,宽耳竖立,高冠向两边分开,上面饰一对夔龙,其中正面的有双角。尊口开设在头后脑部,盖上有两个钮手,其中一个为立雕高冠马,另一个是卷体双角龙,盖面雕云雷枵饕餮。翅收拢,双爪并立,宽尾下垂,颈、背间有扳,扳下铸出一只展翅飞翔的鸟,颈部装饰着夔龙饕餮纹。整个尊是平面和立体的完美结合。尊口内侧有“妇好”铭文。
尊为古代盛酒器。铜尊,最早见于商代。鸮,俗称猫头鹰。在古代,鸮是人们喜爱和崇拜的神鸟。作为战神象征的“铜鸮尊”头部微昂,圆眼宽喙,双翅并拢,两足粗壮有力,神态端庄,雄浑有力。
2 四羊方尊 商代
四羊方尊被认为是中国青铜铸造史上最伟大的作品,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羊成为青铜重器着力表现的对象,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羊是最早驯化的“六畜”之一,为先人提供肉食,并在祭祀 礼仪 中作为用量很大的祭品。羊羊“跪乳”的习性和外柔内刚的驯良个性为人们喜爱,被赋予孝顺,古有“文王之政,廉直,德如羔羊”之句。为商晚期青铜铸的贮酒器。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3匽侯盂
匽侯盂是西周时的器物,出土于辽宁喀拉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原器高二十四厘米,上口径二十四厘米,侈口、深腹、圈足。盂体文饰精美,通体布满夔凤纹(一种具有华冠的兽头鸟身纹样)整个器具造型庄重,显示了侯身份和地位的尊贵。盂为古代盛事器或盛水器。“燕”是周初分封的诸侯国,货即是燕国的君主.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4 大盂鼎
大盂鼎铭文:
西周西周康王时期。鼎高一百.八厘米,口径七十八.三厘米,重一百五十三.三公斤,鼎身为立耳、圆腹、三柱足、腹下略鼓,口沿下饰以饕餮纹带,三足上饰以兽面纹,并饰以扉棱,下加两道弦纹,使整个造型显得雄伟凝重,威仪万端,内壁有铭文二百九十一字,内容为周王告盂,殷代因酗酒而亡国,周代忌酒面与,要盂一定要很好地辅助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同时记载给盂的赏赐相传此鼎於清道光间在陕西眉县礼村出土,为该地郭氏所得,后归周雨樵。同治间左宗棠以重金购得,又归苏州潘祖荫。解放后,1951年潘氏后人捐献国家。为上海博物馆所 收藏 ,1959年拨交中国 历史 博物馆。这件周康王时的大盂鼎,是现存西周青铜器中的大型器。造型端庄稳重,浑厚雄伟,典丽堂皇,为世间瑰宝。西周早期的金文有瑰异凝重、雄奇恣放质朴平宝等数类。大盂鼎属於瑰凝重这一类,铭文大字,字体庄严凝重而美观,故在成、康时代金文中,以 书法 的成就而言,当以大盂鼎居首位。
5 琱生簋
琱生簋铭文:
琱生簋是周宣王时期的器物。相传原器早年出土于陕西,共有两件,其一今存美国。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的一件,是张少铭先生所捐。此簋通高二十二点二厘米,口径二十一点九厘米,以饕餮纹为主要纹饰。器内有铭文十一行,一百零三字。记叙了琱生在一次关于田地的狱讼中,为了赢得官司,求得同宗的召伯虎的庇护,得以胜诉的历史事件。琱生作此簋是为了纪念此事。铭文记载的情况是了解西周宗法制度与土地制度的珍贵史料,所以琱生簋不仅是一件精美的青铜艺术品,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6 龙虎尊 商代 中国国家博物馆
原器一九五七年出土于安徽阜南县。器高五十点五厘米,口径四十四点九厘米,重约二十公斤,是一件具有喇叭形口沿,宽折肩、深腹、圈足,体形较高大的盛酒器。龙虎尊的肩部饰以三条蜿蜒向前的龙,龙头突出肩外。腹部纹饰为一个虎头两个虎身,虎口之下有一人形,人头衔于虎口之中。虎身下方以扉棱为界,饰两夔龙相对组成的兽面。圈足上部有弦纹,并开有十字形镂孔。
龙虎尊纹饰的主题是"虎口衔人"。关于这一主题,有人认为:在这里,"人"应是那些奴隶,"虎口衔人"反映奴隶社会的残酷、恐怖。对于这种传统的解释,另外一些考古学家则提出质疑,他们认为这应该是在表现一种巫术主题。青铜器在当时是十分重要的礼器,这样的纹饰应是巫师作法的情景纪实。张开的虎口在古代是分割生死两界的象征,虎口下的人很可能就是巫师,巫师在祭祀中通过老虎的帮助而表现出一种能够通天地、感 鬼神 的能力。"虎口衔人"这一图案的含义究竟是什么,我们还不能做出精确的解释,但在当时一定是和某种神话和宗教信仰相联系的,在祭祀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尊是商代青铜器中与四羊方尊齐名的珍品。
7 铜冰鉴
铜冰鉴为战国时期器物,1977年出土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是一件双层的器皿,方鉴内套有一方壶。夏季,鉴、壶壁之间装冰,壶内装酒,可使酒凉。可以说,铜冰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冰箱,是一个构思精巧,实用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青铜器物,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部分采用失蜡法铸造的较早的典范作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8 虢季子白盤
虢季子白盤 铭文:
虢季子白盤译文:
隹(惟)十又二年正月初吉丁亥,虢季子白乍(作)宝盘。不(丕)显子白,[上:由,下:爿](状)武于戎工,经维四方,博伐猃狁,于洛之阳,折首五百,执讯五十,是以先行。[走亘][走亘]子白,献[爪戈]([首或])于王。王孔加(嘉)子白义。王各(格)周庙宣[广射](榭)。爰卿(飨)。王曰:白父,孔显又(有)光。王睗(赐)乘马,是用左(佐)王。赐用弓彤矢,其央。赐用戉(钺)用政(同“征”)蛮方。子子孙孙,万年无疆。
西周中期著名青铜器。长方形,四面各有二兽首,衔环,四足作矩形,饰环带纹。长130.22厘米、宽82.7厘米、高41.3厘米。造型巨大壮重,纹饰华美。是迄今所见最大的铜盘。盘为商至战国时期流行的一种水器。当时盥洗以匜倒水,用盘承接。此盘有铭文一百—十一字,记述虢季子白受周王之命,征伐我国西北境内当时的强族玁狁,因有功受到周王的赏赐。是研究西周 政治 、 军事 、青铜工艺的重要史料。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9 曾仲斿父壶
为春秋时期的盛酒器,1966年出土于湖北京山县,为古代著名的盛酒器或盛水器。
曾仲斿父铜方壶,器体高大,纹饰精细,显示了其主人高贵的身份。壶上刻有十二字铭文,其大意为“曾仲斿父用上等金属铸造宝壶”。铭文所提到的国家是周代被分封到汉水流域的曾国,然而在群雄争霸的年代,这个诸侯国很早就销声匿迹了。该壶为我们踏寻这个古国的人文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10 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此鼎形制雄伟,重达 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初为乡人私自挖掘,出土后因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司母戊鼎在1946年6月重新出土。新中国成立后,于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 文化 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司母戊鼎的提手文饰同样精美。两只龙虎张开巨口,含着一个人头,后世演变成“二龙戏珠”的吉祥图案。一般认为,这种艺术表现的是大 自然 和神的威慑力。现在却有人推测,那个人是主持占卜的贞人,他主动将头伸入龙虎口中,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胆量和法力,使民众臣服于自己的各种 命令 ,完全是可能的:当时的贞人出场时都牵着两头猛兽,在青铜器和甲骨文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图案。
此鼎器形庞大浑厚,其腹部铸有“司母戊”3字;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铸造这样高大的铜器,所需金属料当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经测定,司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其他0.8%。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司母戊鼎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
商晚期 司母戊方鼎这件商晚期司母戊方鼎通高133厘米,口长116厘米,宽79厘米。长方形,深腹平底,口上一对立耳,其一为后配。四柱足,中空,四角有扉棱。鼎耳外侧有双虎食人首纹,四壁周边饰兽面纹,中央素地无纹。四足上部饰 浮雕 兽面纹。腹内壁有铭文三字。器重875公斤,是现存商代青铜中最重者。一九三九年河南安阳武官北地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仙鹤人物镜 元径9.7厘米河南洛阳孟津朝阳出土洛阳市博物馆藏元宝形狃。镜背画面共分三部分:上饰阙楼和一对相向飞翔的仙鹤;中饰四 儿童 嬉戏;下饰一对公鸡,并间饰莲花和杂宝。高棱镜边。
犀角雕螭纹杯清高12.8cm,口径14-8.1cm,足距8.2-7.5cm。杯广角制,浅棕色,仿古代青铜爵形。作者将犀角尖部锯开,分出三足,经加热使之外撇呈象牙状。杯口呈长椭圆形,两端上翘,口沿阴刻雷纹。外壁饰菊纹,并在杯身上镂刻三条蟠螭。一条尾分双叉,躬身昂首,于右侧镂刻成杯柄。正背两面各有一条浮雕的蟠螭,口衔灵芝向杯口 攀爬 ,灵芝上伸出杯口成为两只镂空的朝天耳。杯口内还有一条浮雕的小螭向上游动,宛如尝足美酒后心满意足地回转。此件爵杯是仿古器皿中的佳作,设计巧妙,造型新颖,纹饰活泼生动,颇具古韵,不落俗套。螭为异兽,兽与寿谐音,灵芝为瑞草,古人称之为长生草,此二种纹饰组合成的图案喻“灵仙祝寿”之意。
青铜器的类别有哪些
青铜器 ◆文物尺寸:通高50.5厘米,口径44.7厘米 ◆年代:商代◆出土:1957年于安徽省阜南县常庙乡出土鉴赏要点 1.铜尊的3组“虎噬人纹”图,神秘而恐怖。 2.尊腹里随外表纹饰凹凸而作相应的凹凸状,鲜见于其他器物,为其特色。龙虎纹铜尊,中国国家博物馆五大镇馆国宝之一,位列第三。它通体呈圆体,口部相当厚,至颈部逐渐减薄,这种造型使得整个青铜器给人以厚重朴拙之感。其整体造型独特,做工精美,繁复的纹饰更为它增添了一份传奇与神秘,是中国商周青铜器中不可多得的国之瑰宝。
商"执簋" 兽形耳高圈足侈口,束颈,鼓腹,两侧有兽形耳,高圈足。口沿下前后中央各一浮雕兽首。口沿下、腹、足各饰蝉纹、鸟纹、兽面纹、雷纹。耳内各铭1字。
骑兽人物博山炉(西汉香薰用具)骑兽人物博山炉高32.5厘米,重3公斤,此博山炉由炉身、炉盖和底盘组成。底盘内有一骑兽力士。兽昂首,张口欲噬,颈前伸作挣扎状。力士左手撑兽颈,右手托炉身,抬首侧望。炉身微鼓,壁饰宽带纹一周。炉盖分上下两层,上层铸出山峦和流云,云山间有虎熊出没,人兽搏斗和人物驱使牛车等场面,下层铸龙、虎、朱雀、骆驼及草木、云气等纹饰。此炉 雕刻 精细、造型优美。
象尊(西周中期容酒器)象尊长36厘米,宽45.5厘米,高23厘米,重5公斤。象尊体形肥硕、丰满,象鼻高挑,鼻头翻卷,中有圆孔,与体腔相通为流。象口微张,齿牙外露,圆目突出,圆耳耸起。背部中空,上有方孔,方盖上有一小兽,后设小半环,使盖可开启而不脱。四足粗壮矮短,象尾自然下垂。器盖饰四组卷体蛇纹,通体饰四组凤鸟纹,中间对峙两组三角形几何纹,每组四个三角形套接,云雷纹衬底。全器生动逼真,拙朴美观。
妇好三联甗商代晚期通高六八、甗架高四四.五、长一〇三.七厘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由一件长方形甗架和三件大甑组成。甗架形似禁,面部有三个高起的喇叭状圈口,可放置三件大甑。腹腔中空,平底,下有六条扁形矮足。外底有十字形铸缝。架面饰蟠龙纹三组,分绕三个圈口,龙头作侧面形,两端的头朝下,中间的头朝上。在一端蟠龙之前有一个兽面和一龙。龙的身尾均饰菱形纹和小三角形纹。架面四角分别饰以牛首纹,牛口向外。圈口周壁饰三角形纹和一周云纹。甗架四壁也有精细花纹:长边两面各饰五组龙纹和六个大圆形火纹,两者相互间隔,其下接饰大三角纹一〇个;短边两面中部各有一龙,两侧饰以大圆形火纹。主纹均以雷纹为地。在中间圈口的内壁有铭文二字。甑形制较大,口径三三厘米。敞口,下腹急收,凹底,底有三个扇面形孔,兽头半圆形空心耳。口下有两条细棱,饰游动状的龙纹两组,每组二龙,头相对,以雷纹为地。在龙身的上下侧分别填以圆形火纹。三件甑的口下内壁与两耳下的外壁分别有铭文二字。
“司母辛”四足觥商代晚期(公元前11世纪)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通高36厘米通长46.5厘米盛酒器,器身奇特,前部似牛呈立兽状,头上有卷曲的犄角,中脊至尾为卷龙纹,后部呈鸟状,足为两蹄两爪,尾部有兽首形扳。通体饰细腻精致的纹饰,盖内与器身内均有“司母辛”三字铭文。
“妇好”尊商代晚期(公元前11世纪)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通高45.9厘米口长16.4厘米盛酒器,形体呈猫头鹰状,昂首、圆目、宽喙、小耳、高冠,双翅并拢,双足与垂尾共为三点支撑,后颈有口,上有盖,内壁铸“妇好”二字铭文。背有兽首弓形鋬。器身满布缛丽的纹饰,造型典雅凝重,为商器之精品。
爰方鼎通高22.5、口长17、宽13.1厘米。重 3100克。长方形,折沿,方唇,两耳立于口部短边上。腹向下内收,口大底小,底近平略下鼓。四柱足较高。两耳外壁均饰阴线对夔纹,夔头向下。鼎体的四角及四面中部各有扉棱一条。鼎腹纹饰分上下两部,上部饰对称的鸟纹,长边为两组四鸟两两相对,短边为两组两鸟,相互对应,鸟形体小,钩喙圆眼,眼呈乳丁外凸,翅上翘,足前屈,长尾下垂,作站立状。下部饰饕餮纹,为两夔组成。腹部均以云雷纹衬底。四足部纹饰相同,足上端云纹一周,下接绕柱的三角形纹三个。鼎体内壁一长边中部铸一“爰”字,阴文。腹、中部均粘有丝织品残迹。1984年11月出土于戚家庄东,墓圹作长方竖井形。墓口距地表3.45米,开口于殷代文化层。墓口距南北长3.03、东西宽1.53米,墓底长3.4、宽1.9米,墓底距墓口5.55米。墓圹四壁光滑坚硬似经过拍打加工。有熟土二层台和腰坑。
齐萦姬盘,春秋后期,通高15cm,宽55.5cm,重11.39kg。盘侈口,浅腹,圈足外撇。双附耳起于腹部,耳之上边缘处各饰一对伏牺。盘外壁以一蟠螭纹为主体纹饰。器内底有铭文4行23字:齐萦姬之作宝盘,其眉寿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享。大意是记齐国萦姬的侄女(“”在古文献中指侄女)做宝盘,祈望万年长寿无疆,了孙后代宝用此盘祭享。
《鹿鼎》看锈色听声响辨花纹看器式鉴别青铜器四招以前,老古董商鉴别青铜器,靠眼看、手摸、耳闻、鼻嗅,甚至舌舔,现在,专家用的是先进的科学仪器,甚至激光。而作为一般的 爱好 者,要识别一件青铜器的真假,到底该从何入手呢?
青铜《酒器》一、看锈色青铜器经过几千年流传,至今大致有三种方式:入土、坠水、传世。行家们说:“(青)铜器坠水千年,则绿如瓜皮,而莹润如玉;未及千年,虽有青绿而不莹;未入土水之传世铜器,其色紫褐,而有朱砂斑,甚至其斑凸起。”一般说来,流传至今的大多是出土青铜器,由于铜质差别及各地土质、水质的差异,入土青铜器的锈色也不尽相同,常见有绿锈、红锈、蓝锈、紫绣等。拿到一件青铜器,先要用眼看,若锈色与器体合一,深浅一致,坚实匀净,莹润、自然,则为自然生成的锈色。若锈色浮在器物之上,绿而不莹,表皮锈,而且不润泽,刺眼,就是伪锈了;这时再做进一步的审定,把手搓热触摸器物,用鼻嗅手,定有铜腥味,因为千年古铜是无铜腥味的;还可用热碱水洗刷,伪锈就会脱落,若刷洗不下,再用火烤就脱落了;或者用舌舔,若有盐卤味,也是伪锈。二、凭手感、听声响用手掂量,若过轻或过重就要引起注意了,当然,这全凭 经验 。另外还可用手敲击实物,听其声响,若声微细而清脆则可;若声浑浊,发出“嗡”音,则需提高警惕了。
青铜《水器》三、辨花纹和款识这是鉴别青铜器真伪的一个重点,夏代青铜器花纹简单;商代的花纹则华丽繁缛,且多遍体生花;西周大致与商同,但后期趋向素朴;春秋战国的花纹则清新活泼,富于生活气息,秦汉重实用,花纹少且不及前代精细。另外,还可以从不同时代纹饰图案内容的改变来推断、判别。至于款识,则主要可从其字体加以辨别。商代字体规整,笔势遒劲大方,优美洒脱,后期多典雅秀丽的波磔体;周朝早期沿袭波磔体;春秋时书体有肥体和瘦体,还有形似蝌蚪的“笠斗文”,以及图案化的“鸟虫书”;战国金文字体大多不考究,但也有字体竖笔引长下垂,末端尖锐的“悬篆”雏形;秦朝统一了文字,通用小篆。掌握了这些,若一件号称三代时的铜器上却出现了小篆字体,那就出笑话了。另外,还可根据铭文字数的多少、内容来判定。四、看铜质与器式铜质的鉴别较简便,翻看青铜器的足底,若出黄铜质地,则是伪品;足底若已伪制了铜色,用热碱水刷洗就能看到其本来面目。除要记清楚青铜器的器式、名称外,还要了解什么年代铸什么铜器、什么样式的铜器是什么年代铸的。例如钫,钫是方形盛器,是战国末期出现的,若其按三代作工、锈色制,为伪品。再如鼎,各代皆有,但若有盖的鼎则不大可能是三代 物品 。鉴别铜器,是一件繁琐而艰难的事,但只要掌握了要点,多看、多记、多思、还是能鉴别出真假的。
青铜菩萨宋辽时期的青铜菩萨,其精美程度前所未见,令专家们也惊叹不已。这尊菩萨是宋代典型造型,衣褶、璎珞、头上的花饰、高高的莲花座,丰胸细腰丰臀,唐代遗风仍存,其形貌可用美丽二字来形容,好一尊美丽的菩萨!专家们欣喜地表示,这尊菩萨的做工堪称完美,工艺精湛到无可挑剔。
猜你喜欢:
1. 初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
2. 超星尔雅考古发现与探索答案
3. 七年级上册历史选择题带答案
4. 2017年七年级下历史期中试卷
5.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试卷
6. 七年级上学期质检历史试卷
青铜器最早出现于哪个朝代
1、在中国,距今5000-4000年,相当于尧舜禹 传说 时代。古文献上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即公元前2700年左右。
2、中国的青铜器主要指4000多年前用铜锡合制的青铜器物,简称“铜器”。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 乐器 、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出现并流行于4000年前再到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秦汉时期,随着陶器和漆器进入日常生活,铜制容器品种减少,装饰简单,多为素面,胎体也更为轻薄。
中国十大青铜器
1 鸮尊
原器为一对两只,铸于商代后期,大小形制相同。外形为一昂首挺胸的猫头鹰,作昂首挺胸站立状,勾喙,双目像人眼,宽耳竖立,高冠向两边分开,上面饰一对夔龙,其中正面的有双角。尊口开设在头后脑部,盖上有两个钮手,其中一个为立雕高冠马,另一个是卷体双角龙,盖面雕云雷枵饕餮。翅收拢,双爪并立,宽尾下垂,颈、背间有扳,扳下铸出一只展翅飞翔的鸟,颈部装饰着夔龙饕餮纹。整个尊是平面和立体的完美结合。尊口内侧有“妇好”铭文。
尊为古代盛酒器。铜尊,最早见于商代。鸮,俗称猫头鹰。在古代,鸮是人们喜爱和崇拜的神鸟。作为战神象征的“铜鸮尊”头部微昂,圆眼宽喙,双翅并拢,两足粗壮有力,神态端庄,雄浑有力。
2 四羊方尊 商代
四羊方尊被认为是中国青铜铸造史上最伟大的作品,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羊成为青铜重器着力表现的对象,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羊是最早驯化的“六畜”之一,为先人提供肉食,并在祭祀 礼仪 中作为用量很大的祭品。羊羊“跪乳”的习性和外柔内刚的驯良个性为人们喜爱,被赋予孝顺,古有“文王之政,廉直,德如羔羊”之句。为商晚期青铜铸的贮酒器。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3匽侯盂
匽侯盂是西周时的器物,出土于辽宁喀拉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原器高二十四厘米,上口径二十四厘米,侈口、深腹、圈足。盂体文饰精美,通体布满夔凤纹(一种具有华冠的兽头鸟身纹样)整个器具造型庄重,显示了侯身份和地位的尊贵。盂为古代盛事器或盛水器。“燕”是周初分封的诸侯国,货即是燕国的君主.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4 大盂鼎
大盂鼎铭文:
西周西周康王时期。鼎高一百.八厘米,口径七十八.三厘米,重一百五十三.三公斤,鼎身为立耳、圆腹、三柱足、腹下略鼓,口沿下饰以饕餮纹带,三足上饰以兽面纹,并饰以扉棱,下加两道弦纹,使整个造型显得雄伟凝重,威仪万端,内壁有铭文二百九十一字,内容为周王告盂,殷代因酗酒而亡国,周代忌酒面与,要盂一定要很好地辅助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同时记载给盂的赏赐相传此鼎於清道光间在陕西眉县礼村出土,为该地郭氏所得,后归周雨樵。同治间左宗棠以重金购得,又归苏州潘祖荫。解放后,1951年潘氏后人捐献国家。为上海博物馆所 收藏 ,1959年拨交中国 历史 博物馆。这件周康王时的大盂鼎,是现存西周青铜器中的大型器。造型端庄稳重,浑厚雄伟,典丽堂皇,为世间瑰宝。西周早期的金文有瑰异凝重、雄奇恣放质朴平宝等数类。大盂鼎属於瑰凝重这一类,铭文大字,字体庄严凝重而美观,故在成、康时代金文中,以 书法 的成就而言,当以大盂鼎居首位。
5 琱生簋
琱生簋铭文:
琱生簋是周宣王时期的器物。相传原器早年出土于陕西,共有两件,其一今存美国。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的一件,是张少铭先生所捐。此簋通高二十二点二厘米,口径二十一点九厘米,以饕餮纹为主要纹饰。器内有铭文十一行,一百零三字。记叙了琱生在一次关于田地的狱讼中,为了赢得官司,求得同宗的召伯虎的庇护,得以胜诉的历史事件。琱生作此簋是为了纪念此事。铭文记载的情况是了解西周宗法制度与土地制度的珍贵史料,所以琱生簋不仅是一件精美的青铜艺术品,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6 龙虎尊 商代 中国国家博物馆
原器一九五七年出土于安徽阜南县。器高五十点五厘米,口径四十四点九厘米,重约二十公斤,是一件具有喇叭形口沿,宽折肩、深腹、圈足,体形较高大的盛酒器。龙虎尊的肩部饰以三条蜿蜒向前的龙,龙头突出肩外。腹部纹饰为一个虎头两个虎身,虎口之下有一人形,人头衔于虎口之中。虎身下方以扉棱为界,饰两夔龙相对组成的兽面。圈足上部有弦纹,并开有十字形镂孔。
龙虎尊纹饰的主题是"虎口衔人"。关于这一主题,有人认为:在这里,"人"应是那些奴隶,"虎口衔人"反映奴隶社会的残酷、恐怖。对于这种传统的解释,另外一些考古学家则提出质疑,他们认为这应该是在表现一种巫术主题。青铜器在当时是十分重要的礼器,这样的纹饰应是巫师作法的情景纪实。张开的虎口在古代是分割生死两界的象征,虎口下的人很可能就是巫师,巫师在祭祀中通过老虎的帮助而表现出一种能够通天地、感 鬼神 的能力。"虎口衔人"这一图案的含义究竟是什么,我们还不能做出精确的解释,但在当时一定是和某种神话和宗教信仰相联系的,在祭祀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尊是商代青铜器中与四羊方尊齐名的珍品。
7 铜冰鉴
铜冰鉴为战国时期器物,1977年出土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是一件双层的器皿,方鉴内套有一方壶。夏季,鉴、壶壁之间装冰,壶内装酒,可使酒凉。可以说,铜冰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冰箱,是一个构思精巧,实用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青铜器物,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部分采用失蜡法铸造的较早的典范作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8 虢季子白盤
虢季子白盤 铭文:
虢季子白盤译文:
隹(惟)十又二年正月初吉丁亥,虢季子白乍(作)宝盘。不(丕)显子白,[上:由,下:爿](状)武于戎工,经维四方,博伐猃狁,于洛之阳,折首五百,执讯五十,是以先行。[走亘][走亘]子白,献[爪戈]([首或])于王。王孔加(嘉)子白义。王各(格)周庙宣[广射](榭)。爰卿(飨)。王曰:白父,孔显又(有)光。王睗(赐)乘马,是用左(佐)王。赐用弓彤矢,其央。赐用戉(钺)用政(同“征”)蛮方。子子孙孙,万年无疆。
西周中期著名青铜器。长方形,四面各有二兽首,衔环,四足作矩形,饰环带纹。长130.22厘米、宽82.7厘米、高41.3厘米。造型巨大壮重,纹饰华美。是迄今所见最大的铜盘。盘为商至战国时期流行的一种水器。当时盥洗以匜倒水,用盘承接。此盘有铭文一百—十一字,记述虢季子白受周王之命,征伐我国西北境内当时的强族玁狁,因有功受到周王的赏赐。是研究西周 政治 、 军事 、青铜工艺的重要史料。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9 曾仲斿父壶
为春秋时期的盛酒器,1966年出土于湖北京山县,为古代著名的盛酒器或盛水器。
曾仲斿父铜方壶,器体高大,纹饰精细,显示了其主人高贵的身份。壶上刻有十二字铭文,其大意为“曾仲斿父用上等金属铸造宝壶”。铭文所提到的国家是周代被分封到汉水流域的曾国,然而在群雄争霸的年代,这个诸侯国很早就销声匿迹了。该壶为我们踏寻这个古国的人文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10 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此鼎形制雄伟,重达 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初为乡人私自挖掘,出土后因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司母戊鼎在1946年6月重新出土。新中国成立后,于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 文化 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司母戊鼎的提手文饰同样精美。两只龙虎张开巨口,含着一个人头,后世演变成“二龙戏珠”的吉祥图案。一般认为,这种艺术表现的是大 自然 和神的威慑力。现在却有人推测,那个人是主持占卜的贞人,他主动将头伸入龙虎口中,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胆量和法力,使民众臣服于自己的各种 命令 ,完全是可能的:当时的贞人出场时都牵着两头猛兽,在青铜器和甲骨文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图案。
此鼎器形庞大浑厚,其腹部铸有“司母戊”3字;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铸造这样高大的铜器,所需金属料当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经测定,司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其他0.8%。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司母戊鼎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
商晚期 司母戊方鼎这件商晚期司母戊方鼎通高133厘米,口长116厘米,宽79厘米。长方形,深腹平底,口上一对立耳,其一为后配。四柱足,中空,四角有扉棱。鼎耳外侧有双虎食人首纹,四壁周边饰兽面纹,中央素地无纹。四足上部饰 浮雕 兽面纹。腹内壁有铭文三字。器重875公斤,是现存商代青铜中最重者。一九三九年河南安阳武官北地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仙鹤人物镜 元径9.7厘米河南洛阳孟津朝阳出土洛阳市博物馆藏元宝形狃。镜背画面共分三部分:上饰阙楼和一对相向飞翔的仙鹤;中饰四 儿童 嬉戏;下饰一对公鸡,并间饰莲花和杂宝。高棱镜边。
犀角雕螭纹杯清高12.8cm,口径14-8.1cm,足距8.2-7.5cm。杯广角制,浅棕色,仿古代青铜爵形。作者将犀角尖部锯开,分出三足,经加热使之外撇呈象牙状。杯口呈长椭圆形,两端上翘,口沿阴刻雷纹。外壁饰菊纹,并在杯身上镂刻三条蟠螭。一条尾分双叉,躬身昂首,于右侧镂刻成杯柄。正背两面各有一条浮雕的蟠螭,口衔灵芝向杯口 攀爬 ,灵芝上伸出杯口成为两只镂空的朝天耳。杯口内还有一条浮雕的小螭向上游动,宛如尝足美酒后心满意足地回转。此件爵杯是仿古器皿中的佳作,设计巧妙,造型新颖,纹饰活泼生动,颇具古韵,不落俗套。螭为异兽,兽与寿谐音,灵芝为瑞草,古人称之为长生草,此二种纹饰组合成的图案喻“灵仙祝寿”之意。
青铜器的类别有哪些
青铜器 ◆文物尺寸:通高50.5厘米,口径44.7厘米 ◆年代:商代◆出土:1957年于安徽省阜南县常庙乡出土鉴赏要点 1.铜尊的3组“虎噬人纹”图,神秘而恐怖。 2.尊腹里随外表纹饰凹凸而作相应的凹凸状,鲜见于其他器物,为其特色。龙虎纹铜尊,中国国家博物馆五大镇馆国宝之一,位列第三。它通体呈圆体,口部相当厚,至颈部逐渐减薄,这种造型使得整个青铜器给人以厚重朴拙之感。其整体造型独特,做工精美,繁复的纹饰更为它增添了一份传奇与神秘,是中国商周青铜器中不可多得的国之瑰宝。
商"执簋" 兽形耳高圈足侈口,束颈,鼓腹,两侧有兽形耳,高圈足。口沿下前后中央各一浮雕兽首。口沿下、腹、足各饰蝉纹、鸟纹、兽面纹、雷纹。耳内各铭1字。
骑兽人物博山炉(西汉香薰用具)骑兽人物博山炉高32.5厘米,重3公斤,此博山炉由炉身、炉盖和底盘组成。底盘内有一骑兽力士。兽昂首,张口欲噬,颈前伸作挣扎状。力士左手撑兽颈,右手托炉身,抬首侧望。炉身微鼓,壁饰宽带纹一周。炉盖分上下两层,上层铸出山峦和流云,云山间有虎熊出没,人兽搏斗和人物驱使牛车等场面,下层铸龙、虎、朱雀、骆驼及草木、云气等纹饰。此炉 雕刻 精细、造型优美。
象尊(西周中期容酒器)象尊长36厘米,宽45.5厘米,高23厘米,重5公斤。象尊体形肥硕、丰满,象鼻高挑,鼻头翻卷,中有圆孔,与体腔相通为流。象口微张,齿牙外露,圆目突出,圆耳耸起。背部中空,上有方孔,方盖上有一小兽,后设小半环,使盖可开启而不脱。四足粗壮矮短,象尾自然下垂。器盖饰四组卷体蛇纹,通体饰四组凤鸟纹,中间对峙两组三角形几何纹,每组四个三角形套接,云雷纹衬底。全器生动逼真,拙朴美观。
妇好三联甗商代晚期通高六八、甗架高四四.五、长一〇三.七厘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由一件长方形甗架和三件大甑组成。甗架形似禁,面部有三个高起的喇叭状圈口,可放置三件大甑。腹腔中空,平底,下有六条扁形矮足。外底有十字形铸缝。架面饰蟠龙纹三组,分绕三个圈口,龙头作侧面形,两端的头朝下,中间的头朝上。在一端蟠龙之前有一个兽面和一龙。龙的身尾均饰菱形纹和小三角形纹。架面四角分别饰以牛首纹,牛口向外。圈口周壁饰三角形纹和一周云纹。甗架四壁也有精细花纹:长边两面各饰五组龙纹和六个大圆形火纹,两者相互间隔,其下接饰大三角纹一〇个;短边两面中部各有一龙,两侧饰以大圆形火纹。主纹均以雷纹为地。在中间圈口的内壁有铭文二字。甑形制较大,口径三三厘米。敞口,下腹急收,凹底,底有三个扇面形孔,兽头半圆形空心耳。口下有两条细棱,饰游动状的龙纹两组,每组二龙,头相对,以雷纹为地。在龙身的上下侧分别填以圆形火纹。三件甑的口下内壁与两耳下的外壁分别有铭文二字。
“司母辛”四足觥商代晚期(公元前11世纪)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通高36厘米通长46.5厘米盛酒器,器身奇特,前部似牛呈立兽状,头上有卷曲的犄角,中脊至尾为卷龙纹,后部呈鸟状,足为两蹄两爪,尾部有兽首形扳。通体饰细腻精致的纹饰,盖内与器身内均有“司母辛”三字铭文。
“妇好”尊商代晚期(公元前11世纪)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通高45.9厘米口长16.4厘米盛酒器,形体呈猫头鹰状,昂首、圆目、宽喙、小耳、高冠,双翅并拢,双足与垂尾共为三点支撑,后颈有口,上有盖,内壁铸“妇好”二字铭文。背有兽首弓形鋬。器身满布缛丽的纹饰,造型典雅凝重,为商器之精品。
爰方鼎通高22.5、口长17、宽13.1厘米。重 3100克。长方形,折沿,方唇,两耳立于口部短边上。腹向下内收,口大底小,底近平略下鼓。四柱足较高。两耳外壁均饰阴线对夔纹,夔头向下。鼎体的四角及四面中部各有扉棱一条。鼎腹纹饰分上下两部,上部饰对称的鸟纹,长边为两组四鸟两两相对,短边为两组两鸟,相互对应,鸟形体小,钩喙圆眼,眼呈乳丁外凸,翅上翘,足前屈,长尾下垂,作站立状。下部饰饕餮纹,为两夔组成。腹部均以云雷纹衬底。四足部纹饰相同,足上端云纹一周,下接绕柱的三角形纹三个。鼎体内壁一长边中部铸一“爰”字,阴文。腹、中部均粘有丝织品残迹。1984年11月出土于戚家庄东,墓圹作长方竖井形。墓口距地表3.45米,开口于殷代文化层。墓口距南北长3.03、东西宽1.53米,墓底长3.4、宽1.9米,墓底距墓口5.55米。墓圹四壁光滑坚硬似经过拍打加工。有熟土二层台和腰坑。
齐萦姬盘,春秋后期,通高15cm,宽55.5cm,重11.39kg。盘侈口,浅腹,圈足外撇。双附耳起于腹部,耳之上边缘处各饰一对伏牺。盘外壁以一蟠螭纹为主体纹饰。器内底有铭文4行23字:齐萦姬之作宝盘,其眉寿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享。大意是记齐国萦姬的侄女(“”在古文献中指侄女)做宝盘,祈望万年长寿无疆,了孙后代宝用此盘祭享。
《鹿鼎》看锈色听声响辨花纹看器式鉴别青铜器四招以前,老古董商鉴别青铜器,靠眼看、手摸、耳闻、鼻嗅,甚至舌舔,现在,专家用的是先进的科学仪器,甚至激光。而作为一般的 爱好 者,要识别一件青铜器的真假,到底该从何入手呢?
青铜《酒器》一、看锈色青铜器经过几千年流传,至今大致有三种方式:入土、坠水、传世。行家们说:“(青)铜器坠水千年,则绿如瓜皮,而莹润如玉;未及千年,虽有青绿而不莹;未入土水之传世铜器,其色紫褐,而有朱砂斑,甚至其斑凸起。”一般说来,流传至今的大多是出土青铜器,由于铜质差别及各地土质、水质的差异,入土青铜器的锈色也不尽相同,常见有绿锈、红锈、蓝锈、紫绣等。拿到一件青铜器,先要用眼看,若锈色与器体合一,深浅一致,坚实匀净,莹润、自然,则为自然生成的锈色。若锈色浮在器物之上,绿而不莹,表皮锈,而且不润泽,刺眼,就是伪锈了;这时再做进一步的审定,把手搓热触摸器物,用鼻嗅手,定有铜腥味,因为千年古铜是无铜腥味的;还可用热碱水洗刷,伪锈就会脱落,若刷洗不下,再用火烤就脱落了;或者用舌舔,若有盐卤味,也是伪锈。二、凭手感、听声响用手掂量,若过轻或过重就要引起注意了,当然,这全凭 经验 。另外还可用手敲击实物,听其声响,若声微细而清脆则可;若声浑浊,发出“嗡”音,则需提高警惕了。
青铜《水器》三、辨花纹和款识这是鉴别青铜器真伪的一个重点,夏代青铜器花纹简单;商代的花纹则华丽繁缛,且多遍体生花;西周大致与商同,但后期趋向素朴;春秋战国的花纹则清新活泼,富于生活气息,秦汉重实用,花纹少且不及前代精细。另外,还可以从不同时代纹饰图案内容的改变来推断、判别。至于款识,则主要可从其字体加以辨别。商代字体规整,笔势遒劲大方,优美洒脱,后期多典雅秀丽的波磔体;周朝早期沿袭波磔体;春秋时书体有肥体和瘦体,还有形似蝌蚪的“笠斗文”,以及图案化的“鸟虫书”;战国金文字体大多不考究,但也有字体竖笔引长下垂,末端尖锐的“悬篆”雏形;秦朝统一了文字,通用小篆。掌握了这些,若一件号称三代时的铜器上却出现了小篆字体,那就出笑话了。另外,还可根据铭文字数的多少、内容来判定。四、看铜质与器式铜质的鉴别较简便,翻看青铜器的足底,若出黄铜质地,则是伪品;足底若已伪制了铜色,用热碱水刷洗就能看到其本来面目。除要记清楚青铜器的器式、名称外,还要了解什么年代铸什么铜器、什么样式的铜器是什么年代铸的。例如钫,钫是方形盛器,是战国末期出现的,若其按三代作工、锈色制,为伪品。再如鼎,各代皆有,但若有盖的鼎则不大可能是三代 物品 。鉴别铜器,是一件繁琐而艰难的事,但只要掌握了要点,多看、多记、多思、还是能鉴别出真假的。
青铜菩萨宋辽时期的青铜菩萨,其精美程度前所未见,令专家们也惊叹不已。这尊菩萨是宋代典型造型,衣褶、璎珞、头上的花饰、高高的莲花座,丰胸细腰丰臀,唐代遗风仍存,其形貌可用美丽二字来形容,好一尊美丽的菩萨!专家们欣喜地表示,这尊菩萨的做工堪称完美,工艺精湛到无可挑剔。
猜你喜欢:
1. 初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
2. 超星尔雅考古发现与探索答案
3. 七年级上册历史选择题带答案
4. 2017年七年级下历史期中试卷
5.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试卷
6. 七年级上学期质检历史试卷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