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的叫什么?
初出家的,叫做沙弥(意思是勤加策励,息恶行慈),生年满二十岁,受了比丘戒,称为比丘(意思是乞士──上乞佛法,下乞饮食。
中国人误传为“德比孔丘,故称比丘”,那也是笑话)。受了比丘戒的五年之内,不得做出家同道之师;五年之后,若已通晓戒律。
始可以所学的特长作师,称为轨范师,梵语叫做阿阇梨耶,受人依止,教人习诵;到了十年之后,可作亲教师;到了二十年之后,称为上座;到了五十年以上,称为耆宿长老。
凡是出家当和尚的人都要剃光头发,这在佛教中叫做剃度。
剃度来源
在尼泊尔和印度交界的一个释迦族部落里,王子乔达摩·悉达多离家修行,7年后觉悟成佛,开始在恒河流域布教,广收门徒。
佛教认为世界是虚幻的,人生是苦难的,只有断除一切烦恼修行成佛,才能达到永恒的幸福。佛祖释迦牟尼最初对迦叶等5人说法时者蚂戚,亲手为他们剃去了头发,表示接受他们做自己的弟子。
和尚剃发有三重含义,一是按佛教的说法,头发代表着人间的无数烦恼和错误习气,削掉了头发就等于去除了烦恼和错误习气;二是削掉头发就等于去掉人间的骄傲怠慢之心;去除一切牵挂,一心一意修行。
在我国古代,人们把头发看得十分重要,认为头发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必须保护好,不能有损害,否则是对父母的不敬。
而佛教要求断除这些无谓的亲情牵挂;三是为了区别印度其他的教派教徒。当时的印度,教派林立。可人们一见到剃光头的就知道是佛教徒了。
后来剃头就成了加入佛门的一种仪式。
印度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其他仪式还没有发展起来,所以只要剃掉头发物神,披上类似袈裟的粗布衣服就可以当和尚了。
那叫戒疤,表示受过戒.也不是每年一个.是三个,六个,九个或十二个。
扩展资料:
和,为三界统称。尚,乃高上的意思。“和尚”之称华藏世界只有释迦能称得,但后世确把比丘都称为和尚了,也许是因为释迦涅槃之后,在世比丘为世间第一福田的缘故吧。
和尚一词,纯由于西域语言的音转而来,在印度,通称世俗间的博士为“乌邪”,到了于阗国则称和社或和沙(Khosha),到了中国则译成了和尚(见寄归传及秘藏记本)。所以在印度的外道也有和尚及和尚尼的(杂阿含卷九.二五三及二五五等。)
据说起源于元代,当时有位志德和尚受到元世祖的尊崇,他传戒时,规定受戒者每人燃香于头项,受沙弥戒的燃三柱香,受比丘戒的燃十二柱香,作为终身之誓。这样一个小小的发明,后来居然悄悄地流传开来,并且世代传袭下来。这当然是一种残害身体的陋习,是汉地佛教文化的小小的土特产。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汉地佛教文化圈的一点特色,简单地说,就是佛教发展到后期,“大众信仰”比极少数思想家(佛学首陵家)所构成的“精英文化”拥有强大得多的能量。发明烧香疤(俗称“烫香洞”)的元僧志德根本算不得一个佛学家,但他的这个小发明,流传之广和深远却是惠能以后任何著名高僧的学说所不能比拟的。
参考资料:和尚 (汉语词语)-百度百科
一、发愿。符合上述四个条件后,寺院会收留您,在寺院待1-2年,虽是居士身份,但是已在考察期了,这个过程称之为“净人”,应该是理解为“出家考察期”,如果不合适,随时可以回家。
二、剃度。净人考察合格,可以正式剃度出家,称之为“沙弥” (男)或“沙弥尼”(女),属于出家的初级阶段,遵守沙弥十戒。这里面女众有个过渡角色,不剃头,可以带发修行,称为“式叉摩那女”。
三、受具足戒。成为沙弥1-2年以上,表现不错,就可以参加授戒仪式(每年通常以省佛协为单位组织一次),男的受250戒,女的受348戒,受完戒以后,称之为“比丘”(男)或“比丘尼”(女)。这是出家坦禅晌的中级阶段了。
四、自此,根据自己的特性与爱好,各自选择修行发展的方向,分别有六个发展方向,如①经忏师(做佛事为主);②禅修师(禅修为主);③译经师(翻译佛经为主)让锋;④经师(专注于佛经的研究);⑤论师(专注于菩萨及祖师大德的专著研究);⑥律师(专著于戒律清规袭碧的研究,并且以身作则)。这是出家的高级阶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