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野菜

 我来答
生活宝典17
2022-06-21 · TA获得超过2653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6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4.4万
展开全部
1
上下班路上好读书。

才读完了汪曾祺一本《故乡的食物》,我的淘宝购物车里就多了,王致和臭豆腐乳、曲靖研韭菜花,还有令人稀罕的黑色土豆......

若不是心中总觉得网购来的野菜不够“野”,我想我还会买上一些野菜,香椿头来拌豆腐,菊花脑下汤,荠菜自然是包饺子。

可是我既不会包饺子,又没有见过菊花脑。
菊花脑,马兰头,都是我到杭州之后听闻的,这是江南了,而我家乡在山东。

汪曾祺写他在山东吃野菜——

"我第一次吃灰菜是在一个山东的同学的家里,蘸了稀面,蒸熟,就烂蒜,别具滋味。
后来在昆明黄土坡一中学教书,学校发不出薪水,我们时常断炊,就掳了灰菜来炒了吃。
在北京我也摘过灰菜炒食。有一次发现钓鱼台国宾馆的墙壁外长了很多灰菜,极肥嫩,就弯下腰来摘了好些,装在书包里。
门卫发现,走过来问:“你干什么?”他大概以为我在埋定时炸弹。"

他说的“灰菜”,在我的家乡被称作“灰灰菜”,学名是“藜”。
生命力极其旺盛,汪老说“钓鱼台国宾馆的墙壁外长了很多灰菜 ”,我是相信的。我家墙角也常见。

但遗憾的是,我并没有吃过。
我虽然垂涎野菜,但是吃过的野菜并不算多。大概是我太懒,总得着我妈投食。

我妈选择的野菜,必然都是好吃的,灰菜太苦,马齿苋太酸,都淘汰了。这倒不是我妈挑剔,而是她小的时候,嘴巴的上苦,算是吃够了。

2

就我对家史有一点稀薄了解,家乡的人饥荒的时候,应该是吃过野菜的。究竟是哪年哪月,我没有考究。

隐隐约约听闻,爷爷有几个兄弟是没有粮食去了的。

姥爷的年纪稍微大一些,曾携着弟弟们去天津讨生活,无奈之后弟弟们都送了人,留在天津,至今有一个音信全无。
后来,他独自一人返回了家乡。

长大后,从妈妈和大姨小姨们口里听过他之前的故事,18岁之前就入了党,自然还是地下党。
也曾经抗过日,有时候一撤退,就连着走几十里地。有时候,敌人的子弹都“嗖嗖”地擦着耳畔过去。

姥爷是我小时候去世的,印象里,头上永远绑着一个蓝道道的白手巾,他人生的后几年,腿脚逐渐不便,眼睛也失了明,脾气变得暴躁起来。

我总是不能把印象里的姥爷跟年轻时候,热血的,意气风发的他联系在一起。
我总是有点怕他,所以也无法想象,妈妈口里,温和的,抱着她喂饭的姥爷。

那时候的饭大多是红薯做的。
整个村庄漫天漫地种的都是红薯,天气好的时候,要把红薯切了片,晒干磨成粉。

馒头就是红薯馒头。这种馒头凉后极硬,据说抛到屋顶那么高,落下来要把地面砸个坑,馒头却还是结结实实的。

红薯做的一切吃食都是苦的,我爸爸每每提起来都要皱眉头,而我妈妈立刻心有戚戚。
我十分纳闷,红薯是极甜的东西呀。后来才知道,阴雨天,地瓜霉变就变苦了。
而人们都是不舍得扔掉这些粮食的。

后来生活条件逐渐变好,那些不好吃的东西,自然要被挑拣出去了。野菜也是如此。

我第一次吃红苋菜,也是来了杭州以后。
我第一眼就认识这是苋菜,因为它长得和我家后院野苋菜一模一样,只是野苋菜背面也是绿色的。
我求问过见多识广的舅妈,这是啥?

答曰:大杏仁菜,也挺好吃的。我拿过叶子一看,卵形的叶子可不是像极了杏仁。

可是,我最终没有吃到大杏仁菜。我妈只对两种菜情有独钟,一种是扫帚菜,一种叫面条菜。

3

今年,我离开家乡那一天,正好是的春分。
节气是守时的,春分已过,空气里就萌动着春野的味道。这时候的麦苗还是低矮的,暗绿的,但已经准备要拔节生长了。

野草野菜(能吃的便是野菜,不能吃的则是野草)也不甘示弱,试图挣上几分养份。

这个时候的野菜,自然是荠菜还有面条菜。我分不清荠菜的,除非等它拔出白花。
面条菜我倒是可以分得清,若是在家,每每周末,总可提上一个小篮子,在麦田野地里翻来翻去,不一会儿就能收得一大把。

日常做法自然和汪曾祺所写灰菜的做法相差无几。
洗净,蘸稀面,上锅蒸熟。开锅之后,拌上香油细盐,爱吃蒜的,拌上点蒜泥。着实好吃。
闺蜜们,吃过一次,总是要惦记第二次。

面条菜的时令强一些。在春天当头采不到,它就抽节,长出红色的小花,安然老去了。
春深草长,我往往不在家。面条菜是很久没有没有吃到过了。如同,我错过了家乡一季又一季的榆钱和洋槐花。

扫帚菜不同于面条菜、榆钱,槐花的骄矜,只肯赏一季的风华。
扫帚菜,从春天到夏天,都能采着枝节上的嫩叶蒸来吃。等秋天,草籽满棵,摇落后明年又能见到一片青绿。
剩下的一把枯枝割下,便能扎成净地的扫帚,这也是它名字的来源了。

大学,离家远了。我妈也就愿意,扫帚菜的草籽落在我家庭院里。
春风夏雨催成一株株,长在院里的小菜地里,也长在屋檐墙角下。

我还没有回家,我妈就向我炫耀,种的扫帚菜长势喜人。等我一归家,我妈就立刻采了嫩叶,蒸好,摆到我的面前。

4

之前,我嫌网购来的野菜不“野”。
倒不是在意很多是人工可以培育出来的。而是总觉得少几分心动。

如果说人工干涉,我家院子里自由生长的扫帚菜也是得了我妈的默许,她还会时不时地帮她们浇浇水,施施肥。
这次春节在家十天左右,走亲访友占去大半,总没几时清闲。

回到杭州之后,我拜托家里帮我寄来了家乡的羊肉(家乡多回民,羊肉倒是物美价廉),家乡的炸酥肉,还要妈妈手蒸的瓷实的山东馒头。

东西到了拆箱一看,除了我要的,俨然多了几样,其中一样就是蒸好的面条菜。
放到碗里也就半碗。但是是妈妈种在泡沫箱子里,用薄膜护了一个冬天才养成的东西。

跟小时候还是有差别的。
这不是我小时候,怀着欢喜漫田遍野寻找来的小怡然自得了。

这是有家训的野菜,训言是——妈妈的爱。

当然,吃起来都是幸福满满。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