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要说清楚元旦的来历,要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说:一是世界的角度,二是我国古代的角度,三是我国现代的角度。
一、从世界的角度来说
“元旦”一词,最早是来源于古埃及。在公元前五万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游牧改为农耕,定居在尼罗河两岸,他们的农业收成与尼罗河是否泛滥有很大的关系。古埃及人从长期的观察中发现,尼罗河泛滥的时间是有规律的,他们就把这个时间每次都记录在竹竿上,从而得知两次泛滥之间大约相隔365天。同时还发现,当尼罗河初涨的潮头来到今天开罗城附近的时候,也正好是太阳与天狼星同时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时候。于是,古埃及人便把这一天定为一年的开始。这便是元旦的由来。
二、从我国古代的角度来说
所谓“元旦”,就是指一年的第一天。“元旦”是合成词,按单个字来讲,“元”是第一或开始的意思,“旦”字的原意是天亮或早晨,两字合称就是指新年的第一天。
“元旦”这一名称,起始于三皇五帝中的颛顼。据唐代房玄龄所撰的《晋书》记载:“颛帝以孟春正月为元,其时正朔旦立春”。意思是说,颛帝曾把春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正月称“元”,初一叫“旦”,正月初一恰是立春。“朔旦”指每月的初一。古时将日月相会叫“朔”,其时月亮正处于太阳与地球之间。为了有别于其它月份,后人就把元月的“朔旦”称作“元旦”。南宋吴自牧在《梦梁录・正月》中云:“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称新年。”梁三朝的《雅尔歌》中亦有“四气新元旦,万春初今朝”的佳句。由此可见,古人所说的元旦,就是我们现在的春节。
我国夏朝把岁首(正月)定在孟春之月,商朝定为腊月,而周秦两代又分别定在十一月和十月。直至汉武帝时,才又正式恢复到孟春之月。
三、从我国现代的角度来说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于1912年初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宣布我国改用世界通用的阳历,并决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民国元年1月1日(即岁首),俗称新年,但仍未称作“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立春”正值农历新年前后,遂将阳历1月1日定为“元旦”,将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从此,元旦与春节才正式分离,成为我国人民两个不同的新年。
元,谓“始”,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谓“日”;“元旦”意即“初始之日”。元旦又称“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由于地理环境和历法的不同,在不同时代,世界各国、各民族元旦的时间定位各不尽相同。现在,公历日益为世界各国所公认。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用了国际通行的公历,把每年1月1日作为“元旦”。以公历为历法的国家,都以每年公历1月1日为元旦日,举国放假。
在古代中国人的心目中,“元”,是开始的意思;“旦”,是早晨的意思。据史料记载,在中国历史上,“元旦”有许多称谓,如元日、元正、元辰、开年、元春、上日、华岁等,但在诸多称谓中还是以称“元旦”最普遍,时间最长久。
“元旦”通常指历法中的首月首日。在我国,“元旦”一词古已有之,在文学作品中最早见于《晋书》。我国历史上的“元旦”指的是“正月一日”,“正月”的计算方法,在汉武帝时期以前是很不统一的,历代的元旦(首月首日)日期并不一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因此“元旦”在中国也被称为“阳历年”、“新历年”或“公历年”。
辛亥革命后,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因此“元旦”在中国也被称为“阳历年”、“新历年”或“公历年”。
中国的“元旦”这一概念,历来指的是“正月一日。夏时期的夏历以春一月为正月,商时期的殷历以冬十二月为正月,周时期的周历以冬十一月为正月。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冬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从汉武帝起,规定春一月为正月,把一月的第一天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正月一日”在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一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一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一诗中谓之“元朔”。
传说在4000多年前远古的尧、舜盛世之时,尧在位时勤政于民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很受广大百姓爱戴,但因其子无才不太成器,他没把“部落联盟”的首领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品德才能兼备的舜。
尧对舜说:“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传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来舜把帝位传给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样亲民爱民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爱戴。
后来人们把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或“元正。也有正月一日(元旦)起于三皇五帝之一颛顼的传说,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据说这就是古代“元旦”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