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写作背景和段落大意
《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茅盾于1941年所写的一篇散文。文章立意高远,形象鲜明,结构严谨,语言简练。
白杨礼赞的创作背景
这篇散文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中国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于分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
白杨礼赞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段)总领全文并点题,奠定全文对白杨树强烈赞美的基调。
第二部分:(第2—4段)运用化静为动的手法由描绘西北高原的景引出白杨树,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第5—6段)赞颂白杨树力争上游、紧密团结,不屈不挠的精神。
第四部分:(第7—8段)歌颂白杨树朴实的风格,内在的美质,由树及人地概括白杨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第9段)斥责那些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再一次赞美白杨树,首尾呼应。
白杨礼赞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作家。191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预科班。1916年后历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小说月报》主编、《民国日报》主编,为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
1928年赴日本,1930年回国,加入左翼作家联盟。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文化部长、中国作协主席等职。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蚀》(三部曲),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