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无聊游戏会让人上瘾?

 我来答
呆萌小怪兽17
2022-07-27 · TA获得超过8991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758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92.2万
展开全部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不会分泌很多快乐激素,这能保持大脑对快乐激素的高度敏感性。而玩无聊游戏虽然不会使快乐激素大量释放,但玩家不用通过太多的努力就可以感受到欢乐。这样简单易得的快乐,自然要比那些需要努力尝试才能够获取成功的快感的大型单机游戏更受人喜爱。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应用,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手机下载游戏,并应用相应的游戏体验,其中80%的手机游戏看起来都相当无聊和浪费时间,却让体验者欲罢不能,人们为什么会喜欢这些无聊游戏呢?现在就让我们进入人的大脑,看看究竟是什么导致人们会如此痴迷于这些无聊游戏。

人们为什么会喜欢无聊游戏?   

曾经有人因为坐地铁时玩微信小游戏《飞机大战》而不幸坐过站,那是一款非常简单的黑白游戏,玩家仅需要通过左右躲避飞机或者炸弹来完成游戏,和《Flappy Bird》异曲同工,游戏玩家总是抱怨,这些游戏根本停不下来。类似的游戏还有《偷菜》、《愤怒的小鸟》、《小鳄鱼洗澡》、《水果忍者》以及种类繁多又雷同的消除游戏等。 

游戏不是“魅惑蘑菇”,也没有《来自星星的你》中的面瘫教授那样风流倜傥,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它们如此具有吸引力?科学家发现,我们的大脑中会分泌多种能让人体会到快乐感、安全感和成就感的物质,这些物质统称为“快乐激素”(Happines Hormone),其中最为我们所熟知的包括:能让人产生快感的多巴胺,为人们带来激情和活力的去甲肾上腺素,负责产生欣快感和镇痛的内啡肽,还有协助我们战胜困难、产生勇气的催产素等。 

在我们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这些激素的释放水平其实是很低的,这样能够帮助我们维持心情和状态的平静。只有当我们达成了某个目标,大脑将会作为奖励,增加某种或多种快乐激素的分泌,这些快乐激素能够让我们感受到满足和成功的喜悦。  达成目标的难易程度与最终完成目标时快乐激素分泌的多少呈正相关,这也就是说,当我们达成越艰难的任务,越能够从中产生快乐和满足。

正是有了大脑这种“反馈奖励机制”,帮助我们强化了那些能促进快乐激素产生的行为,从而使得我们愿意坚持完成艰巨的任务。也正是有了这种“反馈奖励机制”,使人类能坚持从事长期、有计划的活动,以来更好地适应环境。

人脑中存在数千亿个神经细胞,人之所以会愤怒,会悲伤,会快乐,都是由于脑部信息在它们之间传递造成的。然而,神经细胞之间存在间隙,就像两道山崖中的一道不可逾越的山涧,讯息要跳过山涧才能传递过去。这些神经细胞的连接部位名叫突触(synapse),负责发射和接收信息的双方分别被称为突触前膜和突出后膜,中间的鸿沟当然就是突出间隙了。当信息到达突触,前膜就会制造一些小泡泡把一些神经递质包裹,让信息“飞”过山涧传递过去,再由突触后膜的特殊关口进行接收。神经递质有很多种,只有“口令”对上了才能将信息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而前文中提到的快乐激素之一的多巴胺就是这样一种神经递质。所以,当游戏玩家每次清除一种图案的点或击垮一个敌人时,我们的大脑就会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到达突触,突触释放多巴胺,虽然游戏里所带来的满足感和现实生活中可能稍有差异,但是它能够释放的多巴胺的数量足够让人感到想要再玩一次。顺便提一句,有些药物可以作用于突触的前膜、后膜或者突触间隙,从而使神经递质无法传播。我们最常用的就是各种止痛药剂,被用来阻断痛觉神经信号的传递。  

无聊游戏为什么反而比精良游戏更容易让人上瘾?   

纵观游戏世界,并不缺乏精致、耐玩的游戏,有些甚至比好莱坞大片的效果更加刺激,但科学家们发现,像《Flappy Bird》这种无聊游戏,反倒会比制作精良的大型单机游戏更容易让人上瘾,这又是为什么呢?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不会分泌很多快乐激素,这能保持大脑对快乐激素的高度敏感性,一点点成功就可以获得大脑给予的奖赏以及满足感,这样人们才有动力去完成长期、艰巨的任务。毒品正是刺激了大脑中的鸦片受体,从而在不用劳动的情况下产生大量快乐激素,所以受到很多追求“过把瘾就死”的不良青年欢迎。而玩无聊游戏虽然不会使快乐激素大量释放,但玩家不用通过太多的努力就可以感受到欢乐——也许只是越过了一根管子,也许只是击碎了一架飞机就能得到满足感。这样简单易得的快乐,虽然比吸毒要费力气一些,但自然要比那些需要努力尝试才能够获取成功的快感的大型单机游戏更受人喜爱。  

“再尝试,再失败,仍然失败但有进步。”如果一个游戏太过容易精通,人们就会很快失去兴趣,可如果它太难了,太需要技巧了,往往经过几次挑战还不通关,会让人们过早地放弃。最令人痴迷的那种游戏莫过于让人在每次尝试之后都有进步,它满足了人们希望提高技巧的深层愿望,尽管这些技巧真的没啥用。 

另外,是否沉迷于无聊游戏与玩家本身的特质也有关系。在冲动性的相关研究中发现,冲动性指数(UPPS总分)较高的人,比较容易在互联网、电子游戏、烟草、赌博、暴饮暴食等方面上瘾,而冲动性指数较低的人,则比较容易控制自己的放纵行为,不太容易沉迷于其中。究其原因或许有两条,基因遗传或者家庭教育。由于动物实验已经说明白鼠也分为高冲动个体和低冲动个体,所以很多人认为冲动性高低是天生的,后天对其影响非常小;但是通过访谈调查发现,家庭教育也确实会促使孩子形成高冲动或低冲动的行为模式,到底是家长的冲动模式遗传到了孩子身上,还是孩子从家长的教育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冲动模式,这是个问题,就像性取向是如何形成的一样,学术界还存在着巨大争议。但是,不论是先天还是后天的原因,都不能成为“我就是那种玩游戏容易成瘾的人”这种看似义正词严的论断的借口。

科学家们还发现,很多人之所以痴迷于无聊游戏,是因为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压力过大,而无聊游戏可以帮助大脑偷懒。这种无聊游戏操作简单,还具有很强的重复性,可以让我们的大脑能得到休息,对很多人来说,这是减压的好方式。另外,由于这些游戏通关周期短,非常有利于在工作不忙的间隙时间背着老板或老师偷偷玩,也给玩家带来了另外一种令人兴奋的刺激感。

这种无聊游戏真的一无是处么?   

据国外媒体报道,研究人员在研究是什么使得《Flappy Bird》等游戏让人欲罢不能,以帮助开发出可提升记忆力或其它能力、甚至可以治疗失调症的游戏,造福人类。此结论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实验室中得到,那里的研究人员在试图搞清楚是什么使得人们对游戏上瘾,并研究如何利用电子游戏来使得人类的大脑更加强大,更加灵活,更加健康。研究人员通过神经影响技术来研究玩家的大脑,寄望所收集回来的数据有助于开发出可在玩的过程中变化的电子游戏,根据玩家的表现提高或者降低难度。研究人员指出,该研究有着无限的可能性。他们最终可能将开发出可治疗抑郁症或者注意力缺乏多动症的游戏,或者可重新疏通大脑提高记忆力和认知能力的游戏。  

罗彻斯特大学神经科学家达芙妮·巴夫利埃发现,玩两周第一人称射击游戏后,人们可以提升视觉注意力、思维推理和决策技能。爱荷华州立大学2007年的一项研究对玩与不玩电子游戏的外科医生进行了对比,最终发现,在腹腔镜手术中,那些玩家比非玩家的行为速度要快27%,而且出错次数要少37%。

上文中也指出了游戏成瘾和人的冲动性相关,所以,这些简单的小游戏,有时候也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测试,通过记录被试玩游戏时间来划分高冲动性组和低冲动性组(在零食成瘾的相关实验中就用过类似方法,不过游戏改成甜饼,娱乐时间改成了甜饼的个数)。这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科学家们希望在未来,这些手机游戏会变得更加有用处,不只让人沉浸其中,还能给人类带来帮助。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患者因为某种疾病去看医生,医生会给患者开处方,建议他玩两周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的一款电子游戏呢。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