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理解“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 我来答
叽歪boom
2022-03-26 · TA获得超过650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864
采纳率:96%
帮助的人:84.5万
展开全部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孩子的教育不能重来。 孩子每一天都在成长,但家长不能在将来才去弥补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空白片段。陪伴,是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这不是其他物质能够取代的, 在与孩子的相处中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和孩子之间才能更融洽 的相处,孩子才能更快乐的成长。
常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而陪伴孩子,并不是只是陪着玩玩,或者带孩子出去旅游这么简单。如何进行高质量陪伴,有着高深的学问。
可是当代社会,家长繁忙之至,哪有时间陪伴孩子成长呢?于是陪伴教育应运而生。
陪伴教育就是指老师代替家长陪伴孩子的生活、学习、社交,帮孩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帮助孩子全方位健康成长的一种教育体系。
很多爸爸妈妈都是感觉自己太忙,想多挣点钱,没时间陪伴孩子,说到底, 家长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可是家长们问过自己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吗?自己 挣钱是为了什么?不还是孩子么?
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是任何人不能替代的。
教育专家指出,孩子 12 岁之前, 父母主动进行的亲子活动至关重要,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这个阶段如果缺乏对孩子足够的陪伴,孩子的世界里就会缺乏父母的形象,不利于人格的形成与完善。
所以家长再忙也应该多抽时间陪陪孩子,多关爱孩子,弥补平时工作忙与孩 子沟通少的遗憾。
在美国, 曾经有人研究哪些因素促使孩子在学习能力倾向测试上得高分。智商、社会地位、经济条件都不及一个更微妙的因素重要,那就是得高分的孩子都经常与父母一起吃晚饭。 其实,对于家长来说,你未必需要去做孩子学习上的家庭教师,也未必要给孩子多少物质上的丰足。
所以陪伴教育更有效,更深入人心,从根本改变孩子。
所以说,改变您的孩子,从陪伴教育开始!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智洁zj
高能答主

2022-03-26 · 认真答题,希望能帮到你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7万
采纳率:66%
帮助的人:1054万
展开全部
1、运动,是生命的阳光。
曾有一个朋友对我说,他们夫妻两个都是“手机控”。

他们每天下班回家吃晚饭,就是双双坐在沙发上刷视频、玩游戏,直到有了孩子也是这样。结果他们的孩子豆豆,本来是个特别调皮捣蛋的男孩子,可是从1岁学会走路起,父母为了让他少惹事、不惹事,每逢孩子吃饭、吵闹和不耐烦,就把手机平板扔给孩子去玩。

既然大人都在玩,孩子本来就喜欢玩,那么一家三口全都变成“手机控”,也就理所当然了。

可是豆豆直到5岁,都不太会说话,很少出去玩,遇到陌生人也往往躲在一边不敢说话。这时候,朋友夫妻俩才开始感到懊悔不已。

可是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父母犯过的错和做错的事,将是孩子心中无法抚平的伤痛。

况且,有许多科学研究都表明:

如果想让孩子的身心健康,减少“沉迷手机”的时间,并且更好地发展培养和提高孩子的智力,避免让孩子的性格变得偏激抑郁和孤僻闭塞,父母就不应该整天让孩子待在家里,而是应该带着孩子出门,去呼吸新鲜空气,感受每时、每刻和每处的风景,并让孩子增加玩耍和运动的时间。

因为运动是生命的阳光,多运动的孩子更快乐。

2、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把孩子关在家里,像“养蜗牛”一样把孩子关在逼仄和封闭的家里,然后给予孩子玩具、书本和手机,就想要抚养出健康聪明和快乐的孩子,无异于痴人说梦。

我们的孩子天性好动,天生就有无比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天生就是冲动的情感大于客观的理性。作为父母,如果你无视孩子的身心发育规律,为了图省事和少操心,就把孩子“圈”在家里,不去让他和同龄人和陌生人多接触,那么这样的孩子,总是处于被束缚和被压抑的生活状态。

要知道,孩子身上的能量和热情如果无法在父母和家庭的管束下释放出来,那就会更容易用吵闹、捣蛋,甚至是闯祸的形式来发泄出来。

况且有研究表明,适当的户外游戏和体育运动,有助于提升孩子的专注力和情绪控制力。

这是因为,孩子在玩耍和运动的时候,大脑中会分泌出“多巴胺”物质,让自己产生愉悦和兴奋的感觉,而这样的美好体验,有助于孩子缓解压力,平和心情。

那些被父母“困”在家里的孩子,大抵不会拥有健康快乐而又难忘美好的童年,毕竟,即便是手头有好玩、新鲜和刺激的游戏,整天宅在家里也是令人沮丧和失落的生活方式。

“每天待在家里,见不到太阳见不到人,就像是在坐牢。”

那些为了让孩子听话,就把手机和平板扔给孩子的父母,懒得去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经历每一个健康成长的瞬间,这无疑是令人遗憾的。

总之,孩子不应该被“困”在家中,像只小蜗牛一样的生活,因为生命的美好在于运动,因为父母的陪伴才是更好的教育。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奶狗君
2022-03-26 · 源于生活 秉着初心 逢志趣相投的人
奶狗君
采纳数:226 获赞数:374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有这么一个电影,泰国片,叫做《小孩不坏 》,其中就有一段,是这样的:因为父亲总是忙着工作,几乎都抽不出时间来陪伴自己,小男孩觉得很伤心。终于有一次,他到了附近的便利店,趁着店主不注意的时候,偷了一大把钱,事后,被店里的监控发现,叫来了家长,小男孩的回答让人很意外,也很痛心:我只是想用这些钱来买爸爸一天的时间陪我。孩子,确实是需要父母的陪伴的。一辈子的时间,很短。也许只是一眨眼的功夫,孩子已经长大,那个时候,想到孩子的时候,他已经不在身边,他有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父母跟孩子的距离很近,只隔着一部手机。父母跟孩子的距离也很远,一部手机,却是两个世界。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风吹s

2022-03-26 · 超过42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24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7万
展开全部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就是在孩子的成长时候,父母的陪伴能够让孩子及时的改正自己身上的缺点,能够。让孩子始终在保护宽容的环境中成长。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总想寻找一份宁静,找一个独处的空间,然后让自己的思绪随风飘荡,在胡思乱想的宁静中暂且逃避一下。当灵魂承受不住生活的负载时,只能向天空发出累了的讯号,太累了,这种累的感觉可不是常人能够想象。每一天都想让自己的心灵找到一份宁静,然而,真的很难。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或许我只是一个庸人罢了。为什么要去寻找什么的宁静呢?其实是想期望平和,在今年这个不平凡不好过的日子里。我反思了又反思。大多数的时间里我根本不明白自己在干什么。生活中的种.种,总是在一些特定的日子里牵动人的思绪。说到寻找的宁静,每个人都期望拥有这一刻。而对我来讲,独处的时刻中可能这种感觉更重一些,然而那并不是绝对的。有些时候,虽然人在喧闹嘈杂的环境中,但是心早已经飞到不知什么样的境界中去了,经常颜面依笑的我,在内心的恒定已经将一切纷杂的事物看穿看透。人有时会假扮一副世外高人的模样,其实不然,这一切的外形也缘于无数次摸爬滚打,然后是反思的终结。没有真正好处上的激动,没有对生命对自然真正发自内心的崇敬,没有一种对人生、对世界的感激与欣赏,没有那种通透的理解,没有一颗善良的易感的心灵,也就没有最后的悟醒,更没有那种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恬淡与超脱。许多时候为了寻求宁静而产生的动力,远远大于一切外部事物所引发的某种力量,每一个人在追寻宁静的过程中,也可能是一种精益求精的过程。这是为什么呢?我笑着问自己。对于一个真正融入生活中的人来说,会感叹世界造物的神奇。会对生命和自然发自内心的崇敬与关心,这才是一种真挚的感激与赞叹。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LJY1029RTG
2022-03-26 · TA获得超过622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938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4.7万
展开全部
No.1

陪伴涉及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

家庭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生活教育,教育陪伴必须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吃喝拉撒睡是生活,休闲娱乐是生活,家务劳动是生活,读书学习是生活,待人接物也是生活。有的家长只注重学习上的陪伴,陪写作业,陪上课外班,这是对陪伴的异化。

有人说,家庭教育在饭桌上;有人说,家庭教育在运动场上;还有人说,家庭教育在阅读之中……这些说法都有道理,说明家庭教育不像学校教育,不是围绕科学文化知识和课堂教学打转转,而是围绕生活打转转,丰富而有意义的生活是教育的营养源。父母陪孩子读书,就会让孩子感受到文化的教育;父母陪孩子吃饭,就会让孩子感受到生活的教育。表面上看,陪伴就是与孩子在一起,就是时空同在,共同生活。

No.2

不同阶段陪伴的重点不同

婴幼儿阶段,孩子自我意识处于萌芽状态,思维能力和自主活动能力很低,陪伴主要体现在对孩子的照料和抚养之中,以形成安全性依恋关系。随着自主意识和活动能力的提升,孩子开始自主性探究活动,喜欢尝试各种新鲜的东西,接触各种玩具,喜欢走出家门,喜欢到大自然中接触小动物和花花草草,这就意味着父母要为孩子的活动创造条件,同时注意孩子的安全。

3岁以后,孩子除了生理需要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游戏,喜欢找自己“中意”的伙伴,除了单独游戏之外,更喜欢各种同伴游戏。陪伴就是与孩子一起捉迷藏,一起玩积木,一起运动,一起唱歌,一起扮演,一起阅读。

6岁以后,孩子越来越需要各种真实的体验,有的是通过观摩父母的表现而获得的间接经验,有的是在父母的支持下获得的直接体验,喜怒哀乐与酸甜苦辣之中,孩子获得了真正的成长。

青春期以后,随着孩子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父母陪伴的重要性会不断下降,因为孩子已经具备了“自主行动”的意识和能力。

No.3

陪伴过程中父母要注重精神引领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这句话应该理解为:最好的教育体现在对孩子的陪伴之中,尤其是早期阶段。陪伴是与孩子时空上的同在,但是并非所有的“同在”都是陪伴。

有的父母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是分心的,一边玩着手机,一边看着孩子。网上有个视频,一个母亲给不到一岁的孩子套上游泳圈,放在水中让孩子游泳,而自己待在一边玩手机,结果不大一会儿游泳圈从孩子身上脱落,导致孩子差点儿溺亡。陪伴在孩子早期更多体现为照料、抚爱等养育行为,后来越来越多变成了伙伴之间的互动,再后来,陪伴中精神启迪与行为的规范越来越多。

总而言之,陪伴中的教育行为须根据孩子发展的需要而变化,最核心的意蕴是精神层面的,父母一方面要认真、及时地聆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分享孩子的快乐,体会孩子成长中的各种收获;另一方面要把外部世界的丰富信息通过各种方式告诉孩子,比如阅读是借助书本获取信息,讲故事是通过人物和事件明白道理,立规矩是通过日常生活中行为规范明白做人的道理。

No.4

陪伴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放手

从人的成长意义上看,陪伴不是目的,只是手段,陪伴不是让孩子永远离不开父母,而是该放手时能放手,以便让孩子更好地走向社会,成为他自己。

这似乎与陪伴的含义相悖,其实不然。通过父母高质量的陪伴,孩子获得了足够的能力、信心和爱,建立起安全性依恋关系,有足够的力量慢慢鼓起风帆走向自己人生的旅途。高质量的陪伴,意味着父母不替代孩子的自主行为,不干预孩子的同伴行为,不强迫孩子的思维活动。

似乎可以这样想象——幼儿阶段,父母抱着孩子向前走;到了儿童早期阶段,父母拉着孩子向前走;到了儿童中后期阶段,父母和孩子并肩走;到了青春期阶段,父母则必须学会放手让孩子向前走。陪伴,是为了有一天不再陪伴,这可能就是陪伴教育的哲学。

以上。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