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决定人生际遇

 我来答
成大文化17
2022-07-15 · TA获得超过1.3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5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0万
展开全部
              文 | 蜗牛谷里的大蜗牛

罗曼·罗兰说过:“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他的人生际遇。如果你喜欢保持你的性格,那么你就无权拒绝你的际遇……”

比如,吕布。

01

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今内蒙古包头)人,东汉末年的名将。据《三国志·魏书·吕布传》记载,他幼年习文,年长习武,在战场上堪称千人不敌,万夫难挡,时人谓之“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只可惜,吕布虽然号称“三国第一猛将”,又文武双全,却因为其性格上的致命弱点,导致整个三国的前半部,基本上就是他的人生悲催失败史。

他的悲剧人生深深地纠结着我、折磨着我、刺痛着我,因为,生活中也有许多“吕布”式的人物,虽然才高八斗,能力超群,却因为自身的性格缺陷,致使其人生之路多坎坷不平,祸福不定。

其一,吕布其实能文善武。作为“三国第一猛将”,吕布的武自不待言。仅以著名的“辕门射戟”为例。袁术派大将纪灵率步骑兵三万人攻打刘备。刘备向吕布求救。吕布率步骑兵千余人前往救助。纪灵虽心中不忿,又以三万之众对阵吕布的千余人,却不敢不听吕布的摆布,还要大拍吕布的马屁:“将军真乃神人也!”,便退兵还朝,不能不说吕布的勇武对人的威慑力之甚。而对吕布文的描述虽然不多,却也很能说明问题。《三国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刺史丁原为骑都尉,屯河内,以布为主薄,大见亲待”。这段话中透露了一个极重要的信息,就是“以布为主簿”。主簿,在汉代是掌管军中所有钱粮政务、公文书信来往等一应事体的官吏,是个纯粹的文职,而且所掌事务很琐碎。而吕布在任主簿后被丁原“大见亲待”,那应该说吕布在这个职位上做得还是很不错的。由此可见,吕布绝对不是个卑鲁少文之人,按现在的说法,怎么也算得上是个知识分子了。

其二,吕布的才干和抱负。话说吕布被郭汜、李傕等人追杀,四处逃窜的时候,到了张扬那里,仍不安全,还被悬赏通缉:“杨及部曲诸将,皆受傕、汜购募,共图布”,吕布知道后,此时下出了一着颇为高明的棋。他抓住了张扬性格上的弱点,“(张)杨性仁和,无威行。下人谋反,发觉,对之涕泣,辄原不问”,对张扬说:“布,卿州里也。卿杀布,于卿弱。不如卖布,可极得汜、傕爵宠”。张扬原本没什么主见,而且吕布说得也的确不错,于是便“外许汜、傕,内实保护布”,这样一来,“汜、傕患之,更下大封诏书,以布为颍川太守”。由此吕布成功摆脱了他逃犯的身份,也由此可见,在对局势和人物的分析把握上,吕布还是很有见地的,说明他在丁原那里做主簿而丁原爱之,也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乱喜欢。

正因为吕布才干卓越,所以他也志向远大。在吕布杀董卓之后,《资治通鉴》上有一段记载:“……初,吕布劝王允尽杀董卓部曲,允曰:‘此辈无罪,不可。’布欲以卓财物班赐公卿、将校,允又不从。允素以剑客遇布,……(吕布)渐不相平……”,吕布尽杀董卓部曲和以卓财物班赐公卿、将校的提案,应该说不无道理,表示了他想参与朝政的意念,只是王允“素以剑客遇布”,所以才会“又不从”,忽略不计吕布的意见。联系前面有“以王允录尚书事,吕布为奋威将军、假节、仪比三司,封温侯,共秉朝政”一节,可以想见,吕布的理想不仅仅是做个天下无敌的勇将剑客而已,而是“共秉朝政”,因此他才会“渐不相平”。

还有可以证明这个说法的就是他在白门楼已经是个阶下囚的时候,还向曹操提出:“明公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其时吕布已是缚于阶下的亡虏,尚且说“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直把自己和曹操置于平起平坐的位置,不经意中说出他欲为朝廷重臣做栋梁平定天下的理想。

其三,吕布的为人与器量。《资治通鉴》记录了一件事足以说明他的胸襟气度:吕布想让袁涣写信辱骂刘备,袁涣不干,吕布大怒,甚至威胁他“为之则生,不为则死”。而袁涣非但脸色不变,反而笑着反问吕布“且涣他日之事刘将军,犹今日之事将军也。如一旦去此,复骂将军,可乎!”有趣的是,吕布,堂堂的一个封温侯、假节、仪比三司的奋威将军,听了一介书生袁涣的一席话后,竟然会从勃然大怒到不做掩饰地惭愧而止,可以想见他至少是个讲理而颇为直率的人,且颇有器量,并非是通常那种一得势就飞扬跋扈的小人。

正因为吕布才能卓越、能文善武、颇有威仪,所以吕布还是很得人心的。《资治通鉴》中说,曹操兵围徐州,而战败之际“布与麾下登白门楼。兵围之急,布令左右取其首诣操,左右不忍,乃下降”。说的就是吕布和手下登上了白门楼,看着下面的围兵,吕布让手下的人拿着他的首级去见曹操,但是他的手下不忍心,于是才投降。而他麾下高顺等武将却宁死不降,陈宫等文官也愤然求死。再反观别的割据势力,无不是树倒猢狲散,少有像吕布部下这样对其如此效忠的。

至此,我们不难看出,吕布其实是一个文武双全、能力超群、志向远大、颇得人心的乱世豪雄。那么,像他这样一个极为优秀的人才,甚至可说是英才、全才,是什么导致他的人生以悲剧收场呢?这就不能不让人惋惜他的性格形成了。

02

据《三国志·魏书·吕布传》记载,吕布之父吕良继任其祖父的事业,留守边关。吕布之母黄氏则是一大户富豪财主之女,聪明贤惠,知书达理。而吕布出生之前,黄氏已育有四女,苦于无子。所以吕布的出生,满足了其父母对儿子的长久期待。因而吕布一出生就受尽了父母的宠爱与呵护,本身又是一个“官三代”,这很有可能会强化他的自我中心倾向。

此外,吕布的天纵英才也给了他个人中心的资本。吕布从小就随母习文作画,聪慧好学,过目不忘。但他又生性好斗,力大过人,同龄孩童都不敢与他玩耍,敬而远之。同伴的敬畏也强化了吕布的优越感,令其自我感觉凌驾于他人之上,以至于如前所说,他在白门楼已经是个阶下囚的时候,还直把自己和曹操置于平起平坐的位置,大言 “明公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由此可见吕布睥睨群雄,不把天下诸侯放在眼里的傲气。

可见, 天纵英才和父母宠溺是导致吕布惟我自傲、不为人下、过于刚烈的根源。

不过这还不是致命的。对于一个拥有远大抱负要逐鹿中原、纵横天下的英豪而言,其致命的弱点其实是以下两个:一是他手下大将高顺所说的:“将军你的言行举止,不肯好好考虑周详,动不动就会有过失,动不动就会说错话,这样会耽误很多大事的!(将军举动,不肯详思,忽有失得,动辄言误,误可数乎!)”,举动随意性太强,为人处事过于感性,有时甚至情感压过了理智;二是没有主见,且不善断。郭嘉说袁绍好谋寡断,而吕布既不好谋又不善断。作为下属他不能忠于主公,先后投靠丁原、董卓,后又杀之,投靠刘备又攻打刘备;而作为主公他又不能统合下属,高顺乃是其手下大将,为人忠诚善战,吕布在其部将郝萌作乱时首先逃至高顺处,可说对其信任有加,但是却不重用,在郝萌之乱后反而将高顺的部下都交给自己的亲戚魏续,而日后就是魏续背叛了他。同是郝萌之乱,郝萌部将曹性检举陈宫同谋,吕布因其是手下重将,而不追查,这确实做得很好。但是临到重要关头,却又疑心陈宫,不能用其计。如是,他虽然知道高顺的忠言而不能用,陈宫有善谋而尚自犹豫当从不当从,作为一个诸侯没有这样的政治素质,反而更象个江湖豪士,不败亡就是天数了。因而诚如高顺所言:“凡破家亡国,非无忠臣明智者也,但患不见用耳。将军举动,不肯详思,辄喜言误,误不可数也”,又陈宫被俘后对曹操说:“但坐此人不从宫言,以至于此。若其见从,亦未必为禽也”,这二人的确说出了导致吕布败亡的致命伤。

03

惜乎,纵观吕布,当是能文善武,颇得人心,亦有容人之雅量及见地,又无割地称王的野心之人,而他最后的覆灭的悲剧,实在是源自于他自身弱点的一个性格悲剧,颇可为之一叹。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其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吕布”式的人物。他们才干超群,能力卓越,但或者因为自视甚高,过于自我;或者因为遇事不思,办事不妥而导致其在职场步履维艰,人生之路也走得辛苦异常。

比如现在的职场新人在家里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又因为父母工作繁忙,孩子大多由爷爷奶奶等老人看顾而比较宠溺,养成了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比较自私、反复、惟我、固执的性格。在学校里也是以搞好各自的学习为主,很少有需要团队合作的时候,所以大部分刚走进职场的新人,都是个性张扬有余,团队合作不足。他们对自己的实力很有信心,而这种信心却是源于他们对成功与否的定义仅仅局限于个人能力的高下。然而投入社会后,斗争经验的缺乏和自我理想的破灭,使得他们的自我实现之路崎岖坎坷。而拥有多年工作经验的职场老人们呢,却大多又会因为混成了“老油子”而缺乏迅速的决断力而错失良机,丧失成功的机会。因为成功的人不但拥有与时俱进的心智,且更具备在危急关头的英勇和决断,并能根据情况的变化而改变他的决定,而失败的人则通常优柔寡断,并且常常要改变主意,摇摆不定。

弗洛伊德说, “人生就像弈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这是令人悲哀之事;而且人生还不如弈棋,不可能再来一局,也不能悔棋” 。如此,我们更要以人为鉴,明己得失,把人生的这条单程路走顺、走好。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