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父母可以选择,你还会选择现在的爸爸妈妈吗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奶奶:“我本以为她会想要回去。”
信代:“我们是被她选中的吧!”
奶奶:“我没听说过能选择父母的。”
信代:“可是,还是自己选择的更牢固吧。”
……
这是日本电影《小偷家族》里的一个片段。是两位女主人公之间的一段对话。其中她们所说的那个“她”是一个五岁的小女孩,名字叫做树里。五岁的树里常常独自一人在家,忍饥挨饿,且经常遭到亲生父母的打骂,身上到处是伤痕。影片男主人公阿治屡次经过树里的家门口,总会看见神色忧郁的树里一个人安静地坐在窗户前。有一天晚上,阿治终于忍不住对树里的怜悯之情,将她带回了自己的家中。
在这里,五岁的树里第一次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因为家里的每一个人都很爱树里,每个家庭成员都用他们各自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树里的疼爱。这里有奶奶,有哥哥姐姐,还有虽不是父母却胜似父母的阿治夫妇。如果观众从树里被带回家以后开始观看这部影片,一定毫无悬念的以为为树里就是这个大家庭里的一员。
然而好景不长,有一天电视上忽然出现了树里失踪长达两个月的新闻报道。瞬时,家庭成员全都陷入了不安与惶恐之中。一方面既担心树里被警察发现,另一方面,我想更多的是对树里的不舍与疼惜,因为大家都担心树里回到她的原生家庭以后,会继续遭受父母的虐待。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五岁的树里却选择了让自己继续生活在这个大家庭里。正如女主人公信代说的那样,“还是自己选择的更牢固吧”。虽然只有五岁,但树里心里清楚自己需要什么。知道谁对她好,谁是真心爱她。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是借由父母的身体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我们无法选择谁来做我们的父母,但是对于一个孩子而言,父母是谁?或许重要,或许不重要。孩子想要的不过是一个能让她感受到温暖与爱的人。
接着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段对话。
看到这里,我忽然忍不住问身边的女儿:“ 如果父母可以选择,你还会选择我们做你的爸爸妈妈吗 ?”只见女儿沉思了片刻,接着就用很肯定的语气回答道:“我会的!”瞬时内心涌现出无限的感动与温暖,将女儿拥入怀中说道:“谢谢你!谢谢你选择了我做你的妈妈,还有爸爸!”想来,我跟她的爸爸算是她理想中的父母了。
但与此同时,我下意识的将这个问题也抛给了自己:如果让我来重新选择,我还会选择自己的父母吗?想不到我迟疑了,犹豫了,纠结了,并让自己陷入了长久的思考中……
从小到大,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人长大的。我觉得我的家庭也像那舞台上不断上演的剧目,我则是一个躲在黑暗角落里的观众,或者说是隐形人。因为我能看得见我的父母,而他们从来看不见我。我看见他们一辈子在这个舞台剧里为了生活中的种种琐碎争吵、生气,冷战。他们从来不关心自己的女儿在想什么,她需要什么。我的喜怒哀乐仿佛永远与他们无关。因为他们从来不闻不问,视若无睹。让我一直觉得我在他们眼里根本就不存在。乃至于从小到大,我一直怀疑自己不是他们亲生的……
随着影片中事态的发展,五岁的树里最终还是回到了她的父母身边。与此同时,画面切换至了警局里女主人公信代与一位女警察的对话——
信代:“玲玲(即树里,这一家人为了掩藏保护孩子的真实身份而给孩子另外取的名字。也是征得了孩子同意的一个名字)”自己说要回家的吗?”
警察:“是。”
信代:“那孩子是不会说那种话的。”
警察:“孩子都是需要母亲的。”
信代:“只是孩子母亲自己那么想吧!生下孩子就自然成为母亲了吗?”
……
可是当女警察问到孩子(树里)是怎么称呼信代时,信代却哽咽不语了,陷入了长久的沉默之中,并不断自语道:“是啊,怎么称呼的呢……”接着,信代说出了一句话:“可能是因为我憎恨我的母亲吧。”
此刻,我们才恍然看到并了解到,原来女主人公信代也是在缺失母爱,或者说缺失家庭温暖中长大的人。
再来看警察局里,同一时间,男主人公阿治是怎么说的——
“不是诱拐,我们不忍心她(树里)挨饿,然后信代就把她带了回来,我们根本没有强迫她。信代说我们没有要赎金,所以不算诱拐,而且我们是在保护那孩子”。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部影片中的两位男女主人公,他们的本性都是善良的,内心也是充满了爱的。只是他们各自不同的成长经历让他们最终沦落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另一片境地——以偷盗为生。而这也恰是影片中两个孩子始终不肯叫他们爸爸妈妈的主要原因吧。虽然他们给了两个孩子胜似亲生父母般的温暖与关爱。但是他们的行为却僭越了孩子们心中的道德底线。
犹记得影片中奶奶与信代带着树里去商场偷衣服,在试衣间,信代拿出一件为树里精心挑选的、与树里肤色很搭(她偷来)的泳衣,想要给树里试穿时,树里却摇了摇头,信代问她:“不喜欢吗?”树里点了点头表示喜欢。信代就不解地问她:“为什么?”树里用她那充满了忧虑与困惑的眼神望着信代,然后怯怯地问了一句:“不会被打吗?”见信代似乎还没有明白,树里接着补充道:“一会儿不会被打吗?” 看到这里,想必观众们的良知都与树里站在一起了。五岁的树里显然知道偷东西是不对的,甚至是违法的。所以,尽管阿治夫妇俩倾尽了所有的爱给这两个孩子,但孩子的内心却始终无法接纳他们做自己的父母,阿治夫妇迟迟期待的那声“爸爸妈妈”孩子们始终无法叫得出口。
此刻,我忽然间像是明白了这部电影想要向观众表达的另一主题是什么了。
我想,五岁的树里在今后逐渐长大的过程中,想必会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父母。自己的亲生父母尽管在精神层面上忽视了她,没能尽到一个父母应尽的爱与责任。但是他们并没有去做违法的事情,更没有像阿治夫妇那样教她与哥哥学偷东西。她的父母最起码让她懂得了做人应有的人格与尊严。而阿治夫妇,若不是以偷盗为生,而是以一份正当的职业来谋生养家。我想,他们便是这世间最有资格被称之为父母的人,即便信代无法生育。
所以,即便让我们每一个人重新来选择父母,其实不管你最终选择了谁,都难以让自己十分满意。因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因为这个世界上原本就没有完美的父母,给了你物质生活保障的人,给不了你精神上的爱;给了你精神上足够爱的人,却给不了你丰富的物质生活。正所谓有得有失,有利有弊。在这人世间,想来二者能够兼得的,或许有,但恐怕很少。
想到这里,自己内心对父母多年以来的那份积怨似乎也逐渐释然了。仔细想想,他们的一生其实过得也都不容易。当我这做女儿的在心里无数次地埋怨他们作为父母亲对我的忽视时,试想他们的父母又何尝给过他们更多的疼爱与陪伴呢?尤其在过去那个物质极度匮乏又没有计划生育的年代,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讲,能让诸多儿女们吃饱穿暖健康长大,恐怕都已是做父母的一种奢想,哪里还有暇顾及到每一个孩子的精神需求呢。尤其母亲,三十岁之前父母相继去世,作为家中的长姊,从此她不得不扛起了家庭的重担,像母亲一样去照顾她的那些个仍是孩子般大的诸多弟妹们)以致于她分身乏术,再也无暇顾及自己的丈夫以及年幼的儿女。正像七十多岁的她,某日忽然醒悟了似的跟我说道:“我都不知道你们几个是咋长大的……” 那一刻,我才知道,原来她的心里一直深藏着自己对丈夫对儿女的亏欠之情。而我一直想当然的以为她没有,以为她浑然不觉。
想来这世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得已,因为如果有更好的选择,谁不会选择对自己更好的处境而宁愿置身于“苦海”之中?
引用台湾作家几米的绘本《我不是完美小孩》里面的一段话来作为本文的结尾吧——
我知道我不是一个完美的小孩,
但你们从来也不是完美的父母,
所以我们必须互相容忍,辛苦坚强地活下去。
......
信代:“我们是被她选中的吧!”
奶奶:“我没听说过能选择父母的。”
信代:“可是,还是自己选择的更牢固吧。”
……
这是日本电影《小偷家族》里的一个片段。是两位女主人公之间的一段对话。其中她们所说的那个“她”是一个五岁的小女孩,名字叫做树里。五岁的树里常常独自一人在家,忍饥挨饿,且经常遭到亲生父母的打骂,身上到处是伤痕。影片男主人公阿治屡次经过树里的家门口,总会看见神色忧郁的树里一个人安静地坐在窗户前。有一天晚上,阿治终于忍不住对树里的怜悯之情,将她带回了自己的家中。
在这里,五岁的树里第一次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因为家里的每一个人都很爱树里,每个家庭成员都用他们各自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树里的疼爱。这里有奶奶,有哥哥姐姐,还有虽不是父母却胜似父母的阿治夫妇。如果观众从树里被带回家以后开始观看这部影片,一定毫无悬念的以为为树里就是这个大家庭里的一员。
然而好景不长,有一天电视上忽然出现了树里失踪长达两个月的新闻报道。瞬时,家庭成员全都陷入了不安与惶恐之中。一方面既担心树里被警察发现,另一方面,我想更多的是对树里的不舍与疼惜,因为大家都担心树里回到她的原生家庭以后,会继续遭受父母的虐待。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五岁的树里却选择了让自己继续生活在这个大家庭里。正如女主人公信代说的那样,“还是自己选择的更牢固吧”。虽然只有五岁,但树里心里清楚自己需要什么。知道谁对她好,谁是真心爱她。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是借由父母的身体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我们无法选择谁来做我们的父母,但是对于一个孩子而言,父母是谁?或许重要,或许不重要。孩子想要的不过是一个能让她感受到温暖与爱的人。
接着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段对话。
看到这里,我忽然忍不住问身边的女儿:“ 如果父母可以选择,你还会选择我们做你的爸爸妈妈吗 ?”只见女儿沉思了片刻,接着就用很肯定的语气回答道:“我会的!”瞬时内心涌现出无限的感动与温暖,将女儿拥入怀中说道:“谢谢你!谢谢你选择了我做你的妈妈,还有爸爸!”想来,我跟她的爸爸算是她理想中的父母了。
但与此同时,我下意识的将这个问题也抛给了自己:如果让我来重新选择,我还会选择自己的父母吗?想不到我迟疑了,犹豫了,纠结了,并让自己陷入了长久的思考中……
从小到大,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人长大的。我觉得我的家庭也像那舞台上不断上演的剧目,我则是一个躲在黑暗角落里的观众,或者说是隐形人。因为我能看得见我的父母,而他们从来看不见我。我看见他们一辈子在这个舞台剧里为了生活中的种种琐碎争吵、生气,冷战。他们从来不关心自己的女儿在想什么,她需要什么。我的喜怒哀乐仿佛永远与他们无关。因为他们从来不闻不问,视若无睹。让我一直觉得我在他们眼里根本就不存在。乃至于从小到大,我一直怀疑自己不是他们亲生的……
随着影片中事态的发展,五岁的树里最终还是回到了她的父母身边。与此同时,画面切换至了警局里女主人公信代与一位女警察的对话——
信代:“玲玲(即树里,这一家人为了掩藏保护孩子的真实身份而给孩子另外取的名字。也是征得了孩子同意的一个名字)”自己说要回家的吗?”
警察:“是。”
信代:“那孩子是不会说那种话的。”
警察:“孩子都是需要母亲的。”
信代:“只是孩子母亲自己那么想吧!生下孩子就自然成为母亲了吗?”
……
可是当女警察问到孩子(树里)是怎么称呼信代时,信代却哽咽不语了,陷入了长久的沉默之中,并不断自语道:“是啊,怎么称呼的呢……”接着,信代说出了一句话:“可能是因为我憎恨我的母亲吧。”
此刻,我们才恍然看到并了解到,原来女主人公信代也是在缺失母爱,或者说缺失家庭温暖中长大的人。
再来看警察局里,同一时间,男主人公阿治是怎么说的——
“不是诱拐,我们不忍心她(树里)挨饿,然后信代就把她带了回来,我们根本没有强迫她。信代说我们没有要赎金,所以不算诱拐,而且我们是在保护那孩子”。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部影片中的两位男女主人公,他们的本性都是善良的,内心也是充满了爱的。只是他们各自不同的成长经历让他们最终沦落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另一片境地——以偷盗为生。而这也恰是影片中两个孩子始终不肯叫他们爸爸妈妈的主要原因吧。虽然他们给了两个孩子胜似亲生父母般的温暖与关爱。但是他们的行为却僭越了孩子们心中的道德底线。
犹记得影片中奶奶与信代带着树里去商场偷衣服,在试衣间,信代拿出一件为树里精心挑选的、与树里肤色很搭(她偷来)的泳衣,想要给树里试穿时,树里却摇了摇头,信代问她:“不喜欢吗?”树里点了点头表示喜欢。信代就不解地问她:“为什么?”树里用她那充满了忧虑与困惑的眼神望着信代,然后怯怯地问了一句:“不会被打吗?”见信代似乎还没有明白,树里接着补充道:“一会儿不会被打吗?” 看到这里,想必观众们的良知都与树里站在一起了。五岁的树里显然知道偷东西是不对的,甚至是违法的。所以,尽管阿治夫妇俩倾尽了所有的爱给这两个孩子,但孩子的内心却始终无法接纳他们做自己的父母,阿治夫妇迟迟期待的那声“爸爸妈妈”孩子们始终无法叫得出口。
此刻,我忽然间像是明白了这部电影想要向观众表达的另一主题是什么了。
我想,五岁的树里在今后逐渐长大的过程中,想必会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父母。自己的亲生父母尽管在精神层面上忽视了她,没能尽到一个父母应尽的爱与责任。但是他们并没有去做违法的事情,更没有像阿治夫妇那样教她与哥哥学偷东西。她的父母最起码让她懂得了做人应有的人格与尊严。而阿治夫妇,若不是以偷盗为生,而是以一份正当的职业来谋生养家。我想,他们便是这世间最有资格被称之为父母的人,即便信代无法生育。
所以,即便让我们每一个人重新来选择父母,其实不管你最终选择了谁,都难以让自己十分满意。因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因为这个世界上原本就没有完美的父母,给了你物质生活保障的人,给不了你精神上的爱;给了你精神上足够爱的人,却给不了你丰富的物质生活。正所谓有得有失,有利有弊。在这人世间,想来二者能够兼得的,或许有,但恐怕很少。
想到这里,自己内心对父母多年以来的那份积怨似乎也逐渐释然了。仔细想想,他们的一生其实过得也都不容易。当我这做女儿的在心里无数次地埋怨他们作为父母亲对我的忽视时,试想他们的父母又何尝给过他们更多的疼爱与陪伴呢?尤其在过去那个物质极度匮乏又没有计划生育的年代,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讲,能让诸多儿女们吃饱穿暖健康长大,恐怕都已是做父母的一种奢想,哪里还有暇顾及到每一个孩子的精神需求呢。尤其母亲,三十岁之前父母相继去世,作为家中的长姊,从此她不得不扛起了家庭的重担,像母亲一样去照顾她的那些个仍是孩子般大的诸多弟妹们)以致于她分身乏术,再也无暇顾及自己的丈夫以及年幼的儿女。正像七十多岁的她,某日忽然醒悟了似的跟我说道:“我都不知道你们几个是咋长大的……” 那一刻,我才知道,原来她的心里一直深藏着自己对丈夫对儿女的亏欠之情。而我一直想当然的以为她没有,以为她浑然不觉。
想来这世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得已,因为如果有更好的选择,谁不会选择对自己更好的处境而宁愿置身于“苦海”之中?
引用台湾作家几米的绘本《我不是完美小孩》里面的一段话来作为本文的结尾吧——
我知道我不是一个完美的小孩,
但你们从来也不是完美的父母,
所以我们必须互相容忍,辛苦坚强地活下去。
......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