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展开全部
同情心就是传统美德中的仁爱之心,善良之心。专家们的研究证明,富有同情心的孩子往往心地善良,性情温和,受人喜爱和拥护,而缺乏同情心的人往往性情冷漠,易走极端,不易与人亲近,因而人际关系往往不好。
我们可能见过孩子小时候这样的现象:别的小孩子摔了一跤,哭了起来,自己的孩子也会撇撇嘴,露出痛苦的表情,甚至会哭起来。年幼的孩子虽然分不清自己的痛苦与别人的痛苦,但这正是孩子日后具有同情心的心理基础。假如他不能设身处地地想到他人的痛苦,同情心就不能产生。同情心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感情,即便像孩子这种萌芽状态的同情心,家长也要悉心扶植,绝不能取笑,更不能责怪。
但是有人却作出这样的行为:
有一个叫高峰的孩子,爱讥笑别人。一次,他们班里新转来一位名叫张强的同学,大家觉得他非常奇怪,因为他总是戴着帽子,从来都不摘。他的头上肯定有问题!这天,高峰趁张强走进教室不注意的时候,突然袭击,一下子把他头上的帽子摘掉了。“哈哈,原来他没有头发。”高峰哈哈大笑起来,张强却低下头,留下了眼泪。
因此我们需要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增加孩子的爱心、善心,父母可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支持孩子对花草、小动物的关心和保护。孩子虽然上了小学,仍存在着“怜灵”现象。他们认为小猫小狗、小花、小草和自己一样,是有生命的小精灵,也是知冷热、通人情的。因此他们往往对小生物表示关切,甚至和它们嘀嘀咕咕地说话。家长应该肯定、支持孩子对这些小生命的关心和爱护,并且告诫孩子不要去攀折花草,欺负小动物。孩对动植物的这种仁爱之心,会有助于他们同情心的形成。
2.引导孩子同情、关心小朋友。有时,孩子看到小朋友不当心碰疼了,却哈哈大笑,家长不要责怪孩子“幸灾乐祸”,其实,孩子是被小朋友突如其来的表情动作惹笑的。家长应当赶紧说:“哎哟,小朋友碰疼了,真可怜啊!上回你不当心碰在桌角上不是也很疼吗?”孩子联想到自己的痛苦经验,会止住笑的。家长可建议孩子去关心碰疼的小朋友,如果小朋友跌倒了,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把他扶起来。经过几次这类的行动体验后,孩子一般对小朋友的痛苦就会比较同情、关心了。
3.教育孩子同情、关心他人。首先从家中做起,如父母或老人生病,要启发孩子主动表示关心,如问寒问暖、跟老人说话解解闷,或者递个水果、拿拿药片等等;同学生病,要让孩子去探望和问候,并帮助同学补习功课;参与助人为乐的活动,特别是帮助老弱病残的人,更容易引发孩子的善良之心,增强孩子的同情心。
4.指导孩子学会宽容。宽容和同情是紧紧相连的。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孩子在学校里受了委屈,父母心疼得不得了。有的父母就教唆孩子说:“别人对不起你,你就对不起他;别人打你,你就打他。”这就会使孩子和同学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恶化,更加不懂宽容,还会影响到孩子将来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教孩子学会宽容,不仅是为了孩子今天能处理好同学关系,也是为孩子将来的幸福打基础。
教孩子学会宽容,要指导孩子学会“心理换位”,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想问题。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上考虑,就会理解父母的爱子之心,站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角度上考虑,就会理解老人那份关爱和唠叨,站在老师的角度上考虑,就会理解老师的艰辛,站在同学的角度上考虑,就会觉得那么多的同学是可爱、可亲、可交的。让孩子懂得“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道理。
5.家长要用自己的同情心、宽容心,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家长对于老人、同事、邻居、孤寡等表现出来的诚恳和友善的行为,是对孩子最好的同情心教育。缺乏同情心的父母是培养不出富有同情心的孩子的。父母宽容大度、遇事不斤斤计较,与邻居、同事之间融相处,孩子就会学着父母的样子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说,做父母的既可以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善良、胸怀广阔的人,同样也可以将孩子培养成冷漠、心胸狭窄的人。
我们可能见过孩子小时候这样的现象:别的小孩子摔了一跤,哭了起来,自己的孩子也会撇撇嘴,露出痛苦的表情,甚至会哭起来。年幼的孩子虽然分不清自己的痛苦与别人的痛苦,但这正是孩子日后具有同情心的心理基础。假如他不能设身处地地想到他人的痛苦,同情心就不能产生。同情心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感情,即便像孩子这种萌芽状态的同情心,家长也要悉心扶植,绝不能取笑,更不能责怪。
但是有人却作出这样的行为:
有一个叫高峰的孩子,爱讥笑别人。一次,他们班里新转来一位名叫张强的同学,大家觉得他非常奇怪,因为他总是戴着帽子,从来都不摘。他的头上肯定有问题!这天,高峰趁张强走进教室不注意的时候,突然袭击,一下子把他头上的帽子摘掉了。“哈哈,原来他没有头发。”高峰哈哈大笑起来,张强却低下头,留下了眼泪。
因此我们需要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增加孩子的爱心、善心,父母可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支持孩子对花草、小动物的关心和保护。孩子虽然上了小学,仍存在着“怜灵”现象。他们认为小猫小狗、小花、小草和自己一样,是有生命的小精灵,也是知冷热、通人情的。因此他们往往对小生物表示关切,甚至和它们嘀嘀咕咕地说话。家长应该肯定、支持孩子对这些小生命的关心和爱护,并且告诫孩子不要去攀折花草,欺负小动物。孩对动植物的这种仁爱之心,会有助于他们同情心的形成。
2.引导孩子同情、关心小朋友。有时,孩子看到小朋友不当心碰疼了,却哈哈大笑,家长不要责怪孩子“幸灾乐祸”,其实,孩子是被小朋友突如其来的表情动作惹笑的。家长应当赶紧说:“哎哟,小朋友碰疼了,真可怜啊!上回你不当心碰在桌角上不是也很疼吗?”孩子联想到自己的痛苦经验,会止住笑的。家长可建议孩子去关心碰疼的小朋友,如果小朋友跌倒了,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把他扶起来。经过几次这类的行动体验后,孩子一般对小朋友的痛苦就会比较同情、关心了。
3.教育孩子同情、关心他人。首先从家中做起,如父母或老人生病,要启发孩子主动表示关心,如问寒问暖、跟老人说话解解闷,或者递个水果、拿拿药片等等;同学生病,要让孩子去探望和问候,并帮助同学补习功课;参与助人为乐的活动,特别是帮助老弱病残的人,更容易引发孩子的善良之心,增强孩子的同情心。
4.指导孩子学会宽容。宽容和同情是紧紧相连的。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孩子在学校里受了委屈,父母心疼得不得了。有的父母就教唆孩子说:“别人对不起你,你就对不起他;别人打你,你就打他。”这就会使孩子和同学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恶化,更加不懂宽容,还会影响到孩子将来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教孩子学会宽容,不仅是为了孩子今天能处理好同学关系,也是为孩子将来的幸福打基础。
教孩子学会宽容,要指导孩子学会“心理换位”,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想问题。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上考虑,就会理解父母的爱子之心,站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角度上考虑,就会理解老人那份关爱和唠叨,站在老师的角度上考虑,就会理解老师的艰辛,站在同学的角度上考虑,就会觉得那么多的同学是可爱、可亲、可交的。让孩子懂得“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道理。
5.家长要用自己的同情心、宽容心,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家长对于老人、同事、邻居、孤寡等表现出来的诚恳和友善的行为,是对孩子最好的同情心教育。缺乏同情心的父母是培养不出富有同情心的孩子的。父母宽容大度、遇事不斤斤计较,与邻居、同事之间融相处,孩子就会学着父母的样子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说,做父母的既可以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善良、胸怀广阔的人,同样也可以将孩子培养成冷漠、心胸狭窄的人。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