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的语言特点

轩轩智慧先锋
高能答主

2019-07-12 · 希望是生命中的那束光,照亮我们的未来。
轩轩智慧先锋
采纳数:2714 获赞数:533595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运用比喻论据和对比论证相结合,生动形象的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白话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

(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此文出自战国·孟子《孟子·告子下》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

其显著特点一是气势充沛,雄辩而色彩鲜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孟子》善用排比句,往往采用一连串结构相同的句式,对于同一论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说明,有如千流万壑,一时俱下,形成滔滔万里不可阻挡的气势。孟子文之称雄辩,这类句式的采用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配合归纳的推理方式,便采用了这种句式,一起首连举六位圣贤的成功事迹,从数量上给人以深刻印象,使人觉得“生于忧患”确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接着又极力铺排艰难环境给人们带来的磨难,反衬了圣贤成功的不易;

然后再历述圣贤面对艰难忧患的正确态度与处理方法,最终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很有说服力。一般说来,铺陈排比的写法,固可造成宏大气势;若处理不当,也可致繁复拖沓之虞。

其后的汉大赋,由于片面强调了这一特点,往往使人难以卒读。而孟子的这篇文章,虽通篇采用排比句式,却仍给人以行文简洁的印象。原因在于,孟子十分注意遣词用字,尽量扩充每一词语,尤其是动词的容量。

以起首一段为例,共六句话,六个动词,包括一个“发”,五个“举”,既表现了人物由微贱趋向显达的运动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舜君子,是圣人,他的成功,固然因为尧的赏识,但主要靠的是他自身的才能与努力,故曰“发”;

傅说等是臣,是贤人,他们的成功,固然因为自身的才能与努力,但主要靠的是明主的知遇,故曰“举”。

作者简介:

孟子(前372一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继孔子之后儒家最重要的思想家。孟子曾周游列国,推行他的“仁政”思想和“王道”主张,但由于当时诸侯国忙于战争兼并,其观点被认为是“迂阔”,几乎无人采纳。

孟子晚年回邹国与弟子著书立说,作《孟子》7篇,共269章。《孟子》语言明白晓畅,又极富感情,具有磅礴的气势和强大的鼓动力量。

qwer695834219
推荐于2017-12-15 · TA获得超过164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4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1.列举6位历史人物的事迹目的是?
引出论点(即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作为下文的论据。

2.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字体与上下文有何联系 ?
这句话是上面的小结,故字起到总结陈述的作用。

3.能证明本文观点的事例或名言,除文中的例子外?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原文回答:就是第一段文字,那6个例子

2.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和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这两句话分别从什么和什么两个方面,论证了什么道理。
从视觉和听觉两发面,证明了人要经过一番磨难后才能成就大事业。

4.本文体现了孟子怎样的人才观?
真正的人才都是要经过磨难的洗礼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shbzjdj
2012-06-09
知道答主
回答量:3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8万
展开全部
运用比喻论据和对比论证相结合,生动形象的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宝貝快跑
2008-12-04
知道答主
回答量: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1.列举6位历史人物的事迹目的是?
引出论点(即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作为下文的论据。

2.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字体与上下文有何联系 ?
这句话是上面的小结,故字起到总结陈述的作用。

3.能证明本文观点的事例或名言,除文中的例子外?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原文回答:就是第一段文字,那6个例子

2.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和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这两句话分别从什么和什么两个方面,论证了什么道理。
从视觉和听觉两发面,证明了人要经过一番磨难后才能成就大事业。

4.本文体现了孟子怎样的人才观?
真正的人才都是要经过磨难的洗礼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