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
人类的生存、发展和进步,是在不断认识世界、不断沟通交流、不断学习进取中取得的成果。阅读是人类谋求发展的第一需要,是人们终生学习必须掌握的技能,是素质教育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接下来我整理了如何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的相关内容,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一、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的大阅读策略。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最直接的动力。只要感兴趣的事,他们就会不厌其烦地做。学生阅读兴趣有显著年龄差异。不同年龄的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读物性质有密切关系。
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好课外阅读,及时检查阅读效果,以保持学生阅读兴趣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要坚持天天阅读,一天也不停,固定时间,雷打不动;而且每天要有一定的阅读目标,可按年级不同适当提出要求,可做知识卡片、写读书笔记等。教师要经常检查,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及时鼓励,不要批评,要鼓励、鼓励、再鼓励。
这样,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主动扩大阅读面,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提高了自身的语文能力。学生由于感到阅读卓有成效,意识到课外阅读在他们学习中的推动作用,是他们自身的需要而不是教师的强求责难,从而逐渐增强求知欲,使阅读技能得到发展。
二、指导选择课外读物
对于学生而言,好读书只是开始,读好书更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给学生选择课外读物。
(一)、是选择符合社会需要的课外读物。社会需要主要指反映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要求。从这个方面说,只要是进步的、健康的、有益身心的读物都可以让学生读。如《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等名著。
(二)、是选择符合学生自身阅读兴趣的课外读物。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的学生喜欢《电脑爱好者》、有的喜欢《中学生阅读》、有的却去看《探险故事》。学生只有对读物感兴趣,才能主动去阅读,积极去思考,才不会把读书当作是一种苦事、一种负担。
(三)、是选择符合学生阅读能力的课外阅读。低中年级学生适宜读图文并茂的短文,如童话、寓言、民间故事等,高年级学生知识面较广,阅历较丰富,可以阅读一些游记、惊险和科幻小说甚至古典名著等。
“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人的一生”,特别是学生,在他们跌跌撞撞迈向社会的第一步时,更需要一本好书把他们牵引走向成长的彼岸。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选择好入门之书。高尔基说:“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
三、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正确的阅读方法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本,增加了学生的自读课文量,并且有大量的推荐性阅读。这无疑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课内是有限的,课外是无限的。学生课外阅读既能巩固和扩大课堂教学成果,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注重课外阅读和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关键要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
(一)朗读、背诵法。朗诵是把准了文本情感的脉博,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交流是情感的流动,是人性的共鸣。朗读法就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领会和理解文章内容的一种阅读方法。听一个人朗读文章,往往可以看出他对文章的理解、领会的程度。读得流畅、自然、有节奏、抑扬顿挫、富有感情,这说明他理解了文章的内容,而且领会了文章的语言特点,这样他阅读的收获是多方面的;如果读起来结结巴巴,停顿不当,语气不对,这就很难说他对文章有了正确的理解。因此反复朗读是理解文章的好方法。此外,我们还可以要求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以便发现用词不当、句式不对、语言不通、思路不清等毛病,并设法纠正。教师还要在语文课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并在指导课外阅读中多多朗读,增强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背诵法是指定一些篇目去背诵,识记学习文章的内容和形式技巧的一种阅读方法。如朱自清的《春》,就是一篇优秀的散文,要求学生背下来后,对于指导学生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多种修辞方法作文就大有好处。将来写这方面的文章时可以信手拈来。
(二)批注法。阅读时,随时记下自己的体会、感受、意见、评价,划出精彩片段、句子、词语、修辞手法等,这就是我们通常用得很多的批注法。批注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边读边评,把读、想、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样能把书读活,能积累很丰富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批注法主要是学习别人文章的长处,但也要鼓励他们敢于说出自己的不同意见。
我国教育家徐特立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两句话中的“作记号”、“动笔墨”,就是圈点批画的意思,这就是指阅读中的文字批注法。在这一阅读方法上,伟大导师列宁为我们作出了榜样。列宁是博览群书的革命家,他读书时非常喜欢在书页空白处随手写下丰富多采的评论、注释和心得体会。在阅读时认真作符号、写批注,可以促使自己在读书时开动脑筋,记下某些感受,记录某些思想火花,这是一种卓有成效的读书方法。
(三)读写法。读写法就是选定自己喜爱的一篇或一段优美的文章,用心读上几遍,大致记住了,就开始默写的一种阅读方法,默写时不记得原话的,用自己的话写,写完之后与原文对照,看看哪些地方不如原文,如果有层次、句式、用词等方面的错误,要分析原因。然后再读、再想,有意识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上次默写不如原文的地方。这样阅读,可以比较,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直接帮助写作能力的提高。这比泛泛地读,机械地背,收效要胜过几倍。读写法也还可以在另外一种情况下采用。如背熟的文章或段落,过了一段时间,有些遗忘或生疏了。这时别去读,而是先默写一遍,然后再去对照复习原文,这样印象就会格外深刻,对文章的要点就会掌握得既快又牢固。
(四)测读法。测读法就是读书时把自己摆进去,站在作者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去想,边读边推测、揣摩作者的构思、文章的主要内容及结构等的一种阅读方法。如读议论文,就推测中心论点将怎么提出,可能会摆出什么论据,将会怎样逐层论述下去,最后将怎样结束。读小说就推测故事情节将怎样发展,矛盾冲突将如何激化并获得解决,人物的命运将会是怎样的,开头为什么这样写,后边可能怎样写。如果后边的安排正如自己所料,则说明自己理解了作者的思路形成过程;如果后边的安排出乎自己的意料就要好好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而自己却没想到,他的安排好在什么地方。如果作者的安排并不很好,也要想想这是什么原因。这样阅读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可以运用测读法给小说、故事写续集。在教学《孔乙己》时,让学生给孔乙己写个结局,学生结合实际体验,给他设计了中举的喜剧结局,在挫折后自谋生路的结局。
(五)不求甚解速读法。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重视读书学习,他在《五柳先生传》一文中写到:“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它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陶渊明认为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之时,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图书出版量成倍增长,读书要都“求甚解”,一辈子能读几本书?对于应该泛读的一些书就应采取“不求甚解速读法”,就是把读过的好文章或片断剪下来,贴在自己准备的剪贴本上。注意分类粘贴,最好在本子前面加上目录、封面,作为资料库。做到广泛博览,开拓视野,为专攻某项知识学问打下雄厚的基础。我们必须教会学生把握速读这一比较高层次的阅读方式。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形象地说明了传授知识与指点方法、培养能力的关系,更强调了指点方法与培养能力的重要性。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荀况说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兴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阅读是积累的过程,阅读的目的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感悟人生。科学的阅读方法,提倡自主合作探究,体现出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独立阅读训练,对青少年语言与思维的发展,知识和能力的构成,思想和性格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