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才是真的教育。

 我来答
爱之翼17
2022-06-19 · TA获得超过949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9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3.4万
展开全部
“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恋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

——魏书生

这是魏老师在他的教育工作中总结出来的一段经典的论断,我认为他说的非常正确,我们只有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去思考问题,制定合理的教育方法,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走进学生的心里,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渗透到学生的生命中去。

想起法国作家拉封丹的一则寓言叫《南风和北风》。故事大概是这样的:北风和南风比试,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施展威力,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拂,顿时,行人觉得温暖衣厚,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北风和南风都是要使行人脱掉大衣,但由于方法不一样,结果大相径庭。

这则寓言向我们昭示了教育方法对结果的重要作用,教师或家长亲切的言语、和蔼的笑容犹如温暖的阳光,它比声色俱厉、狂风骤雨似的批评更易于被学生接受。教育工作拒绝骤雨狂风式的狂轰乱炸,需要的是春风细雨般的心心相印,春风细雨虽然看上去柔弱无力,但是它会“随风潜入夜”,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是一种“此地无声胜有声”的过程。

而现实中,大多数情况与我们理想的不同。骤雨狂风似的狂轰乱炸,往往是大多数教育者采取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对于施行者来讲再简单不过了,只需要提高嗓门,板起面孔,甚至是抬起手掌就可以实现。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们,这种方法最有效,能够立竿见影,原本哭闹的孩子静止了,不听话的变得乖巧了,对学习没有兴趣的,也能够静静的坐在书桌前了,正是因为效果好,见效快,操作简单,容易上手,所以很多人都会选择这样。

但是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自我意识逐渐建立,反抗能力也随之增强,当教育者再采取以上的教育方法时,往往会引起被教育者的厌烦,对抗甚至抗争。而反抗这种事情,一旦有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也就很快会出现的。

面对身体和思想逐渐成熟的孩子,教育者应该首先学会转变,要改变之前的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学着用温暖和蔼的笑容和孩子交流沟通,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深处,感受他们的成长变化,做一个陪着孩子生长的同行者,而不要再做一个简单的指挥者。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呢?

“聆听在师生沟通中有着奇妙的功效。不加评判、表示理解地听,在孩子心目中可能是你送给他的最好礼物。”

——雷马洛尼,《培养好孩子的要诀》

由此可见,我们要学会聆听。

当孩子们尝试着向我们讲述自己的真实想法的时候,哪怕与我们预设的不一样,我们也要耐着性子听完,当一个纯粹、安静、理智的聆听者,要全程微笑着注视孩子,让他感受到你的真的非常用心的听他讲话,与她沟通和交流的时候,更多的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想好再说,想不好绝对不开口。

当孩子能够理解到家长是真的为他着想,真的想做一名他成长的同行者,他会接纳你的建议,把你当做知心人。

到那个时候,我们的教育不就真的发生了吗?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