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都讨厌自以为是的人?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导语:自以为是的人不仅坚定地相信自己是对的,并且喜欢让全世界都知道他们是对的。他们需要让别人觉得自己渺小、无知、完全无法和他们相比,这种需要仿佛永远无法被满足。这听起来特别残忍,但是这种人的确存在在我们身边,我们的朋友、父母、兄弟、爱人,甚至我们自己,其实都会有自以为是的时候。
因为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是对的,大到宗教信仰,小到生活习惯,每个人都有来自原生家庭的一系列的标准。这些标准形成了我们的舒适区,那些和我们不一样的就是在舒适区以外的。当我们感觉到自己的舒适区被挑战时,我们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害怕、不安、愤怒或者疲惫,驱使我们大喊大叫或者引经据典,只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甚至和我不一样的就是错的,就是不正常的。其实差异处处都存在,只因为我们是不同的个体,并不意味着谁是不正常的。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坚持相信自己是对的,以至于给人一种自以为是的感觉呢?
1、我们希望自己不孤单。 也许自己意识不到,但是每一个人都天生希望生活在同类中间,因为这让我们觉得安全。所以有时候我们会用一些极端的方式去证明自己是对的,你们要和我一样,内心深处我们只是害怕和身边的人不一样。
2、我们渴望被接纳,被爱。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发现太多的人都和我们不一样,自己的舒适区会变得越来越小。这会让我们觉得害怕,不知道怎样被身边的人喜欢和接纳。
3、我们不善于表达。 交流想法的方式有很多种,而不是让别人显得很差劲或者让我们显得很厉害。很多时候我们过度的强调自己是对的,因为我们太希望对方了解自己的想法,却不知道该怎样表达。
我们每个人都会远离那些自以为是的人,当我们过分强调自己对的时候也会让身边的人远离。 我们原本是想要让自己被围绕、被接纳、被爱,自以为是让我们背道而驰,离自己想要的越来越远。 同时这也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越孤单,我们就越想证明自己是对的,越努力证明自己是对的,我们就越孤单。
知己主义小Tip:
我们无法改变别人,但是我们可以了解自己发生了什么,在清晰了自己的需要之后做出选择。所以下一次当你想要证明自己是对的,问问自己真正想要的什么,是简单的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还是想要看起来很强大,或者把对方变成和自己一样的。更重要的是,问问自己, 这些不同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实质的影响,并且做出自己的选择。
真实案例分享:
我的奶奶特别的严厉,对我们这群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有严格的要求。可能在很多家庭非常平常的事情在我奶奶那都会引来一顿呵斥甚至暴打。
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在我七八岁的时候,有一次奶奶带我去公园玩,玩累了就坐在公园的长椅上休息。难得出来玩一次的我特别的开心,就忍不住坐在长椅上抖起了腿,这在挑剔又传统的奶奶眼里简直就是不可饶恕的罪过,二话不说就给我领回家一顿教训,虽然那次没挨揍,但是她说的话让我现在想起来还会脸红,她说“男抖穷女抖贱”。
在我的生活里,类似的规矩不胜枚举,但说吃饭这一件事吧,不能第一个伸筷子夹菜,不能连续三次从一个盘子里夹菜,不能伸长了胳膊夹远处的菜,不能在菜里面翻翻捡捡挑自己喜欢吃的,不能吧唧嘴,不能舔勺子,筷子不能插在碗里面。
所以从小爸爸妈妈带我出去吃饭,我永远都是最乖巧的小孩,也因此获得了叔叔阿姨的夸奖。
他们经常一边骂自家的小孩,一边让孩子们向我学习,这样带着对比的夸奖也让我产生了十足的优越感,这些规矩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有教养、有礼貌、懂事等等。
逐渐的我不再满足于做好自己,当我看到别人破坏这些规矩的时候,我会指出对方的问题。
如果对方还是不改的话我心里就会特别的别扭,甚至是厌恶。这种带有攻击性的情绪会清清楚楚的写在我的脸上,藏在我说出的每句话里面,于是大家会觉得我是一个不好相处的人,害怕一不小心就触犯了我的雷区,包括那些和我习惯一样的人。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我专门把这个问题拿出来做了处理。我看到了这个现象的背后还藏着一个更重要的模式,我特别在乎对错输赢,每次我看到别人和我不一样的习惯,我都喜欢去争,去证明自己是对的那个,并且别人都要按照我的方式来做。
因为这样我才会觉得自己被重视,就好像小时候做得对了会得到奶奶的认可一样。可这却让我失去了身边朋友同事们的喜欢和尊重。
当我再遇到和别人不一样的情况时,我会停下来问问自己,他的行为是否对我有实质上的影响。如果没有影响到我的生活,我会选择尊重他的生活方式,如果有影响到我的生活,也会去和对方沟通自己的想法。这让大家更加愿意和我相处,而我自己也觉得更舒适更自在了,因为当我对身边的人有更多的接纳,自己的舒适区也越来越大。
知己主义观点:
当我们能够发自内心的尊重他人,相信他们的行为和信念都和他们自己独特的成长经历有关,我们会更容易发现对方的优点,并且信任他们。每一个人都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也包括你自己。 建立这样的信念不是为了让别人活的更舒服,而是拓宽自己的舒适区,让自己更从容地应对这个千变万化的世界。
因为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是对的,大到宗教信仰,小到生活习惯,每个人都有来自原生家庭的一系列的标准。这些标准形成了我们的舒适区,那些和我们不一样的就是在舒适区以外的。当我们感觉到自己的舒适区被挑战时,我们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害怕、不安、愤怒或者疲惫,驱使我们大喊大叫或者引经据典,只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甚至和我不一样的就是错的,就是不正常的。其实差异处处都存在,只因为我们是不同的个体,并不意味着谁是不正常的。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坚持相信自己是对的,以至于给人一种自以为是的感觉呢?
1、我们希望自己不孤单。 也许自己意识不到,但是每一个人都天生希望生活在同类中间,因为这让我们觉得安全。所以有时候我们会用一些极端的方式去证明自己是对的,你们要和我一样,内心深处我们只是害怕和身边的人不一样。
2、我们渴望被接纳,被爱。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发现太多的人都和我们不一样,自己的舒适区会变得越来越小。这会让我们觉得害怕,不知道怎样被身边的人喜欢和接纳。
3、我们不善于表达。 交流想法的方式有很多种,而不是让别人显得很差劲或者让我们显得很厉害。很多时候我们过度的强调自己是对的,因为我们太希望对方了解自己的想法,却不知道该怎样表达。
我们每个人都会远离那些自以为是的人,当我们过分强调自己对的时候也会让身边的人远离。 我们原本是想要让自己被围绕、被接纳、被爱,自以为是让我们背道而驰,离自己想要的越来越远。 同时这也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越孤单,我们就越想证明自己是对的,越努力证明自己是对的,我们就越孤单。
知己主义小Tip:
我们无法改变别人,但是我们可以了解自己发生了什么,在清晰了自己的需要之后做出选择。所以下一次当你想要证明自己是对的,问问自己真正想要的什么,是简单的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还是想要看起来很强大,或者把对方变成和自己一样的。更重要的是,问问自己, 这些不同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实质的影响,并且做出自己的选择。
真实案例分享:
我的奶奶特别的严厉,对我们这群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有严格的要求。可能在很多家庭非常平常的事情在我奶奶那都会引来一顿呵斥甚至暴打。
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在我七八岁的时候,有一次奶奶带我去公园玩,玩累了就坐在公园的长椅上休息。难得出来玩一次的我特别的开心,就忍不住坐在长椅上抖起了腿,这在挑剔又传统的奶奶眼里简直就是不可饶恕的罪过,二话不说就给我领回家一顿教训,虽然那次没挨揍,但是她说的话让我现在想起来还会脸红,她说“男抖穷女抖贱”。
在我的生活里,类似的规矩不胜枚举,但说吃饭这一件事吧,不能第一个伸筷子夹菜,不能连续三次从一个盘子里夹菜,不能伸长了胳膊夹远处的菜,不能在菜里面翻翻捡捡挑自己喜欢吃的,不能吧唧嘴,不能舔勺子,筷子不能插在碗里面。
所以从小爸爸妈妈带我出去吃饭,我永远都是最乖巧的小孩,也因此获得了叔叔阿姨的夸奖。
他们经常一边骂自家的小孩,一边让孩子们向我学习,这样带着对比的夸奖也让我产生了十足的优越感,这些规矩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有教养、有礼貌、懂事等等。
逐渐的我不再满足于做好自己,当我看到别人破坏这些规矩的时候,我会指出对方的问题。
如果对方还是不改的话我心里就会特别的别扭,甚至是厌恶。这种带有攻击性的情绪会清清楚楚的写在我的脸上,藏在我说出的每句话里面,于是大家会觉得我是一个不好相处的人,害怕一不小心就触犯了我的雷区,包括那些和我习惯一样的人。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我专门把这个问题拿出来做了处理。我看到了这个现象的背后还藏着一个更重要的模式,我特别在乎对错输赢,每次我看到别人和我不一样的习惯,我都喜欢去争,去证明自己是对的那个,并且别人都要按照我的方式来做。
因为这样我才会觉得自己被重视,就好像小时候做得对了会得到奶奶的认可一样。可这却让我失去了身边朋友同事们的喜欢和尊重。
当我再遇到和别人不一样的情况时,我会停下来问问自己,他的行为是否对我有实质上的影响。如果没有影响到我的生活,我会选择尊重他的生活方式,如果有影响到我的生活,也会去和对方沟通自己的想法。这让大家更加愿意和我相处,而我自己也觉得更舒适更自在了,因为当我对身边的人有更多的接纳,自己的舒适区也越来越大。
知己主义观点:
当我们能够发自内心的尊重他人,相信他们的行为和信念都和他们自己独特的成长经历有关,我们会更容易发现对方的优点,并且信任他们。每一个人都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也包括你自己。 建立这样的信念不是为了让别人活的更舒服,而是拓宽自己的舒适区,让自己更从容地应对这个千变万化的世界。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