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历史上有些什么重要的体裁
歌剧
1、含义:歌剧是一种综合性艺术题材。
包含了戏剧、音乐、舞蹈、建筑和美术等其它成分。
2、歌剧歌唱的两种主要形式:朗诵化的宣叙调和歌唱化的咏叹调。
宣叙调用来叙述事件、对话,用于发展剧情;而咏叹调一般旋律优美,主要用于抒发主人公的内心感情。
3、发展:
1)歌剧最早产生于17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第一部歌剧是1600年,由意大利作曲家蒙特威尔第创作的《奥菲欧》。
2)意大利正歌剧:18世纪上半叶,经过一个多世纪发展后的意大利歌剧。
代表它最高成就的是A•斯卡拉蒂的拿坡里歌剧乐派。
3)19世纪是歌剧最繁盛的时期,产生了许多伟大的歌剧作曲家。
l 意大利:罗西尼、威尔第、普契尼等。
l 德国: 韦伯、瓦格纳等。
l 俄国: 柴可夫斯基等。
形式:法国大歌剧、抒情歌剧、谐趣歌剧、德国的乐剧(瓦格纳)以及世纪之交意大利的真实主义歌剧(普契尼)等等。
音乐剧
1、含义:集音乐、舞蹈、戏剧为一体的现代舞台剧。
2、特点:
1)综合了音乐、舞蹈、舞台表演,把传统歌剧、轻歌剧,以及近代的流行音乐整合在一起。
2)音乐剧具有强烈的现代都是的时代气息。
3)音乐剧具有鲜明的通俗性。
3、起源:音乐剧起源于英美。
4、中国音乐剧: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进上演《音乐人》、《魔棍》。
90年代,上演了《想变成人的猫》、《西区故事》。
中国自己创作的音乐剧,《香格里拉》、《日出》。
清唱剧
1、含义:清唱剧是包含了“剧”的大型声乐体裁,由独唱、合唱和乐队共同完成。
没有舞台布景,也没有服装和表演动作,是一种只唱不演的所谓的“清唱”形式。
内容以《圣经》题材为主。
有时也被翻译成“神剧”。
2、产生:清唱剧产生于西方音乐的巴洛克时期。
第一部是1600年在意大利,由卡瓦莱里创作的《灵与肉的体现》。
3、各时期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l 巴洛克时期:亨德尔《弥赛亚》等。
l 古典时期: 海顿《创世纪》、《四季》等。
l 浪漫时期: 门德尔松《以利亚》、《圣保罗》;柏辽兹《基督的童年》等
l 20世纪: 斯特拉文斯基《俄狄浦斯王》;奥涅格《火刑堆上的贞德》。
康塔塔
1、含义:康塔塔是一种包括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和管弦乐的多乐章声乐套曲。
形式上与清唱剧相似,但规格较小,内容简单,侧重于抒情。
常常以序曲开始,合唱结束。
2、发展繁盛的两个时期:
l 巴洛克时期:巴赫是巴洛克时期最伟大的康塔塔作者。
共写有200多首教堂康塔塔和一些世俗康塔塔。
l 20世纪:普罗科菲耶夫《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巴托克《世俗康塔塔》、斯特拉文斯基《康塔塔》等。
艺术歌曲
1、含义:艺术歌曲是作曲家以诗为歌词,根据诗的内容创作的歌曲。
通常有戏剧性和抒情性两种形式,采用分节和通节两种写法,并配有伴奏。
一般是特指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发展起来的歌曲形式。
2、来源:德奥是最重要的艺术歌曲的发源地。
3、代表人物:
l 德奥:舒伯特、舒曼、布拉姆斯、 *** 等。
l 法国:柏辽兹、福莱等。
l 东欧:柴可夫斯基、德沃夏克等。
交响曲
1、产生及含义:交响曲一词来自希腊语,原为“声音—起响”之意。
是一种按照奏鸣曲原则构成的管弦乐套曲形式。
2、体裁特征:古典交响曲通常有四个乐章,其特征为:
l 第一乐章快板(核心),奏鸣曲式,音乐活跃,充满戏剧性,由两个对立主题作呈示、展开和再现,示意矛盾的起因、发展和暂时的结果。
l 第二乐章慢板,三段体或变奏曲,曲调缓慢如歌,内容往往表现生活的体验和哲理性的沉思,是交响曲抒情的中心段落。
l 第三乐章,常用小步舞曲或谐谑曲,音乐体现了矛盾冲突之后的闲暇、休整和娱乐。
l 第四乐章急板,多采用回旋式、奏鸣曲式或回旋奏鸣曲式,内容与矛盾的结果有关,常表现乐观、肯定的态度和胜利凯歌般的节日欢庆场面。
3、形式:与管弦乐队发展有密切关系。
近代管弦乐队一般分成四个乐器组,即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和打击乐器组。
奏鸣曲
1、产生及含义:奏鸣曲一词来自意大利文,为鸣响之意,在16世纪前就已存在。
18世纪下半叶古典时期以来,奏鸣曲一般指钢琴独奏,或钢琴与其它一件乐器合奏的器乐演出形式,常为三或四乐章的大型套曲结构,第一乐章大多为奏鸣曲式快板。
2、发展:
l 巴洛克时期:奏鸣曲式一种重奏类型的器乐体裁,以弦乐为主题,最早产生在意大利。
l 古典时期:随着古钢琴,特别是新式键盘乐器—钢琴的出现,键盘乐器在奏鸣曲中的地位逐渐取代了处于主导地位的弦乐。
奏鸣曲也演化成近代古典奏鸣曲的样式。
l 浪漫时期:19世纪,作曲家的兴趣偏向小型体裁,奏鸣曲不再是最重要体裁。
协奏曲
1、含义:一般指的是独奏乐器与大型管弦乐队合作的表演形式。
是一种管弦乐体裁。
2、发展:
l 协奏曲产生于意大利,来源于巴洛克时期的大协奏曲、乐队协奏曲和独奏协奏曲,尤其受独奏协奏曲的影响。
大协奏曲是由一个小的合奏组与乐队合作,通过以各种方式形成对比的音响效果。
l 近代协奏曲的真正父亲是意大利作曲家G •托莱里。
之后,意大利音乐大师安东尼奥•维瓦尔第和德国作曲家J.S.巴赫把巴洛克协奏曲推向顶峰。
3、结构:通常为三个乐章,快板—慢板—急板。
往往具有炫技的要求,即为演奏者有一个独奏的“华彩”段落。
室内乐
1、含义:一般指几个独奏者合奏,每个乐器担任一个独立声部,各个声部地位均等的器乐演奏形式,多为大型套曲结构。
2、特征:古典主义室内乐在乐曲结构和乐器组合上形成一些固定模式,如以二重奏鸣曲、三重奏、四重奏和五重奏为主导,以奏鸣曲套曲为结构原则。
3、代表人物:
l 古典时期,海顿、莫扎特。
海顿对室内乐的发展和形成,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l 19世纪中期,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勃拉姆斯等创作出重要的室内乐作品。
如舒伯特的《鳟鱼》。
交响诗
1、含义:是在19世纪产生的一种新的管弦乐体裁,与19世纪的浪漫主义音乐思潮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由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首创,又称音诗。
属于标题音乐,多以文学作品或故事为题材,单乐章形式。
2、代表人物:匈牙利李斯特、捷克民族乐派作曲家斯美塔那、芬兰作曲家西贝柳斯以及德国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
组曲
1、含义:是由几首乐曲按照对比原则组成的一种器乐套曲,其中各曲有相对的独立性。
组曲有古组曲和现代组曲之分。
2、发展:
l 巴洛克时期:组曲通常是由各种不同的舞曲组成,常由古钢琴演奏。
弗朗索瓦•库伯兰代表了法国的观念,把16世纪的朴素舞曲变成具有宫廷贵族气息的舞曲。
德国的代表人物巴赫,写了许多组曲,有著名的《法国组曲》和《英国组曲》。
除键盘乐组曲外,其它形式的组曲著名的有:巴赫的四首《管弦乐组曲》、六首《大提琴组曲》; 亨德尔的《水上音乐》组曲和《烟火音乐》组曲。
l 19世纪:钢琴组曲:舒曼的钢琴套曲《蝴蝶》、《狂欢节》;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柴科夫斯基的《四季》等等。
管弦乐组曲: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比才的《卡门组曲》;柴科夫斯基的《天鹅湖组曲》。
这些也常被称为标题性组曲。
序曲
1、含义:一种器乐体裁,常常是管弦乐形式。
序曲最早是声乐体裁的器乐引入段。
19世纪,人们常常把一些优秀的序曲作为独立器乐曲演奏。
如威伯的《魔弹射手序曲》。
从而也导致了一种新的管弦乐体裁----独立的音乐会序曲的产生。
2、代表人物及作品:门德尔松的《芬格尔山洞》、柏辽兹的《罗马狂欢节》、布拉姆斯的《学院庆典序曲》等。
狂想曲
1、含义:原指古希腊史诗中惯用的一种吟诵片段,19世纪开始用于音乐之中并盛行,指一种技术艰深,热情奔放,史诗般的单乐章器乐曲。
一般具有较鲜明的民族性,常体现斯拉夫民族性格。
2、特征:常以英雄事迹、民间传说和风土人情为题材,以缓慢的民间歌曲曲调为基础,通过主题变奏手法,与快速突进的变奏相交错,在 *** 中结束。
3、代表人物及作品:李斯特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
即兴曲
1、含义:独奏的小型器乐体裁,多用于钢琴,盛行于浪漫主义时期。
即兴曲可能具有偶发奇想的即兴性格,但也可能只是一个命名,并不一定具有即兴特点。
2、代表人物及作品:舒伯特8首《即兴曲》;肖邦《即兴幻想曲》等。
小夜曲
1、含义及发展:初始意义是夜歌,如莫扎特的歌剧《唐璜》“请你到窗前来”就是一段小夜曲。
18世纪下半叶,一种乐队合奏体裁常常也被称为小夜曲,规模较小,适合于户外,常常在晚间娱乐时演奏。
如莫扎特的《哈夫纳小夜曲》、《月下小夜曲》等。
19世纪,是指一种三段体器乐曲,常指具有安逸恬静气质的抒情性器乐曲,以钢琴曲居多。
最具代表的是肖邦创作的夜曲,把这种题材发展到更高的境界。
谐谑曲
1、含义及发展:原指戏谑、玩笑,17世纪主要是声乐谐谑曲。
古典时期,常被用于大型套曲中的某一乐章。
贝多芬在交响曲中改变了谐谑曲的风格,经常是快速粗犷、出人意料的,充满戏剧性的动力感和机智谐趣的性格。
谐谑曲流行于19世纪,肖邦对此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四首独立的钢琴谐谑曲将戏谑和严肃并置于一体,因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谐谑曲格调。
前奏曲
1、含义:它原本是其它乐曲的导入段落,有“序”的功能。
18世纪前奏曲常常附加在组曲之前,或与赋格配对出现。
如巴赫著名的48首平均律钢琴曲集就是以“前奏曲与赋格”各24首配对在一起。
19世纪前奏曲获得新的含义,成为脱离赋格的独立的小型器乐体裁,非常小巧和精致,符合浪漫主义的审美趣味。
代表作品有肖邦的24首钢琴前奏曲,德彪西的《24首钢琴前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