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怎么也教不会”的孩子 家长只能发火吗?
近日,一位父亲辅导孩子做作业,辅导到“咬牙切齿”的视频被众多网友转发,大家纷纷感叹“这是全国统一的事”。
一个视频激起这么多网友的“共情”,也只有“辅导作业”这件事可以达到吧。面对“怎么也教不会”的孩子,家长们到底应该怎么对待?任其“放飞自我”总觉得对不起孩子,天天揪着他“头悬梁锥刺股”反而自己先要被气死。辅导作业这么难?家长到底应该怎么办?
同款家长:
咬牙切齿是小事“心梗”、“气死”有不少
“看了这个视频,觉得视频里那个爸爸就是我本人的样子。”市民赵先生说。赵先生的女儿梦梦已经二年级,赵先生曾经辅导过她一次“实践作业”,差点被气到医院。赵先生说,当时女儿正在学习数学测量,老师建议家长以生活中的实物为例子,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厘米”、“分米”、“米”等计量单位的情况。赵先生觉得这件事很简单,于是拿出直尺、卷尺等直观的工具给女儿感受这些测量单位的长度,最后问女儿:“你觉得咱们家的门高是多少?”女儿脱口而出“2分米”。当时赵先生手里还拿着卷尺正在比划着。
当时赵先生就气极了,大声喊“怎么可能是2分米,怎么会是2分米?”听到爸爸这么一吼,梦梦立刻委屈得眼泪汪汪。之后怎么也不肯继续学习测量单位,即使妈妈过来安慰,梦梦之后也不在状态,依然说“一本字典厚10米。”赵先生说,当时自己想跳楼的心都有了,“怎么这么笨呢?就算用尺子比划一下也可以啊。”
赵先生是气得差点跳楼,刘女士是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心梗”的感觉。刘女士的儿子在练字的时候,老师跟她反映说,孩子遇到“口”字,特别喜欢画一个圆圈代替,老师希望家长在家里也帮着纠正一下。结果那天晚上,刘女士经历了孩子画圈,然后纠正,然后趁着她不注意继续画圈,然后继续纠正,最后两人大吵一架,刘女士撕了作业本的整个过程。结果孩子委屈地哭了,并且把自己关在了卧室里,刘女士则是气得心脏狂跳,感觉下一秒就喘不过气来了。
“放飞”家长:
要求孩子前先看自己吼叫前先反省一下
听了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后,盼盼妈突然意识到,每个孩子的成长轨迹是不同的,现在“差”不代表将来一定不好,与其天天把孩子骂得眼泪汪汪,自己气得要死要活,还不如和平相处。后来,盼盼妈就退出辅导作业行列,孩子有啥不会的,实在需要辅导,她就让孩子找学习好的同学“取经”。到目前,盼盼虽然没有惊人的成绩,但盼盼妈说,两人真的能做到母慈子孝,“我也不担心自己要去做心脏搭桥手术了。”
和盼盼妈类似,叶子妈妈的心态甚至有点“摆烂”的感觉。叶子妈妈说她对自己的成长和定位有清晰的认识,“我从小就学习不好,是真的很不好那种,我没有资格要求我的孩子很好。”叶子妈妈打趣说,“我是一只兔子,我生不出一条龙来。”所以叶子自从上了小学,她妈妈对她是十分包容。叶子除了掌握知识慢一点,在学校表现良好,老师也很喜欢她。虽然有时候老师旁敲侧击让叶子妈妈抓紧一下孩子的学习,但叶子妈妈还是想着让孩子顺其自然。“我不想给她压力,只希望她 健康 快乐成长,将来做一个普通人就行了。”叶子妈妈的心态非常平和。
心理咨询师:
家长可以“生气”但也要意识到孩子的“能力”
心理咨询师郭瑞说,她特别理解那些生气的父母,她说自己是学心理的,辅导过那么多心理案例,但她面对辅导孩子作业这件事,有时候也真是被“气得不行”。
郭瑞说,很多家长这么生气,其实是因为他们用自己的能力来衡量孩子了,比如家长觉得已经告诉孩子“1+2=3”了,那么孩子一定能知道“2+1”的答案也是3,但其实还需要你辅导作业的孩子,他的逻辑思维可能并没有发展到这个程度,如果你一直代入自己的能力来要求孩子,就会觉得很挫败,很怒不可遏,从而陷入“这么简单你还不会”的愤怒中。
“家长在吼孩子的时候,也会带给孩子双重挫败。”郭瑞说,孩子不会写作业,说明他本来在学习这一部分知识的时候,没有学会已经很挫败了;如果家长再指责他“很笨”、“怎么学都不会”之类的,那孩子就会再次陷入“我原来这么笨”的第二重挫败中,这双重打击会伤害孩子的心灵。
那么应该如何辅导作业呢?郭瑞建议,不如“降低难度”。比如在辅导英语作业时,孩子如果跟着点读笔、跟着父母讲解仍然不会诵读完整的句子,不如将句子拆开,用角色扮演的形式,降低孩子作业的难度,让孩子慢慢学起来。郭瑞说,家长不要过分要求自己,学校的老师掌握了那么多教学知识,在教学生的时候依然会遇到“头疼”的问题,家长这种“半桶水”的想要一下子把孩子教会是不现实的。家长辅导作业的作用其实是开发和保持孩子对学习的热爱和兴趣,比如引导孩子感受语文诗词的美,引导孩子体会数学的数字和逻辑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等,让孩子对这个学科产生兴趣才能有动力学好。
在家长生气这个问题上,郭瑞说,其实家长可以生气,自己的情绪达到顶点了,一定需要找个渠道发泄,但这个渠道不是吼孩子或者打孩子,而是去和孩子交流。比如,实在是被孩子“气得不行”了,你可以明确告诉孩子“妈妈现在非常生气,特别生气,已经无法继续辅导你了,我们先互相冷静一下。”然后离开辅导作业“现场”,等家长和孩子双方都冷静下来再说。
桂林日报社新媒体运营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