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要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国家工业化的实现对当时的中国有什么样的作用?
建国以来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按不变价格计算,1978年的工业增加值比1952年增长15.9倍,年均增长11.5%(国家统计局工业司,2019)。
在这一阶段,中国政府主要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农村人口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并为工业化发展提供积累,但很少直接参与工业化进程。因此,工业化的直接减贫效应并不明显。
改革开放后,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工业蓬勃发展。工业化进程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两个阶段。1978-2002年,中国工业化全面兴起,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轻重工业均衡发展。
2002年至今,中国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快速发展,重工业重新加速发展,推进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扩展资料:
工业化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通过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创造大量低门槛就业机会等方式推动减贫。中国工业不断升级,产业的全球竞争力不断提高,“水涨船高”的作用为参与工业化发展的贫困人口创造了可持续的增收机会。
中国长期坚持工业立国战略,将工业发展作为经济建设的重心,带动了改革开放后经济的高速增长,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1978-2018年,作为第二产业支柱的工业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基本保持在40%以上(国家统计局,2019)。
可以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能够实现高达9.4%的年均增长率(国家统计局综合司,2019),工业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拉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