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城镇化
展开全部
问题一:请问什么是城镇化 所谓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既是物质文明进钉的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城镇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不仅是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
问题二:什么是城镇化率?有什么重要意义?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城镇化率是指一个国家(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国家(地区)总人口的比例。根据正统网微信上介绍,它是反映城镇化水平高低、提示城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中国统计年鉴2013》“人口”章,有1949年至今的城镇化率数据。
问题三:新型城镇化建设包括哪些方面啊?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风一直吹0
问题四:为什么要城镇化和什么是城镇化 城镇化将成为中国的一个重要发展战略。 现实中讲的城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将农村户口转变为城镇户口,是制度性的城镇化;也是将农民土地集体所有转变为国家所有,集中到 *** 手中再重新分配,是财产再分配下的城市化,是一次新的利益分配;还是建设一些新城镇,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城市化,其中包括利用城镇化工程让一些人获益的城镇化。 城镇化是一种集中的居住方式,因为集中居住,很多公共产品的空间成本下降,可以通过外销量的消费者消费而获得分摊,因此,使用公共性消费变得经济。人们选择城镇生活,是因为这里会提供很多农村无法提供的公共品,这种无法提供的含义是向农村分散居住下居民提供并不经济,而不是技术上无法实现。城市居民比农村居民有更高的福利的原因在于,他们可以用相对经济的方法获得比农村多得多的公共产品、共用品。城镇里的公共产品用税收来保证的,农村不用交那么多的税,也买不到这么多的公共产品。城市里居民不仅用税收购买公共产品,还通过居住的集中带来共用品的便利,比较便宜地获得如商业、旅游、教育、卫生等服务。相对农村来说,城市里的人多花些钱,买了一些农村买不到的东西,获得了更多的享受;而农村不用花那么多的钱,也得不到那么多的东西和服务。 上述分析表明城镇化只是一个为人们增加了一种选择的机会,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你可以选择城市,也可以选择镇,还可以选择农村,只是不同的生活方式。现在有一个名词,叫被城市化,应该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农民不得不放弃农村户口,这是中国土地政策造成一种特殊现象,因为土地没有办法流转,加上户籍制度几乎没有任何弹性,城市与农村的身份转换成本极大,这就导致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选择失灵。这样的推论是,中国的城市化并非是一个单纯资源配置问题,而是 *** 希望作为,甚至被怀疑要谋取利益的活动。对此,我们要警惕。
中国应该推进真正的城镇化,一方面,中国城镇人口比例不足,过多的农村人口,意味着较低的生产效率和较低的生活水平,推进城镇化,就是降低农村人口比例,另一方面,逐步放开户籍制度,让人们对不同生活方式做出选择。 中国,特别是广东有着特殊的城镇化问题,人口密度大、乡镇企业在农村得到的非常集中的发展,大量的工业镇实际上已经是城镇却不能得到 *** 承认,而人们关注的只是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发展。从增加选择的机会看,各种不同的城镇都应该存在,它们应该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也为公众居住提供多种选择机会。中国没有办法向其他国家学习,没有一个国家如此快速工业化和如此高的人口密度,需要以大量的分散城镇化来代替城市化。
总之,总体来讲城镇化是为了拉动经济的发展。
望采纳
问题五:新型城镇化,到底什么样 如果你问我什么是新型城镇化,我肯定答不出来。虽然也有一些专家试图给新型城镇化下一个严格定义,但我想,要找到一个权威的大家都认可的新型城镇化定义,可能很难,或许下定义的专家本人都未必清楚新型城镇化“新”在何处。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如何走新型城镇化之路从三个方面做了阐述,但这只是原则要求,说不上是严格的定义,即使是定义,也不能全面涵盖新型城镇化之“新”。 我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据说未来十年城镇化是中国扩内需的重大战略。经济工作会议也已把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作为今年工作的六大任务之一。许多地方都正在或已经制定了新型城市化的规划,相关专家学者也忙着在全国飞来飞去,向地方主政者推销自己的新型城市化方案。 2012年已经过去,从经济角度说,2012年留下的最大遗憾就是经济遇到很大困难,增速虽然实现了年初制定的目标,但却降到近年来的低点。对中国来说,由于还有繁重的就业压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压力,以及其他一些需要充足财力保障才能做好的事情,所以,仍需保持一定的增长水平,因为财政的增收依赖于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从长远看,要使中国的发展方式转型成功,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前提应是建立一个内需主导型的经济模式。而城镇化,被认为是中国扩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从而也是保证经济较高增长的优势所在。相关统计显示,城镇化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大概能够带来7万亿元的市场需求。一些机构已经预测,由于有了城镇化的政策保障,今年经济至少能够达到8.2%的增速,远高于去年增长水平。凡此种种,决定了今年的工作重点还是会放在如何把经济搞上去。 把经济作为优先处理的事项虽然符合中国当前情形,不过,我担心的是,假如大家都把眼睛盯在城镇化上,恐怕中央对新型城镇化之“新”的要求就会落空。道理很简单,各地打城镇化的主意,着眼不在城镇化的“新”上,更多还是出于GDP和财政收入的考虑。如上所述,毕竟只有经济增长,才有财政的增收。如果这样,目前各地大张旗鼓的城镇化很可能会变成“穿新鞋,走旧路”,回到过去见物不见人的城镇化状态。 迄今为止的城镇化,正如国家行政学院张孝德教授所批评的,它是被GDP主义捆绑的城镇化,使城镇化成为与生态文明时代相悖的高能耗、高浪费、高污染的病态城镇化;是一味以西方城市镇为参照系的城镇化,使城镇化成为中国文化缺位、特色不明的城镇化;是在错误城镇化理论误导下,使城镇化成为不计成本的盲目追求大城市扩张的非理性城镇化。简单地说,目前的城市化异化成了在 *** 主导下的一种非理性的造城运动,它一方面把农民赶上楼,剥夺农民参与土地增值的收益分配权;另一方面,又驱使农民进入城市,干又脏又累的活,但却长期只拿大体相当于城镇同等人群一半的报酬,给农民造成双重伤害。 所以,让城镇化回归到中国特色城镇化上来,走一条与已有的城镇化不一样的“新”路,就不仅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我再次强调,并不知道什么叫新型城镇化,但我想新型城镇化之“新”,至少应该体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要有个性特质,二是要有人本气息,三是能够城乡互补。城镇也是有生命的,有自己不同的基础、背景、环境和发展条件,由此孕育出来的城镇应显示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不能千篇一律、千城一面,这样的城市没有个性,自然也体现不出“新”来。其次,推进城镇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是为了使生活于这个城镇的人们日子过得舒心,这就要求我们的城镇化不能见物不见人,为城镇而城镇;也就是说,城镇的一切应当围绕人来展开,使之具有人情味,形成良好的人本氛围,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而不是相反。 还有,新型......>>
问题六:新型城镇化是什么 一、城镇化
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大英百科全书)。
二、新型城镇化
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三、新型城镇化的核心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其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与人们日常生活中单纯从字面理解的意思不同,城镇化,就是指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关系到大至都市,小到农户的产销、合作、互动、和谐的新型社会关系。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完成农民到市民的转变,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农村人口转移不出来,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内需也无法实现。
四、实现办法
1、 *** 讲话: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合理调节各类城市人口规模,提高中小城市对人口的吸引能力,始终节约用地,保护生态环境; 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2、 *** 讲话:
统筹“新四化”发展,需要平衡多方面关系。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着力提高内在承载力,不能人为“造城”,要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城镇。要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提供市场,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
五、发展途径
“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这样几个特点和要求:
(1)规划起点高。城镇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使城镇规划在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中始终处于“龙头”地位,从而解决城市建设混乱、小城镇建设散乱差、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等问题。
(2)途径多元化。中国地域辽阔、情况复杂,发展很不平衡,在基本原则的要求下,中国城镇化实现的途径应当是多元的。中国东中西部不一样,山区、平原不一样,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求不一样,不同地域特色不一样,不能强调甚至只允许一种方式。与工业化的关系处理也应该有多种方式,有的是同步,有的可能要超前。
(3)聚集效益佳。城镇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聚集功能和规模效益。要在增加城镇数量、适度扩大城镇规模的同时,把城镇做强,不能外强中干。
(4)辐射能力强。利用自身的优势向周边地区和广大的农村地区进行辐射,带动郊区、农村一起发展,这是城镇责无旁贷的义务,它应该做到而且也可以做到,问题是我们要有这种意识、视野、规划和措施。千万不能搞成孤岛式的城镇。
(5)个性特征明。中国的城镇要有自己的个性,每个地方的城镇,每一个城镇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要突出多样性。城和镇都是有生命的,都有自己不同的基础、背景、环境和发展条件,由此孕育出来的城镇也应显示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
(6)人本气氛浓。我们不能为城镇而城镇,发展城镇的目的是为人服务。所以,城镇的一切应当围绕人来展开,要树立牢固人本思想,创造良好的人本环境,形成良好的人本气氛,产生良好的为人服务的功能。总的来说,就是要使城镇具有人情味,能够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不是相反。
......>>
问题七:什么是城镇化的基础和核心内容? 新型城镇化主要是指人的城镇化。城镇化的两项主要内容是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两者相辅相成。因此,所谓的基础就是有产业支撑的以人为核心内容的城镇化。其次,在围绕人的城镇化上要做好外来人口和本地农民的公共服务保障。
问题八:规模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区别〜跪谢 人口城市化:通常指人口向城镇集中或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从而变乡村人口为城镇人口,使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也含静态意义,表示城镇人口比重达到或接近饱和,城市生活方式全面普及的一种状态。
规模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规模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盯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其区别主要在于是不是共同富裕。
推进规模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的转型,伴随着深刻复杂的利益关系调整和 *** 发展理念的重大变革。对此,需要进一步约束 *** 自身利益倾向,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传统城镇化的旧观念、旧框框,需要进一步改变 *** 的增长主义倾向,以加快推进规模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的转型,充分、持续释放人口城镇化的“最大潜力”。
问题九:什么是城镇化 城镇化也称非农业化,它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进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本身即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释放出来,重新配置到城市工业部门,使城乡的产业有了明显的分工,这即促进了工业化,又促进了城市化,还解决了农村的失业问题。因此可以说工业化的过程,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的过程,通过这种转移,现代工业得到了扩大,而传统农业则相对缩小,由此便可使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
问题二:什么是城镇化率?有什么重要意义?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城镇化率是指一个国家(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国家(地区)总人口的比例。根据正统网微信上介绍,它是反映城镇化水平高低、提示城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中国统计年鉴2013》“人口”章,有1949年至今的城镇化率数据。
问题三:新型城镇化建设包括哪些方面啊?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风一直吹0
问题四:为什么要城镇化和什么是城镇化 城镇化将成为中国的一个重要发展战略。 现实中讲的城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将农村户口转变为城镇户口,是制度性的城镇化;也是将农民土地集体所有转变为国家所有,集中到 *** 手中再重新分配,是财产再分配下的城市化,是一次新的利益分配;还是建设一些新城镇,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城市化,其中包括利用城镇化工程让一些人获益的城镇化。 城镇化是一种集中的居住方式,因为集中居住,很多公共产品的空间成本下降,可以通过外销量的消费者消费而获得分摊,因此,使用公共性消费变得经济。人们选择城镇生活,是因为这里会提供很多农村无法提供的公共品,这种无法提供的含义是向农村分散居住下居民提供并不经济,而不是技术上无法实现。城市居民比农村居民有更高的福利的原因在于,他们可以用相对经济的方法获得比农村多得多的公共产品、共用品。城镇里的公共产品用税收来保证的,农村不用交那么多的税,也买不到这么多的公共产品。城市里居民不仅用税收购买公共产品,还通过居住的集中带来共用品的便利,比较便宜地获得如商业、旅游、教育、卫生等服务。相对农村来说,城市里的人多花些钱,买了一些农村买不到的东西,获得了更多的享受;而农村不用花那么多的钱,也得不到那么多的东西和服务。 上述分析表明城镇化只是一个为人们增加了一种选择的机会,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你可以选择城市,也可以选择镇,还可以选择农村,只是不同的生活方式。现在有一个名词,叫被城市化,应该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农民不得不放弃农村户口,这是中国土地政策造成一种特殊现象,因为土地没有办法流转,加上户籍制度几乎没有任何弹性,城市与农村的身份转换成本极大,这就导致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选择失灵。这样的推论是,中国的城市化并非是一个单纯资源配置问题,而是 *** 希望作为,甚至被怀疑要谋取利益的活动。对此,我们要警惕。
中国应该推进真正的城镇化,一方面,中国城镇人口比例不足,过多的农村人口,意味着较低的生产效率和较低的生活水平,推进城镇化,就是降低农村人口比例,另一方面,逐步放开户籍制度,让人们对不同生活方式做出选择。 中国,特别是广东有着特殊的城镇化问题,人口密度大、乡镇企业在农村得到的非常集中的发展,大量的工业镇实际上已经是城镇却不能得到 *** 承认,而人们关注的只是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发展。从增加选择的机会看,各种不同的城镇都应该存在,它们应该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也为公众居住提供多种选择机会。中国没有办法向其他国家学习,没有一个国家如此快速工业化和如此高的人口密度,需要以大量的分散城镇化来代替城市化。
总之,总体来讲城镇化是为了拉动经济的发展。
望采纳
问题五:新型城镇化,到底什么样 如果你问我什么是新型城镇化,我肯定答不出来。虽然也有一些专家试图给新型城镇化下一个严格定义,但我想,要找到一个权威的大家都认可的新型城镇化定义,可能很难,或许下定义的专家本人都未必清楚新型城镇化“新”在何处。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如何走新型城镇化之路从三个方面做了阐述,但这只是原则要求,说不上是严格的定义,即使是定义,也不能全面涵盖新型城镇化之“新”。 我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据说未来十年城镇化是中国扩内需的重大战略。经济工作会议也已把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作为今年工作的六大任务之一。许多地方都正在或已经制定了新型城市化的规划,相关专家学者也忙着在全国飞来飞去,向地方主政者推销自己的新型城市化方案。 2012年已经过去,从经济角度说,2012年留下的最大遗憾就是经济遇到很大困难,增速虽然实现了年初制定的目标,但却降到近年来的低点。对中国来说,由于还有繁重的就业压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压力,以及其他一些需要充足财力保障才能做好的事情,所以,仍需保持一定的增长水平,因为财政的增收依赖于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从长远看,要使中国的发展方式转型成功,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前提应是建立一个内需主导型的经济模式。而城镇化,被认为是中国扩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从而也是保证经济较高增长的优势所在。相关统计显示,城镇化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大概能够带来7万亿元的市场需求。一些机构已经预测,由于有了城镇化的政策保障,今年经济至少能够达到8.2%的增速,远高于去年增长水平。凡此种种,决定了今年的工作重点还是会放在如何把经济搞上去。 把经济作为优先处理的事项虽然符合中国当前情形,不过,我担心的是,假如大家都把眼睛盯在城镇化上,恐怕中央对新型城镇化之“新”的要求就会落空。道理很简单,各地打城镇化的主意,着眼不在城镇化的“新”上,更多还是出于GDP和财政收入的考虑。如上所述,毕竟只有经济增长,才有财政的增收。如果这样,目前各地大张旗鼓的城镇化很可能会变成“穿新鞋,走旧路”,回到过去见物不见人的城镇化状态。 迄今为止的城镇化,正如国家行政学院张孝德教授所批评的,它是被GDP主义捆绑的城镇化,使城镇化成为与生态文明时代相悖的高能耗、高浪费、高污染的病态城镇化;是一味以西方城市镇为参照系的城镇化,使城镇化成为中国文化缺位、特色不明的城镇化;是在错误城镇化理论误导下,使城镇化成为不计成本的盲目追求大城市扩张的非理性城镇化。简单地说,目前的城市化异化成了在 *** 主导下的一种非理性的造城运动,它一方面把农民赶上楼,剥夺农民参与土地增值的收益分配权;另一方面,又驱使农民进入城市,干又脏又累的活,但却长期只拿大体相当于城镇同等人群一半的报酬,给农民造成双重伤害。 所以,让城镇化回归到中国特色城镇化上来,走一条与已有的城镇化不一样的“新”路,就不仅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我再次强调,并不知道什么叫新型城镇化,但我想新型城镇化之“新”,至少应该体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要有个性特质,二是要有人本气息,三是能够城乡互补。城镇也是有生命的,有自己不同的基础、背景、环境和发展条件,由此孕育出来的城镇应显示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不能千篇一律、千城一面,这样的城市没有个性,自然也体现不出“新”来。其次,推进城镇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是为了使生活于这个城镇的人们日子过得舒心,这就要求我们的城镇化不能见物不见人,为城镇而城镇;也就是说,城镇的一切应当围绕人来展开,使之具有人情味,形成良好的人本氛围,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而不是相反。 还有,新型......>>
问题六:新型城镇化是什么 一、城镇化
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大英百科全书)。
二、新型城镇化
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三、新型城镇化的核心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其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与人们日常生活中单纯从字面理解的意思不同,城镇化,就是指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关系到大至都市,小到农户的产销、合作、互动、和谐的新型社会关系。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完成农民到市民的转变,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农村人口转移不出来,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内需也无法实现。
四、实现办法
1、 *** 讲话: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合理调节各类城市人口规模,提高中小城市对人口的吸引能力,始终节约用地,保护生态环境; 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2、 *** 讲话:
统筹“新四化”发展,需要平衡多方面关系。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着力提高内在承载力,不能人为“造城”,要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城镇。要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提供市场,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
五、发展途径
“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这样几个特点和要求:
(1)规划起点高。城镇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使城镇规划在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中始终处于“龙头”地位,从而解决城市建设混乱、小城镇建设散乱差、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等问题。
(2)途径多元化。中国地域辽阔、情况复杂,发展很不平衡,在基本原则的要求下,中国城镇化实现的途径应当是多元的。中国东中西部不一样,山区、平原不一样,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求不一样,不同地域特色不一样,不能强调甚至只允许一种方式。与工业化的关系处理也应该有多种方式,有的是同步,有的可能要超前。
(3)聚集效益佳。城镇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聚集功能和规模效益。要在增加城镇数量、适度扩大城镇规模的同时,把城镇做强,不能外强中干。
(4)辐射能力强。利用自身的优势向周边地区和广大的农村地区进行辐射,带动郊区、农村一起发展,这是城镇责无旁贷的义务,它应该做到而且也可以做到,问题是我们要有这种意识、视野、规划和措施。千万不能搞成孤岛式的城镇。
(5)个性特征明。中国的城镇要有自己的个性,每个地方的城镇,每一个城镇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要突出多样性。城和镇都是有生命的,都有自己不同的基础、背景、环境和发展条件,由此孕育出来的城镇也应显示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
(6)人本气氛浓。我们不能为城镇而城镇,发展城镇的目的是为人服务。所以,城镇的一切应当围绕人来展开,要树立牢固人本思想,创造良好的人本环境,形成良好的人本气氛,产生良好的为人服务的功能。总的来说,就是要使城镇具有人情味,能够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不是相反。
......>>
问题七:什么是城镇化的基础和核心内容? 新型城镇化主要是指人的城镇化。城镇化的两项主要内容是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两者相辅相成。因此,所谓的基础就是有产业支撑的以人为核心内容的城镇化。其次,在围绕人的城镇化上要做好外来人口和本地农民的公共服务保障。
问题八:规模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区别〜跪谢 人口城市化:通常指人口向城镇集中或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从而变乡村人口为城镇人口,使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也含静态意义,表示城镇人口比重达到或接近饱和,城市生活方式全面普及的一种状态。
规模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规模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盯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其区别主要在于是不是共同富裕。
推进规模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的转型,伴随着深刻复杂的利益关系调整和 *** 发展理念的重大变革。对此,需要进一步约束 *** 自身利益倾向,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传统城镇化的旧观念、旧框框,需要进一步改变 *** 的增长主义倾向,以加快推进规模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的转型,充分、持续释放人口城镇化的“最大潜力”。
问题九:什么是城镇化 城镇化也称非农业化,它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进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本身即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释放出来,重新配置到城市工业部门,使城乡的产业有了明显的分工,这即促进了工业化,又促进了城市化,还解决了农村的失业问题。因此可以说工业化的过程,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的过程,通过这种转移,现代工业得到了扩大,而传统农业则相对缩小,由此便可使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