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坎儿井,被誉为「 ”世界奇迹”!地理学家:名副其实

 我来答
户如乐9318
2022-10-22 · TA获得超过6679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559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41万
展开全部
坎儿井,是中学时代课本中的重要内容,相信很多人都记得。「 ”坎儿井”一词本身是「 ”井穴”的意思,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 ”井渠”,而新疆 *** 尔语则称之为「 ”坎儿孜”。坎儿井是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中国90%的坎儿井都位于新疆,而新疆90%的坎儿井又集中于吐鲁番和哈密地区。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吐哈地区(吐鲁番和哈密地区)的坎儿井总数达1100多条,全长约5000公里。 你若驱车行使于吐鲁番和哈密地区的茫茫大戈壁中,你会发现身边经常冒出延亘一长串的小土包,浩浩荡荡,向远方排去。小土包全由黄土构筑而成,看起来像一个个馒头般。事实上,在这个馒头的中间是空心的,如果从天上往下看,则好像是一个个甜甜圈,又像是月球上的环形山,非常令人惊叹。这种介于神秘与奇迹之间的景象就是被世人称为中国古代三项伟大工程之一的「 ”坎儿井”。 鸟瞰坎儿井 为什么需要坎儿井? 吐哈地区的用水之所以这样复杂,也有其不得已之处。 从空中望去,我们会发现这里像一个巨大的倾斜的船底,北高南低,船底就停歇在东西向横贯新疆中部的天山山脉里。 盆地西边和北边的高山,平均高度在3500米到4000米之间,其中博格达峰高达5445米,这些山脉终年被白雪覆盖,它们的高度足以挡住从北边吹来的夹带着水汽的气流。 这些湿润的气流在翻越高山的北坡时水汽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的逐渐降低冷凝成云,形成降雨,当它们到达高山的南坡时气势锐减,当它们降入山间盆地时,又会遇到盆地中蒸蒸而上的热气流,两股气流相遇很难形成雨滴(因为水汽遇冷才会凝结致雨),吐哈盆地内的雨水往往只有寥寥几滴。与此同时,盆地南边又只有山脉和沙漠,没有水汽来源。所以,吐哈盆地的降水是极其稀少的,最少的年份(1968年),吐鲁番盆地全年降水才2.9毫米! 坎儿井出水口 这里的天上不降水,只有山上的白雪融化以后,才会向盆地汩汩地流下清泉,由于这里的山地大多为 *** 的岩石,所以山上的融雪水很快聚流成河,向山下的盆地流去。然而好景不长,融雪水流到山下后又遇到了由粗砂和砾石组成的戈壁滩,水流迅速地渗入了地下,很多河流到了这里就消失了。消失了的融雪水全部汇入了地下潜水层。 光秃秃的戈壁在白天被太阳晒着的时候温度升高得很快,由于盆地太低,所以热空气不容易疏散出去,再加上盆地与山地的高差太大,气流下沉时形成了干热的「 ”焚风”,这些都使盆地如同一个巨大的火炉。 戈壁滩上是不能种庄稼的,可以种庄稼的土地与山麓河水之间隔着一片辽阔荒芜的戈壁难。吐哈地区的炎热和干旱非但没有熄灭人们生存下去的勇气,反而激起了人们想方设法生活在这里的愿望。水是生命之源,有了水,人们就可以在盆地中心土壤颗粒最细的地方种植庄稼和作物,在吐哈地区,无论你进入哪一片绿洲,你都会恍如进入了人间的仙境:高大葱绿的柽柳和杨树坚挺着粗壮的身躯,田畦纵横交错,鸟声啾啾,田埂上闲坐着90岁的 *** 尔老人和陪伴他的小白羊,凉风习习吹来丝丝潮气…… 坎儿井内景 如今吐哈盆地里的生活和生产用水有的来自地表的防渗防冲引水渠道,有的来自机井还有的就来自古老的坎儿井。这三种引水方式中,历史最悠久与当地人民生活水乳相融、甚至成为了当地文化一部分的,就是坎儿井。 坎儿井是如何出现的? 谁也说不清坎儿井是从何时何地开始出现的。在新疆 *** 尔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年青的牧羊人为了寻找水源,用手挖出了水井,从此代代相传。 有人说,新疆的坎儿井是从波斯(今伊朗)随着 *** 教的传播而传到了各地的。坎儿井在中东、中亚及北非干旱地区的很多地方都有,尤其是伊朗中部的高原地带,那里有成千上万条坎儿井点缀着沙漠里的绿洲。据说,伊朗的坎儿井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位于丝绸之路的中心、古代东西文化交汇之处的新疆很有可能接受了西方传来的引水方法,从而开凿了第一条坎儿井。 一座民居外的坎儿井 但是仍然有不少学者坚持认为坎儿井是中国中原地区首先发明的,其后随着向西域的扩张而传入了新疆。公元前109年,陕西大荔县曾经开挖了一条「 ”龙首渠”,将洛河水从地下引至下游的大荔平原灌溉。有人说龙首渠”就是坎儿井的前身,后由中原派到西域屯田守边的汉族军民带到了新疆。然而坎儿井毕竟更加复杂,它所引用的是埋藏在地下深处的地下水。 在近代提倡和推广坎儿井最有力和最有成效的人是林则徐。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林则徐被派到伊犁戍边,当他走到距离吐鲁番约40里的地方时看到了坎儿井,他十分惊讶于这种奇巧的引水工程,曾经在内地兴办过太湖水利、江浙海塘、江汉堤工和两次黄河修防的林则徐一眼就看出了这种水利工程在边疆地区的重要性,所以大力推广。在林则徐到新疆办水利之前,坎儿井仅限于吐鲁番,而且只有30余处,经林则徐的推广之后,新疆的其它地方又增开了60多处。 坎儿井结构示意图 坎儿井的今天 吐哈盆地的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在与严酷的自然环境作斗争、求生存的过程中之所以选择了坎儿井,不仅是因为它能够躲避日晒风吹对流水的侵蚀更是因为它是在当时的条件下,惟一能够普遍施工的水利工程。 农闲时节,只需三五个人,带着镢头、刨锤、辘轳和土筐等工具就可以开挖了。 一条坎儿井可以断断续续挖上好几年,挖好的坎儿井还要定时检查和维护。这虽然是一项极度耗费人工的活儿,而且也很危险,但是在机器生产不发达的年代,掏挖坎儿井才是人们胜任得起的工作。 随着农业社会生活的展开,掏挖坎儿井、修护坎儿井、耕地收割、坎儿井水的分配和管纷纷规定了当地人民的理生活节奏,坎儿井因此成为了当地文化的一部分。吐哈盆地的农村就曾有过把坎儿井当作女儿嫁妆的习俗。 坎儿井博物馆内的沙盘 科技和人们观念的斗转星移使得人不断地对自我及与自我相关的事物产生思考。坎儿井的好处自然不必再提,正如朴素的东西都有其落后的一面一样,它的缺点也有不少:由于坎儿井引用的地下水是冰雪融水,所以它的水量在春季是最少的,而秋冬两季却是最大的(地下水的储水量相较于地面水来说有滞后性),这与当地农业上春忙冬闲的节律不相称;坎儿井的修护完全靠人力,既危险又辛苦,随着年轻人对工作的选择越来越多,就越来越少有年轻人愿意再去干这种活儿,挖坎儿井出现了后继乏人的危险。 从1957年开始,吐哈盆地在上游的河流上修建了防渗干渠以及红山、柯柯亚调节水库,从1965年开始,这里又进行了机井建设。 在坎儿井旅游的游客 防渗干渠和水库截取了向地下渗漏的地表水,从而使地下水资源变少了;与此同时,大量随意建造的机井又在坎儿井的附近与其争夺地下水。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吐哈盆地到处都有坎儿井断流、于涸、和废弃的景象,人们越来越怀疑,这一古老的水利技术是否有生存下去的意义。 在新疆的其它地方也有坎儿井,但都不如吐哈盆地那样多,那样成规模。这一现象的形成与吐哈盆地干旱的气候、丰富而深埋的地下水、大斜度的地层(从而使地下水沿缓斜的暗渠自然流出地表成为可能)等自然条件是分不开的。我们可以舍弃项落伍的技术,但是却无法割舍那份历经千年而缠绕在当地人心中的对坎儿井的感情。 所以当地人要开办「 ”坎儿井博物馆”,要举办「 ”坎儿井研讨会”,他们想尽办法规划了新的坎儿井建设蓝图。他们不舍历史,也就对未来有了一份稳靠的把握。 坎儿井博物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