鹉的成语
鹉的成语是鹦鹉学舌,鹦鹉学语。
鹦鹉学舌(拼音:yīng wǔ xué shé)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越州大殊慧海和尚》。
鹦鹉学舌指鹦鹉学人说话,比喻人家怎么说,他也跟着怎么说。主谓式结构,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状语。
成语典故:
一般人认为,僧人要想获得功德,必须要做功课,即课诵,要经常诵读佛经和参加各种佛教仪式,但禅宗对以诵读佛经为主的课诵是反对的。
根据《景德传灯录》记载:“越州大珠寺住持慧海,把念诵佛经称为说‘客套话’,不准寺中僧人做早课和晚课。”有一个僧人很不理解,就问慧海:“为何不许诵经?还把诵经说成是客套话?”慧海就给他解释:“鹦鹉只会模仿人的声音,并不理解人的意思;佛经传达的是佛的意思,而不理解佛的意思仅会诵读经文,就如鹦鹉学人说话一样,所以不许你们诵经。”
鹦鹉学语,汉语成语,拼音是yīng wǔ xué yǔ,意思是鹦鹉模仿人学习讲话。比喻没有主见,人云亦云。出自《越州大殊慧海和尚》。
成语解释:
鹦鹉:一种能学人发音的鸟。鹦鹉模仿人学习讲话。比喻没有主见,人云亦云。亦作“鹦鹉学舌”。
成语出处:
《景德传灯录·越州大殊慧海和尚》:“僧问:‘何故不许诵经,唤作客语?’师曰:‘如鹦鹉只学人言,不得人意。经传佛意,不得佛意而但诵,是学语人,所以不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