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学的目的和意义
如下:
游学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中最为传统的一种学习教育方式。
圣经中记载的东方五学士祝贺耶稣基督诞生的故事和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中国的游历,都透露出古代东西方游学交流中所蕴涵的丰富信息。
而中国民间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游学对人格养成和知识形成的重要作用,游学以其特有的魅力备受学者的青睐。从周游列国的孔子,到行遍各地的司马迁,从郦道元、李白到顾炎武,无不在游学中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
可以说,游学极大地开阔了学者的知识视野,丰富了学者的学术积淀,为他们成就梦想、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更是中国传承至今家喻户晓的教育古训。
三体文明游学
游学出现和形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后历经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元明清,发展到现在,几乎影响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和社会的各个阶层,从而可以窥见游学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由于受到当时的社会环境、经济、政治、学术文化氛围等方面的影响,各个朝代的游学表现出了不同的特色。
鉴于此,在解读相关文献并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笔者从游学含义论析、古代游学理论的建立、游学的主体和价值,以及各个朝代游学历史的发展等几个方面;
对中国古代的游学进行考察与思考,旨在揭示游学在中国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当今社会创造最优的游学环境、提升人才的素质提供借鉴性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