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的用法有哪些?

 我来答
懵Gary灬
2022-12-14 · TA获得超过1.2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15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1.7万
展开全部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等。如: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五)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如: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一、“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中“而”的用法

对于这个句子中“而”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而且看上去似乎都能够讲得通,如理解为表并列,表递进,表因果等。究竟哪个用法更合理呢?最好的方法就是根据这几种用法中“而”的位置来分析判断。

表示并列关系的“而”,前后两个词的地位是相同的,两个词可以互换位置且不改变原句的意思;表示递进关系的“而”,前后两个词应该有意义上的深化和发展,且不能互换位置;表示因果关系的“而”, 前后两个词应该构成原因和结果,也不能互换位置,否则会改变原句的含意。

根据上面的用法,“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中“而”的用法应该理解为并列关系。尽管该句中“而”可译为“并且”,但其前后的词所表达的内容都是上文“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这一前提的结果,并没有意义上的深化和发展,且“而”完全可译为“同时”,故此句中的“而”应理解为并列关系。至于因果关系,从上下句来看,本句不能构成因果关系,因为作者强调的是前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二、“锲而舍之”“锲而不舍”中“而”的用法

这里两个“而”的用法,目前能查到的资料多避而不谈。有的把“锲而舍之”中的“而”解释为“就”,但是到了下一句“锲而不舍”再这么翻译的话,就说不通了。那么为什么资料中多避而不谈呢?可能是因为“锲”字是个动词,不好判断与“舍之”的关系。而事实上,这里的“锲”是动词活用作名词,指雕刻这件事。“而”用在主谓之间,作假设连词,是合情合理的。所以,这里的“而”,应该是假设连词“如果”,那么原句就应该翻译为:雕刻几下如果就停下来,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这个用法同样适用于“锲而不舍”一句中,即雕刻如果不停止,那么金属和石头也能雕刻成功。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