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日本这次不起眼的争论,将中国推向灭亡的边缘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1912年12月21日,西园寺公望内阁宣布全体辞职。这是以西园寺公望为首相的西园寺内阁在日本 历史 上的第二次倒台。
导致西园寺内阁宣布全体辞职,源于内阁中陆军大臣上原勇作的辞职。此时,上原勇作受到日本陆军参谋总长长谷川好道指使,向大正天皇提请辞职。
按常理上,内阁大臣辞职没什么大不了的,辞职一个大臣,可以轻易找到继任者,坏就坏在日本陆军拒绝推荐新的陆军大臣继任西园寺内阁陆军大臣的职务。
日本陆军与西园寺内阁矛盾僵持不下,西园寺公望内阁被迫宣布全体辞职。这就是日本 历史 上著名的“军阀毒杀内阁”事件。
内阁里缺少陆军大臣,便可让内阁垮台,这听起来很离奇,但却反映出此时的日本政府正遭受日本陆军的操控。
也正是这种操控,日后,让日本一步一步滑向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深渊,也正是这种操控,甚至在失败大局已定的前提发现,日本还不惜发起了对英美的太平洋战争。
陆军拒绝推荐陆军大臣,便可让内阁倒台。这种离奇的事情是怎么出现的?先说说,日本现役武官制的来源。
1885年12月22日,第一代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基于内阁职权组成第一任内阁,也叫伊藤内阁。这是明治维新后,日本在太政官制的中央政府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制度,这种内阁制时至今日,依然在日本延续。
内阁辅弼天皇处理军政大事,是日本政治上最大变化,也为日后日本腾飞奠定了基础。这个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行政权不属于个人,而属于统一体的内阁。然而,这样的内阁却派系斗争不断。
文人政客、长州藩阀、萨摩藩阀、旧官僚势力不断在内阁中争斗,也让日本内阁如走马灯式的不断更换。
1898年11月8日,日本陆军之父山县有朋第二次组阁之时,各方势力不断攻防,为了对付伊藤博文那帮文人政客,山县内阁修改了文官任用令,堵死了政治家成为敕任文官的道路。
为了加强军队在内阁的权力,1900年,山县内阁又修改了陆军省、海军省官制,修改后的官制规定,军部大臣只能由现役大将或中将担任。这个制度名叫陆海军大臣现役武官制,又称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
这个制度的制定,在当时无疑让军人士气大震,无论陆军,还是海军都可以在政府中有发言权了,政府很多主张都需要征询军部大臣的意见。军部大臣背后则是代表着军阀集团利益。当内阁不能满足军阀集团的要求时,或者内阁与军阀集团有冲突时,后者可指使陆、海军大臣直接向天皇请辞,同时不指定继任人。从而导致内阁不完整,首相只能率领内阁各国务大臣全体辞职。
估计连山县有朋都没想到,这个制度,成为日后日本军部“绑架”内阁的杀手锏。
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搞垮内阁,第一次就是1912西园寺公望内阁倒台。西园寺公望内阁倒台的起因源于日本陆军新增两个师团的要求。
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之后,日本陆军越来越感觉扩充常备军,增加师团的重要性。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与俄国做好再战的准备,一个是做好日本陆军将作战从防守战略,转向进攻战略的需要。
事实上,早在1905年,日俄战争快要结束之时,日本陆军感觉此时日本12个师团已经无法满足战争的需要,新设了13至16师这四个师团。此后,日本陆军又趁机新增了17、18师团。
围绕着日本陆军要新增“19师、20师”两个师团,西园寺公望内阁与日本陆军争执不下。此时,日本国内正面临日益严重的财政问题,而西园寺公望内阁在1911年上台后,就着手整顿财政,消减开支,准备政府勒紧裤腰带,过穷日子。
面对财政的困难,日本陆军提出新增师团的要求,无疑要增加政府开支,自然让西园寺公望内阁抵触。在预算1913年财政时,陆军大臣上原勇作和陆军军务局长田中义一联合向内阁施压,要求新增两个师团。
结果在内阁会议上,进行一番激烈辩论,西园寺内阁的首相西园寺公望和大藏相山本达雄以财政困难为由,拒绝了日本陆军要求增加两个师团的议案。
这让身为陆军军务局长的田中义一极为愤慨,说:“不明白政府对这个重大国防问题不感兴趣的理由!”
议案被否决,让日本陆军很气愤,不久之后,陆军大将、陆军参谋总长长谷川好道指使陆相上原勇作向天皇辞职,并且不指定继任人。按照1900年山县有朋的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的规定,日本陆军不指定现役军人继任者,导致西园寺公望内阁因缺少陆军大臣不完整,从而西园寺公望只能率领内阁各国务大臣全体辞职。
围绕“两个师团增设”的争论,让日本陆军与内阁互相攻伐,让日本内阁发现了军阀集团的强大,也深感日本帝国事业的危机。
自日本明治维新以来,有一点是日本最清醒的认识,就是军队绝不能干预政治。然而,由于日本军队从长州藩、萨摩藩下级武士结成倒幕联盟发展而来,根子里还有很强烈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意识,自然不甘心在内阁里失去权力,甚至是主导权。
作为日本陆军之父一方面限制文人政治,一方面提升军队在内阁的主导权,从而让内阁不断走马灯式的更换。
正是认识到这一点,在第二西园寺内阁倒台后,桂太郎内阁接手后,日本民众发动了护宪运动,最后导致“大正政变”。三个月后,桂太郎内阁仓皇下课后,接任的山本权兵卫内阁,着手废除陆海军大臣现役武官制。
不过,严格来说,此时的山本权兵卫并非完全抛弃整个制度,当时日本不可能接受文人领军,而只是废除了“现役”,将陆海军大臣的人选扩大为预备役军官,因为后者受军部操控较小,自由度较大。而且一般预备役军官辈分较高,军部也不敢把他们怎么样。
在此之后,日本军政关系仍相互挤压,终于在1936年2月26日,日本爆发了一场兵变事件,史称二•二六事件,又名“帝都不祥事件”或“不祥事件”。
这次事件,对日本陆军来说,最大的成就内阁恢复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如此,日本军部,特别是陆军借此机会控制内阁,成为实际上的日本最高权力机关。此后直到二战结束,内阁总理大臣(首相)多数由军人出任。比如,日本第32任首相广田弘毅,是二战甲级战犯,阿部信行、近卫文麿、东条英机等等。
如此,日本军国主义之路越陷越深,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原内阁组织形式也随之废除。
也正是这样的内阁组织形式,让日本一步一步滑向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深渊,也让中国开启了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
导致西园寺内阁宣布全体辞职,源于内阁中陆军大臣上原勇作的辞职。此时,上原勇作受到日本陆军参谋总长长谷川好道指使,向大正天皇提请辞职。
按常理上,内阁大臣辞职没什么大不了的,辞职一个大臣,可以轻易找到继任者,坏就坏在日本陆军拒绝推荐新的陆军大臣继任西园寺内阁陆军大臣的职务。
日本陆军与西园寺内阁矛盾僵持不下,西园寺公望内阁被迫宣布全体辞职。这就是日本 历史 上著名的“军阀毒杀内阁”事件。
内阁里缺少陆军大臣,便可让内阁垮台,这听起来很离奇,但却反映出此时的日本政府正遭受日本陆军的操控。
也正是这种操控,日后,让日本一步一步滑向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深渊,也正是这种操控,甚至在失败大局已定的前提发现,日本还不惜发起了对英美的太平洋战争。
陆军拒绝推荐陆军大臣,便可让内阁倒台。这种离奇的事情是怎么出现的?先说说,日本现役武官制的来源。
1885年12月22日,第一代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基于内阁职权组成第一任内阁,也叫伊藤内阁。这是明治维新后,日本在太政官制的中央政府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制度,这种内阁制时至今日,依然在日本延续。
内阁辅弼天皇处理军政大事,是日本政治上最大变化,也为日后日本腾飞奠定了基础。这个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行政权不属于个人,而属于统一体的内阁。然而,这样的内阁却派系斗争不断。
文人政客、长州藩阀、萨摩藩阀、旧官僚势力不断在内阁中争斗,也让日本内阁如走马灯式的不断更换。
1898年11月8日,日本陆军之父山县有朋第二次组阁之时,各方势力不断攻防,为了对付伊藤博文那帮文人政客,山县内阁修改了文官任用令,堵死了政治家成为敕任文官的道路。
为了加强军队在内阁的权力,1900年,山县内阁又修改了陆军省、海军省官制,修改后的官制规定,军部大臣只能由现役大将或中将担任。这个制度名叫陆海军大臣现役武官制,又称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
这个制度的制定,在当时无疑让军人士气大震,无论陆军,还是海军都可以在政府中有发言权了,政府很多主张都需要征询军部大臣的意见。军部大臣背后则是代表着军阀集团利益。当内阁不能满足军阀集团的要求时,或者内阁与军阀集团有冲突时,后者可指使陆、海军大臣直接向天皇请辞,同时不指定继任人。从而导致内阁不完整,首相只能率领内阁各国务大臣全体辞职。
估计连山县有朋都没想到,这个制度,成为日后日本军部“绑架”内阁的杀手锏。
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搞垮内阁,第一次就是1912西园寺公望内阁倒台。西园寺公望内阁倒台的起因源于日本陆军新增两个师团的要求。
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之后,日本陆军越来越感觉扩充常备军,增加师团的重要性。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与俄国做好再战的准备,一个是做好日本陆军将作战从防守战略,转向进攻战略的需要。
事实上,早在1905年,日俄战争快要结束之时,日本陆军感觉此时日本12个师团已经无法满足战争的需要,新设了13至16师这四个师团。此后,日本陆军又趁机新增了17、18师团。
围绕着日本陆军要新增“19师、20师”两个师团,西园寺公望内阁与日本陆军争执不下。此时,日本国内正面临日益严重的财政问题,而西园寺公望内阁在1911年上台后,就着手整顿财政,消减开支,准备政府勒紧裤腰带,过穷日子。
面对财政的困难,日本陆军提出新增师团的要求,无疑要增加政府开支,自然让西园寺公望内阁抵触。在预算1913年财政时,陆军大臣上原勇作和陆军军务局长田中义一联合向内阁施压,要求新增两个师团。
结果在内阁会议上,进行一番激烈辩论,西园寺内阁的首相西园寺公望和大藏相山本达雄以财政困难为由,拒绝了日本陆军要求增加两个师团的议案。
这让身为陆军军务局长的田中义一极为愤慨,说:“不明白政府对这个重大国防问题不感兴趣的理由!”
议案被否决,让日本陆军很气愤,不久之后,陆军大将、陆军参谋总长长谷川好道指使陆相上原勇作向天皇辞职,并且不指定继任人。按照1900年山县有朋的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的规定,日本陆军不指定现役军人继任者,导致西园寺公望内阁因缺少陆军大臣不完整,从而西园寺公望只能率领内阁各国务大臣全体辞职。
围绕“两个师团增设”的争论,让日本陆军与内阁互相攻伐,让日本内阁发现了军阀集团的强大,也深感日本帝国事业的危机。
自日本明治维新以来,有一点是日本最清醒的认识,就是军队绝不能干预政治。然而,由于日本军队从长州藩、萨摩藩下级武士结成倒幕联盟发展而来,根子里还有很强烈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意识,自然不甘心在内阁里失去权力,甚至是主导权。
作为日本陆军之父一方面限制文人政治,一方面提升军队在内阁的主导权,从而让内阁不断走马灯式的更换。
正是认识到这一点,在第二西园寺内阁倒台后,桂太郎内阁接手后,日本民众发动了护宪运动,最后导致“大正政变”。三个月后,桂太郎内阁仓皇下课后,接任的山本权兵卫内阁,着手废除陆海军大臣现役武官制。
不过,严格来说,此时的山本权兵卫并非完全抛弃整个制度,当时日本不可能接受文人领军,而只是废除了“现役”,将陆海军大臣的人选扩大为预备役军官,因为后者受军部操控较小,自由度较大。而且一般预备役军官辈分较高,军部也不敢把他们怎么样。
在此之后,日本军政关系仍相互挤压,终于在1936年2月26日,日本爆发了一场兵变事件,史称二•二六事件,又名“帝都不祥事件”或“不祥事件”。
这次事件,对日本陆军来说,最大的成就内阁恢复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如此,日本军部,特别是陆军借此机会控制内阁,成为实际上的日本最高权力机关。此后直到二战结束,内阁总理大臣(首相)多数由军人出任。比如,日本第32任首相广田弘毅,是二战甲级战犯,阿部信行、近卫文麿、东条英机等等。
如此,日本军国主义之路越陷越深,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原内阁组织形式也随之废除。
也正是这样的内阁组织形式,让日本一步一步滑向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深渊,也让中国开启了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