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学业问题、情绪问题、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性问题、特殊群体问题、生活适应问题。
1、学业问题。
1、学习动力不足。在大学生生活事件量表中,列在第一位的是学习压力大。调查结果表明:有69.6%的新生和54%的老生感到“学习难度加大,非常困难”。
一位大二学生也写道:“学习始终不能进入状态,总感到是在巨大的考试压力下被动的学,而静下来想,为什么学时,会感到很苦恼。”特别是一年级学生,认为“学习负担重,难以应付”的占70.4%。
2、学习目的不明。在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目的时我们发现,很多同学为了应付不得不参加的考试,不能不做的事而学习。
有的学生甚至直截了当地回答:为了能够考试过关,至于为什么学心中没有底。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在中学时代,各方面表现都很出色,进入大学后,沿着中学的惯性学习,尽管成绩还算理想,却常常感到心力交瘁,学而无所获”。
面对就业市场的巨大压力,很多学生虽然也感到危机重重,但真正想多学一点时,却提不起精神来。
3、学习成绩不良。学习困难的学生虽然在大学生群体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但他们的负性情绪对自己的成长是很不利的。一些同学表示自己“小学、中学都是尖子学生,到大学生后一下子变为普通学生,个人约束力差,自制力弱,大学期间较为放任。
因而学习差了”,“虽然学习上很尽力,上大学就是为了求学,而学习成绩总是不理想,因而感到很自卑,也十分压抑。”
4、学习动机不纯。市场经济的利益杠杆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学习,学生表现出空前的功利意识。还没有学的课,学生问的第一个问题是“我学习这门课有什么用?”校园内出现的基础课、专业课门前冷落,技能类课程如计算机、外语、股票等却门庭若市的现象,以及学生“考证热”都与学习功利化有关。
2、情绪问题。
1、焦虑。焦虑是一种类似担忧的反应或是自尊心受到潜在威胁时产生担忧的反应倾向,是个体主观上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的不安感,是紧张、害怕、担忧混合的情绪体验。
人们在面临威胁或预料到某种不良后果时,都有可能产生这种体验。适度的焦虑是正常的,而过分的焦虑则会使人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坐立不安,注意力分散,办事效率低下。大学生普遍存在焦虑情绪,主要表现在考试、恋爱、经济和择业等方面。
如果处理不当,会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学业。
2、抑郁。当个体感到无法面对外界压力时常常会产生抑郁情绪,其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缺乏精神,兴趣降低,不能积极参加社交活动,故意回避熟人,体验不到生活的快乐。
抑郁情绪严重的可能伴有食欲减退、失眠等。他们看上去倦怠疲乏,表情冷漠,仿佛陷入了痛苦的深渊而无力自拔。长期或严重的抑郁会使人的心身受到严重损害,甚至危及生命,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除了焦虑和抑郁以外,大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还有嫉妒、易怒、冷漠等。
3、情感问题。
1、爱情困扰。有些大学生在学业和恋爱的关系上处理不当,一切以爱情为中心,整天忙于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甚至连睡觉吃饭都没时间。
导致早退、旷课、厌学等现象,严重影响学业,甚至于不能顺利毕业,耽误了自己的美好前程。有的大学生社会阅历浅,心理承受能力弱,而期望值又高,容易冲动。一旦失恋,往往造成爱情悲剧:伤害对方的有之;精神分裂的有之;厌恶俗世、破罐破摔的有之。
2、友情困扰。与同性朋友的兄弟情、姐妹情,与异性朋友交往的分寸、尺度都是大学生要面临的情感考验。没有朋友烦恼,有了朋友也烦恼,在君子之交淡如水已经不再流行的当下,大学生交友的原则、方法和途径也发生着变化。
死党型、闺蜜式的关系也成为了大学生对友谊的普遍认同。可是过分亲密和缺乏交往尺度的关系,往往也更容易导致摩擦和矛盾,再加上缺乏处理朋友相互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能力,大学生的友情也常常出现问题。
3、亲情困扰。对家庭教养方式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父、母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分别占78.2%和86.0%,说不清楚的分别占9.8%和4.0%,不满意的占6.9%和3.8%,从整体上看,学生对家长是基本满意的。尽管如此,亲情的困扰还是客观存在的。
父母将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物质上倾力相助,唯一的要求就是孩子好好学习,学有所成。
很多学生则反映:与父母没有太多的话可讲,他们理解不了我们的心理,不明白我们为什么会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失落、难过,总把我们当成长不大的孩子。父母更关心的是孩子的物质需求和学业成绩,孩子更渴望的是与父母情感的交流、内心的沟通。
4、人际关系问题。
1、人际关系不适。进入大学,面对新的人际群体,部分学生对大学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异性之间的关系显得很不适应。
有的学生从未离开过家庭,一直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对于如何去关心别人想得较少,却又迫切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在回答“目前,你感到最苦恼的事”时,有80%的学生涉及人际关系。“心里话儿对谁说?”成为学生普遍的困惑。
2、社交不良。部分学生缺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与勇气,面对校园各种各样的活动,充满了兴趣,却又担心失败,只是羡慕而积极参与的不多。
久而久之,开始回避,感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特别是到周末,不少学生感到无处可去,甚至出现了“周末恐惧症”,“盼周末,又怕过周末,那种孤寂的感觉真难受。”
3、个体心灵封闭。学生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和勇气,妨碍了良好的人际交往圈的形成。调查表明,30%的新生认为“没有朋友”,23%的学生感到“孤独、寂寞”,对与人主动交往,45%的学生更希望自己成为交流的对象而不是交流的直接发起者。
与此同时,由于个体间正常的交往不够,又易引发猜疑、妒忌等,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5、性问题。
1、性生理适应不良。青春期性生理的成熟,必然带来相应的心理变化,渴望获得异性的好感与承认,产生性幻想、性冲动等。
18.3%的新生和30%的老生产生过“性幻想”,用自慰的方法解决自身的生理冲动,这是正常的心理反映。
由于性教育的严重缺失,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的性反映,产生了堕落感、耻辱感与性罪错感,把性与不洁联系起来,有大学生因产生性幻想不能自拔以至于萌发轻生的念头。也有大学生由于对自身性生理欲望的放纵,与恋爱对象发生两性行为。
2、性心理不成熟。青春期性心理与性生理密切相关。由于性生理成熟与性心理尚不成熟的矛盾,使得大学生在处理爱与性关系时有着不同的观念。
更多的人认为,最初的恋人可能不是最终的选择,性关系无论从道德上还是从心理上都使对方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也有人认为认为,“爱,不能没有性。”“既不破坏社会公德,又不影响他人,健康的性行为为什么不可以呢?”性好奇、性无知、性贞洁感的淡化、性与爱的分离以及由于性行为引起的后果及产生的心理压力,都是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
6、特殊群体问题。
1、独生子女问题。独生子女群体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主体。由于家庭教育不当,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自立能力不足,进取意识不强,而对生活质量的期待与要求则较高。
据一项关于城市独生子女的人格发展与教育的调查结果表明:独生子女存在成就需要弱、心理较脆弱、自立能力弱等问题。
有的独生子女坚持“在家靠父母,在校靠保姆”,连从事与自身有关的简单劳动如洗衣服都懒得动,有的家长甚至千里迢迢赶到学校,只为了给孩子洗衣缝被。
成长过程中的孤独以及来自长辈过多的宠爱,极易诱发他们任性、自私、偏执、集体生活不适、以自我为中心等心理问题,严重者还会引起社会问题。
2、贫困学生问题。作为大学校园里的一个特殊群体,贫困学生既要承受家庭经济压力,又要承受学习压力,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双困生”,家庭经济很困难,学业成绩不理想,对心理健康带来更严重的影响。
面对现状,部分学生自卑、自责,不能走出家庭经济条件的阴影。一位女大学生说:“因为女生的面子,我不愿写困难补助申请,而拮据的经济又始终困扰着我,我不愿走在校园里像贴上标签一样让同学用特别的目光注视”。
有的学生则认为政府、学校提供的一切帮助是“理所当然”,出现了八十年代大学生“躺在父母汇款单上”,九十年代困难学生“躺在困难补助上”的现象。他们对各种补助产生了心理上的依赖感,有的甚至将补助直接纳入自己的预算中,滋长了等、靠、要的思想,不利于健康健全人格的培养。
7、生活适应问题。
1、生活能力弱。独生子女在大学生中占着非常高的比例,由于他们在生活上对父母的依赖性比较强,进入大学后,没有了家庭的照顾,不少学生生活上不能自理。主要表现为:缺少了父母的呵护,不知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该怎样做,常常丢三落四;生活没有规律,影响了身体健康和正常的学习。
习惯了家里的优越生活环境,认为学校条件差,不习惯过集体生活,也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寝室同学的关系;没有住校经历,不会料理简单的日常生活事务,如收拾内务,清洗衣物、被子等;部分毕业生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显得思想和心理准备不足,一唯等待家里想办法。
2、耐挫能力差。可以说大部分学生在过去的学习生活中,家里有“父母捧着”,学校由“老师宠着”, 可谓是“一路高歌到大学”。进入大学后,面对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压力和挫折,他们显得无所适从,反映出种种不良心理。
主要有:因学习成绩不佳而产生紧张、厌倦情绪,因人际关系不协调而产生羞怯、孤独心理,因失恋而产生绝望、自弃情绪,因就业困难而产生烦躁、焦虑情绪,因身体疾病或生理缺陷而产生自卑、失望情绪等。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独立性、未来感、自由感、自信心等方面更容易受到挫折。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学业问题、情绪问题、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性问题、特殊群体问题、生活适应问题。
1、学业问题。
1、学习动力不足。在大学生生活事件量表中,列在第一位的是学习压力大。调查结果表明:有69.6%的新生和54%的老生感到“学习难度加大,非常困难”。
一位大二学生也写道:“学习始终不能进入状态,总感到是在巨大的考试压力下被动的学,而静下来想,为什么学时,会感到很苦恼。”特别是一年级学生,认为“学习负担重,难以应付”的占70.4%。
2、学习目的不明。在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目的时我们发现,很多同学为了应付不得不参加的考试,不能不做的事而学习。
有的学生甚至直截了当地回答:为了能够考试过关,至于为什么学心中没有底。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在中学时代,各方面表现都很出色,进入大学后,沿着中学的惯性学习,尽管成绩还算理想,却常常感到心力交瘁,学而无所获”。
面对就业市场的巨大压力,很多学生虽然也感到危机重重,但真正想多学一点时,却提不起精神来。
3、学习成绩不良。学习困难的学生虽然在大学生群体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但他们的负性情绪对自己的成长是很不利的。一些同学表示自己“小学、中学都是尖子学生,到大学生后一下子变为普通学生,个人约束力差,自制力弱,大学期间较为放任。
因而学习差了”,“虽然学习上很尽力,上大学就是为了求学,而学习成绩总是不理想,因而感到很自卑,也十分压抑。”
4、学习动机不纯。市场经济的利益杠杆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学习,学生表现出空前的功利意识。还没有学的课,学生问的第一个问题是“我学习这门课有什么用?”校园内出现的基础课、专业课门前冷落,技能类课程如计算机、外语、股票等却门庭若市的现象,以及学生“考证热”都与学习功利化有关。
2、情绪问题。
1、焦虑。焦虑是一种类似担忧的反应或是自尊心受到潜在威胁时产生担忧的反应倾向,是个体主观上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的不安感,是紧张、害怕、担忧混合的情绪体验。
人们在面临威胁或预料到某种不良后果时,都有可能产生这种体验。适度的焦虑是正常的,而过分的焦虑则会使人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坐立不安,注意力分散,办事效率低下。大学生普遍存在焦虑情绪,主要表现在考试、恋爱、经济和择业等方面。
如果处理不当,会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学业。
2、抑郁。当个体感到无法面对外界压力时常常会产生抑郁情绪,其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缺乏精神,兴趣降低,不能积极参加社交活动,故意回避熟人,体验不到生活的快乐。
抑郁情绪严重的可能伴有食欲减退、失眠等。他们看上去倦怠疲乏,表情冷漠,仿佛陷入了痛苦的深渊而无力自拔。长期或严重的抑郁会使人的心身受到严重损害,甚至危及生命,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除了焦虑和抑郁以外,大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还有嫉妒、易怒、冷漠等。
3、情感问题。
1、爱情困扰。有些大学生在学业和恋爱的关系上处理不当,一切以爱情为中心,整天忙于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甚至连睡觉吃饭都没时间。
导致早退、旷课、厌学等现象,严重影响学业,甚至于不能顺利毕业,耽误了自己的美好前程。有的大学生社会阅历浅,心理承受能力弱,而期望值又高,容易冲动。一旦失恋,往往造成爱情悲剧:伤害对方的有之;精神分裂的有之;厌恶俗世、破罐破摔的有之。
2、友情困扰。与同性朋友的兄弟情、姐妹情,与异性朋友交往的分寸、尺度都是大学生要面临的情感考验。没有朋友烦恼,有了朋友也烦恼,在君子之交淡如水已经不再流行的当下,大学生交友的原则、方法和途径也发生着变化。
死党型、闺蜜式的关系也成为了大学生对友谊的普遍认同。可是过分亲密和缺乏交往尺度的关系,往往也更容易导致摩擦和矛盾,再加上缺乏处理朋友相互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能力,大学生的友情也常常出现问题。
3、亲情困扰。对家庭教养方式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父、母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分别占78.2%和86.0%,说不清楚的分别占9.8%和4.0%,不满意的占6.9%和3.8%,从整体上看,学生对家长是基本满意的。尽管如此,亲情的困扰还是客观存在的。
父母将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物质上倾力相助,唯一的要求就是孩子好好学习,学有所成。
很多学生则反映:与父母没有太多的话可讲,他们理解不了我们的心理,不明白我们为什么会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失落、难过,总把我们当成长不大的孩子。父母更关心的是孩子的物质需求和学业成绩,孩子更渴望的是与父母情感的交流、内心的沟通。
4、人际关系问题。
1、人际关系不适。进入大学,面对新的人际群体,部分学生对大学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异性之间的关系显得很不适应。
有的学生从未离开过家庭,一直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对于如何去关心别人想得较少,却又迫切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在回答“目前,你感到最苦恼的事”时,有80%的学生涉及人际关系。“心里话儿对谁说?”成为学生普遍的困惑。
2、社交不良。部分学生缺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与勇气,面对校园各种各样的活动,充满了兴趣,却又担心失败,只是羡慕而积极参与的不多。
久而久之,开始回避,感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特别是到周末,不少学生感到无处可去,甚至出现了“周末恐惧症”,“盼周末,又怕过周末,那种孤寂的感觉真难受。”
3、个体心灵封闭。学生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和勇气,妨碍了良好的人际交往圈的形成。调查表明,30%的新生认为“没有朋友”,23%的学生感到“孤独、寂寞”,对与人主动交往,45%的学生更希望自己成为交流的对象而不是交流的直接发起者。
与此同时,由于个体间正常的交往不够,又易引发猜疑、妒忌等,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5、性问题。
1、性生理适应不良。青春期性生理的成熟,必然带来相应的心理变化,渴望获得异性的好感与承认,产生性幻想、性冲动等。
18.3%的新生和30%的老生产生过“性幻想”,用自慰的方法解决自身的生理冲动,这是正常的心理反映。
由于性教育的严重缺失,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的性反映,产生了堕落感、耻辱感与性罪错感,把性与不洁联系起来,有大学生因产生性幻想不能自拔以至于萌发轻生的念头。也有大学生由于对自身性生理欲望的放纵,与恋爱对象发生两性行为。
2、性心理不成熟。青春期性心理与性生理密切相关。由于性生理成熟与性心理尚不成熟的矛盾,使得大学生在处理爱与性关系时有着不同的观念。
更多的人认为,最初的恋人可能不是最终的选择,性关系无论从道德上还是从心理上都使对方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也有人认为认为,“爱,不能没有性。”“既不破坏社会公德,又不影响他人,健康的性行为为什么不可以呢?”性好奇、性无知、性贞洁感的淡化、性与爱的分离以及由于性行为引起的后果及产生的心理压力,都是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
6、特殊群体问题。
1、独生子女问题。独生子女群体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主体。由于家庭教育不当,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自立能力不足,进取意识不强,而对生活质量的期待与要求则较高。
据一项关于城市独生子女的人格发展与教育的调查结果表明:独生子女存在成就需要弱、心理较脆弱、自立能力弱等问题。
有的独生子女坚持“在家靠父母,在校靠保姆”,连从事与自身有关的简单劳动如洗衣服都懒得动,有的家长甚至千里迢迢赶到学校,只为了给孩子洗衣缝被。
成长过程中的孤独以及来自长辈过多的宠爱,极易诱发他们任性、自私、偏执、集体生活不适、以自我为中心等心理问题,严重者还会引起社会问题。
2、贫困学生问题。作为大学校园里的一个特殊群体,贫困学生既要承受家庭经济压力,又要承受学习压力,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双困生”,家庭经济很困难,学业成绩不理想,对心理健康带来更严重的影响。
面对现状,部分学生自卑、自责,不能走出家庭经济条件的阴影。一位女大学生说:“因为女生的面子,我不愿写困难补助申请,而拮据的经济又始终困扰着我,我不愿走在校园里像贴上标签一样让同学用特别的目光注视”。
有的学生则认为政府、学校提供的一切帮助是“理所当然”,出现了八十年代大学生“躺在父母汇款单上”,九十年代困难学生“躺在困难补助上”的现象。他们对各种补助产生了心理上的依赖感,有的甚至将补助直接纳入自己的预算中,滋长了等、靠、要的思想,不利于健康健全人格的培养。
7、生活适应问题。
1、生活能力弱。独生子女在大学生中占着非常高的比例,由于他们在生活上对父母的依赖性比较强,进入大学后,没有了家庭的照顾,不少学生生活上不能自理。主要表现为:缺少了父母的呵护,不知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该怎样做,常常丢三落四;生活没有规律,影响了身体健康和正常的学习。
习惯了家里的优越生活环境,认为学校条件差,不习惯过集体生活,也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寝室同学的关系;没有住校经历,不会料理简单的日常生活事务,如收拾内务,清洗衣物、被子等;部分毕业生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显得思想和心理准备不足,一唯等待家里想办法。
2、耐挫能力差。可以说大部分学生在过去的学习生活中,家里有“父母捧着”,学校由“老师宠着”, 可谓是“一路高歌到大学”。进入大学后,面对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压力和挫折,他们显得无所适从,反映出种种不良心理。
主要有:因学习成绩不佳而产生紧张、厌倦情绪,因人际关系不协调而产生羞怯、孤独心理,因失恋而产生绝望、自弃情绪,因就业困难而产生烦躁、焦虑情绪,因身体疾病或生理缺陷而产生自卑、失望情绪等。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独立性、未来感、自由感、自信心等方面更容易受到挫折。
1 环境适应问题。在大一新生中较为常见。
2、学习问题
大学生常见的学习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问题、学习动力问题、学习方法问题、学习态度问题,以及学习成绩差等等。大学期间,学习往往不再如高中阶段那样得到绝大多数人的重视,目的不明确、动力不足、态度不好构成了学习问题的主要方面。
3、人际关系问题。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同高中阶段相比,大学生对人际关系问题的关注程度超过了学习,
也成为大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来源之一。人际关系问题常常表现为难以和别人愉快相处,没有知心朋友,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过分委曲求全等,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孤单、苦闷、缺少支持和关爱等痛苦感受。
4、恋爱与性心理问题。大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性发育成熟是
重要特征,恋爱与性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一般包括:单相思、恋爱受挫、恋爱与学业关系问题、情感破裂的报复心理等,而性心理问题常见的有:手淫困扰,以及由婚前性行为、校园同居等问题引起的恐惧、焦虑、担忧等
5、性格与情绪问题。性格障碍是大学生中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其形成与成长经历有关,原
因较为复杂,主要表现为自卑、怯懦、依赖、神经质、偏激、敌对、孤僻、抑郁等。
6、求职与择
业问题,是高年级大学生常见问题。在跨入社会时,他们往往感到很多的困惑和担忧。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如何规划自己的生涯,求职需要些什么样的技巧等等问题,都会或多或少带来困扰和忧虑。
7、神经症问题。长期的睡
眠困难、焦虑、抑郁、强迫、疑病、恐怖等都是神经症的临床表现症状
大学生容易遇到的情绪困扰:
、1.自卑:由于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的改变,部分大学生由高中时期的“佼佼者”变成大学校园中的“普通一员”这种“地位”的改变是造成部分大学生自卑的重要原因,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家庭.条件差或自身某些不足而自卑。
有自卑感的学生由于自我评价过低,导致行为畏缩、瞻前顾后、多愁善感,自尊心极强,过于敏感,严重影响各方面的正常发展。
2、焦虑:焦虑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消极情绪现象,是人们对即将发生的某种事件或情境感到担忧和不安,又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时产生的情绪体验。过分的焦虑使人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总是担心将要发生的事情,坐立不安,注意力分散,办事效率低下。画
3、抑郁:当学生感到无法面对外界压力时常常会产生这种消极情绪。-部分大学生由于不喜欢所学专业,感到前途渺茫,或是由于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失恋等问题而过早“看破红尘”,导致情绪抑郁,他们的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思维迟缓、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兴趣丧失,体验不到生活、学习的快乐。临
4、易怒: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内分泌系统处于空前活跃时期,大脑神经过程的抑制和兴奋发展不平衡,内制力较差,容易冲动
4、易怒: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内分泌系统处于空前活跃时期,大脑神经过程的抑制和兴奋发展不平衡,内制力较差,容易冲动。易怒是大学生常见的一种消极激情,有的大学生因为一件小事或一句话激动得暴跳如雷或出口伤人,甚至动拳.脚伤人。
5、情绪起伏大:与成年人相比,大学生的情绪带有明显的起伏波动性。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情绪有时会表现为大起大落,大喜大怒的两极性。
1、环境适应问题。在大一新生中较为常见。
2、学习问题。大学生常见的学习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问题、学习动力问题、学习方法问题、学习态度问题,以及学习成绩差等等。大学期间,学习往往不再如高中阶段那样得到绝大多数人的重视,目的不明确、动力不足、态度不好构成了学习问题的主要方面。
3、人际关系问题。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同高中阶段相比,大学生对人际关系问题的关注程度超过了学习,也成为大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来源之一。人际关系问题常常表现为难以和别人愉快相处,没有知心朋友,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过分委曲求全等,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孤单、苦闷、缺少支持和关爱等痛苦感受。
4、恋爱与性心理问题。大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性发育成熟是重要特征,恋爱与性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一般包括:单相思、恋爱受挫、恋爱与学业关系问题、情感破裂的报复心理等,而性心理问题常见的有:手淫困扰,以及由婚前性行为、校园同居等问题引起的恐惧、焦虑、担忧等
5、性格与情绪问题。性格障碍是大学生中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其形成与成长经历有关,原因较为复杂,主要表现为自卑、怯懦、依赖、神经质、偏激、敌对、孤僻、抑郁等。
6、求职与择业问题,是高年级大学生常见问题。在跨入社会时,他们往往感到很多的困惑和担忧。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如何规划自己的生涯,求职需要些什么样的技巧等等问题,都会或多或少带来困扰和忧虑。
7、神经症问题。长期的睡眠困难、焦虑、抑郁、强迫、疑病、恐怖等都是神经症的临床表现症状
第七种问题是偏离正常状态的心理问题,需要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而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常常遭遇到的是前六种心理困扰,这些困扰主要是由很多现实的社会心理因素所导致,也往往是暂时性的,经过自己的主动调节或寻求咨询老师的帮助,多能恢复心理的平衡和适应。
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包括情绪低落、焦虑烦躁、人际关系苦恼、环境适应问题、学习问题、发展性问题等1。大学生由于环境变化和压力增加,容易出现情绪低落、失落感,甚至抑郁症状;同时面临找工作、恋爱相处等各方面的问题,会产生焦虑烦躁的情绪。人际关系问题也是大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来源之一。此外,大学生还可能出现环境适应问题、学习问题和发展性问题等。
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包括情绪低落、焦虑烦躁、人际关系苦恼、环境适应问题、学习问题、发展性问题等1。大学生由于环境变化和压力增加,容易出现情绪低落、失落感,甚至抑郁症状;同时面临找工作、恋爱相处等各方面的问题,会产生焦虑烦躁的情绪。人际关系问题也是大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来源之一。此外,大学生还可能出现环境适应问题、学习问题和发展性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