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服饰看历史ppt
1.从服饰看历史教案
第二章 人类服 性特征【教学目的】 1、掌握人类的服装动机与人类服装发展的一般规律。
2、熟悉影响人类服装变化的主要因素。 3、了解服装起源与人类劳动的关系与服装变化的现象。
【教学重点】人类服装发展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影响人类服装变化的主要因素 【教学内容】: 第一章 人类服装的起源 一、服装的概念、功能及构成 二、原始社会的服饰状况 1、裸态生活期 2、兽皮叶草与装饰期 3、纤维织物期 三、原始人类的服装动机 1、生理需求论 (1)气候适应说 (2)身体保护说 2、心理需求论 (1)护符说 (2)象征说 (3)装饰审美说 3、性需求论 (1)遮羞说 (2)吸引说 四、服装起源与人类劳动的关系 在劳动的过程中,产生了人与纤维、兽皮接触、结合的机会,促进 人类产生了服装的动机,并在劳动中继续发展。 第二章 人类服装的共性特征 一、影响人类服装变化的主要因素 1、环境因素 (1)自然环境 (2)社会环境 (3)功能环境 二、服装变化的现象 1、阻力与动力的矛盾 2、渐变与激变交叉 3、外因与内因的冲突 三、人类服装发展的一般规律 1、模仿从众与标新立异的规律 2、趋简求便与装饰求美的规律 3、顺应环境与内因支配规律 4、融合吸收与自我传承的规律 5、符号标示与个性自由的规律 6、发扬优秀与淘汰陈旧的规律 【作业】 1、简述原始人类的服装动机。
2、简述人类服装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三章原始社 会服装 奴第四 隶社会服装— —积淀 与定型 【教学目的】了解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服饰的基本形制。
【教学重点】中国服装初始时期在工具材料技术上的表现以及冕服的体 【教学难点】两种基本服装形制的形态特征以及在中国服装史的地位【教学内容】: 第三章 原始社会服装 一、最早的缝纫工具和身体饰物 1、最早的缝纫工具;骨针 2、身体饰物 (1)装饰品;项链 3、织机(织布机)4、纤维和织物 (1)纤维 第四章奴隶社会服装 一、原始信仰及其对服装观念的影响 1、服装体现了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敬 (1)冕服形制采用玄衣纁裳。形制和色彩代表天地,体现对天地 的崇拜。
(2)天子冕冠前后各垂12 旒,代表一年12 个月的天文观,体现 对天的崇拜。 (3)天子冕服上的 12 种纹饰(十二章),体现对自然的崇拜。
十 (4)冕服配蔽膝是对祖先的崇敬和祈求2、服装体现了阴阳五行说的宇宙观 二、礼制与冠服制度 1、冕服 三、冕服冕服由冕冠、上衣下裳,韨(f)、舄(x)、带等组成。 四、两种基本服装形制 中国古代服装从款式分为两种:“上衣下裳”形制和“上下连属” 形制。
五、服饰礼仪与社会民俗 【作业】 1、名词解释礼制、正色、弁服、深衣、命妇服、十二章 纹、冕旒、笄、胫衣 、夹衣 衽、裳、五服。 2、为什么说追溯服装体现的原始信仰对认识我国服装文化具有重要意 义?并分析其具体内容。
3、什么是冕服?简述其形制和种类。 4、简述上衣下裳和上下连属两种基本形制及其对我国历代服装产生的 影响。
5、夏商西周的民俗民风是如何影响服饰礼仪的?请举例说明。 【教学目的】掌握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装及服饰品特征, 了解丝绸的发展,充分认识丝绸之路的开辟及意义。
【教学重点】楚汉文化与袍服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尚在男女服装上的体现 第五章封建 社会前 期服装 【教学内容】: 第五章 封建社会前期服装 一、丝绸与丝绸之路 染色多层织物——锦首先,丝绸之路是中国与西方世界相互了解的最早窗口之一。丝绸 之路开通后,中国的丝织品在欧洲享有盛誉,中国文化影响了东亚许多 国家和地区 ,在世界文化交往的历史上是有非常的意义的事件 其次,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西域少数民族接受先进文化、了解外部世界的通道。
二、楚汉袍服 1、楚文化与楚袍、汉文化与汉袍 (1)楚文化与楚袍 楚文化在战国时期发展到鼎盛,高超的丝织和丝绣水平,是这一时 期的重要标志之一。 公元前3 世纪—公元前4 世纪,战国中晚期,楚文化鼎盛时期,直 裾为当时的时尚款。
楚袍纹样南方山川迤逦、风光奇瑰的风格,国人敬鬼好巫,崇日尚 赤的地方特色。 色彩特点:黑红为名贵色彩,明暗相衬,对比强烈。
楚国男子的曲裾深衣 穿曲裾深衣的楚国妇女 (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帛画) (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帛画) (2)汉文化与汉袍 源于楚文化,史官文化,特点多为写实性,朴厚,宏伟而飞动,破 除陈旧、创建新风具有宏伟气魄和积极乐观的时代精神的文化。 汉袍形制:承袭了秦代礼仪,以袍服为主,受楚袍影响最大。
分曲裾交 服的花纹显得素淡。汉袍曲裾:衣襟右侧连缀一块三角形的帛,使衣襟延长,尖端绕至 身后再从左腋下绕至身前。
稍短曲裾只绕至身后止。 汉袍直裾:楚袍的延续,自西汉至东汉逐渐普及,最终取代曲裾袍,成 为主流服装款式。
三、魏晋南北朝衣衫 2、短衣、佩剑及带钩战国时期南北地域分裂,各国衣冠异制,最为突出的是北方改穿胡 春秋时期青铜器铸造业十分发达,剑的大量产生,使佩剑成为一种时尚流行。 带钩形制:用青铜做成,固定在革带的一端,束腰时把带钩钩住革 带另一端的环或孔,与今天所使用的皮带。
2.中国历史服饰演课件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已知缝衣,周口店山顶洞人的文化遗存中曾发掘出骨针。
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在不同地区和族别的人们中间,服饰款式已各不相同。以发型为例,大地湾文化中有剪短的披发,马家窑文化中有后垂的编发,大汶口文化中有用猪獠牙制成的发箍,龙山文化中则用骨笄束发,陕西龙山文化之神木石峁遗址出土的玉人头像,头顶有髻,可能就是用笄束发的反映。
骨笄在相当于夏代的二里头文化的二里头类型与东下冯类型诸遗址中均曾出土,形制与商代的同类器物相同。因此得知束发为髻在远古时已是华夏族服装的特征。
夏商与西周 夏商与西周时的衣着无实物存世,据安阳侯家庄墓及妇好墓所出玉、石人像,可知商代贵族上身穿交领衣,腰束绅带,下身着裳,腹前系市(蔽膝)。西周时遗留下来的人像材料更少。
从洛阳出土的玉人及铜制人形车辖来看,衣、裳、带、市仍是贵族男装的基本组成部分。其衣用正色,裳用间色,并特别重视裳前之市。
西周铜器铭文记载周王在册命典礼上颁赐的服装中,常有“朱市、葱黄”(《毛公鼎》)“市、黄”(《询簋》)等物。市、黄即古文献中的、衡,指蔽膝,衡则指包括系玉之组和玉件在内的整套佩饰。
河南信阳长台关与湖北江陵纪南城战国墓所出之俑,均在腹前系玉佩。贵族则在玉佩下衬以色彩特殊的,因而引人瞩目,成为代表身份地位的一种标志。
春秋战国 这时深衣和胡服开始推广。深衣将过去上下不相连的衣裳连属在一起,所以叫深衣。
它的下摆不开衩口,而是将衣襟接长,向后拥掩,即所谓“续衽钩边”。深衣在战国时相当流行,周王室及赵、中山、秦、齐等国的遗物中,均曾发现穿深衣的人物形象。
楚墓出土木俑的深衣,细部结构表现得更为明确。短袖衣是楚服的一项特征。
江陵马山 1号楚墓曾出短袖的“衣”,衣即衣,据《说文》的解释,这是一种短衣。根据曾侯乙编钟之钟金人的服装看,应即短袖之衣。
胡服主要指衣裤式的服装,尤以着长裤为特点,是中国北方草原民族的服装。为骑马方便,他们多穿较窄的上衣、长裤和靴。
这种服制据《史记·赵世家》说,是赵武灵王首先用来装备赵国军队的。山西长治分水岭所出铜武士像,上身穿矩领直襟上衣,下身着长裤,腰系绦带,佩剑,正是采用胡服的赵国战士的形象 “胡服之制,冠则惠文,带则贝带,履则靴,裤则上褶下裤。
自战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裤褶传人中国,历代皆以为戎服,或用其冠,或用其履,或用其衣服及带,或三者全用,晋代民间,始偶用之。南北朝之世,北朝以胡服定为常服,南朝系汉族,仍为戎服,比及隋唐,帝王定为田猎之服,或上下公服,民间则为时服流风最盛。
溯其由传人以至兴盛,由军用以至民服,历史悠长,变化复杂,王(国维)氏《胡服考》言之最详,不赘。 唯唐代胡服,何以特盛,向来无人研究,王氏所考,亦未提及。
依愚所见,不外以下三因:(1>唐代胡人,杂居内地,为数众多;(2)贵族阶级,废古之席坐,而为胡人倚坐;(3)朝臣侍从,弃车而尚骑马。 胡服之中,有所谓半臂者。
古称半臂,今言马褂。《说文》无褂字,《玉篇》亦无之,恐即卦字,褂卦皆从圭得声,俗作褂,但不能作“挂”或“挂”。
无袖或半臂之衣,皆为胡服,《罪唯录·冠服志》云:“历朝挎褶,戎服也,袖短,或无袖而衣中断,下有横摺,又下有竖摺。若袖长,则为曳撒,或腰中间断,以一线道横之,谓之程子衣,无线道,谓之道袍。”
似此裤褶,又变为胡服总名。凡无袖、短袖、长袖之衣,与腰中间有线道横截或无线道横截之袍,皆可称为裤褶,因而今所论之半臂,其为胡服,决无问题。
至其形制,宋曾三异《同话录》“貉袖”条述之最详: “近岁衣制,有一种如旋袄,长不过腰,两袖仅掩肘,以最厚之帛为之,仍用夹裹,或其中用绵者,以紫皂缘之,名日貉袖,闻之起于御马苑圉人,短前后襟者,坐鞍上不妨脱,着短袖者以其便于控驭耳。”长不过腰,两袖仅掩肘,缘边用紫皂布,有夹衣,亦有绵衣,显然为半臂制度。
以其短前后襟,坐鞍上不妨脱,故亦可称为马褂,马褂即对襟衣。明清之制犹然。
《日知录》卷二十八《对襟衣》所谓:“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六年三月禁,官民步卒人等,服对襟衣,唯骑马许服,以便于乘马故也。”是也。”
(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 秦汉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大批陶俑的出土,为秦汉武士的服装提供了较充分的例证。他们穿的半长衣所交掩之曲裾虽较浅, 但仍为深衣之属, 其下身着长裤,腰系施钩之革带。
这种装束在西汉时仍广泛流行,裤也逐渐向全社会普及。冠制的确立是在汉代实现的。
上古时,华夏族之冠主要从属于礼制,男子成年时皆行冠礼。汉代的冠则主要从属于服制,是身份、官职以至官阶的表征。
身份低微的人,只能戴帻而不能戴冠。冠本为加于发髻上的一个发罩,并不覆盖整个头顶。
帻则像一顶便帽。冠和帻原来互不相关,到了王莽时,据说因为他头秃,所以先戴帻,帻上再加冠。
后来这种戴法普及开来,因而在东汉画像石上出现的冠,也都在下面垫着帻。冠和帻不能随便配合,文官戴的进贤冠要配屋顶状的介帻,武官戴的武弁。
3.谁有关于民国时期服饰的资料
见意你去买本——中国服装发展史 近代时期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中国逐渐从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影响也因之日益深化,衣冠服饰也随之而了生了变化。
辛亥革命后,原有的服装形制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旧的观念仍有很大的市场,孙中山先生倡导民众扫除弊端,移风易俗,并身体力行,为中国服装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中山装",对后世的影响已远远超出衣服本身。 这一时期的男子服装呈现出新老交替、中西并存的"博览会"式的局面,为男装的进一步变革铺平了道路。
先五四运动后,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服装业开始了艰难的发展历程。在新思想、新观念的影响下,逐步改变了中国女性千百年来固有的服饰形象。
广大妇女从缠足等陋习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并大胆尝试用服装充分展示自然人体美。 因此改良旗袍的普通穿着成为必然趋势,二三十年代出现在大城市的繁荣景观,把女装的发展推向 *** 。
具体表现为:直接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裁剪技术、服装生产设备及经营管理方法;直接引进国外服装文化;国内民族纺织服装业在与洋货的激烈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平共处发展。 这个时期的女装变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同时在如何对待传统服饰文化上给人们留下有益的启发。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传统文化和审美观点。
纷繁的服装款式,精湛的服饰工艺,多样的服饰风格,不断装点着各族人民的生活,成为中华大地绵延流长的文化景观,向世界显示了中华民族服装服饰文化的特殊魅力。 太平天国忠王龙袍 清代太平天国服饰 太平天国是中国唯一具备服饰制度的农民政权。
在服饰上,既继承了传统遗制,又有所创新,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衣冠服饰制度。太平天国将领的冠帽有角帽、风帽、凉帽及帽额等制。
角帽即为朝帽上饰龙凤图纹。朝服分长袍和马褂两种袍为圆领宽袖,上绣有纹样,并以纹样来区分职位。
马褂有红、黄两种颜色,并以颜色来区分职位。 太平天国宽袖服 清代太平天国服饰 清代太平天国妇女服饰虽然有所规定,但并不严格。
妇女一般不戴角帽及凉帽,大多用绸缎扎额,冬日也戴风帽。起义初期,大多数妇女都穿男服,也有穿着苗装的。
定都天京以后,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妇女多 *** 男装,依身份地位的不同所用图案纹样繁简不一。 普通妇女则穿由各色绸缎制成的长袍。
样式以圆领为主,领口开得很小,腰身也比较合体,下摆部分较为宽松,衣长过膝,左衽。为了活动方便,常在下摆开衩,或开在两侧,或开在中间。
还有一些,自己去看看吧。 。
4.看历史纪录片做PPT要抓住哪些关键地方
对于做ppt,什么样的ppt称为好的ppt,个人觉得可以从形式和内容还说
形式上面,ppt主要的不在于形式,形式只是一个辅助的部分,简单的形式就好,若是什么动画格式之内的都没有也不太好,切换的动画最好采取一致的,不会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内容方面比较重要,好的ppt是要内容丰富但又要简洁,思路清晰 逻辑清楚。自己作为演讲人则要清楚自己演讲的主题和整体的逻辑,展示出来的单页ppt可以采用图片和词语(词组)来表示,在讲的时候就一个词和一张图把自己想要表达出来的内容讲述给想要传达的人。若是把你想表达的都展示在ppt的页面上面,就会显得文字特别的多。从而凸显不了重点还让人觉看的乏味。
5.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服装设计相关历史资料,分析其形成原因,并
民国剧服装设计摘要:本文以清末民初直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为背景拍摄的民国剧服装为研究对象,对民国剧服装设计风格――“历史真实”“艺术真实”的具体展现给予归纳性的梳理和总结,根据艺术性的具体展现归纳性地总结出民国剧服装设计“受限性”“现实性”“假定性”三个重要的方面,并提出以“剧”为本的设计理念。
民国剧作为电视剧的一个分支.本文希望通过对民国剧服装设计研究,能从“小”见“大”、由“点”带“面”,对中国电视剧服装设计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关键词:民国剧;服装设计;以“剧”为本一、民国剧服装设计风格在影视剧创作中,服装设计风格指为塑造角色外观形象而体现的不同的服装风格,其中包括艺术手段与表现技巧的运用。
相对于古装剧来说,民国剧有具体的时间范围,指从清末民初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这段历史时期。因为有时间的界定,所以民国剧与追求奇幻色彩的古装武侠剧、古装传奇剧等剧种相比,其服装基本体现当时社会的穿着风貌,表现风格比较写实。
因此根据历史题材电视剧中历史与艺术风格的定位,以及民国剧服装设计写实风格的表现,笔者从历史还原角度出发将民国剧服装设计风格进一步划分为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1.历史真实历史真实指服装设计从尊重历史的角度出发,以史实为据,客观地反映空间与时间里的生活形象,其表现的形式忠实于平时生活中的某一时代场景,因此此类风格服装具有“博物馆意识”特征①。
由于对历史本质客观地反映,决定了服装具有遵循史实的具体性,所以服装会针对时代、季节、地点、气氛,以及人物的改变贯彻现实性设计,无论是从造型还是到装饰图案、从材料运用还是到工艺特点、从色彩还是到服饰配件等各方面都力求精准,试图在银屏前再现真实形象,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真实生活的面貌。历史真实的服装风格通常在反映民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现实主义剧目中互联网会议PPT资料大全技术大会 产品经理大会 网络营销大会 交互体验大会出现,例如《走向共和》《亮剑》《那时花开》《历史的天空》等,剧目的严肃性决定了服装的真实性,所以这几部民国剧中的服装不仅从形式、面料、款式、工艺甚至配件,大至结构,小至微观局部或细针密线都一一地进行了严格的考据,客观地再现了当时的世态民俗与生活环境,并通过类型化的款式不同的细节赋予了角色不同的生命力。
2.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是相对于历史真实来说,通常把艺术地表现历史的本质真实概称为艺术真实②。艺术真实主要在剧本非客观写实定位的前提下,设计师根据剧本的要求,用强调、舍弃、浓缩、简化、变异等艺术手段,通过艺术的创造力,以虚幻的形式揭示出来实际生活的本质与真谛,在历史原貌的基础上创造与历史有一定差别的形象。
所以,艺术真实的真谛在于艺术形象与社会生活内在规律和内在逻辑的艺术吻合。艺术真实主要在根据历史以及文学作品改编的剧目中出现,设计师通过用加、减法的手段,突破生活符号对服装进行个性化的创造,强化人物塑造。
如《橘子红了》《夜深沉》《像雾像雨又像风》《夜半歌声》等。综上所述,历史真实是对历史的具象再现,艺术真实是对历史的抽象表现。
在目前民国剧市场上,根据张爱玲、张恨水、巴金等名家文学作品改编的民国剧剧目尤为受消费者欢迎,其荧屏播出率远远超过反映民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剧目,因此艺术真实成为民国剧中最为多见的服装设计风格。当然无论在运用历史真实风格还是艺术的真实风格,均不能脱离一个原则:从剧本出发,服装风格的表现必须根基于剧本风格定位,在此基础上谈变化进行艺术的提升。
此外,服装“风格”在创作中还要与空间、灯光、化妆进行协调统一,从服装形象的构成手段、材料、工艺等方面最终与剧本风格、导演风格达到默契和谐,使整体在风格上浑然一体。历史真实、艺术真实与历史现实的关系二、民国剧服装设计表现众所周知,呈现在荧屏前的人物形象通常是由形体、动作、声音、表情、服装、化妆等部分构成。
服装作为形象塑造的一部分,它的存在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通过直观视觉化的手段根据预先考虑因素为表现剧本人物外在形象而进行的创作,是一个从形象到成衣制作并最后呈现在荧屏前的复杂的设计过程。民国剧服装作为角色装饰的一部分是设计师理念与服装物质载体的综合体现,因此也具有鲜明的个性表现特征。
1.受限性受限性,即受到的限制。作为形象装饰符号,塑造形象的最终目的决定了民国剧服装设计会受到来自剧本和人的限制。
剧本的限制指剧目风格,正如在上文提到的重大历史事件剧目,剧本的真实性决定服装必须与剧本描绘的气氛和形式匹配,以“剧”为本,不能违背历史,所以在这里“受限性”也可以作“从属性”来解释。人的限制指的是导演流派、表演形式、演员条件等,这些因素或多或少都会影响设计师的想法,尤其是要根据导演的要求在假定的时空范围内运用服装造型艺术法则。
除此之外,与电影、戏剧一样,民国剧服装设计还受到来自灯光、化妆等方面的影响,服装设计成功与否不能单凭设计师的才能,是与多部门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