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当年韩信果断拥兵自立,能打的过刘邦吗?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韩信一生之中,有四次机会人主。
第一次,是刘邦在荥阳与项羽苦战之时,韩信扫平赵、燕、齐之地,已成一方诸侯。于是他请求刘邦委任他为假齐王。刘邦极其不满,但在张良、陈平的提醒下,称“大账户定诸侯,即为真王耳,可以假为!”于是韩信被刘邦正式册立为齐王。当时,项羽的说客武涉为韩信分析当时的形势:“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建立韩信拥兵自立,形成三分天下之势。如果韩信此时独立,那么最差也能形成个秦末三国的局面。
第二次基本与第一次同步,齐人蒯通以相士策动韩信自立,理由与武涉完全一样,也是“组下为汉则汉胜,为楚则楚胜”,稍有不同的是蒯通建立由韩信自己来建立最高政权,令“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于齐”。
第三次,是在垓下灭了项羽后,刘邦改封韩信为楚王,“汉终不夺我齐”的一厢情愿,变成胜利后立即就夺走了齐的冷酷现实,这个时候韩信依然拥有造刘邦反的实力,二者之间,就军事力量而言,大约在伯仲之间。
第四次,是在刘邦巡游云梦之际明显表现出对韩信的敌意,此时的韩信若造反,仍然具有一定实力,但他犹豫了,且杀掉了项羽亡将钟离眜来表示忠诚。
细看韩信的这四次机会,笔者认为,第一次时机最好,直接自立经营齐、赵、燕地,坐等刘项决战出结果,然后乘机而下,未必没有问鼎天下的机会,最差,也能跟其中胜出的一方两分天下。
但就韩信的性格而言,笔者觉得,他没有刘邦的圆滑世故,心狠手辣,在领导力上面确实是不如刘邦的,他或许可以依靠极强的军事能力割据一方,但若治国平天下,就他那样犹豫不决的性格,再加上人缘很差,真地太难成为真正的人主了。韩信骨子里是个自负的人,他自以为志向远大,不屑与庸人为伍,说话做事上面也不太周全,比如与刘邦论带兵能力那一幕,这一点就显示出其真地不太会做人和说话。
历代成功的创业者,在天下未平,事业未成之前,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收起自己的自负与骄傲,和光同尘,将功劳让给下属,给自己的员工不断的鼓励和物质奖励,创造一个良好的团队氛围,然而,韩信真的不太具备打造一个优秀创业团队的能力。
他或许能够干掉刘邦,但并不一定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自古以来,具备卓越军事才能,又拥有强大实力的人并不是没有。五代十国时期的那几位开国帝王,或许在军事才能上略差韩信,但他们成功造反之后,却开了一个相当恶劣的头,这未尝不会是韩信最终的结果。
这个问题问的很有意思,要回答好得把一个问题拆成两个,第一,韩信到底存不存在脱离刘邦自立的能力。第二,韩信打不打得过刘邦。
第一个问题,很明确,韩信根本就没脱离刘邦自立的能力。史记里记载了一件事,咱们一起来看一下,刘邦被项羽在彭城打的大败,狼狈至极,夏侯婴驾车带着刘邦,两人直驰入韩信大营,接下来史记描写的极为精彩。
“韩信未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汉王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
韩信还没起,刘邦就直接进入韩信睡觉的地方,把兵符直接拿走就开始点将。一点不客气,试想一下,如果刘邦要的不是兵符,而是韩信的脑袋,韩信就得死在睡梦中了。
可以看出,韩信虽然独自带兵在外发展,但是刘邦对韩信这支队伍的控制可是一点也没放松。韩信手下的大将樊哙,周勃,灌婴都是刘邦的心腹。这种单刀直入的夺权,在击败项羽后刘邦又来了一回,夺了韩信的兵权,把韩信从齐王改封为楚王。
独立宝宝很想,可真的做不到
后来项羽劝韩信反刘邦自立,韩信虽然说的冠冕唐璜,我在你项羽手下,你根本不正眼瞧我,汉王重用我,对我有知遇之恩,你想让我背信弃义,咱老韩不是这样的人。这话估计把项羽怼的够呛。不过就算他想自立也没那能力。
第二个问题,韩信打得过刘邦么?这个大多数人,特别是民间史学家,绝对回答的斩钉截铁:刘邦怎么可能打得过韩信。不过要我说,韩信真的也打不过刘邦。
咱们来看整个楚汉战争,韩信其实主要负责外围作战,他征赵地,齐地,胜仗打了一大堆。但是在韩信从一个辉煌走向另一个辉煌的时候,刘邦在干什么,这位民间史学家口中的坏人,流氓,同性恋在死磕当时中国最强悍的部队项羽的主力部队。虽然被打的灰头土脸,但是他扛住了。
在垓下之围中,韩信指挥主力中军三十万,项羽率领十万楚军困兽犹斗,韩信先上,结果被项羽击退。这可以说是韩信和项羽唯一次交锋,韩信败了。
可见,韩信也不是战无不胜。韩信真正有机会发展独立力量是在成为楚王之后,此时虽然手头兵不多了,但同时刘邦也将他的老兄弟都封为列侯安置在了关中,韩信身边没了掣肘。
如果韩信此时起兵,能打得过刘邦么?不能。因为战争是对参战双方实力的综合考量,不能简单分析统帅的指挥能力,要综合考虑双方部队的人数,编制,武器装备,后勤保障能力以及动员能力。刘邦之所以把韩信封在楚地,那是有深刻考虑的,在灭楚的过程中,楚地可谓是饱受摧残,人也杀了,仇也结了,城也拆了,钱都被抢的差不多了,战争潜力低的没法说,韩信想在楚地造反,兵源,粮草都是大问题。最严重的是,他没有现成的大将可用,所以他才会冒险收留旧楚将钟离眜,而刘邦有天下共主的名头,占据着最富庶的秦地, 齐地,韩信造反基本等于作死。
刘邦称帝之后,封了七个异姓王,韩信被封为楚王。汉六年,公元前201年的时候,有人向刘邦告发韩信造反,刘邦就问大家要怎么办,周勃等人都说:把韩信这个小子活埋了。
刘邦就问陈平:陈平,你觉得应该怎么办?陈平反问刘邦说:汉军强,还是楚军强?刘邦虽然不想承认,但不得不说:还是楚军强。陈平又问:咱们朝中,有人是韩信的对手吗?刘邦说:韩信是兵仙,我都不是他的对手,更何况其他人。
陈平说:对呀,将领和军队都不是韩信的对手,那我们去攻打他,那肯定是必败无疑的。刘邦说:对呀,那该怎么办呢。陈平说,我们只能智取。刘邦就依照陈平的计谋,将韩信骗至云梦泽,然后将韩信给绑了,贬为淮阴侯。
这个时候,已是刘邦称帝的时候,刘邦都觉得不是韩信的对手,那当韩信拥有齐地、赵地、代地、燕地、魏地的时候,那已经拥有了半个天下了,刘邦更不是韩信的对手,刘邦在三个势力,是最弱的。
韩信打下齐地之后,项羽也慌了,就派武涉去游说韩信,希望能够形成韩信、刘邦、项羽三足鼎立的情况,这一点,有点像曹魏的曹操,蜀汉的刘备,东吴的孙权,而韩信的实力堪比曹操,实力是最强大的。
可是韩信给拒绝了,蒯通也过来说服韩信,蒯通指出:韩信功劳过大,已经是功高震主了,韩信自己觉得有功于刘邦,刘邦会善待他,但是刘邦根本不可能这样做,只会过河拆桥,兔死狗烹。
那韩信为什么也拒绝了蒯通的建议呢?因为韩信是一个感恩的人,也是一个野心没有那么大的人,他觉得他的一切都是刘邦给的,没有刘邦,就没有他的现在,他更觉得,他对刘邦好,刘邦肯定也会对他好的,他想安静的当个楚王,这个并不过分呀。
有的人认为韩信是因为打不过刘邦吗?这个显然是不可能的,刘邦带兵能力,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他多次被项羽打败,而他能够打败项羽,最关键的,还是因为他有韩信,如果韩信成为他的敌人,那么刘邦只可能是最早被灭掉的。
所以,韩信如果拥兵自立,那么刘邦肯定不会是韩信的对手,当然,韩信、刘邦、项羽这三支势力,会怎么变化,这个确实比较扑朔迷离,因为还有联合的问题。
题中所说的“当年”,应该是指赵、齐等国后,谋士蒯通劝他直立的时候。那么这个时候的他,到底能不能打得过刘邦呢?
韩信起初是一个很不起眼的人,投奔项羽,根本不受重用,但是他确实有才能,更有野心,于是就转投到刘邦那里。但是他来了之后的很长时间里,其实没有得到重用,后来还是别人的极力推荐,这才被拜为大将。但是刘邦碍着萧何的面子是给了他官,心里却对此人有极大的戒心。
首先,他们俩并不熟,相处时间很短,万一带着自己的军队跑,他们俩并不熟,相处时间很短,万一带着自己的军队跑了呢?毕竟韩信根本没什么亲人,刘邦手上没有人质;
其次,此人连项羽都可以背叛,说不定哪一天就能背叛他。所以综合考虑之下,刘邦虽然给了他一个展露才能的官职,却没有把下面的将士都交给他去安排,而是安插了大量的自己的亲信,甚至是他的亲近随从,也都是刘邦的人。
于是,在前204年刘邦东渡的时候,趁着韩信在营帐里睡大觉,竟然轻易从军中调走了大军!这是什么概念?不但是大将、士兵都是刘邦的,就连伺候他的人也都是刘邦的!也就是说,刘邦只是用他带兵的谋略,让他做将军,但实际上他只是一个被架空了权利的人。
韩信起初带兵不少,但是后来数次得到刘邦的增兵,这才让他的军队更加壮大,到了战败龙且的时候,他的军队有近十万。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当时天下的军队,基本就是三块,最多的是项羽和刘邦的,然后就是韩信的,项羽虽然到了垓下站前,军队数量已经严重缩水,但是他善于带兵,所以刘邦士兵虽多,却并不能战胜。
而韩信之兵虽然不足十万,但是他是个比项羽更善于带兵的人,所以这就有了三分天下的资格。关键是经过几年的作战,韩信已经在自己的大军中建立了绝对的威信,所以此时刘邦都无法随意夺走其兵权了!
所以,在蒯通说这话的时候,韩信自立是完全没有问题,至于打过打不过,这是个很显然的问题,刘邦自己连项羽都打不过,更别说受到韩信的掣肘了。我们知道刘邦一生被项羽打败很多次,比如前面那次偷偷夺了兵权,就是被项羽追到了黄河边。
就在前202年垓下决战之前,刘邦以优势兵力追击楚军,却在淮阳再度被楚军击败,而且是大败!最后不得已,赏了几个大将,这才以四倍的兵力最终取胜。所以就算是到了垓下之战前夕自立,也一样能够让刘邦进退失据。
韩信当时的封地在齐国,齐国虽大,但是刘邦的面积更大,而且他又善于用人,领地治理方面要比经常屠城的项羽好上百倍千倍,比韩信也强了太多。所以,如果长期作战的话,刘邦的底子会越来越丰厚,而另外两方会在失民心、暴政之中,逐渐彻底落入下风,最后还是要被打败。
所以,如果自立,就算是短期内能成功,长期来说,还是会失败。
韩信当年若是拥兵自立的话,肯定是可以打过刘邦的。
那时候韩信刚拿下齐国来,他的谋士蒯通告诉他,最好和刘邦、项羽,三分天下。
韩信占领齐地当齐王,刘邦当关中王,项羽当楚王。
当时的情况是,项羽带领的十万大军,和刘邦的二十万大军,对峙在荥阳。战争进行到了相持阶段,谁都拿不下谁来。
蒯通之所以劝说韩信,让他和刘邦以及项羽三分天下,正是因为这时候的胜负的筹码,完全掌握在了韩信的手里。
那时候韩信手里的大军有三十万,可以说,他若是想帮助项羽,项羽就能打败刘邦。他想帮助刘邦,刘邦就能打败项羽。
项羽曾经派武涉也去劝过韩信,让他最好是保持中立,两不相帮。或者自立为王,他们三分天下也可以。
但是,面对这种形情况,韩信还是选择了放去。
他觉得自己之所以有今天,全部都是拜刘邦所赐。这时候他厉害了,屌丝逆袭了,不能尾巴翘上天去,不管刘邦的死活了。
所以,他还是选择了帮助刘邦灭项羽。
最终,韩信的三十万大军,联合刘邦的二十万大军,再加上彭越、英布等人的军队,总共六十万大军,发动了垓下之战。
正是因为这一战,他们打败了项羽,项羽兵败之后,自刎在乌江的。
你看那时候的刘邦,连拥有十万大军的项羽,都打不过。他怎么可能打得过拥有三十万大军的韩信呢?
刘邦知道韩信的本事,可以说只要韩信手里有兵,几乎很少人能是他的对手。
刘邦称帝之后,把韩信迁为了楚王,正好项羽的大将钟离眜,就在韩信那里。
钟离眜和韩信是发小,刘邦要通缉钟离眜。
所以钟离眜就跑到了韩信那里,他觉得韩信那里才是最安全的地方。
结果这件事被刘邦知道了,刘邦问韩信,有没有这回事,钟离眜在不在他那里?
韩信告诉刘邦,没见过钟离眜,若是知道钟离眜在那里,他肯定会在第一时间,告诉刘邦的。
刘邦明知钟离眜在韩信那里,但是,听到韩信骗他。他还会十分的恼火的,刘邦扬言要去灭了韩信。
这时候陈平问刘邦,你要灭韩信可以,但是,允许我问你两个问题。
你觉得你的将领,有能打过韩信的吗?
刘邦说没有。
陈平又问刘邦,那你觉得的你的兵能打过韩信的兵吗?
刘邦还是说不能。
陈平说你看这个仗,明摆着是输,为何还要白白的去送死呢?
所以,刘邦才取消了要去灭韩信的计划的。
你看是不是只要韩信手里有兵,他想什么时候反抗刘邦,就能什么时候反抗。
可惜的是,在韩信被杀之前,他被贬为了淮阴侯,侯爵在汉朝是没有统兵权的,所以一旦没有兵权,韩信只能任由人家摆布了。
最后是吕后用了萧何的计策,把韩信给骗到了宫,杀害的。
韩信以一介布衣,得到萧何的赏识,从而被刘邦封为大将军,而后逐渐崭露头角。到了楚汉争霸,刘邦被困在荥阳的时候,韩信遣使向刘邦请求成为代齐王,迫于形势和萧何、张良的劝说,刘邦封韩信为齐王。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面对龙且战败被杀,损失二十万大军的项羽知道韩信在自己和刘邦的决战胜负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派武涉劝说韩信联合项羽三分天下。韩信以刘邦有恩于自己没有答应。随后谋士蒯通又劝韩信自立,韩信还是以刘邦有恩于自己,不答应。
这就是有关韩信当年拥兵自立的事。当初韩信是没有拥兵自立,还和刘邦一起灭了楚霸王项羽。如果当初韩信果断的听信了武涉或者蒯通的话,拥兵自立的话,能打败刘邦吗?答案是否定的,顶多是占据齐地存在的时间长一点,最终还是会被刘邦消灭的。
为什么说韩信即使自立也打不过刘邦呢?这就要从几个方面说了。
在萧何劝说刘邦后,刘邦和韩信一番深谈,认为韩信确实有才能,才拜韩信为大将军的。可是就这样让一个自己不熟悉,又不是自己亲信的人领兵,刘邦能放心?当然不会。刘邦肯定要安排自己亲信的人在韩信身边,以防发生变故。
第一个人是曹参 。前205年,在刘邦暗度陈仓,击败关中三王,占领关中之后一个月后,魏王豹反,曹参以代理左丞相的身份和韩信一起平定魏地。从此以后,除了曹参在和韩信一起击败了赵国的相国夏说,在韩信的命令下追杀戚将军,才率军来到敖仓刘邦的营地,回到刘邦身边外,其他时间,一直到韩信占领齐国,曹参一直在韩信的军中。
第二个人是张耳 。前204年,在韩信和曹参攻占魏国后,刘邦不仅将韩信的精锐部队抽调到荥阳楚汉前线,而且将张耳拍到了韩信身边,让两人一起向东进攻赵国和代国。攻占赵国后,张耳被立为赵王,韩信被封为相国。
第三个人是灌婴 。也是在前204年,刘邦从成皋突围来到张耳和韩信的驻地夺取了两人的兵权后,让张耳防守赵地,韩信收拢赵地没有派往荥阳的部队攻打齐国不久,曹参和灌婴一起被派到了韩信军中协助韩信攻打齐国。曹参是以左丞相的身份,灌婴是以御史大夫的身份率领郎中骑兵,隶属于相国韩信。
第四个人是傅宽 。傅宽也是在韩信即将进攻齐国的时候被派到韩信身边的。
自从韩信独自领兵以后,刘邦先后给韩信派来了四个刘邦信任的人 。这是有名有姓,在汉初不是被封王拜相就是封侯的人,其他不知名的还不知有多少。这些都是什么人呢?
曹参 ,沛县刘邦的老乡,刘邦没有起兵之前,两人的关系就是铁哥们,对刘邦的忠诚自不用说。到了韩信的军中,虽说是受韩信指挥,可是曹参掌控的是步卒,也就是说步兵在曹参的掌控之下。
张耳 ,张耳也是再刘邦没有发迹之前就和刘邦有交往的人。《史记》记载: 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 。可见两人的关系非同一般。在攻下赵地后,刘邦毫不犹豫的封张耳为赵王也说明了两人的关系,要知道那时候刘邦可没有封其他人为王。
灌婴 ,在刘邦在刚刚起兵反秦不久,项梁被杀后,刘邦率军回到砀郡,灌婴就加入了刘邦的部队。可以说灌婴是在刘邦的当年就跟随了刘邦,一直跟随刘邦作战。这样的人,对于刘邦的忠诚度能低?在彭城之战后,能被刘邦选为骑兵将领,可见刘邦对灌婴的信任程度。
傅宽 ,砀郡横阳人,投奔刘邦后,也是一直跟随刘邦转战各地,因功被封为共德君。傅宽和灌婴还是老乡,这样的人对刘邦能不忠诚?韩信攻占齐地后,被任命为齐国的右丞相,目的就是戒备原田氏齐国的残余势力和新受封的齐王韩信。
韩信攻占齐地后,手下有曹参控制着步兵,灌婴控制着骑兵,傅宽为齐国右丞相,这样,不论是军队,还是朝政都有刘邦的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韩信如果谋反,后果会是什么?最精锐的军队都被刘邦的亲信控制着,韩信能掌控的恐怕只有齐地的降兵,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韩信再厉害,有多大胜算?所以,即使韩信自立反叛刘邦,也打不过刘邦。
自从刘邦暗度陈仓,占领关中之后,可以说刘邦已经在大势上利于了不败之地。关中地区土地肥沃,兵源充足,在萧何的治理下,虽说刘邦在楚汉争霸中,一败再败,可是总有后勤辎重和兵源被萧何从关中给刘邦送来补充损失。这就是占领地利的好处。
反观韩信,韩信是刚刚占领齐地,根基根本不稳,民心也不在韩信一方。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韩信反了,首先曹参等人肯定会栗姬向韩信发动攻击,即使不能击败韩信,也会使韩信焦头烂耳。没有精力去治理地方,韩信哪来的后勤保障?兵器坏了要不要修?要不要补充?粮草怎么来?所以说,即使韩信自立,也只是暂时和项羽联合苟延残喘一时,最终还是会被刘邦击败,即使你再是军神,没有后勤保障也是不行的。
韩信如果自立,韩信有什么?除了韩信领兵打仗厉害,可以说其他一无所有。韩信有谋士吗?有,只有一个蒯通。可是蒯通是什么?是谋士,擅长的是辩才,善于陈说利害。在其他方面根本不行。会治理内政吗?不会,韩信手下有很出色的将领吗?有,可惜都是刘邦的亲信,是不会跟着韩信反的。
韩信手下一没有内政人才,二没有出色的将领,仅仅靠韩信一个人,打仗进攻可能行,可也会累得半死。守城怎么办?那么多城池,守得过来吗?所以,韩信如果自立,最终还是会被刘邦打败。
刘邦能得到天下和三个人有关,一个就是张良,另一个就是萧何,最后一个就是韩信。尽管他们被刘邦并称为“汉初三杰”,但是,韩信的功劳绝对在张良和萧何之上。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从刘邦称帝后,给他们的封赏,就可以看出端倪。
刘邦当皇帝后把韩信封为了王,而把萧何和张良封为了侯。
韩信先是被封为了齐王,然后被迁为楚王,管理的地盘是整个楚国,他有豢养军队的权利,治理的地盘和一个独立的王国没有任何区别。前提是要绝对的服从中央的命令,否则,导致的后果就会是开战。
张良和萧何管辖的地盘,也就是一个县那么大,人口一万左右。没有统兵权,所以,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开创大汉,韩信绝对的是第一功臣。
那么堪称第一功臣的韩信,具体有哪些战绩呢?
大家都知道战国时期,有七个国家最牛,被称为战国七雄。
大秦灭亡之后,这七个国家的后代们,都又恢复了国号。当然了他们大部分都是在项羽灭秦,统一天下后,被项羽分封的诸侯王,就像刘邦的汉王一样。
我们看看被韩信单独打败的有哪几个国家?
秦国、魏国、赵国、燕国、齐国共计五个国家。
打秦国的关中,是韩信当上大将军后的第一战。此战韩信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战略打败章邯,彻底的占领了关中之地。
打魏国的时候,韩信是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巧渡黄河,然后俘虏了魏王魏豹,还有他的家室,其中有一个魏豹的妻子叫薄姬,韩信就把她给送给了刘邦,后来刘邦和薄姬生下的孩子就是汉文帝刘恒。
打赵国的时候,韩信用三万士兵,背水列阵,打败赵国的二十万精锐,从此,韩信名声大振。
燕国是在听到韩信战斗力爆表之后,没敢开战,主动投降的。
打齐国的时候,项羽给了龙且二十万大军,让他帮助齐国击败韩信,当时的项羽总共只有三十万大军,他一下把二十万大军给拿了出去,让龙且灭了韩信,此战只可胜利,不可失败,足以见得,这次战役的重要性。
可以说此次战役的胜负,直接决定着刘邦和项羽的胜负,当时他们两个对峙在荥阳。
可惜的是龙且太大意了,他的二十万大军在加上齐国的三十万大军,足足五十万,基本上还没有和韩信的交战,就被韩信用潍水给冲散,冲死了一半。剩下的要么被杀,要么逃跑,主将龙且也被杀了。
拿下齐国来,韩信的总兵力达到了30万, 此刻项羽只有10万,刘邦只有20万,这时候也是韩信拥兵自重的最佳时机。
当时刘邦和项羽在荥阳对峙,连项羽的10万大军都干不过,更不要说去打韩信的30万大军了。
说实话若是韩信这时候拥兵自重,消灭刘邦也是分分钟的事情。
在韩信击败了齐国后,项羽还派人游谁韩信,让他自立为王,韩信拒绝了。
韩信的谋士蒯通也劝韩信自立,但是韩信又拒绝了,他给蒯通的理由是,刘邦对他有恩,他不能忘恩负义。
所以,他又帮助刘邦发动了垓下之战,把项羽给灭了。
等于是韩信和刘邦一起灭掉的楚国。也等于是刘邦在打天下的时候,只单独灭了一个韩国,其它的时间都和项羽在对峙了。
是韩信开疆拓土,给他统一了天下。
综上所述,就可以得出,韩信若是想拥兵自重,刘邦是绝对不敢和韩信叫板的。
正是因为刘邦知道韩信的厉害,所以,他后来才把韩信给贬为了淮阴侯,让他没有统兵权了,之后,吕后才把韩信骗到宫里杀韩的。
打不过。
原因很简单。
一是两个人的目标与境界不同。刘邦斩白蛇自立,初始就是抱着做王或当皇帝坐天下去的。韩信则不同,他行来走去、寻寻觅觅用尽心思希望遇到的是一个他所认为的明主,能发现他的才能、能施展他的才干和抱负,然后建功封侯、出将入相。哪怕这个官当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上边也得有个主子或靠山,天塌下来有大个顶着。
二是两人站位不同。有一次刘邦满怀期待信心百倍地问朝信:我能带多少兵呀?韩信兜头一瓢凉水告诉他:十万人。刘邦又狐疑地问:那你能带兵多少?韩信自信满满地说:韩某将兵多多益善(当然他们不是用白话文说的,这里我就不拽文言文了
第一次,是刘邦在荥阳与项羽苦战之时,韩信扫平赵、燕、齐之地,已成一方诸侯。于是他请求刘邦委任他为假齐王。刘邦极其不满,但在张良、陈平的提醒下,称“大账户定诸侯,即为真王耳,可以假为!”于是韩信被刘邦正式册立为齐王。当时,项羽的说客武涉为韩信分析当时的形势:“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建立韩信拥兵自立,形成三分天下之势。如果韩信此时独立,那么最差也能形成个秦末三国的局面。
第二次基本与第一次同步,齐人蒯通以相士策动韩信自立,理由与武涉完全一样,也是“组下为汉则汉胜,为楚则楚胜”,稍有不同的是蒯通建立由韩信自己来建立最高政权,令“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于齐”。
第三次,是在垓下灭了项羽后,刘邦改封韩信为楚王,“汉终不夺我齐”的一厢情愿,变成胜利后立即就夺走了齐的冷酷现实,这个时候韩信依然拥有造刘邦反的实力,二者之间,就军事力量而言,大约在伯仲之间。
第四次,是在刘邦巡游云梦之际明显表现出对韩信的敌意,此时的韩信若造反,仍然具有一定实力,但他犹豫了,且杀掉了项羽亡将钟离眜来表示忠诚。
细看韩信的这四次机会,笔者认为,第一次时机最好,直接自立经营齐、赵、燕地,坐等刘项决战出结果,然后乘机而下,未必没有问鼎天下的机会,最差,也能跟其中胜出的一方两分天下。
但就韩信的性格而言,笔者觉得,他没有刘邦的圆滑世故,心狠手辣,在领导力上面确实是不如刘邦的,他或许可以依靠极强的军事能力割据一方,但若治国平天下,就他那样犹豫不决的性格,再加上人缘很差,真地太难成为真正的人主了。韩信骨子里是个自负的人,他自以为志向远大,不屑与庸人为伍,说话做事上面也不太周全,比如与刘邦论带兵能力那一幕,这一点就显示出其真地不太会做人和说话。
历代成功的创业者,在天下未平,事业未成之前,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收起自己的自负与骄傲,和光同尘,将功劳让给下属,给自己的员工不断的鼓励和物质奖励,创造一个良好的团队氛围,然而,韩信真的不太具备打造一个优秀创业团队的能力。
他或许能够干掉刘邦,但并不一定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自古以来,具备卓越军事才能,又拥有强大实力的人并不是没有。五代十国时期的那几位开国帝王,或许在军事才能上略差韩信,但他们成功造反之后,却开了一个相当恶劣的头,这未尝不会是韩信最终的结果。
这个问题问的很有意思,要回答好得把一个问题拆成两个,第一,韩信到底存不存在脱离刘邦自立的能力。第二,韩信打不打得过刘邦。
第一个问题,很明确,韩信根本就没脱离刘邦自立的能力。史记里记载了一件事,咱们一起来看一下,刘邦被项羽在彭城打的大败,狼狈至极,夏侯婴驾车带着刘邦,两人直驰入韩信大营,接下来史记描写的极为精彩。
“韩信未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汉王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
韩信还没起,刘邦就直接进入韩信睡觉的地方,把兵符直接拿走就开始点将。一点不客气,试想一下,如果刘邦要的不是兵符,而是韩信的脑袋,韩信就得死在睡梦中了。
可以看出,韩信虽然独自带兵在外发展,但是刘邦对韩信这支队伍的控制可是一点也没放松。韩信手下的大将樊哙,周勃,灌婴都是刘邦的心腹。这种单刀直入的夺权,在击败项羽后刘邦又来了一回,夺了韩信的兵权,把韩信从齐王改封为楚王。
独立宝宝很想,可真的做不到
后来项羽劝韩信反刘邦自立,韩信虽然说的冠冕唐璜,我在你项羽手下,你根本不正眼瞧我,汉王重用我,对我有知遇之恩,你想让我背信弃义,咱老韩不是这样的人。这话估计把项羽怼的够呛。不过就算他想自立也没那能力。
第二个问题,韩信打得过刘邦么?这个大多数人,特别是民间史学家,绝对回答的斩钉截铁:刘邦怎么可能打得过韩信。不过要我说,韩信真的也打不过刘邦。
咱们来看整个楚汉战争,韩信其实主要负责外围作战,他征赵地,齐地,胜仗打了一大堆。但是在韩信从一个辉煌走向另一个辉煌的时候,刘邦在干什么,这位民间史学家口中的坏人,流氓,同性恋在死磕当时中国最强悍的部队项羽的主力部队。虽然被打的灰头土脸,但是他扛住了。
在垓下之围中,韩信指挥主力中军三十万,项羽率领十万楚军困兽犹斗,韩信先上,结果被项羽击退。这可以说是韩信和项羽唯一次交锋,韩信败了。
可见,韩信也不是战无不胜。韩信真正有机会发展独立力量是在成为楚王之后,此时虽然手头兵不多了,但同时刘邦也将他的老兄弟都封为列侯安置在了关中,韩信身边没了掣肘。
如果韩信此时起兵,能打得过刘邦么?不能。因为战争是对参战双方实力的综合考量,不能简单分析统帅的指挥能力,要综合考虑双方部队的人数,编制,武器装备,后勤保障能力以及动员能力。刘邦之所以把韩信封在楚地,那是有深刻考虑的,在灭楚的过程中,楚地可谓是饱受摧残,人也杀了,仇也结了,城也拆了,钱都被抢的差不多了,战争潜力低的没法说,韩信想在楚地造反,兵源,粮草都是大问题。最严重的是,他没有现成的大将可用,所以他才会冒险收留旧楚将钟离眜,而刘邦有天下共主的名头,占据着最富庶的秦地, 齐地,韩信造反基本等于作死。
刘邦称帝之后,封了七个异姓王,韩信被封为楚王。汉六年,公元前201年的时候,有人向刘邦告发韩信造反,刘邦就问大家要怎么办,周勃等人都说:把韩信这个小子活埋了。
刘邦就问陈平:陈平,你觉得应该怎么办?陈平反问刘邦说:汉军强,还是楚军强?刘邦虽然不想承认,但不得不说:还是楚军强。陈平又问:咱们朝中,有人是韩信的对手吗?刘邦说:韩信是兵仙,我都不是他的对手,更何况其他人。
陈平说:对呀,将领和军队都不是韩信的对手,那我们去攻打他,那肯定是必败无疑的。刘邦说:对呀,那该怎么办呢。陈平说,我们只能智取。刘邦就依照陈平的计谋,将韩信骗至云梦泽,然后将韩信给绑了,贬为淮阴侯。
这个时候,已是刘邦称帝的时候,刘邦都觉得不是韩信的对手,那当韩信拥有齐地、赵地、代地、燕地、魏地的时候,那已经拥有了半个天下了,刘邦更不是韩信的对手,刘邦在三个势力,是最弱的。
韩信打下齐地之后,项羽也慌了,就派武涉去游说韩信,希望能够形成韩信、刘邦、项羽三足鼎立的情况,这一点,有点像曹魏的曹操,蜀汉的刘备,东吴的孙权,而韩信的实力堪比曹操,实力是最强大的。
可是韩信给拒绝了,蒯通也过来说服韩信,蒯通指出:韩信功劳过大,已经是功高震主了,韩信自己觉得有功于刘邦,刘邦会善待他,但是刘邦根本不可能这样做,只会过河拆桥,兔死狗烹。
那韩信为什么也拒绝了蒯通的建议呢?因为韩信是一个感恩的人,也是一个野心没有那么大的人,他觉得他的一切都是刘邦给的,没有刘邦,就没有他的现在,他更觉得,他对刘邦好,刘邦肯定也会对他好的,他想安静的当个楚王,这个并不过分呀。
有的人认为韩信是因为打不过刘邦吗?这个显然是不可能的,刘邦带兵能力,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他多次被项羽打败,而他能够打败项羽,最关键的,还是因为他有韩信,如果韩信成为他的敌人,那么刘邦只可能是最早被灭掉的。
所以,韩信如果拥兵自立,那么刘邦肯定不会是韩信的对手,当然,韩信、刘邦、项羽这三支势力,会怎么变化,这个确实比较扑朔迷离,因为还有联合的问题。
题中所说的“当年”,应该是指赵、齐等国后,谋士蒯通劝他直立的时候。那么这个时候的他,到底能不能打得过刘邦呢?
韩信起初是一个很不起眼的人,投奔项羽,根本不受重用,但是他确实有才能,更有野心,于是就转投到刘邦那里。但是他来了之后的很长时间里,其实没有得到重用,后来还是别人的极力推荐,这才被拜为大将。但是刘邦碍着萧何的面子是给了他官,心里却对此人有极大的戒心。
首先,他们俩并不熟,相处时间很短,万一带着自己的军队跑,他们俩并不熟,相处时间很短,万一带着自己的军队跑了呢?毕竟韩信根本没什么亲人,刘邦手上没有人质;
其次,此人连项羽都可以背叛,说不定哪一天就能背叛他。所以综合考虑之下,刘邦虽然给了他一个展露才能的官职,却没有把下面的将士都交给他去安排,而是安插了大量的自己的亲信,甚至是他的亲近随从,也都是刘邦的人。
于是,在前204年刘邦东渡的时候,趁着韩信在营帐里睡大觉,竟然轻易从军中调走了大军!这是什么概念?不但是大将、士兵都是刘邦的,就连伺候他的人也都是刘邦的!也就是说,刘邦只是用他带兵的谋略,让他做将军,但实际上他只是一个被架空了权利的人。
韩信起初带兵不少,但是后来数次得到刘邦的增兵,这才让他的军队更加壮大,到了战败龙且的时候,他的军队有近十万。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当时天下的军队,基本就是三块,最多的是项羽和刘邦的,然后就是韩信的,项羽虽然到了垓下站前,军队数量已经严重缩水,但是他善于带兵,所以刘邦士兵虽多,却并不能战胜。
而韩信之兵虽然不足十万,但是他是个比项羽更善于带兵的人,所以这就有了三分天下的资格。关键是经过几年的作战,韩信已经在自己的大军中建立了绝对的威信,所以此时刘邦都无法随意夺走其兵权了!
所以,在蒯通说这话的时候,韩信自立是完全没有问题,至于打过打不过,这是个很显然的问题,刘邦自己连项羽都打不过,更别说受到韩信的掣肘了。我们知道刘邦一生被项羽打败很多次,比如前面那次偷偷夺了兵权,就是被项羽追到了黄河边。
就在前202年垓下决战之前,刘邦以优势兵力追击楚军,却在淮阳再度被楚军击败,而且是大败!最后不得已,赏了几个大将,这才以四倍的兵力最终取胜。所以就算是到了垓下之战前夕自立,也一样能够让刘邦进退失据。
韩信当时的封地在齐国,齐国虽大,但是刘邦的面积更大,而且他又善于用人,领地治理方面要比经常屠城的项羽好上百倍千倍,比韩信也强了太多。所以,如果长期作战的话,刘邦的底子会越来越丰厚,而另外两方会在失民心、暴政之中,逐渐彻底落入下风,最后还是要被打败。
所以,如果自立,就算是短期内能成功,长期来说,还是会失败。
韩信当年若是拥兵自立的话,肯定是可以打过刘邦的。
那时候韩信刚拿下齐国来,他的谋士蒯通告诉他,最好和刘邦、项羽,三分天下。
韩信占领齐地当齐王,刘邦当关中王,项羽当楚王。
当时的情况是,项羽带领的十万大军,和刘邦的二十万大军,对峙在荥阳。战争进行到了相持阶段,谁都拿不下谁来。
蒯通之所以劝说韩信,让他和刘邦以及项羽三分天下,正是因为这时候的胜负的筹码,完全掌握在了韩信的手里。
那时候韩信手里的大军有三十万,可以说,他若是想帮助项羽,项羽就能打败刘邦。他想帮助刘邦,刘邦就能打败项羽。
项羽曾经派武涉也去劝过韩信,让他最好是保持中立,两不相帮。或者自立为王,他们三分天下也可以。
但是,面对这种形情况,韩信还是选择了放去。
他觉得自己之所以有今天,全部都是拜刘邦所赐。这时候他厉害了,屌丝逆袭了,不能尾巴翘上天去,不管刘邦的死活了。
所以,他还是选择了帮助刘邦灭项羽。
最终,韩信的三十万大军,联合刘邦的二十万大军,再加上彭越、英布等人的军队,总共六十万大军,发动了垓下之战。
正是因为这一战,他们打败了项羽,项羽兵败之后,自刎在乌江的。
你看那时候的刘邦,连拥有十万大军的项羽,都打不过。他怎么可能打得过拥有三十万大军的韩信呢?
刘邦知道韩信的本事,可以说只要韩信手里有兵,几乎很少人能是他的对手。
刘邦称帝之后,把韩信迁为了楚王,正好项羽的大将钟离眜,就在韩信那里。
钟离眜和韩信是发小,刘邦要通缉钟离眜。
所以钟离眜就跑到了韩信那里,他觉得韩信那里才是最安全的地方。
结果这件事被刘邦知道了,刘邦问韩信,有没有这回事,钟离眜在不在他那里?
韩信告诉刘邦,没见过钟离眜,若是知道钟离眜在那里,他肯定会在第一时间,告诉刘邦的。
刘邦明知钟离眜在韩信那里,但是,听到韩信骗他。他还会十分的恼火的,刘邦扬言要去灭了韩信。
这时候陈平问刘邦,你要灭韩信可以,但是,允许我问你两个问题。
你觉得你的将领,有能打过韩信的吗?
刘邦说没有。
陈平又问刘邦,那你觉得的你的兵能打过韩信的兵吗?
刘邦还是说不能。
陈平说你看这个仗,明摆着是输,为何还要白白的去送死呢?
所以,刘邦才取消了要去灭韩信的计划的。
你看是不是只要韩信手里有兵,他想什么时候反抗刘邦,就能什么时候反抗。
可惜的是,在韩信被杀之前,他被贬为了淮阴侯,侯爵在汉朝是没有统兵权的,所以一旦没有兵权,韩信只能任由人家摆布了。
最后是吕后用了萧何的计策,把韩信给骗到了宫,杀害的。
韩信以一介布衣,得到萧何的赏识,从而被刘邦封为大将军,而后逐渐崭露头角。到了楚汉争霸,刘邦被困在荥阳的时候,韩信遣使向刘邦请求成为代齐王,迫于形势和萧何、张良的劝说,刘邦封韩信为齐王。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面对龙且战败被杀,损失二十万大军的项羽知道韩信在自己和刘邦的决战胜负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派武涉劝说韩信联合项羽三分天下。韩信以刘邦有恩于自己没有答应。随后谋士蒯通又劝韩信自立,韩信还是以刘邦有恩于自己,不答应。
这就是有关韩信当年拥兵自立的事。当初韩信是没有拥兵自立,还和刘邦一起灭了楚霸王项羽。如果当初韩信果断的听信了武涉或者蒯通的话,拥兵自立的话,能打败刘邦吗?答案是否定的,顶多是占据齐地存在的时间长一点,最终还是会被刘邦消灭的。
为什么说韩信即使自立也打不过刘邦呢?这就要从几个方面说了。
在萧何劝说刘邦后,刘邦和韩信一番深谈,认为韩信确实有才能,才拜韩信为大将军的。可是就这样让一个自己不熟悉,又不是自己亲信的人领兵,刘邦能放心?当然不会。刘邦肯定要安排自己亲信的人在韩信身边,以防发生变故。
第一个人是曹参 。前205年,在刘邦暗度陈仓,击败关中三王,占领关中之后一个月后,魏王豹反,曹参以代理左丞相的身份和韩信一起平定魏地。从此以后,除了曹参在和韩信一起击败了赵国的相国夏说,在韩信的命令下追杀戚将军,才率军来到敖仓刘邦的营地,回到刘邦身边外,其他时间,一直到韩信占领齐国,曹参一直在韩信的军中。
第二个人是张耳 。前204年,在韩信和曹参攻占魏国后,刘邦不仅将韩信的精锐部队抽调到荥阳楚汉前线,而且将张耳拍到了韩信身边,让两人一起向东进攻赵国和代国。攻占赵国后,张耳被立为赵王,韩信被封为相国。
第三个人是灌婴 。也是在前204年,刘邦从成皋突围来到张耳和韩信的驻地夺取了两人的兵权后,让张耳防守赵地,韩信收拢赵地没有派往荥阳的部队攻打齐国不久,曹参和灌婴一起被派到了韩信军中协助韩信攻打齐国。曹参是以左丞相的身份,灌婴是以御史大夫的身份率领郎中骑兵,隶属于相国韩信。
第四个人是傅宽 。傅宽也是在韩信即将进攻齐国的时候被派到韩信身边的。
自从韩信独自领兵以后,刘邦先后给韩信派来了四个刘邦信任的人 。这是有名有姓,在汉初不是被封王拜相就是封侯的人,其他不知名的还不知有多少。这些都是什么人呢?
曹参 ,沛县刘邦的老乡,刘邦没有起兵之前,两人的关系就是铁哥们,对刘邦的忠诚自不用说。到了韩信的军中,虽说是受韩信指挥,可是曹参掌控的是步卒,也就是说步兵在曹参的掌控之下。
张耳 ,张耳也是再刘邦没有发迹之前就和刘邦有交往的人。《史记》记载: 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 。可见两人的关系非同一般。在攻下赵地后,刘邦毫不犹豫的封张耳为赵王也说明了两人的关系,要知道那时候刘邦可没有封其他人为王。
灌婴 ,在刘邦在刚刚起兵反秦不久,项梁被杀后,刘邦率军回到砀郡,灌婴就加入了刘邦的部队。可以说灌婴是在刘邦的当年就跟随了刘邦,一直跟随刘邦作战。这样的人,对于刘邦的忠诚度能低?在彭城之战后,能被刘邦选为骑兵将领,可见刘邦对灌婴的信任程度。
傅宽 ,砀郡横阳人,投奔刘邦后,也是一直跟随刘邦转战各地,因功被封为共德君。傅宽和灌婴还是老乡,这样的人对刘邦能不忠诚?韩信攻占齐地后,被任命为齐国的右丞相,目的就是戒备原田氏齐国的残余势力和新受封的齐王韩信。
韩信攻占齐地后,手下有曹参控制着步兵,灌婴控制着骑兵,傅宽为齐国右丞相,这样,不论是军队,还是朝政都有刘邦的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韩信如果谋反,后果会是什么?最精锐的军队都被刘邦的亲信控制着,韩信能掌控的恐怕只有齐地的降兵,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韩信再厉害,有多大胜算?所以,即使韩信自立反叛刘邦,也打不过刘邦。
自从刘邦暗度陈仓,占领关中之后,可以说刘邦已经在大势上利于了不败之地。关中地区土地肥沃,兵源充足,在萧何的治理下,虽说刘邦在楚汉争霸中,一败再败,可是总有后勤辎重和兵源被萧何从关中给刘邦送来补充损失。这就是占领地利的好处。
反观韩信,韩信是刚刚占领齐地,根基根本不稳,民心也不在韩信一方。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韩信反了,首先曹参等人肯定会栗姬向韩信发动攻击,即使不能击败韩信,也会使韩信焦头烂耳。没有精力去治理地方,韩信哪来的后勤保障?兵器坏了要不要修?要不要补充?粮草怎么来?所以说,即使韩信自立,也只是暂时和项羽联合苟延残喘一时,最终还是会被刘邦击败,即使你再是军神,没有后勤保障也是不行的。
韩信如果自立,韩信有什么?除了韩信领兵打仗厉害,可以说其他一无所有。韩信有谋士吗?有,只有一个蒯通。可是蒯通是什么?是谋士,擅长的是辩才,善于陈说利害。在其他方面根本不行。会治理内政吗?不会,韩信手下有很出色的将领吗?有,可惜都是刘邦的亲信,是不会跟着韩信反的。
韩信手下一没有内政人才,二没有出色的将领,仅仅靠韩信一个人,打仗进攻可能行,可也会累得半死。守城怎么办?那么多城池,守得过来吗?所以,韩信如果自立,最终还是会被刘邦打败。
刘邦能得到天下和三个人有关,一个就是张良,另一个就是萧何,最后一个就是韩信。尽管他们被刘邦并称为“汉初三杰”,但是,韩信的功劳绝对在张良和萧何之上。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从刘邦称帝后,给他们的封赏,就可以看出端倪。
刘邦当皇帝后把韩信封为了王,而把萧何和张良封为了侯。
韩信先是被封为了齐王,然后被迁为楚王,管理的地盘是整个楚国,他有豢养军队的权利,治理的地盘和一个独立的王国没有任何区别。前提是要绝对的服从中央的命令,否则,导致的后果就会是开战。
张良和萧何管辖的地盘,也就是一个县那么大,人口一万左右。没有统兵权,所以,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开创大汉,韩信绝对的是第一功臣。
那么堪称第一功臣的韩信,具体有哪些战绩呢?
大家都知道战国时期,有七个国家最牛,被称为战国七雄。
大秦灭亡之后,这七个国家的后代们,都又恢复了国号。当然了他们大部分都是在项羽灭秦,统一天下后,被项羽分封的诸侯王,就像刘邦的汉王一样。
我们看看被韩信单独打败的有哪几个国家?
秦国、魏国、赵国、燕国、齐国共计五个国家。
打秦国的关中,是韩信当上大将军后的第一战。此战韩信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战略打败章邯,彻底的占领了关中之地。
打魏国的时候,韩信是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巧渡黄河,然后俘虏了魏王魏豹,还有他的家室,其中有一个魏豹的妻子叫薄姬,韩信就把她给送给了刘邦,后来刘邦和薄姬生下的孩子就是汉文帝刘恒。
打赵国的时候,韩信用三万士兵,背水列阵,打败赵国的二十万精锐,从此,韩信名声大振。
燕国是在听到韩信战斗力爆表之后,没敢开战,主动投降的。
打齐国的时候,项羽给了龙且二十万大军,让他帮助齐国击败韩信,当时的项羽总共只有三十万大军,他一下把二十万大军给拿了出去,让龙且灭了韩信,此战只可胜利,不可失败,足以见得,这次战役的重要性。
可以说此次战役的胜负,直接决定着刘邦和项羽的胜负,当时他们两个对峙在荥阳。
可惜的是龙且太大意了,他的二十万大军在加上齐国的三十万大军,足足五十万,基本上还没有和韩信的交战,就被韩信用潍水给冲散,冲死了一半。剩下的要么被杀,要么逃跑,主将龙且也被杀了。
拿下齐国来,韩信的总兵力达到了30万, 此刻项羽只有10万,刘邦只有20万,这时候也是韩信拥兵自重的最佳时机。
当时刘邦和项羽在荥阳对峙,连项羽的10万大军都干不过,更不要说去打韩信的30万大军了。
说实话若是韩信这时候拥兵自重,消灭刘邦也是分分钟的事情。
在韩信击败了齐国后,项羽还派人游谁韩信,让他自立为王,韩信拒绝了。
韩信的谋士蒯通也劝韩信自立,但是韩信又拒绝了,他给蒯通的理由是,刘邦对他有恩,他不能忘恩负义。
所以,他又帮助刘邦发动了垓下之战,把项羽给灭了。
等于是韩信和刘邦一起灭掉的楚国。也等于是刘邦在打天下的时候,只单独灭了一个韩国,其它的时间都和项羽在对峙了。
是韩信开疆拓土,给他统一了天下。
综上所述,就可以得出,韩信若是想拥兵自重,刘邦是绝对不敢和韩信叫板的。
正是因为刘邦知道韩信的厉害,所以,他后来才把韩信给贬为了淮阴侯,让他没有统兵权了,之后,吕后才把韩信骗到宫里杀韩的。
打不过。
原因很简单。
一是两个人的目标与境界不同。刘邦斩白蛇自立,初始就是抱着做王或当皇帝坐天下去的。韩信则不同,他行来走去、寻寻觅觅用尽心思希望遇到的是一个他所认为的明主,能发现他的才能、能施展他的才干和抱负,然后建功封侯、出将入相。哪怕这个官当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上边也得有个主子或靠山,天塌下来有大个顶着。
二是两人站位不同。有一次刘邦满怀期待信心百倍地问朝信:我能带多少兵呀?韩信兜头一瓢凉水告诉他:十万人。刘邦又狐疑地问:那你能带兵多少?韩信自信满满地说:韩某将兵多多益善(当然他们不是用白话文说的,这里我就不拽文言文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