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能动性和规律的关系
1.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2.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告诉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并且要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扩展资料:
1.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根据上述原理,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从实际出发, 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 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3. 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定了人们的活动要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而规律作为一种必然趋势是由多种可能性构成的“可能性空间”,哪种可能性能够实现,取决于 主体的自觉选择。
规律及其客观性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第一,规律是本质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的内在根据和本质联系。规律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范畴,规律是本质的或本质之间的联系。
第二,规律是必然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规律性与必然性也是同等程度的范畴,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也就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性。
第三,规律是稳定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同类现象背后的共性,是丰富多彩的现象背后的稳定联系。规律的稳定性也就是它的重复性。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会重复出现。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及其指导下的实践却要受规律的支配。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承认不承认,规律都客观存在着,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
人与规律的关系: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又不是完全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人们在实践中可以认识或发现规律,并利用这种合规律的认识指导实践,达到改造世界、为人类谋利的目的。
主观能动性为人类所特有,它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对动物来说,不存在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虽然动物也有能动性,但是不能称之为主观能动性。动物的活动和能动性和它的生命活动是同一的,不具主观性。
某些高等动物的活动,似乎也表现出某种“目的性”、“计划性”,能提前采取趋利避害的行动,可只是一种在长期适应活动中形成的本能,它和人的有目的的自觉活动不同。马克思曾经以“蜜蜂”与“建筑师”的比喻,生动地阐明了人和动物活动的显著区别。
一切动物的行动,都不能在自然界打下它的意志的印记,只有人才能“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支配自然界并为自己的目的服务。人的活动具有目的性、意识性和自觉性,表明了人对周围世界有着积极、主动的态度,意识富有主观性。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含义:客观规律性是事物内部所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客观规律存在有多种定义,基本的有3种。
1.世界本身固有的,世界上一切物质都遵循的规律,独立于意识之外,客观科学,具有确定性。(属于唯物主义)
2.世界是个人意识表现出来的,世界发展过程中总结呈现出的规律,一花一世界,一草一灵魂,具有先验不确定性。(属于唯心主义)
3.“绝对精神”先于世界存在通过世界外化,不具客观性。(属于唯心主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客观规律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