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共产主义的理解?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问题一:谈谈对共产主义的认识 在20世纪的世界东方,最震撼人心和引人探究的是中华民族从屈辱沉沦到崛起复兴的历史命运。在百年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各种力量在中国近现代的政治舞台上奋斗博弈,演出了一系列惊天动地的事件。斗转星移,大浪淘沙,许多势力昙花一现,成为“其兴也勃、其衰也忽”的历史过客,中国 *** 最终确立了自己的领导地位,这是历史所趋,人心所向。
中国 *** 成立于1927年,正是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国人民在军阀混战中痛苦挣扎,我们的民族就象一盘散沙,任由帝国主义宰割。中国 ***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在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召开了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国 *** 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运用统一战线的方法,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为中华民族的独立、民主、富强而奋斗。多少优秀的 *** 员和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死在敌人的屠刀下。在敌人的血雨腥风中,我们的党觉醒了,由 *** 同志讲出了“枪杆子底下出政权”这句名言。我们党在江西南昌举行起义,成立了自己的武装,反抗 *** 反动派的残酷镇压,从此走上武装斗争的道路, *** 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的革命形势,在井冈山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开展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但是前进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左倾机会主义的指挥下,我们的党和敌人死打硬拼,最后不得不撤离了井冈山根据地,踏上漫漫长征路。但是我们党终于在遵义召开了重要会议,恢复了 *** 同志的领导地位,从此中国革命走上胜利的坦途。
在以 *** 为首的中国 *** 的领导下,中国革命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在中国 *** 的努力下, *** 和中国 *** 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了中国。后来, *** 拒绝中国 *** 的和平倡议, *** 和中国 *** 终于爆发了内战,经过三大战役和一系列的军事斗争,终于将 *** 赶到了台湾孤岛。
建国以后,在以 *** 为首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祖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经过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的艰苦奋斗,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强大的国防力量,并试爆了原子弹和氢弹,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在以 *** 为首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确定了改革和开放的总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调动。在城市,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部分企业倒闭破产,一部分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工人实现了转岗再就业,并且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国民经济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不断地向前迅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 作为中国 *** 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确定了中国要建立市场经济模式,明确了改革发展的总方向。在任期间,完成了收复香港和澳门的历史使命。在党的建设上提出了 *** 的重要思想,并写入了 *** 。
胡 *** 作为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上任伊始,提出执政兴国理念和以人为本的执政思想,并针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的发展观,协调的发展观和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思想。在以胡 *** 为首的党 *** 下,我国在社会主义征途上取得了一系列伟大的成果,尤其是2008年,我国战胜了发生在四川的“5.12”特大地震,圆满完成了奥运会的举办任务,世界为之震惊,全国人民为之自豪,中华民族终于迎来了伟大复兴的新时代。
中国 *** 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问题二:如何理解和认识共产主义信仰? 共产主义的根本目的是消除阶级、共同富裕,与资本主义的机会平等、自由竞争属于不同的发展目标。资本主义无视贫富差距,无法解决分配不公,机会绝对平等情况下,也是有人要饭,有人暴富。实际发展情况证明,这不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所以才会出现社会福利制度,尽可能保证社会公平,而不仅仅是川会公平。共产主义所追求的是更高境界的共同富裕,(在制度上)消灭贫困(的成因)。
实际上,共产主义本身和资本主义并不矛盾,仅仅是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思路的区别而已,彼此可以相结合,其意识形态的对立更多的是美苏冷战导致的。
因此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就是对消灭贫困、共同富裕的向往。只不过方式方法上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不断的调整。如何实现共产主义,怎样才算是共产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路上是否必须经过资本主义的阶段,都是有待讨论和验证的。
问题三:谈谈你对社会主义的理解 (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第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要求,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第二,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是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的目标是联系在一起的;第三,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揭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还有解放生产力的历史任务。
(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第一,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搞两极分化;第二,把消灭剥削看作是一个过程,当作建设社会主义的一项长期任务,逐步进行;第三,对于将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方式和方法,对小平也做过一些原则设想。
(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第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原则要求;第二,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三,从长远来看,只有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创造条件;第四,共同富裕是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一个历史过程,不是同步同等富裕,不同于平均主义。
问题四:谈谈你对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认识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个熟悉的名字,青年的先进组织是对它的注解,它意味着一个阵地、一项事业,神圣而又神秘。从1922年5月5日到现在,中国共青团走过了80多年的风雨历程,踏寻历史的足迹,我们依然可以听到广大爱国青年在她的带领下吹响进军的号角,依然清晰地记得她凝聚青年在现代化建设中用血汗演绎的一段段感人的故事。现在,我们从“增强共青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中切实感受着它的蓬勃朝气。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进一步结合,从思想上、组织上为中国 *** 的创立做好了准备。1920年8月,中国 *** 发起组为了教育广大青年,更好地实行社会改造和宣传社会主义,首先在上海组织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10月, *** 同志在湖南准备建党的同时,也开始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7月,在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研究各地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青年团的问题。会后派出党员去做团的工作,加强对团的领导。在团组织日益壮大的情况下,1922年5月召开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的团的纲领,确定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为中国青年无产阶级的组织,是为全部解放无产阶级而奋斗的组织。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前身。
但对共青团的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却始于高中。不仅是因为自己是团员,而是因为团组织所开展的如此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如此的密切贴近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身边一位不可缺少的朋友。这时,开始认真地学习和思量团章中的内容,开始有意识地关注、参与团的活动。共青团在政治上、组织上接受中国 *** 的领导。中国 *** 是共青团的领导者,共青团是党领导的革命力量的一部分。中国 *** 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青团是党用来团结教育青年一代的群众组织,是党联系青年的牢固桥梁和纽带。
作为新时期的共青团员,我们要努力培养自己的政治意识、组织意识和模范意识,把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开创共青团事业的新局面。记得余秋雨说过,历经春温秋肃,总要平一平呼吸,缓一缓心跳,回归心境的自然。我最初加入共青团时,心里总有忐忑,静下心来,审视自己的人生旅途,选择共青团,就是选择了自己的信仰与志向。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无法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验过,就无法感受其中的快乐。
问题五:如何理解共产主义信仰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共产主义的根本目的是消除阶级、共同富裕,与资本主义的机会平等、自由竞争属于不同的发展目标.资本主义无视贫富差距,无法解决分配不公,机会绝对平等情况下,也是有人要饭,有人暴富.实际发展情况证明,这不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所以才会出现社会福利制度,尽可能保证社会公平,而不仅仅是机会公平.共产主义所追求的是更高境界的共同富裕,(在制度上)消灭贫困(的成因).
实际上,共产主义本身和资本主义并不矛盾,仅仅是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思路的区别而已,彼此可以相结合,其意识形态的对立更多的是美苏冷战导致的.
因此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就是对消灭贫困、共同富裕的向往.只不过方式方法上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不断的调整.如何实现共产主义,怎样才算是共产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路上是否必须经过资本主义的阶段,都是有待讨论和验证的.
望采纳
问题六:在新时代对共产主义接班人的理解 你知道我小时候吹得最大的牛B是什么吗?
我说我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问题七:马克思为什么说共产主义不是“理想” 【作者简介】汪信砚,男,哲学博士,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程通,男,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生,湖北 武汉 430072
【内容提要】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中,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不是“理想”的提法针对的并非是恩格斯笔下的“田园诗式共产主义”,而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家们把共产主义理想化的做法,这种做法把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重新变成了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抽象范畴和哲学词句。马克思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跳出意识形态”、从哲学回到现实。因此,他所理解的共产主义不是彼岸的理想、先验的圣物,而是现实的历史的个人用实际手段来追求实际目的的最实际的生成性运动。
【日 期】2013-10-21
【关 键 词】共产主义/理想/现实的/生成的
一、问题的提出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手稿第18页的右栏上,马克思在恩格斯的底稿旁写下了大段的补充。其中有一段话尤为引人注目:“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①一般认为,这是马克思对前一页恩格斯所写的“田园诗式共产主义”②的回应。也就是说,马克思并不认同恩格斯的表述,因此,“这一段文字与其说是底稿的一部分,还不如说像是写给恩格斯看的”③。
广松涉把这段话视为马克思思想落后于恩格斯的论据,其理由是:这段话“将恩格斯在手稿中随处所尝试的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论述――恩格斯不是作为理想和运动,而是作为应该建立起来的状态来论述共产主义社会――推翻了”④。我认为,这种解释至少在逻辑上是有问题的。按照广松涉的理解,恩格斯的看法是,共产主义不是理想,不是运动,而是应然状态。然而,马克思的看法是,共产主义不是应然状态,不是理想,而是现实运动。也就是说,所谓的“共产主义”要么被理解为“理想”、“应然状态”,要么被理解为“现实运动”(前者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家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家的俘虏”即“真正的社会主义”的观点,后者则是马克思的观点),而单单不可能如广松涉笔下的恩格斯的观点,即共产主义既不是理想,也不是运动,却还是应然状态。因为从马克思的论述来看,“不是理想而是应然状态”这样的表述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
望月清司的区分至少在逻辑上是说得通的。他认为,相对于马克思把共产主义作为“运动”来理解,恩格斯的看法是,“共产主义不是‘运动’,而是一种理想的‘社会’”,“这是一种逃避大工业、回归田园诗般的‘地域性共产主义’的做法”⑤。但这样的理解在多大程度上符合“恩格斯的思想”却颇值得怀疑。针对“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不是运动”这样的说法(广松涉持相同意见),恩格斯本人说得再明确不过了――“海因岑先生大错特错了。共产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运动”⑥;而所谓“恩格斯理解的共产主义是逃避大工业、回归田园诗的”的说法同样缺乏根据,相反,恩格斯明确表示,这种拒绝现代文明、退回到前资本主义“美好的田园社会”的空想“自然是不可能实现的,甚至是可笑的,这是对整个历史发展的嘲笑”⑦。望月清司进一步认为,对于恩格斯笔下的“田园诗式共产主义社会”,“那一字迹丑陋的作者绝不可能坐视不管,他必须在手稿阶段就使得这一节彻底茶化”⑧。
综上来看,撇开具体的问题,广松涉和望月清司在以下两点上达成了共识:首先,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不是理想的提法针对的是恩格斯笔下的“田园诗式共产主义”;其次,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对立在于,前者把“共产主义”视为“运动”,后者则视为“应然状态”(......>>
问题八:如何理解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 共产主义作为一个新事物,必然会有旧事物所不能容忍的东西;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实物,他在对旧事物辩证否定的基础上产生,因而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所以它必然会将旧事物所取代。
新事物的发展总是要经历一个由大到小、有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新事物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着一个过程,旧事物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会经历一个漫长的长期的曲折的过程,所以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必然的且长期的。
这是我自己的理解,也不知道对不对,楼主凑合着看看吧,晚上思路也不好。。。最近又要准备高考,所以回答的可能不会太理想,若是您有更好的答案,也和我说声。谢谢
中国 *** 成立于1927年,正是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国人民在军阀混战中痛苦挣扎,我们的民族就象一盘散沙,任由帝国主义宰割。中国 ***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在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召开了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国 *** 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运用统一战线的方法,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为中华民族的独立、民主、富强而奋斗。多少优秀的 *** 员和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死在敌人的屠刀下。在敌人的血雨腥风中,我们的党觉醒了,由 *** 同志讲出了“枪杆子底下出政权”这句名言。我们党在江西南昌举行起义,成立了自己的武装,反抗 *** 反动派的残酷镇压,从此走上武装斗争的道路, *** 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的革命形势,在井冈山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开展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但是前进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左倾机会主义的指挥下,我们的党和敌人死打硬拼,最后不得不撤离了井冈山根据地,踏上漫漫长征路。但是我们党终于在遵义召开了重要会议,恢复了 *** 同志的领导地位,从此中国革命走上胜利的坦途。
在以 *** 为首的中国 *** 的领导下,中国革命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在中国 *** 的努力下, *** 和中国 *** 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了中国。后来, *** 拒绝中国 *** 的和平倡议, *** 和中国 *** 终于爆发了内战,经过三大战役和一系列的军事斗争,终于将 *** 赶到了台湾孤岛。
建国以后,在以 *** 为首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祖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经过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的艰苦奋斗,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强大的国防力量,并试爆了原子弹和氢弹,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在以 *** 为首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确定了改革和开放的总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调动。在城市,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部分企业倒闭破产,一部分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工人实现了转岗再就业,并且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国民经济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不断地向前迅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 作为中国 *** 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确定了中国要建立市场经济模式,明确了改革发展的总方向。在任期间,完成了收复香港和澳门的历史使命。在党的建设上提出了 *** 的重要思想,并写入了 *** 。
胡 *** 作为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上任伊始,提出执政兴国理念和以人为本的执政思想,并针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的发展观,协调的发展观和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思想。在以胡 *** 为首的党 *** 下,我国在社会主义征途上取得了一系列伟大的成果,尤其是2008年,我国战胜了发生在四川的“5.12”特大地震,圆满完成了奥运会的举办任务,世界为之震惊,全国人民为之自豪,中华民族终于迎来了伟大复兴的新时代。
中国 *** 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问题二:如何理解和认识共产主义信仰? 共产主义的根本目的是消除阶级、共同富裕,与资本主义的机会平等、自由竞争属于不同的发展目标。资本主义无视贫富差距,无法解决分配不公,机会绝对平等情况下,也是有人要饭,有人暴富。实际发展情况证明,这不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所以才会出现社会福利制度,尽可能保证社会公平,而不仅仅是川会公平。共产主义所追求的是更高境界的共同富裕,(在制度上)消灭贫困(的成因)。
实际上,共产主义本身和资本主义并不矛盾,仅仅是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思路的区别而已,彼此可以相结合,其意识形态的对立更多的是美苏冷战导致的。
因此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就是对消灭贫困、共同富裕的向往。只不过方式方法上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不断的调整。如何实现共产主义,怎样才算是共产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路上是否必须经过资本主义的阶段,都是有待讨论和验证的。
问题三:谈谈你对社会主义的理解 (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第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要求,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第二,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是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的目标是联系在一起的;第三,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揭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还有解放生产力的历史任务。
(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第一,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搞两极分化;第二,把消灭剥削看作是一个过程,当作建设社会主义的一项长期任务,逐步进行;第三,对于将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方式和方法,对小平也做过一些原则设想。
(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第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原则要求;第二,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三,从长远来看,只有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创造条件;第四,共同富裕是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一个历史过程,不是同步同等富裕,不同于平均主义。
问题四:谈谈你对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认识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个熟悉的名字,青年的先进组织是对它的注解,它意味着一个阵地、一项事业,神圣而又神秘。从1922年5月5日到现在,中国共青团走过了80多年的风雨历程,踏寻历史的足迹,我们依然可以听到广大爱国青年在她的带领下吹响进军的号角,依然清晰地记得她凝聚青年在现代化建设中用血汗演绎的一段段感人的故事。现在,我们从“增强共青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中切实感受着它的蓬勃朝气。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进一步结合,从思想上、组织上为中国 *** 的创立做好了准备。1920年8月,中国 *** 发起组为了教育广大青年,更好地实行社会改造和宣传社会主义,首先在上海组织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10月, *** 同志在湖南准备建党的同时,也开始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7月,在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研究各地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青年团的问题。会后派出党员去做团的工作,加强对团的领导。在团组织日益壮大的情况下,1922年5月召开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的团的纲领,确定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为中国青年无产阶级的组织,是为全部解放无产阶级而奋斗的组织。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前身。
但对共青团的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却始于高中。不仅是因为自己是团员,而是因为团组织所开展的如此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如此的密切贴近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身边一位不可缺少的朋友。这时,开始认真地学习和思量团章中的内容,开始有意识地关注、参与团的活动。共青团在政治上、组织上接受中国 *** 的领导。中国 *** 是共青团的领导者,共青团是党领导的革命力量的一部分。中国 *** 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青团是党用来团结教育青年一代的群众组织,是党联系青年的牢固桥梁和纽带。
作为新时期的共青团员,我们要努力培养自己的政治意识、组织意识和模范意识,把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开创共青团事业的新局面。记得余秋雨说过,历经春温秋肃,总要平一平呼吸,缓一缓心跳,回归心境的自然。我最初加入共青团时,心里总有忐忑,静下心来,审视自己的人生旅途,选择共青团,就是选择了自己的信仰与志向。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无法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验过,就无法感受其中的快乐。
问题五:如何理解共产主义信仰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共产主义的根本目的是消除阶级、共同富裕,与资本主义的机会平等、自由竞争属于不同的发展目标.资本主义无视贫富差距,无法解决分配不公,机会绝对平等情况下,也是有人要饭,有人暴富.实际发展情况证明,这不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所以才会出现社会福利制度,尽可能保证社会公平,而不仅仅是机会公平.共产主义所追求的是更高境界的共同富裕,(在制度上)消灭贫困(的成因).
实际上,共产主义本身和资本主义并不矛盾,仅仅是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思路的区别而已,彼此可以相结合,其意识形态的对立更多的是美苏冷战导致的.
因此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就是对消灭贫困、共同富裕的向往.只不过方式方法上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不断的调整.如何实现共产主义,怎样才算是共产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路上是否必须经过资本主义的阶段,都是有待讨论和验证的.
望采纳
问题六:在新时代对共产主义接班人的理解 你知道我小时候吹得最大的牛B是什么吗?
我说我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问题七:马克思为什么说共产主义不是“理想” 【作者简介】汪信砚,男,哲学博士,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程通,男,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生,湖北 武汉 430072
【内容提要】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中,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不是“理想”的提法针对的并非是恩格斯笔下的“田园诗式共产主义”,而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家们把共产主义理想化的做法,这种做法把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重新变成了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抽象范畴和哲学词句。马克思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跳出意识形态”、从哲学回到现实。因此,他所理解的共产主义不是彼岸的理想、先验的圣物,而是现实的历史的个人用实际手段来追求实际目的的最实际的生成性运动。
【日 期】2013-10-21
【关 键 词】共产主义/理想/现实的/生成的
一、问题的提出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手稿第18页的右栏上,马克思在恩格斯的底稿旁写下了大段的补充。其中有一段话尤为引人注目:“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①一般认为,这是马克思对前一页恩格斯所写的“田园诗式共产主义”②的回应。也就是说,马克思并不认同恩格斯的表述,因此,“这一段文字与其说是底稿的一部分,还不如说像是写给恩格斯看的”③。
广松涉把这段话视为马克思思想落后于恩格斯的论据,其理由是:这段话“将恩格斯在手稿中随处所尝试的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论述――恩格斯不是作为理想和运动,而是作为应该建立起来的状态来论述共产主义社会――推翻了”④。我认为,这种解释至少在逻辑上是有问题的。按照广松涉的理解,恩格斯的看法是,共产主义不是理想,不是运动,而是应然状态。然而,马克思的看法是,共产主义不是应然状态,不是理想,而是现实运动。也就是说,所谓的“共产主义”要么被理解为“理想”、“应然状态”,要么被理解为“现实运动”(前者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家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家的俘虏”即“真正的社会主义”的观点,后者则是马克思的观点),而单单不可能如广松涉笔下的恩格斯的观点,即共产主义既不是理想,也不是运动,却还是应然状态。因为从马克思的论述来看,“不是理想而是应然状态”这样的表述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
望月清司的区分至少在逻辑上是说得通的。他认为,相对于马克思把共产主义作为“运动”来理解,恩格斯的看法是,“共产主义不是‘运动’,而是一种理想的‘社会’”,“这是一种逃避大工业、回归田园诗般的‘地域性共产主义’的做法”⑤。但这样的理解在多大程度上符合“恩格斯的思想”却颇值得怀疑。针对“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不是运动”这样的说法(广松涉持相同意见),恩格斯本人说得再明确不过了――“海因岑先生大错特错了。共产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运动”⑥;而所谓“恩格斯理解的共产主义是逃避大工业、回归田园诗的”的说法同样缺乏根据,相反,恩格斯明确表示,这种拒绝现代文明、退回到前资本主义“美好的田园社会”的空想“自然是不可能实现的,甚至是可笑的,这是对整个历史发展的嘲笑”⑦。望月清司进一步认为,对于恩格斯笔下的“田园诗式共产主义社会”,“那一字迹丑陋的作者绝不可能坐视不管,他必须在手稿阶段就使得这一节彻底茶化”⑧。
综上来看,撇开具体的问题,广松涉和望月清司在以下两点上达成了共识:首先,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不是理想的提法针对的是恩格斯笔下的“田园诗式共产主义”;其次,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对立在于,前者把“共产主义”视为“运动”,后者则视为“应然状态”(......>>
问题八:如何理解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 共产主义作为一个新事物,必然会有旧事物所不能容忍的东西;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实物,他在对旧事物辩证否定的基础上产生,因而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所以它必然会将旧事物所取代。
新事物的发展总是要经历一个由大到小、有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新事物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着一个过程,旧事物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会经历一个漫长的长期的曲折的过程,所以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必然的且长期的。
这是我自己的理解,也不知道对不对,楼主凑合着看看吧,晚上思路也不好。。。最近又要准备高考,所以回答的可能不会太理想,若是您有更好的答案,也和我说声。谢谢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