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代说理散文的特色是如何的??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先秦说理散文的一般特色 1. 善用寓言、比喻,令抽象的道理具体化。 2. 善于论辩,讲求逻辑,说理层层推进,由浅入深;时或正反立论,反复说明,富说服力。 3. 善于引用史事佐证,能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4. 善用夸张、排偶句法,气势雄浑,辞锋锐利。 5. 题材针对现实社会。诸子各自提出救世策略,以迎合时代所需。 论语的文学特色 1. 语录文体: 论语是孔子和弟子对话的纪录,亦是第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故文辞贴近口语,通俗、浅显。如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2.言简意赅: 言简意赅是指用最简单文字去表达深刻的意思。如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就是以优美的文字生动地画出松柏坚强的特性,而又有着励志的含义。 3. 形象鲜明: 论语还善于通过人物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的形象。如先进篇对于 子 路的鲁直及曾子的闲适潇洒,皆一一呈现出来。 孟子的文学特色 1. 善于辩论: 孟子的辩论方法有很多,或层层推论,如齐桓晋文之事章,逐步解说,由浅入深,使齐宣王明白「德」、「保民」、「不忍」、「推恩」的意思,最后解释「王天下」的道理;或正反立论,运用对比指出推恩与不推恩的结果,反复立论,富说服力。 2. 因势利导: 孟子善于因势利导,善设机巧,引人入彀。如寡人之如国也章,孟子投其所好,以战为喻,引起梁惠王的兴趣,为下文的说理铺路。 3. 以气取胜: 孟子自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文义正辞严,气势磅礴,如江河而下,词锋逼人,如「五亩之宅」一节文字,排列而下,直归结「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论点。 4. 善用譬喻: 孟子善用具体譬喻解说抽象的道理。如用走「五十步」的逃兵喻梁惠王移民移粟的小恩惠,用走「百步」的逃兵喻邻国人君的施政,说明两者基本上无大分别。 5. 善用问答: 孟子善于以一问一答来逐步深入问题,穿插变化章法,制造气势。如孟子并无直接答复梁惠王所问,反而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反问梁惠王,诱导梁惠王思考,自我否定。 6. 善于修辞: 善用排比、排偶,句式多样化。(自行以寡人之于国也章为例) 庄子的文学特色 1. 汪洋恣肆: 庄子文章,想像丰富,构想奇特,无论取材描写,往往出人意表,不可捉摸。例如逍遥游写巨鲲化为大鹏,由北海飞往南海;又如秋水篇写「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时,浊浪翻滚,一望无际的壮阔景象,皆仪态万千,引人入胜。 2.善用寓言和比喻: 庄子认为天下沉浊,不能以庄重严肃的话去说教,故多用寓言和比喻。如养生主中以庖丁解牛的寓言来说明养生之道;又以薪火相传来比喻人之物化,使抽象道理具体化。 3.幽默讽刺: 庄子笔下,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如天运写东施效颦,秋水写井底之蛙,无不幽默风趣,词锋锐利。 4.善用重言: 所谓重言是指在文章中引用历史故事和古人的话。如逍遥游中以尧及许由说明圣人无名;又如人间世中借孔子颜回的对话来说明心斋之道,藉以加强文章的说服力。 5. 形象奇特: 庄子为了强调内在的、精神的美,往往不重视世俗观念而创新形象,如硕大无比的大鹏和形体支离破碎的支离疏等。 6. 行文妙趣横生: 由于庄子发想新奇,语言文字在他手中,颠来倒去,如砌积木。如齐物论中「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是非非,彼彼此此,错综复杂;而「道枢」、「环中」等新颖词汇的创造,以及杂用韵语,如庖丁解牛各种声音,多用韵语,令文章声韵自然铿锵。 荀子的文学特色 1. 长于说理: 其文多长篇大论,对所论问题,必发挥尽致而后已。如勤学、不苟等篇,有总论,有分论;层层深入,中心突出;且成篇,立意统一。 2. 句法精炼: 荀文讲究逻辑,而为了令论点明确,层次分明,往往以排比、对偶句式,反复说明问题。如劝学:「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语句整齐流畅,且声调锵铿,便于记诵。 3. 善用类比: 先秦诸子都善比喻,而荀子亦然。如劝学用六十多个比喻,正是典型的例子。 4. 重质尚用: 荀子重视文学的实用性,把文学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如非相、王制、王霸等,皆为其政治专论。 5. 开创赋体: 荀书中有赋篇,包括礼、智、云、蚕、箴五篇,是最早见到的赋体作品。 韩非子的文学特色 1. 严峻锐利: 其文直言畅论,不加文饰,令人有严峻、尖锐之感。如备内篇中剖析当时的人际关系,将其中的丑恶实质表露无遗。 2. 说理周密,层次分明: 韩非说理喜欢层层推进,逻辑谨密;又善于运史实作为论证,如亡征篇一连举出四十七项国家致亡的征象;说难一文,一共列出二十多个说君之难处,一层一层将问题分析出来,并且能将这些繁杂的内容,加以归纳,使读者便于掌握。 3. 善用寓言: 寓言的运用,能令道理具体化。而韩非一书共有寓言 300 多则,为先秦诸子之最。其中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等,更已变为成语典故。 4. 多怨愤之辞: 韩非生于战国韩衰之世,曾多次上书韩王变法图强,然皆不为所用,退而发愤著书。故如孤愤、五蠹等篇,多为怨愤之辞,感慨人才之难展其长。 5. 善用俪句: 韩非为使文章结构更为严谨,故多用排偶,如功名、大体,更通篇呈骈偶倾向,开后世骈俪的先河。 叙事散文的一般特色 1. 长于记事,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和复杂的事件。 2. 叙事结构严谨,详略得宜,富于变化。 3. 情节紧张,曲折生动,富戏剧性,有小说风味。 4. 写人物性格鲜明,善于透过言语、行为将人物传神刻画。 5. 善写辞令,简要生动,委婉有致。 6. 善用寓言、比喻说理,说服力强。 7. 气势雄浑,语言丰赡,感染力强。 左传的文学特色 1. 叙事完整: 左传叙事,每能抓住事件的重要情节下笔。如写赵盾谏灵公,其中灵公荒唐暴行,士会、赵盾的屡谏、鉏麑行刺、提弥明搏獒,灵辄倒戈等,皆取材恰当,引人入胜。 2. 善于描写战争: 左传写战争,不仅写军事行动,还常常配合政治、外交的活动,把史事的整体呈露出来。如城濮之战、郩之战、鞍之战等,凡战前部署、交战情况、战后措施等,井然有序地记述下来,使读者明白整事的来龙去脉。 3. 人物形象鲜明: 左传写人,要言不繁,却性格鲜明,如老谋深算、虚伪奸诈的郑庄公、野心勃勃的楚灵王、忍辱负重的越王勾践等,皆生动传神。 4. 文辞精炼: 左传所载外交辞令,言简意深,委婉而有力,如烛之武退秦师一节,分别以利诱、分析害处及离间秦晋感情三方面游说,即为说辞的范例。 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1. 笔调夸张 策士为求持之有故,论事说理,每多夸张渲染。如形容齐国临淄繁荣之象:「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使人对临淄当年的繁华,再难遗忘。 2. 形象鲜明: 战国策以写人记言为主,以史事为纬,有意识地注重人物性格的塑造。如描苏秦初说秦失意而返的颓丧,后来封相而归的趾高气扬以及时人的趋炎附势,皆入木三分。 3. 善用比喻: 策士除夸大其事外,往往亦会利用比喻或寓言来增加说服力。如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等寓言;劝止靖郭君城薛的海大鱼比喻,皆形象易懂,令人信服。 4. 铺张扬厉: 策士为了措辞求奇,言辞之间,往往用排比、对偶等手法,来取信君主。如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先言齐四境之利,再说齐军之强、物资之丰,后结以齐人之盛,多用排比、对偶铺写出来,增加文章的气势。
参考: stscampus/~sts-y/page5-9
春秋时代政局的突出现象,是霸政的形成。由于周室王权日趋式微,各诸侯国内则篡弑迭生,外则互相兼并,加上夷蛮、戎狄等异族时常侵扰中原,全国局势非常紊乱。一些势力强大的诸侯,不仅想吞并小国,而且想取代天子的地位;但在列国竞争之下,一时无法君临全国,只能争得「霸主」的地位,「挟天子以令诸侯」。春秋初年,大小诸侯国见于经传者有一百七十多国,但其中会盟、征伐事迹之彰彰可考者,不外齐、鲁、楚、秦、晋、宋、卫、燕、陈、曹、蔡、郑、吴、越等十数国。在春秋前期与中期,先后参与争霸的著名诸侯有五个,即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史称「春秋五霸」。 五霸之中,齐桓公首倡「尊王攘夷」,曾在召陵等地多次主持诸侯盟会,阻止南方楚国对中原的进侵。他死后,宋襄公图谋称霸,但在泓水之战被楚国所败而不成。不久,晋文公于城濮之战大败楚军,成为继齐桓公之后的著名霸主。当时西方秦穆公也想参加中原角逐,但受晋国阻止,只好向西发展。到了春秋后期,楚庄王终于在邲之战击败晋军,一度成为霸主。此后一段时间,晋、楚两国互有胜负,各霸一方。
参考: stscampus/~sts-y/page5-9
春秋时代政局的突出现象,是霸政的形成。由于周室王权日趋式微,各诸侯国内则篡弑迭生,外则互相兼并,加上夷蛮、戎狄等异族时常侵扰中原,全国局势非常紊乱。一些势力强大的诸侯,不仅想吞并小国,而且想取代天子的地位;但在列国竞争之下,一时无法君临全国,只能争得「霸主」的地位,「挟天子以令诸侯」。春秋初年,大小诸侯国见于经传者有一百七十多国,但其中会盟、征伐事迹之彰彰可考者,不外齐、鲁、楚、秦、晋、宋、卫、燕、陈、曹、蔡、郑、吴、越等十数国。在春秋前期与中期,先后参与争霸的著名诸侯有五个,即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史称「春秋五霸」。 五霸之中,齐桓公首倡「尊王攘夷」,曾在召陵等地多次主持诸侯盟会,阻止南方楚国对中原的进侵。他死后,宋襄公图谋称霸,但在泓水之战被楚国所败而不成。不久,晋文公于城濮之战大败楚军,成为继齐桓公之后的著名霸主。当时西方秦穆公也想参加中原角逐,但受晋国阻止,只好向西发展。到了春秋后期,楚庄王终于在邲之战击败晋军,一度成为霸主。此后一段时间,晋、楚两国互有胜负,各霸一方。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