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五是什么意思?
通常生活中,把一些头脑简单,处事为人不得法的半吊子傻瓜,丢丑出洋相的人,称之为“250”。
该典故出自战国时期:有个叫苏秦的人,是战国时期一个说客,身藏六国相印,一时威风八面,也结下许多仇人。但在齐国被人杀了,齐王很是恼火。为了找到凶手,谋士为齐王献上一计:把苏秦人头割下,置于城楼之上,并张贴告示:“苏秦乃内奸,杀手可赏千两黄金,望速来领赏”。
告示一出,有四人都说是自己杀了苏秦,齐王说:“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人领去,一人可以分得多少?”四人齐答“一个250”。齐王大悦:把这四个“250”都拿出城门斩首示众!于是“250”一词就一直流传至今。
250的其他来源说法
1、源于唐朝故事。唐朝的长安“市长”京兆尹权势很大,出巡时有庞大的仪仗队伍。在最前开路的小吏官名叫“喝道伍佰”,他手拿一根长竿赶开路人。后来,喝道伍佰增为二人,但长安群众并没有以两个伍佰称他们,反而说他们是共称伍佰。
于是每人就被称为二百五,又因为他们每人手中持一长竿,所以又称他们为二秆子。这说明了长安群众对作威作福的官吏的反感。流传至今,二百五与二秆子都成了莽撞、无礼、粗鲁之人的代名词。
2、源于民间传说。从前有一个秀才,为了考取功名废寝忘食、发奋苦读,可是终其一生都不曾中举,连儿子都没有生。到了晚年,老秀才终于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了,反而喜得贵子,添得双丁。秀才回想一生成败,不由得感慨万千,于是给两个儿子起名:一个叫做成事,一个叫做败事。
从此秀才在家闭门课子,日子过得其乐融融。一天,秀才吩咐妻子道:“我要去集市上逛逛,你在家督促二子写字,大儿子写三百,小儿子写二百。”秀才赶集回来之后询问二子在家用功如何,老妻回答道:“写是写了,不过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两个都是二百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