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中感悟数学: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将学习活动介入学生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
一、创设生活情境,乐于提出问题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创设生活情境,就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贴近生活,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有趣,变畏惧为亲切,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热情。
如,教学“用三步计算解答的问题”时,教师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秋天来了,学校决定组织同学们去天目湖郊游,郊游前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呢?当学生提到要准备食物时,教师出示下列表格:
问:如果从中选择两种喜欢的食品,每种可买一件或多件,应该怎样选购。由于这一情境在所买物品种类和数量上给学生自由选择的余地,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学生就能提出不同的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汇报交流时,有的学生说,我知道买2瓶八宝粥和5根火腿肠一共多少钱。有的学生说,我知道买2盒牛奶比买2罐椰子汁便宜多少钱。同样是有营养的饮料,我选择买牛奶,剩下的钱还能买2个面包,多合算……数学源于生活,将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购物情境中自主提问,理解应用题的基本结构,摒弃单纯分析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的做法,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捕捉生活素材,帮助理解问题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材正由原来的系统严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相对不密切向学生的实际生活靠拢,从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感悟到数学,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皇冠上的明珠高不可及。
计量单位的教学过去常常是只满足于让学生记背进率,会做简单的换算,学生缺乏真实的体验,所以对某个计量单位表示的事物的多寡,一直是模糊的。因此,在教学“千米和吨的认识”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下面是一位同学的日记,请你用数学的‘眼光’去读。‘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起来,刷牙、洗脸后,坐在8米高的餐桌前喝了一杯250克的牛奶,吃了一个65千克的鸡蛋。然后,背起3吨重的书包,高高兴兴去上学。’”这是学生很熟悉的生活场景,学生边读题边在头脑中想象,感到日记里描述的长度(或质量)单位不符合实际,很搞笑。从而引起学生(不是全部)强烈的表现欲望,急于想告诉大家他对这段“日记”的独到理解。有同学说,2分米比我的鞋还短,人怎么睡啊!应该改为“2米”长。又有同学说,“8米”高的餐桌,都快和旗杆差不多高了,应该改为“8分米”才对!就这样,同学们你一句我一句,把“日记”中的表述和生活中的实物进行比较,很快纠正了错误。这样的生活素材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各长度、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而且让他们感悟到学习计量单位的一种好方法:借助生活原型,在比较、体验中理解、记忆。
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让学生收集生活中见到的百分数,有的学生收集了这样一组百分数信息:“天目湖啤酒”的酒精度是12%,“五粮春”的酒精度是48%,“分金亭”的酒精度是52%。然后以“喝什么酒更容易醉些”为题,引导学生探究这些百分数表示的意义。学生不仅认识到酒的酒精度实际就是酒精含量与酒的总量的百分比,而且经历了百分数的产生、建模到应用的全过程以及体验到百分数的应用价值。如此看来,只有在课堂教学中瞄准学生生活与知识的最佳联结点,才能使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而又通俗易懂。
三、借助生活经验,善于思考问题
借助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如,教学“一步乘法解决问题”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国庆节到了,明明的爸爸妈妈决定带明明去天目湖游玩,汽车票每人3元,一共要多少元?”同学们都认为太简单了,脸上露出不屑的神情。在评讲时,一位同学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有三种情况。”我被他搞糊涂了:“你说说看,说得有理,老师同学为你鼓掌。”他说:“如果明明身高在1米20厘米以下,只要买两张票;如果明明身高在1米20厘米与1米40厘米之间,就要买两张半票;如果明明身高超过1米40厘米,那就要买三张票。”他这么一说,同学们恍然大悟,向他投去了敬佩的目光。
这位同学在解题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角度思考问题。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问题原型,使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思考并解决问题。
四、回归实际生活,学会解决问题
对于小学生来说,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可以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会到数学的运用价值。要精心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郾动手操作。教学“轴对称图形”后,让学生用折纸、涂色、拉皮筋等方法制作出美丽的图案;教学“千克和克”后,让学生称一称水果、蔬菜等实物,从而加深对质量单位的感性认识。
2?郾实地考察。教学“千米和吨”后,让学生到操场上看看100米的跑道有多长,走完用多少步,大约要多少分钟,再估计大约走多少步是1千米,用多少时间。如此可让学生丰富对千米的感知,体会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再如教学“确定位置”后,让学生到操场观察、记录八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各有什么建筑物,学生不但学会在平面图形上辨认方向,还能学以致用,确定本地区旅游景点的位置。
3?郾模拟情景。教学“认识人民币”后,在教室里开办一个“数学超市”,超市里有小百货专柜、精品屋等。这些所谓的“商品”其实就是一道道数学题,按难易程度分别标上不同的价格。谁找到了自己喜欢的“物品”,并用自己的知识把这些题做对了,谁就获得相应的积分。最后比一比,看谁买的“商品”(积分)多。模拟情景的数学实践活动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观察物体的敏锐性,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4?郾社会调查。学习了“统计”后,让学生调查自己家里的家电类别、数量等情况,在课堂中交流、统计与制成图表,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实践能力,还了解了人们的生活发展水平。学习“利息”后,让学生通过访问、调查,明白本金、利率和利息的关系,懂得了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存储时间,丰富了学生“金融”方面的知识。
作者单位
江苏省溧阳市昆仑小学
◇责任编辑:李瑞龙◇
一、创设生活情境,乐于提出问题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创设生活情境,就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贴近生活,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有趣,变畏惧为亲切,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热情。
如,教学“用三步计算解答的问题”时,教师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秋天来了,学校决定组织同学们去天目湖郊游,郊游前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呢?当学生提到要准备食物时,教师出示下列表格:
问:如果从中选择两种喜欢的食品,每种可买一件或多件,应该怎样选购。由于这一情境在所买物品种类和数量上给学生自由选择的余地,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学生就能提出不同的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汇报交流时,有的学生说,我知道买2瓶八宝粥和5根火腿肠一共多少钱。有的学生说,我知道买2盒牛奶比买2罐椰子汁便宜多少钱。同样是有营养的饮料,我选择买牛奶,剩下的钱还能买2个面包,多合算……数学源于生活,将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购物情境中自主提问,理解应用题的基本结构,摒弃单纯分析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的做法,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捕捉生活素材,帮助理解问题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材正由原来的系统严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相对不密切向学生的实际生活靠拢,从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感悟到数学,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皇冠上的明珠高不可及。
计量单位的教学过去常常是只满足于让学生记背进率,会做简单的换算,学生缺乏真实的体验,所以对某个计量单位表示的事物的多寡,一直是模糊的。因此,在教学“千米和吨的认识”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下面是一位同学的日记,请你用数学的‘眼光’去读。‘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起来,刷牙、洗脸后,坐在8米高的餐桌前喝了一杯250克的牛奶,吃了一个65千克的鸡蛋。然后,背起3吨重的书包,高高兴兴去上学。’”这是学生很熟悉的生活场景,学生边读题边在头脑中想象,感到日记里描述的长度(或质量)单位不符合实际,很搞笑。从而引起学生(不是全部)强烈的表现欲望,急于想告诉大家他对这段“日记”的独到理解。有同学说,2分米比我的鞋还短,人怎么睡啊!应该改为“2米”长。又有同学说,“8米”高的餐桌,都快和旗杆差不多高了,应该改为“8分米”才对!就这样,同学们你一句我一句,把“日记”中的表述和生活中的实物进行比较,很快纠正了错误。这样的生活素材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各长度、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而且让他们感悟到学习计量单位的一种好方法:借助生活原型,在比较、体验中理解、记忆。
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让学生收集生活中见到的百分数,有的学生收集了这样一组百分数信息:“天目湖啤酒”的酒精度是12%,“五粮春”的酒精度是48%,“分金亭”的酒精度是52%。然后以“喝什么酒更容易醉些”为题,引导学生探究这些百分数表示的意义。学生不仅认识到酒的酒精度实际就是酒精含量与酒的总量的百分比,而且经历了百分数的产生、建模到应用的全过程以及体验到百分数的应用价值。如此看来,只有在课堂教学中瞄准学生生活与知识的最佳联结点,才能使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而又通俗易懂。
三、借助生活经验,善于思考问题
借助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如,教学“一步乘法解决问题”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国庆节到了,明明的爸爸妈妈决定带明明去天目湖游玩,汽车票每人3元,一共要多少元?”同学们都认为太简单了,脸上露出不屑的神情。在评讲时,一位同学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有三种情况。”我被他搞糊涂了:“你说说看,说得有理,老师同学为你鼓掌。”他说:“如果明明身高在1米20厘米以下,只要买两张票;如果明明身高在1米20厘米与1米40厘米之间,就要买两张半票;如果明明身高超过1米40厘米,那就要买三张票。”他这么一说,同学们恍然大悟,向他投去了敬佩的目光。
这位同学在解题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角度思考问题。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问题原型,使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思考并解决问题。
四、回归实际生活,学会解决问题
对于小学生来说,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可以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会到数学的运用价值。要精心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郾动手操作。教学“轴对称图形”后,让学生用折纸、涂色、拉皮筋等方法制作出美丽的图案;教学“千克和克”后,让学生称一称水果、蔬菜等实物,从而加深对质量单位的感性认识。
2?郾实地考察。教学“千米和吨”后,让学生到操场上看看100米的跑道有多长,走完用多少步,大约要多少分钟,再估计大约走多少步是1千米,用多少时间。如此可让学生丰富对千米的感知,体会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再如教学“确定位置”后,让学生到操场观察、记录八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各有什么建筑物,学生不但学会在平面图形上辨认方向,还能学以致用,确定本地区旅游景点的位置。
3?郾模拟情景。教学“认识人民币”后,在教室里开办一个“数学超市”,超市里有小百货专柜、精品屋等。这些所谓的“商品”其实就是一道道数学题,按难易程度分别标上不同的价格。谁找到了自己喜欢的“物品”,并用自己的知识把这些题做对了,谁就获得相应的积分。最后比一比,看谁买的“商品”(积分)多。模拟情景的数学实践活动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观察物体的敏锐性,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4?郾社会调查。学习了“统计”后,让学生调查自己家里的家电类别、数量等情况,在课堂中交流、统计与制成图表,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实践能力,还了解了人们的生活发展水平。学习“利息”后,让学生通过访问、调查,明白本金、利率和利息的关系,懂得了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存储时间,丰富了学生“金融”方面的知识。
作者单位
江苏省溧阳市昆仑小学
◇责任编辑:李瑞龙◇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