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率领的湘军有何影响?
湘军对晚清社会的影响
对兵制的影响
湘军的兴起,使清代兵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湘军建立前,清朝常备军为绿营。
绿营兵为土著世业,将由铨选调补,军饷由户部拨给,兵权握于兵部,归于中央。
湘军既兴,兵必自招,将必亲选,饷由帅筹,其制正与绿营相反,故兵随将转,兵为将有。
曾国藩对湘军拥有极大的指挥调度权力,自成派系。
当湘军在实际上取代绿营时,将帅自招的募兵制度便代替了国家经制的世兵制度,近代北洋军阀的起源,实始自湘军的“兵为将有”。
对政局的影响
始于湘军的“兵为将有”对晚清政局也产生重大影响。
湘军重要将领江忠源、胡林翼、左宗棠、杨载福(岳斌)、彭玉麟、刘长佑、李续宜、曾国荃、刘蓉、刘坤一、蒋益沣、刘岳昭、刘锦棠以及后来成为淮军首领的李鸿章等,皆官至总督、巡抚等大员。
根据清代定制,总督、巡抚委以行省大权,其下设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一省的民政、财政和按劾、司法。
但两司听命于六部,例可专折奏事,其事权独立,惟部臣始有管辖的权力,督、抚对两司只是居于监督地位。
故六部可以控制督、抚,全国权力集中于中央。
但清代这种格局到湘军将帅担任督、抚后,就发生了改变。
手中有兵有将的督抚把两司降为属官,不听部臣指令,朝廷也不得不予迁就,因而在晚清形成督、抚事权过重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