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30道试题,共90分。)1.提出“气本论”学说的思想家是:A.张载B.朱熹C.程颐D.程颢2.和徐光启一起翻译《几何学原本》的传教士是:A.白晋B.李提摩太... 一、单选题(共 30 道试题,共 90 分。)
1. 提出“气本论”学说的思想家是:
A. 张载
B. 朱熹
C. 程颐
D. 程颢
2. 和徐光启一起翻译《几何学原本》的传教士是:
A. 白晋
B. 李提摩太
C. 汤若望
D. 利马窦
3. “仁 ”是思想家 _____提出的做人的最高道德准则。
A. 孔子
B. 老子
C. 孟子
D. 释迦牟尼
4. 中国佛教中流传最长、影响最大的宗派,是
A. 密宗
B. 禅宗
C. 法相宗
D. 律宗
5.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段话出自:
A. 《论语》
B. 《道德经》
C. 《庄子》
D. 《周易》
6. 中国古代记述地理知识的开山之作是:
A. 《水经注》
B. 《徐霞客游记》
C. 《山海经》
D. 《水经》
7. 中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小说是:
A. 《西游记》
B. 《水浒传》
C. 《金瓶梅》
D. 《三国演义》
8. 中国最早的医学专著是:
A. 《难经》
B. 《脉经》
C. 《千金方》
D. 《皇帝内经》
9. 作为中国大陆上两种最基本的经济类型是农耕文化与
A. 纺织文化
B. 游牧文化
C. 礼乐文化
D. 宗教文化
10. 子曰:“己所不欲,_____。”
A. 勿施于人
B. 施于人勿
C. 勿达于人
D. 要施于人
11. 佛教的创立者为:
A. 悉达多•乔达摩
B. 老子
C. 耶稣
D. 张角
12. 公元前221年,削平山东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帝国的是
A. 李世民
B. 汉武帝
C. 刘邦
D. 秦始皇
13. 中国地处亚洲东部及太平洋西岸,地势走向总的趋势是西高东低,依次递降,呈现出三大阶梯式的地形面貌。其中第一阶梯为
A. 青藏高原
B. 东北平原
C. 大兴安岭
D. 太行山脉
14.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_____、夫为妻纲”。
A. 兄为弟纲
B. 母为子纲
C. 父为子纲
D. 官为民纲
15. 八卦的象征意义是:乾为天、____为地。
A. 震
B. 巽
C. 坎
D. 坤
16. 儒家以_____为思想核心。
A. 礼
B. 道
C. 仁
D. 理
17. 中国文化中的“______”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A. 大一统
B. 以人为本
C. 天人合一
D. 安身保命
18. 《上林赋》是________的代表作。
A. 司马相如
B. 扬雄
C. 张衡
D. 班固
19. 位于长沙,两宋期间,享有盛名,理学家张 、朱熹曾在此讲学的书院是:
A. 白鹿洞书院
B. 岳麓书院
C. 应天府书院
D. 嵩阳书院
20. 大约____开始,中国文化通过 大陆移民经朝鲜传入日本。
A. 三世纪
B. 四世纪
C. 二世纪
D. 五世纪
21. 法家的价值取向是注重
A. 民本
B. 理想
C. 功利
D. 伦理
22. “五常”是指仁、义、礼、智、____等封建道德的准则。
A. 乐
B. 诚
C. 忠
D. 信
23. 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_____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
A. 家天下
B. 大一统
C. 小康
D. 平天下
24. 在中国文化中,主张兼爱互利的是
A. 儒家
B. 墨家
C. 道家
D. 法家
25. 中国传统文化以德立言,提出“内省”、“ _____”等系统的道德修养理论,作为个体自我修养的原则
A. 渐修
B. 体悟
C. 慎独
D. 寂灭
26. 中国文学中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A. 《离骚》
B. 《诗经》
C. 《九歌》
D. 《山海经》
27. 在中国文化中,主张无为、崇尚自然的是
A. 道家
B. 儒家
C. 墨家
D. 法家
28. 中国社会的最大特征是_____本位,家构成社会的本位与本体。
A. 家族
B. 君主
C. 人民
D. 个人
29. 中国文化倡导尊君重民的“____”思想。
A. 人民
B. 民本
C. 君主
D. 专制
30. 《周易》包括《经》和《___》两部分。
A. 传
B. 像
C. 卦
D. 言
展开
 我来答
1025882485
2008-11-23 · TA获得超过124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4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孟子思想
政治思想: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所谓“经界”,就是划分整理田界,实行井田制。孟子所设想的井田制,是一种封建性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基础,采取劳役地租的剥削形式。每家农户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吃穿自给自足。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孟子认为,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这就可以造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好道德风尚,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孟子所说的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但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他说:“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这里,孟子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摆在平等的地位,探讨他们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这种探讨适应于当时奴隶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对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的道德是天赋的。是人心所固有的,是人的“良知、良能”,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本质特征。他说:“仁义礼智根于心”,“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称为“四端”;有的人能够扩充它,加强道德修养,有的人却自暴自弃,为环境所陷溺,这就造成了人品高下的不同。因此,孟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孟子对于士阶层的要求是严格的,认为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也要奋发向上,把恶劣的环境当作磨练自己的手段。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为一个真正的大丈夫。如果遇到严峻的考验,应该“舍生而取义”,宁可牺牲生命也不可放弃道德原则。他认为通过长期的道德实践,可以培养出一种坚定的无所畏惧的心理状态,这就是所谓“浩然之气”。这种气“至大至刚”,能够主动扩张,充塞于天地之间。

孟子的性善说是一种道德先验论。宋代以后,为理学家们普遍接受,成为正统的人性论思想,影响深远。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关于天人关系,孟子认为天与人二者是相通的。从天的方面来说,天是万事万物的主宰,人事的一切,都是由天决定的。从人的方面来说,不仅人的善性来自天赋,而且人心的思维功能也是天所赐与的。人心具备天的本质属性,只要反反求诸己,尽量发挥、扩展自己的本心,就可以认识天。

孟子极力追求尽心、知性、知天的精神境界。为了达到这种境界,他提出了一套道德修养的方法和认识论的思想,强调主体的自觉、向内追求,认为如果达到了这种境界,可以产生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孔子身世
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
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孔子其人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识,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紫月萱仪
2008-11-26 · TA获得超过512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7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9.5万
展开全部
1-5,BDABD 6-10,ADDBA 11-15,ADACD 16-20,CCABB 21-25,CDDBC 26-30,BAABA

应该是吧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私理主宰
2008-11-23 · TA获得超过179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72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15万
展开全部
1-5,BDABD 6-10,ADDBA 11-15,ADACD 16-20,CCABB 21-25,CDDBC 26-30,BAABA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617519561
2008-11-23 · TA获得超过469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8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5.5万
展开全部
BDABDADDBAADACDCCABBCDDBCBAABA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LIANGJITONG
2008-11-23 · TA获得超过1747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9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5.2万
展开全部
sdfyh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3)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