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回答
展开全部
甫诗的风格多种多样,但无论杜甫自己评论家,都公认杜甫诗的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
何谓“沉郁顿挫”?“沉郁”是就诗的思想内容来说的。“沉”即“深”,“郁”即“积”,指诗歌内容的深刻、深厚、凝重。“顿挫”则是就艺术形式而言,讲的是诗歌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即有情感的千回百折,又有节奏音调的抑扬顿挫。词评家陈廷焯说:“沉郁之中,运以顿挫,方是词中上乘。”不独是词,诗也如此。杜甫诗歌思想内容的“沉郁”通过“顿挫”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了解杜诗“沉郁”的思想内容,必须了解杜甫的经历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的思想倾向。另外体会他诗歌“顿挫”的艺术特点,还应了解一点诗歌格律常识。
杜诗无处不在的忧国忧民的现实内容和诗人不惜牺牲自我的思想情情怀构成了他“沉郁”的诗歌风格,并表现出厚实的思想内蕴和凝重的历史意识。他的风格特点是由现实主义内容所决定的。
首先,杜诗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对人民百姓的关注和同情。“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赴奉先咏怀》)不仅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深刻同情,还一针见血地指出百姓受剥削凌辱的现实。他还在一些诗歌里为人民代言:“县官虑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活随百草。”(《兵车行》)他甚至对统治者提出抗议:“君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前出客》)在人民的痛苦生活前,他不惜牺牲自己。屋漏天寒,稚子不嗳,彻夜难眠之时,他还发出这样的慨叹:“君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其次,杜诗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诗人的喜怒哀乐是和祖国命运的盛衰紧密相连的。安史之乱危及国家前途时,面对破败的山河,他“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时他又“涕泪满耶裳”,在漫长的期待和奔走中他甚至“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苏联停浊酒杯。”
杜诗对百姓的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反映了社会的动荡不安,人与的颠涕流离,作者的诗情寄托其中,郁结深度而寄寓深广。
杜甫“顿挫”的风格主要体现在五、七言近体诗中,杜甫的叙事诗大多采用五、七言的古体诗,而抒情诗多用五、七言近体诗。他们近体诗讲究结构的回环照应,音节旋律的铿锵顿挫,对仗的工稳,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理解杜诗风格特点,应了解风格形成的原因,即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及诗歌特点。
杜甫35岁之前,主要是学习游历。那时社会富足安定,是其创作的准备期,同时在思想上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确立了“致君克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45-48岁,社会正处在安史之乱的动荡中,诗人曾陷敌阵,曾逃难于危急,也曾积极抗敌。国家命运危险、人民灾难深重,使他感到彻骨的国破家亡之痛。49岁开始,经历了长达十一年的西南漂泊生活,虽然他生活困窘,甚至常常挨饿,但他却定下了一千首诗,反映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襟。”然而时时关注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诗人最后竟死在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儒家思想“民为贵”“治国”“平天下”的意识,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的生活经历都是形成杜甫诗风格的主要因素。
杜甫以五、七言近体诗写生活及现实,反映民生疾苦和国家大事,发挥了近体诗的功能。杜诗特别讲究音律,对仗的和谐之稳,形成独特的音律美。创作中,他还特别注重诗歌结构上的回环照应,起承转折,令人体味其中的审美趣味。
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前人早有论述,我们以杜甫的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登高》为例详细讲解,加深认识。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潜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今诗的前四句绘景,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天高”“沙白”“猿啸”“鸟飞”都是三峡秋季的典型景物,境界雄浑高远;天高风急才闻落木“萧萧”,才见波涛“滚滚”。在萧索荒凉的景象中,饱含诗人无穷的情思,仿佛读到一个兀立高台的穷儒无尽的“悲秋”之情,只是这难以言尽的情绪不是直接点明的,而是渗透在画面之中。
五、六两句中上文自然过渡,抒写自身疾病缠身漂泊不定的苦难生活及触景生悲的内心感受。“万里”“百年”包容时空,尽写诗人孤独悲苦的心境,秋风萧瑟,暮年多病、登台远眺这层层递进的顿挫笔法,强烈地表达出蕴于诗人内心的沉郁悲抑的情感。而尾联“艰难者恨”田字,不仅包含着郁积难舒的爱国情怀和难以排遣的羁旅愁思,写出个人身世的飘零,处境的困窘,也反映了社会的动荡不安,人民的颠沛流离。这些都使他“繁霜鬓”,这一切都需酒来排遣,但又因生活困窘,年老多病不得不暂停饮酒,那么这郁积又从何抒解呢?
诗歌曲折顿挫的笔法,使作者的情感更深刻,凝重。
从艺术形式上看,《登高》前三联对仗工稳。诗句多用双声叠字,旋律优美,音节和谐。其中“艰难者恨”恰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读时一字一顿,四声之美令人赞叹,“繁霜鬓”“浊酒杯”平仄相对,平仄交错,节奏分明,在全诗曲折顿挫、抑扬有致中,表现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
“沉郁顿挫”是杜诗唯一的风格特点吗?
当然不是。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在论杜诗风格时说:“杜陵之诗,包括万有,空诸依傍,纵横博大,千变之中,却极沉郁顿挫,忠厚和平。”这个评价是历来所认可的。但这“沉郁顿挫”是其主要风格,并不是唯一风格。杜诗风格可以说是多样性的。既有沉郁顿挫的,也有淡泊闲静的,或清新自然的,或奔放率真的。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八行诗洋溢着诗人无限欢喜之情,它从思想感情到语言的气势节奏都是那样的激越直率。
杜甫诗歌的“顿挫”能否说仔细一些,以便我们理解。
好。诗歌在唐代近体诗发展状大。由于它极讲究字句的平仄,对仗,形式结构的照应,于声律抑扬顿挫中,尽量审美意趣。
绝句、律诗讲究用字平仄交错,古诗的平声与现代汉语的一声,二声大体相当,仄声与三声、四声大体相当。近体诗还必须押韵,偶数句必须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今诗都必须押平声韵,不换韵。近体诗中的律诗第二、三联要对偶。这种节奏、声韵,对仗的严格要求令诗歌产生音乐之美。
近体诗的创作上,作者很注重结构的安排,以杜甫的《蜀相》为例: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此诗前四句写事,后四句写人。首联以“何处寻”发问,表赞颂研究室情,寻觅之急;而二联以“自”“空”写环境的寂寥冷落,开成情绪的反差,急转直下。三联荡开笔势写武侯的千秋功业,又是一转,最后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非满襟”点题,作者的情感就在起承转合中起伏回旋,一波三折,这正是杜甫诗歌运笔顿挫的妙处。
杜甫诗歌风格的形成是受他的思想主张、主要经历、创作方式共同影响。不同时期的经历,社会状况的变化,创作方法的不断成熟决定了他作品风格的多样化。有些人把杜甫“沉郁顿挫”的主要风格当作他作品的唯一标准,就难以全面领略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看下面这首诗:
《清江》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来自去堂前燕,相亲相爱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惟药物,微躯此处更何求。
此诗显然就不属“沉郁”之列。诗歌格调清新明快。从内容上看,盛夏之时,临江小村依然平静清幽,鸥燕飞翔,“自来自去”“相亲相爱”是多么迷人,令人陶醉。老妻,稚子,“画棋间”“作钓钩”纯朴自然的举动,反映江村生活的闲适悠然,也反映诗人内心的平静,经历无尽动荡后的片刻安宁。从形式上看,二、三联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节奏轻快。此诗属清新明快自然一格。
从这个意义上说,读杜诗还须认真体味其不同的风格物点,不能一概而论。
何谓“沉郁顿挫”?“沉郁”是就诗的思想内容来说的。“沉”即“深”,“郁”即“积”,指诗歌内容的深刻、深厚、凝重。“顿挫”则是就艺术形式而言,讲的是诗歌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即有情感的千回百折,又有节奏音调的抑扬顿挫。词评家陈廷焯说:“沉郁之中,运以顿挫,方是词中上乘。”不独是词,诗也如此。杜甫诗歌思想内容的“沉郁”通过“顿挫”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了解杜诗“沉郁”的思想内容,必须了解杜甫的经历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的思想倾向。另外体会他诗歌“顿挫”的艺术特点,还应了解一点诗歌格律常识。
杜诗无处不在的忧国忧民的现实内容和诗人不惜牺牲自我的思想情情怀构成了他“沉郁”的诗歌风格,并表现出厚实的思想内蕴和凝重的历史意识。他的风格特点是由现实主义内容所决定的。
首先,杜诗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对人民百姓的关注和同情。“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赴奉先咏怀》)不仅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深刻同情,还一针见血地指出百姓受剥削凌辱的现实。他还在一些诗歌里为人民代言:“县官虑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活随百草。”(《兵车行》)他甚至对统治者提出抗议:“君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前出客》)在人民的痛苦生活前,他不惜牺牲自己。屋漏天寒,稚子不嗳,彻夜难眠之时,他还发出这样的慨叹:“君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其次,杜诗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诗人的喜怒哀乐是和祖国命运的盛衰紧密相连的。安史之乱危及国家前途时,面对破败的山河,他“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时他又“涕泪满耶裳”,在漫长的期待和奔走中他甚至“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苏联停浊酒杯。”
杜诗对百姓的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反映了社会的动荡不安,人与的颠涕流离,作者的诗情寄托其中,郁结深度而寄寓深广。
杜甫“顿挫”的风格主要体现在五、七言近体诗中,杜甫的叙事诗大多采用五、七言的古体诗,而抒情诗多用五、七言近体诗。他们近体诗讲究结构的回环照应,音节旋律的铿锵顿挫,对仗的工稳,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理解杜诗风格特点,应了解风格形成的原因,即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及诗歌特点。
杜甫35岁之前,主要是学习游历。那时社会富足安定,是其创作的准备期,同时在思想上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确立了“致君克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45-48岁,社会正处在安史之乱的动荡中,诗人曾陷敌阵,曾逃难于危急,也曾积极抗敌。国家命运危险、人民灾难深重,使他感到彻骨的国破家亡之痛。49岁开始,经历了长达十一年的西南漂泊生活,虽然他生活困窘,甚至常常挨饿,但他却定下了一千首诗,反映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襟。”然而时时关注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诗人最后竟死在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儒家思想“民为贵”“治国”“平天下”的意识,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的生活经历都是形成杜甫诗风格的主要因素。
杜甫以五、七言近体诗写生活及现实,反映民生疾苦和国家大事,发挥了近体诗的功能。杜诗特别讲究音律,对仗的和谐之稳,形成独特的音律美。创作中,他还特别注重诗歌结构上的回环照应,起承转折,令人体味其中的审美趣味。
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前人早有论述,我们以杜甫的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登高》为例详细讲解,加深认识。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潜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今诗的前四句绘景,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天高”“沙白”“猿啸”“鸟飞”都是三峡秋季的典型景物,境界雄浑高远;天高风急才闻落木“萧萧”,才见波涛“滚滚”。在萧索荒凉的景象中,饱含诗人无穷的情思,仿佛读到一个兀立高台的穷儒无尽的“悲秋”之情,只是这难以言尽的情绪不是直接点明的,而是渗透在画面之中。
五、六两句中上文自然过渡,抒写自身疾病缠身漂泊不定的苦难生活及触景生悲的内心感受。“万里”“百年”包容时空,尽写诗人孤独悲苦的心境,秋风萧瑟,暮年多病、登台远眺这层层递进的顿挫笔法,强烈地表达出蕴于诗人内心的沉郁悲抑的情感。而尾联“艰难者恨”田字,不仅包含着郁积难舒的爱国情怀和难以排遣的羁旅愁思,写出个人身世的飘零,处境的困窘,也反映了社会的动荡不安,人民的颠沛流离。这些都使他“繁霜鬓”,这一切都需酒来排遣,但又因生活困窘,年老多病不得不暂停饮酒,那么这郁积又从何抒解呢?
诗歌曲折顿挫的笔法,使作者的情感更深刻,凝重。
从艺术形式上看,《登高》前三联对仗工稳。诗句多用双声叠字,旋律优美,音节和谐。其中“艰难者恨”恰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读时一字一顿,四声之美令人赞叹,“繁霜鬓”“浊酒杯”平仄相对,平仄交错,节奏分明,在全诗曲折顿挫、抑扬有致中,表现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
“沉郁顿挫”是杜诗唯一的风格特点吗?
当然不是。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在论杜诗风格时说:“杜陵之诗,包括万有,空诸依傍,纵横博大,千变之中,却极沉郁顿挫,忠厚和平。”这个评价是历来所认可的。但这“沉郁顿挫”是其主要风格,并不是唯一风格。杜诗风格可以说是多样性的。既有沉郁顿挫的,也有淡泊闲静的,或清新自然的,或奔放率真的。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八行诗洋溢着诗人无限欢喜之情,它从思想感情到语言的气势节奏都是那样的激越直率。
杜甫诗歌的“顿挫”能否说仔细一些,以便我们理解。
好。诗歌在唐代近体诗发展状大。由于它极讲究字句的平仄,对仗,形式结构的照应,于声律抑扬顿挫中,尽量审美意趣。
绝句、律诗讲究用字平仄交错,古诗的平声与现代汉语的一声,二声大体相当,仄声与三声、四声大体相当。近体诗还必须押韵,偶数句必须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今诗都必须押平声韵,不换韵。近体诗中的律诗第二、三联要对偶。这种节奏、声韵,对仗的严格要求令诗歌产生音乐之美。
近体诗的创作上,作者很注重结构的安排,以杜甫的《蜀相》为例: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此诗前四句写事,后四句写人。首联以“何处寻”发问,表赞颂研究室情,寻觅之急;而二联以“自”“空”写环境的寂寥冷落,开成情绪的反差,急转直下。三联荡开笔势写武侯的千秋功业,又是一转,最后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非满襟”点题,作者的情感就在起承转合中起伏回旋,一波三折,这正是杜甫诗歌运笔顿挫的妙处。
杜甫诗歌风格的形成是受他的思想主张、主要经历、创作方式共同影响。不同时期的经历,社会状况的变化,创作方法的不断成熟决定了他作品风格的多样化。有些人把杜甫“沉郁顿挫”的主要风格当作他作品的唯一标准,就难以全面领略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看下面这首诗:
《清江》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来自去堂前燕,相亲相爱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惟药物,微躯此处更何求。
此诗显然就不属“沉郁”之列。诗歌格调清新明快。从内容上看,盛夏之时,临江小村依然平静清幽,鸥燕飞翔,“自来自去”“相亲相爱”是多么迷人,令人陶醉。老妻,稚子,“画棋间”“作钓钩”纯朴自然的举动,反映江村生活的闲适悠然,也反映诗人内心的平静,经历无尽动荡后的片刻安宁。从形式上看,二、三联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节奏轻快。此诗属清新明快自然一格。
从这个意义上说,读杜诗还须认真体味其不同的风格物点,不能一概而论。
展开全部
李白和杜甫的写诗风格:
要谈李白与杜甫,似乎不知天高地厚。但在教学中每每涉及两人,无论何种教材都把无不将两人的作品列为必读篇目。也就迫使我不得不进一步了解,以弥补过去自己对两人一鳞半爪的的认识。同时将所读所想记录下来,即是现在这些文字。
李白、杜甫的诗都有几大本,可谓如海之深广,真不知从何处起锚。思前想后从两人酬唱诗入手也可说是海中行船的一种方式。读杜甫的诗,有关李白的还真不少。光《唐诗三百首》中就有5、6首。《杜甫诗集》可以见到10来首,如:《赠李白》、《春日忆李白》《梦李白》、《天末怀李白》等等。但李白写给杜甫的,找遍了《李白集》也只见到三首即《戏赠杜甫》、《沙丘城下寄杜甫》、《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就此也可以想见两个伟人曾经的关系。两人不仅有诗歌的往来,而且共度过一段美好时光。李白与杜甫相会是在李白因触怒权贵放归山林时。他们相会于洛阳,之后便同高适一起游于梁宋。杜甫在诗中描写当时的情形是:“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兄弟。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两人可谓一见如故。李白当时已经是诗名远扬的大诗人了,而杜甫还默默无闻。性格孤傲的李白和杜甫应是很投缘的。后来两人各奔东西,但有诗互相寄赠。杜甫的诗中充满了对李白的崇敬,而且对李诗风格评价甚恰。如《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日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可惜我们没有在李白的诗中看到他对杜诗的评价。或许是因为当时杜甫的诗还没有什么名气。从《沙丘城下寄杜甫》我们只看到李白把视为杜甫可思之友: 我来竞何如,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成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李白在《戏赠杜甫》一诗对杜甫作诗苦吟还多有讥讽之意如:
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杜甫诗中也对李白诗才超群,但反受排斥,郁郁不得志而鸣不平。如《梦李白》中有诗句:“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然而这何尝又不是他自己以后的处境,甚至可以说后两句诗对他更适合。因为李白身前还因诗名闻达于长安,因贺知章、吴筠的荐举为唐玄宗重用,供俸翰林。而杜甫有身之年没有过李白的风光,他只做过左拾遗这样的品位低微的小官。杜甫一生的经历与李白极其相似。两人少时都敏而好学,饱读诗书。青壮年时都游历各地。可谓读了万卷书,行了万里路,积累了成才的知识和见识。两人都差不多四十多岁开始作官,同样又因不擅官场权术,不会圆滑处世被逐,再过漂泊生活。范文澜先生认为李白和杜甫在政治上都是幼稚的。李白的幼稚在于妄自尊大,自以为神仙下凡。杜甫的幼稚在于满脑子儒家经典,凡事依礼而行。两人都见不惯社会不公而以诗挞伐。李白在京城为官三年中,不仅傲慢无礼讥刺权贵写了一组《古风》诗,而且戏弄权倾一时的高力士,让他当众脱鞋加以羞辱。更有甚者他指责唐王朝是:“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古风》第十五首)。他胆大包天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唐明皇:“可怜飞燕倚新装”(《清平调》)影射皇帝宠幸杨玉环。杜甫在当左拾遗时,全不管自己的升降,据理力争为房琯辩解而触怒唐肃宗被疏……因而两人都没有在官场上平步青云,如水火之不容而见逐。在逆境当中,杜甫的生活更见窘迫,李白诗见不到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的苦难。李白的生活要宽裕的多,才有“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将进酒》)。而杜甫生活中常常是:“饥饿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悬百结。”(《投简咸华两县诸子》)。又有:“囊中恐羞涩,留得一钱看”(《空囊》)。在逃出安禄山乱军时杜甫到了最穷困的时候,有诗云:“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述怀〉)。这也是杜甫成为了比李白更多地描写人民疾苦,其诗被人尊称为“诗史”的原因。
杜甫在他的《天末怀李白》一诗中总结李白的成功说“文章憎命达”,意为命运太顺的人写不出好文章来。李白因为命途多桀,一生坎坷太多才成为大诗人。杜甫这一见识很高,其实他自己后来成为可与李白比肩的唯一的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李白与杜甫,他们身世相同,诗歌成就上的巨大成功也是出于同样的外因和内因——在政治上都不得志,性格上都不容于时。唐朝排名第三的大诗人白居易也是这样认为的,在他的《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一诗中说:
翰林江左日,员外剑南时。
不得高官职,仍逢苦乱离。
暮年埔客恨,浮世谪仙悲。
吟咏流千古,声名动四夷。
……
而在诗的风格上两个人却可谓大相径庭。前面引李白诗《戏赠杜甫》就见出两人写诗的风格不同。这里我选两首诗作为比较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牛宰羊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消万古愁。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廻。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李白的《将进酒》写黄河,杜甫的《登高》写长江,而且都有酒。不同的是李白豪饮,杜甫因穷困而断酒。两首诗既能看出两人性格的不同,又能见到诗歌风格的互异。李白诗一望而知为一气呵成,才华横溢,挥洒自如。时而七言,时而六言,时而十言,词随意走不讲定式,不拘法度。杜甫诗为呕心沥血之作,至工至美,法度严谨。两人最终成为中国诗歌史上并峙的两座最高峰。李白是“斗酒诗百篇”,才华横溢,挥洒自如,如江河之决堤。杜甫则是“新诗改罢自长吟,语不惊人死不休。”因而李白诗自然天成,气势不凡。杜甫诗至工至美。两人的诗在中国诗史上是并峙的两座最高峰。
当然这些人们已经说的很多,而我这里想说的到是另一个话题。唐代,尤其是盛唐,是我国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代,然而却是两个处于逆境中的人成了最伟大的诗人。这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一种共性:大凡文学成功之士官场上总是失意,先秦时如屈原,比李杜晚宋代的苏轼,清代的如曹雪芹、蒲松龄……这实在值得后人好好探究,特别值得今天的人们深思。如果不处逆境,李白写不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如果不处逆境杜甫写不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如果不处逆境两人官场得志,恐怕就会养尊处优、脑满肠肥。写出来的大概只会是王维似的闲适诗而已。也正因为他们不趋炎附势,不畏权贵,贫贱之中亦能慷慨高歌,才使他们思想上保持了独立性,文学上保持了个性化。据说安史之乱时李白曾在李璘叛军中供职,因此有人认为他晚节不保。实际应该说是别人利用李白的名声想乱中夺天下,李白是误入歧途,但这仍不能抹杀李白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独立性。只能说是李白一生政治见解的幼稚。杜甫在安史之乱中也身陷叛军之中,但他头脑中的忠君思想使他冒死投奔唐肃宗。因此有人认为杜甫比李白人格更高尚,诗亦在其上。这种评价恐怕更具伦理性,而少文学性。韩愈说得好:“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和杜甫留给后人的启示很多,最重要的恐怕还不是他们写下的许多千古绝唱,而是他们身处逆境,仍能达观高歌的精神。今天做文学实属不易,做纯文学就更不易。商业化的侵蚀几乎无处不在,许多文学艺术领域的竞赛变成后台金钱实力的角逐。然而可喜的是许多人仍在为真正的文学奋斗不息,每年的“茅盾文学奖”都有好的作品问世。我相信在我们这个出过屈原、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龚自珍的国度,文学事业将更加灿烂辉煌。
浅谈李白、杜甫、白居易的风格和生世
作者:按·时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969 更新时间:2004-12-1
众所周知,李白,杜甫,白居易是盛唐和中唐时期最为著名的三位诗人。研究这三人的创作风格和身世遭遇有助于我们了解盛唐,中唐时期诗歌创作的基本面貌。
李白的创作风格和身世遭遇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在李白的诗歌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其实浩瀚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可以说:“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1 。”
《望天门山》是李白七绝佳作中的一首。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在大自然怀抱和日常生活中获得的审美感悟及片刻情思,属兴到神会,一挥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那刹那的感觉,无穷的韵味,所表现出的是自然的美和普遍的人性,人情,平易真切,极富生活情趣,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
当然,仅仅凭借一首《望天门山》是不足以说明李白的七绝之妙的。李白的七绝,以山水诗歌和送别诗为多。在这些诗歌中,有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以其天真纯朴的童心,与山水冥合。无论写景言情,都有种一气流贯的俊秀和爽朗,如《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山中问答》等2 。
李白不仅七绝的成就卓越,而且乐府和歌行体的作品也有不俗的成绩。如乐府诗《蜀道难》,《行路难》等运用大胆的夸张和巧妙的比喻突出主观感受,以纵横恣肆的文笔形成了磅礴的气势。李白将自己的浪漫气质带入乐府,使古题乐府诗歌获得新的生命,把乐府诗歌创作推向无与伦比的高峰。而李白的歌行创作成就比乐府高3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等作品,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随心所欲而变化莫测,摇曳多姿的境界。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气来,情来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
综观李白诗歌的作品,我们不难看出:李白是个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在中国诗歌史上,他的作品艺术个性也是独一无二的。
同时,我们对他的创作风格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他的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的抒情方式最具鲜明的特点是,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与喷发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他的诗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诗歌中的意象多为:大鹏,巨鱼,长鲸,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壮美雄奇之物。这为其提供了更多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制造了更多的浪漫。李白诗歌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4 。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修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与世俗的高洁人格。
为什么李白的创作风格是如此的浪漫飘逸又奔放奇逸?这就使我们要看看李白的身世遭遇5 :李白出身于一个富有的,有文化教养的家庭。使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他的少年时代生长于蜀中。蜀中是道教气氛浓郁的地方,环境对他的神仙道教信仰影响甚大。道教影响,几乎伴随他的一生。大约18岁左右,他学习纵横术。我认为,就是因为他青少年时代受到这些东西的影响,使他具有了狂傲飘逸洒脱的气质。开元十二年(724),李白开始游历生活,并多次希求荐用,屡遭失败。使他对朝廷充满不满与失望的情绪,但又关心国家大事,希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并无减退。直到李光弼出征东南,他半道病还,病逝为止。
我认为,正是李白受到良好的教育,又具有唐代诗人一般的“济苍生”,“安社禝”的儒家用世思想,同时,道教思想贯穿他一生。因此,他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设计与失败之间不停地来回,使他常陷于悲愤,不平,失望之中,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同时,又具有浪漫情怀和独立不拘的性格特点。
杜甫的创作风格和身世遭遇
“诗史”杜甫是衔接盛唐和中唐的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创作风格也是别具一格的,当然,这和他的身世遭遇也是分不开的。
《秋兴八首》是杜律诗登峰造极之作,课本只收录了其中之一,我觉得这不足以表现诗人对于组诗驾驭的高超能力。《秋兴八首》6 中的第一首,由从菊两开引发了对辛酸岁月的感慨,引发对于故土的思念。正沉浸于回忆中,第二首又从现实开始,进入感慨与回忆,又被山城悲声惊醒,回到现实中来。时光流逝,已经月上中天,于是又有第三首。后面几首则一次又一次地反复回忆往昔,感慨万千,叹息身世。7 要用一首诗歌来表现如此复杂又低怀不已的感情不容易,而组诗就能做到这一点,这也是我认为应该评述组诗的原因。
杜律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丈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炼字上也十分的成功,他说过:“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对他追求炼字的真实写照。他的炼字还有一个特点是俗字口语使诗读来更加亲切8 。
杜甫的叙事诗写得也很好,如“三吏”,“三别”等,具有史的价值。他的叙事诗不仅在于它提供了史的价值,而且提供了比事件本身更为广阔的,更为具体生动的生活画面。因此,世人称其?quot;诗史“。
杜诗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带有悲慨的感情基调。他的诗歌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还是写自己的穷困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他的诗,蕴涵着一种厚积薄发的力量,使诗歌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其次,杜诗风格是多样性的,这与他不同时期不同经历有关。
以上几个方面是杜甫诗歌的创作风格,形成这种创作风格不能说这与他的身世无关,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杜甫的身世遭遇9:
杜甫生长在一个奉儒守素的家庭之中。他的青年时代是一段南北漫游,裘马轻狂的回忆。33岁遇到李白结下一段千古传诵的友谊。同许多唐代诗人一样,他怀着巨大抱负的心思,一心要为国家尽力。但到了公元746年,他参加一次李林甫设好骗局的考试,落第之后不久,又回长安,数度希求汲引,但都落空。十载长安,历尽辛酸。同时,他看到了民生疾苦,时刻关心国家安危。安史之乱后,他几经周折,当官,被贬。最后开始了他晚年飘泊西南的生活,并最终病死于穷困潦倒之中,十分凄凉。
我觉得,使杜甫形成其独特的创作风格显然是同他的身世遭遇息息相关的。杜诗的不同风格,与其不同时期不同境遇,或同一时期不同心境似有关系。当他生活坎坷,颠沛流离之时,他的家国之思身世之感便自然涌出,悲歌慷慨,诗歌往往表现为沉郁顿挫。当他的生活稍为安定时,他就写一些萧散自然的诗。成都草堂的一段时间,就有不少这类作品。
要谈李白与杜甫,似乎不知天高地厚。但在教学中每每涉及两人,无论何种教材都把无不将两人的作品列为必读篇目。也就迫使我不得不进一步了解,以弥补过去自己对两人一鳞半爪的的认识。同时将所读所想记录下来,即是现在这些文字。
李白、杜甫的诗都有几大本,可谓如海之深广,真不知从何处起锚。思前想后从两人酬唱诗入手也可说是海中行船的一种方式。读杜甫的诗,有关李白的还真不少。光《唐诗三百首》中就有5、6首。《杜甫诗集》可以见到10来首,如:《赠李白》、《春日忆李白》《梦李白》、《天末怀李白》等等。但李白写给杜甫的,找遍了《李白集》也只见到三首即《戏赠杜甫》、《沙丘城下寄杜甫》、《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就此也可以想见两个伟人曾经的关系。两人不仅有诗歌的往来,而且共度过一段美好时光。李白与杜甫相会是在李白因触怒权贵放归山林时。他们相会于洛阳,之后便同高适一起游于梁宋。杜甫在诗中描写当时的情形是:“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兄弟。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两人可谓一见如故。李白当时已经是诗名远扬的大诗人了,而杜甫还默默无闻。性格孤傲的李白和杜甫应是很投缘的。后来两人各奔东西,但有诗互相寄赠。杜甫的诗中充满了对李白的崇敬,而且对李诗风格评价甚恰。如《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日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可惜我们没有在李白的诗中看到他对杜诗的评价。或许是因为当时杜甫的诗还没有什么名气。从《沙丘城下寄杜甫》我们只看到李白把视为杜甫可思之友: 我来竞何如,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成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李白在《戏赠杜甫》一诗对杜甫作诗苦吟还多有讥讽之意如:
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杜甫诗中也对李白诗才超群,但反受排斥,郁郁不得志而鸣不平。如《梦李白》中有诗句:“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然而这何尝又不是他自己以后的处境,甚至可以说后两句诗对他更适合。因为李白身前还因诗名闻达于长安,因贺知章、吴筠的荐举为唐玄宗重用,供俸翰林。而杜甫有身之年没有过李白的风光,他只做过左拾遗这样的品位低微的小官。杜甫一生的经历与李白极其相似。两人少时都敏而好学,饱读诗书。青壮年时都游历各地。可谓读了万卷书,行了万里路,积累了成才的知识和见识。两人都差不多四十多岁开始作官,同样又因不擅官场权术,不会圆滑处世被逐,再过漂泊生活。范文澜先生认为李白和杜甫在政治上都是幼稚的。李白的幼稚在于妄自尊大,自以为神仙下凡。杜甫的幼稚在于满脑子儒家经典,凡事依礼而行。两人都见不惯社会不公而以诗挞伐。李白在京城为官三年中,不仅傲慢无礼讥刺权贵写了一组《古风》诗,而且戏弄权倾一时的高力士,让他当众脱鞋加以羞辱。更有甚者他指责唐王朝是:“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古风》第十五首)。他胆大包天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唐明皇:“可怜飞燕倚新装”(《清平调》)影射皇帝宠幸杨玉环。杜甫在当左拾遗时,全不管自己的升降,据理力争为房琯辩解而触怒唐肃宗被疏……因而两人都没有在官场上平步青云,如水火之不容而见逐。在逆境当中,杜甫的生活更见窘迫,李白诗见不到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的苦难。李白的生活要宽裕的多,才有“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将进酒》)。而杜甫生活中常常是:“饥饿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悬百结。”(《投简咸华两县诸子》)。又有:“囊中恐羞涩,留得一钱看”(《空囊》)。在逃出安禄山乱军时杜甫到了最穷困的时候,有诗云:“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述怀〉)。这也是杜甫成为了比李白更多地描写人民疾苦,其诗被人尊称为“诗史”的原因。
杜甫在他的《天末怀李白》一诗中总结李白的成功说“文章憎命达”,意为命运太顺的人写不出好文章来。李白因为命途多桀,一生坎坷太多才成为大诗人。杜甫这一见识很高,其实他自己后来成为可与李白比肩的唯一的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李白与杜甫,他们身世相同,诗歌成就上的巨大成功也是出于同样的外因和内因——在政治上都不得志,性格上都不容于时。唐朝排名第三的大诗人白居易也是这样认为的,在他的《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一诗中说:
翰林江左日,员外剑南时。
不得高官职,仍逢苦乱离。
暮年埔客恨,浮世谪仙悲。
吟咏流千古,声名动四夷。
……
而在诗的风格上两个人却可谓大相径庭。前面引李白诗《戏赠杜甫》就见出两人写诗的风格不同。这里我选两首诗作为比较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牛宰羊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消万古愁。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廻。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李白的《将进酒》写黄河,杜甫的《登高》写长江,而且都有酒。不同的是李白豪饮,杜甫因穷困而断酒。两首诗既能看出两人性格的不同,又能见到诗歌风格的互异。李白诗一望而知为一气呵成,才华横溢,挥洒自如。时而七言,时而六言,时而十言,词随意走不讲定式,不拘法度。杜甫诗为呕心沥血之作,至工至美,法度严谨。两人最终成为中国诗歌史上并峙的两座最高峰。李白是“斗酒诗百篇”,才华横溢,挥洒自如,如江河之决堤。杜甫则是“新诗改罢自长吟,语不惊人死不休。”因而李白诗自然天成,气势不凡。杜甫诗至工至美。两人的诗在中国诗史上是并峙的两座最高峰。
当然这些人们已经说的很多,而我这里想说的到是另一个话题。唐代,尤其是盛唐,是我国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代,然而却是两个处于逆境中的人成了最伟大的诗人。这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一种共性:大凡文学成功之士官场上总是失意,先秦时如屈原,比李杜晚宋代的苏轼,清代的如曹雪芹、蒲松龄……这实在值得后人好好探究,特别值得今天的人们深思。如果不处逆境,李白写不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如果不处逆境杜甫写不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如果不处逆境两人官场得志,恐怕就会养尊处优、脑满肠肥。写出来的大概只会是王维似的闲适诗而已。也正因为他们不趋炎附势,不畏权贵,贫贱之中亦能慷慨高歌,才使他们思想上保持了独立性,文学上保持了个性化。据说安史之乱时李白曾在李璘叛军中供职,因此有人认为他晚节不保。实际应该说是别人利用李白的名声想乱中夺天下,李白是误入歧途,但这仍不能抹杀李白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独立性。只能说是李白一生政治见解的幼稚。杜甫在安史之乱中也身陷叛军之中,但他头脑中的忠君思想使他冒死投奔唐肃宗。因此有人认为杜甫比李白人格更高尚,诗亦在其上。这种评价恐怕更具伦理性,而少文学性。韩愈说得好:“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和杜甫留给后人的启示很多,最重要的恐怕还不是他们写下的许多千古绝唱,而是他们身处逆境,仍能达观高歌的精神。今天做文学实属不易,做纯文学就更不易。商业化的侵蚀几乎无处不在,许多文学艺术领域的竞赛变成后台金钱实力的角逐。然而可喜的是许多人仍在为真正的文学奋斗不息,每年的“茅盾文学奖”都有好的作品问世。我相信在我们这个出过屈原、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龚自珍的国度,文学事业将更加灿烂辉煌。
浅谈李白、杜甫、白居易的风格和生世
作者:按·时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969 更新时间:2004-12-1
众所周知,李白,杜甫,白居易是盛唐和中唐时期最为著名的三位诗人。研究这三人的创作风格和身世遭遇有助于我们了解盛唐,中唐时期诗歌创作的基本面貌。
李白的创作风格和身世遭遇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在李白的诗歌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其实浩瀚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可以说:“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1 。”
《望天门山》是李白七绝佳作中的一首。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在大自然怀抱和日常生活中获得的审美感悟及片刻情思,属兴到神会,一挥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那刹那的感觉,无穷的韵味,所表现出的是自然的美和普遍的人性,人情,平易真切,极富生活情趣,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
当然,仅仅凭借一首《望天门山》是不足以说明李白的七绝之妙的。李白的七绝,以山水诗歌和送别诗为多。在这些诗歌中,有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以其天真纯朴的童心,与山水冥合。无论写景言情,都有种一气流贯的俊秀和爽朗,如《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山中问答》等2 。
李白不仅七绝的成就卓越,而且乐府和歌行体的作品也有不俗的成绩。如乐府诗《蜀道难》,《行路难》等运用大胆的夸张和巧妙的比喻突出主观感受,以纵横恣肆的文笔形成了磅礴的气势。李白将自己的浪漫气质带入乐府,使古题乐府诗歌获得新的生命,把乐府诗歌创作推向无与伦比的高峰。而李白的歌行创作成就比乐府高3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等作品,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随心所欲而变化莫测,摇曳多姿的境界。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气来,情来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
综观李白诗歌的作品,我们不难看出:李白是个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在中国诗歌史上,他的作品艺术个性也是独一无二的。
同时,我们对他的创作风格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他的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的抒情方式最具鲜明的特点是,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与喷发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他的诗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诗歌中的意象多为:大鹏,巨鱼,长鲸,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壮美雄奇之物。这为其提供了更多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制造了更多的浪漫。李白诗歌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4 。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修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与世俗的高洁人格。
为什么李白的创作风格是如此的浪漫飘逸又奔放奇逸?这就使我们要看看李白的身世遭遇5 :李白出身于一个富有的,有文化教养的家庭。使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他的少年时代生长于蜀中。蜀中是道教气氛浓郁的地方,环境对他的神仙道教信仰影响甚大。道教影响,几乎伴随他的一生。大约18岁左右,他学习纵横术。我认为,就是因为他青少年时代受到这些东西的影响,使他具有了狂傲飘逸洒脱的气质。开元十二年(724),李白开始游历生活,并多次希求荐用,屡遭失败。使他对朝廷充满不满与失望的情绪,但又关心国家大事,希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并无减退。直到李光弼出征东南,他半道病还,病逝为止。
我认为,正是李白受到良好的教育,又具有唐代诗人一般的“济苍生”,“安社禝”的儒家用世思想,同时,道教思想贯穿他一生。因此,他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设计与失败之间不停地来回,使他常陷于悲愤,不平,失望之中,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同时,又具有浪漫情怀和独立不拘的性格特点。
杜甫的创作风格和身世遭遇
“诗史”杜甫是衔接盛唐和中唐的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创作风格也是别具一格的,当然,这和他的身世遭遇也是分不开的。
《秋兴八首》是杜律诗登峰造极之作,课本只收录了其中之一,我觉得这不足以表现诗人对于组诗驾驭的高超能力。《秋兴八首》6 中的第一首,由从菊两开引发了对辛酸岁月的感慨,引发对于故土的思念。正沉浸于回忆中,第二首又从现实开始,进入感慨与回忆,又被山城悲声惊醒,回到现实中来。时光流逝,已经月上中天,于是又有第三首。后面几首则一次又一次地反复回忆往昔,感慨万千,叹息身世。7 要用一首诗歌来表现如此复杂又低怀不已的感情不容易,而组诗就能做到这一点,这也是我认为应该评述组诗的原因。
杜律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丈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炼字上也十分的成功,他说过:“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对他追求炼字的真实写照。他的炼字还有一个特点是俗字口语使诗读来更加亲切8 。
杜甫的叙事诗写得也很好,如“三吏”,“三别”等,具有史的价值。他的叙事诗不仅在于它提供了史的价值,而且提供了比事件本身更为广阔的,更为具体生动的生活画面。因此,世人称其?quot;诗史“。
杜诗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带有悲慨的感情基调。他的诗歌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还是写自己的穷困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他的诗,蕴涵着一种厚积薄发的力量,使诗歌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其次,杜诗风格是多样性的,这与他不同时期不同经历有关。
以上几个方面是杜甫诗歌的创作风格,形成这种创作风格不能说这与他的身世无关,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杜甫的身世遭遇9:
杜甫生长在一个奉儒守素的家庭之中。他的青年时代是一段南北漫游,裘马轻狂的回忆。33岁遇到李白结下一段千古传诵的友谊。同许多唐代诗人一样,他怀着巨大抱负的心思,一心要为国家尽力。但到了公元746年,他参加一次李林甫设好骗局的考试,落第之后不久,又回长安,数度希求汲引,但都落空。十载长安,历尽辛酸。同时,他看到了民生疾苦,时刻关心国家安危。安史之乱后,他几经周折,当官,被贬。最后开始了他晚年飘泊西南的生活,并最终病死于穷困潦倒之中,十分凄凉。
我觉得,使杜甫形成其独特的创作风格显然是同他的身世遭遇息息相关的。杜诗的不同风格,与其不同时期不同境遇,或同一时期不同心境似有关系。当他生活坎坷,颠沛流离之时,他的家国之思身世之感便自然涌出,悲歌慷慨,诗歌往往表现为沉郁顿挫。当他的生活稍为安定时,他就写一些萧散自然的诗。成都草堂的一段时间,就有不少这类作品。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写作业哈?呵呵!
不要原文照抄,会被作者告官的。
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李白与杜甫
作者:中华诗词网 (http://www.zhsc.net)
这是一个老题目。1962年郭沫若同志在纪念杜甫诞生一千二百五十周年
会上的开幕词就是这个题目。在开幕词里,他说:“李白和杜甫是象兄弟一样的
好朋友。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就跟天上的双子星座一样,永远并列着发出
不灭的光辉。”这是对李白和杜甫在我国诗歌史上的地位的确切评价。可惜不知
由于何种原因,十年后他在《李白与杜甫》一书里,观点全变了,再不认为李白
与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而是抑杜以扬李,把杜甫说得几乎一无是处。
郭老对李、杜的不公允评价,当时即为学术界所私下非议。近年来,已有不少文
章对《李白与杜甫》一书提出了批评。
对于李白与杜甫,任何扬此抑彼都是不适当的。他们各自对我国诗歌的发展
做出了独特的、无法代替的贡献。历史上对他们的评价虽或时有抑扬,但总的倾
向一直是承认他们双子星座的地位。我们不妨对此作一番粗略的回顾。
抑扬李杜的历史回顾
扬杜抑李,始自中唐诗人元稹。他说杜诗“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
独专”。他认为李白的有些地方虽略能与杜甫相比,但在律诗上,却比杜甫差得
远。他的这种扬杜抑李的观点在当时并不带普遍性。他的好友、著名诗人白居易
虽也认为杜有超过李的地方,但基本上还是两人并列,说两人“吟咏留千古,声
名动四夷”。与元稹看法完全不同的是韩愈。他写过一首《调张籍》诗,对贬抑
李、杜的人说了一些份量很重的话:“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
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显然,他对李、杜是同样十分尊崇的。
1959年在新疆婼羌县米兰古城出土了坎曼尔的三首诗,其中一首提到:“李、
杜诗坛吾欣赏,讫今皆通习为之。”坎曼尔是唐宪宗元和年间安西人,与元、白、
韩、柳同时,这就说明,中唐以后,李、杜在诗坛上有同样广泛的影响,时论并
无扬此抑彼的倾向。
到了宋代,欧阳修更喜爱李白,而王安石更喜爱杜甫;苏轼虽更为推尊杜甫,
但其实他创作的艺术特色却更接近李白。而且他虽崇杜却并不抑李,他说:“李
太白、杜子美以英伟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崇杜而不抑李,可
以看作有宋一代对李、杜的基本评价。杜诗在宋代有着甚高的地位,江西诗派就
以杜为宗师,但李也备受推崇。虽也有崇杜抑李的人(如苏辙、黄彻等),但并
未形成普遍倾向。诗论家严羽说:“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
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这是说得很公允的。
明代对李、杜的评价,大致与宋代相似。杜甫的地位甚高,但李白的声望也
未曾因此稍衰。茶陵派的李东阳,宗主杜甫,但对李也甚为景仰。提倡诗必盛唐
的前后七子,诗学杜甫,而对李白同样赞赏备至,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对此都
有所论述。力求摆迅垂攀�康淖T拭鳌⑻埔��瞥缋畎祝晃恼髅魅闯绨荻鸥Α?
有叛逆思想的李贽推崇李白,而主张独抒性灵的袁中郎,则李、杜并称。
清代的情形亦复如此。赵翼说了一句带有总结性质的话:“北宋诸公皆奉杜
为正宗,而杜之名遂独有千古。然杜虽独有千古,而李之名终不因此稍减。”这
说明,李、杜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各自做出的独特贡献,是无法抹杀的,采取简
单的扬此抑彼的态度,都无法改变他们在诗歌史上双子星座的地位。
不同的创作道路
李、杜齐名,但他们诗歌创作的道路却很不相同。
李白比杜甫长十一岁。但这是很重要的十一年。李白的主要创作活动在安史
之乱以前;杜甫的主要创作活动在安史之乱爆发、也即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
点以后。加上他们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个性特点,他们诗歌反映的生活内容是有区
别的。李白诗歌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在祸乱酿成之前暴露和抨击了当时的黑暗政治;
而杜甫诗歌的一个重要内容,则在于祸乱既起之后,反映了国家忧患和人民疾苦。
李白的整个青年时期,正是唐王朝的全盛期,就是历史上所称道的开元盛世。
处于经济和文化繁荣的盛唐社会,给了他昂扬的精神面貌,和建立非凡功业的理
想。他用理想主义的眼光去看生活,似乎不世功业,唾手可得。但当他去敲仕途
的大门的时候,呈现在他面前的,不仅是盛唐社会的繁荣,而且有它的腐败与黑
暗。唐代社会正从它的高峰上衰落下来。就在这样一个时候,李白要去实现他那
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他开始时是希求援引,以一登仕途,
但未能如愿;后是应诏进京,供奉翰林,而不久即被排挤出京。前后两次进京,
对于朝政的腐败与黑暗,他都看到了。在诗中强烈地反映了他的愤愤不平。《古
风第十五首》中,他抨击当时远贤臣、亲小人的政治状况是:“珠玉买歌笑,糟
糠养贤才。”《古风第二十四》、《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对此都表示了
愤怒揭露玄宗宠幸宦官和善斗鸡者,“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
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君不能
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他还一再抨击当时那种权奸得意、贤才落
魄、是非颠倒的不合理现实:“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意鸣春风。”“鸡聚族
以争食,凤孤飞而无邻;蝘蜓嘲龙,鱼目混珍;嫫母衣锦,西施负薪。”对权奸
他甚至指着鼻子骂:“董龙更是何鸡狗!” 李白揭露安史乱前唐王朝政治的腐
败与黑暗,其深刻性除杜甫外,并世无第三人。
杜甫的青少年时期虽也受到盛唐文化的熏陶,有着建功立业的非凡抱负,但
是他的长安十年,正是安史之乱的前夕。与其说他曾经看到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
不如说他更多地认识到衰败到来的危机四伏。而且,接着,他便被卷入战火之中,
面对满目疮痍,而流徒奔波。由于生活的困顿与乱离的经历,他看到了人民的苦
难,并且对他们表示了深深的同情。杜甫也写了不少暴露黑暗政治的诗,但他写
国家灾难和人民疾苦的诗,占有着更大的比重。他写战乱带来的大破坏,是:
“万国尽征戍,烟火被岗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他写人民在战乱中的
苦难,是:“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乱世诛求急,黎民糠籺窄。饱食复
何心,荒哉膏粱客。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白”;“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
何处村”;“石间采蕨女,鬻市输官曹。丈夫死百役,暮返空村号。闻见事略同,
刻剥及锥刀。”他写了有名的《三吏》、《三别》,对战乱中人民的悲惨生活,
作了形象生动、具体真实的极其深刻的刻画。在描写人民苦难的同时,他还真诚
地在诗中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切同情。他希望有人能够叩君门以减征赋,能够息兵
以休养生息。例如,乾元二年,杜甫从秦州去同谷途中,路过凤凰台,写下了
《凤凰台》诗,幻想着以自己的心血去哺养受饥的雏凤,让它长大后自天衔瑞图,
降祥瑞于国家,“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当时,杜甫正在饥寒途中,没有
能力去解救人民疾苦,一片心愿,只有借助幻想的形式表现出来。
从李白与杜甫诗歌题材的比较中,可以看到明显的差别。李白写任侠、求仙
学道,写祖国的壮丽山河,抒发个人失意的不平,而他反映当时现实最深刻的、
是那些暴露与抨击黑暗政治的诗篇。杜甫也写祖国的壮丽河山,也抒发个人的失
意的不平,也暴露与抨击黑暗政治,而他反映当时现实最为动人的,则是那些描
写贫富悬殊、战乱灾难、生民疾苦的诗篇。那些诗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
可以称得上是前无古人。他之被称为“诗史”,不为无因。
不同的创作方法
李、杜的诗,不仅在题材上有很大不同,而且他们所运用的创作方法,也是
很不相同的。明代的袁宏道指出,李白善用虚,杜甫善用实。写虚与写实,正是
李、杜诗歌创作方法上的主要区别。
“虚”,是指侧重于精神世界的描写。在反映客观现实的时候,李白常常带
着强烈的主观色彩,以感情的逻辑去取代生活的逻辑。他写愁,是:“朝心不开,
暮发尽白”,“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两鬂入秋浦,一
朝飒已衰。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在这里
生活本身如何并不重要,感情爆发的需要才是重要的。抒发感情的需要,使生活
的逻辑让位于感情的逻辑。这样的例子还不少,如“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上句写思念长安,思念是一种精神活动,当然不
可能挂在树上;下句写思家,归心不是物体,当然也不可能吹堕。但是这样写,
思念的急切却得到了更为深刻的表现。
李白的一些诗,常常把现实诗化为幻境。例如,玄宗后期大权旁落,李白看
到了这种现象的危害,他写了《远别离》。在诗里,最高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争
夺,幻化为自然界的愁惨景色:“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而可
能出现的篡权悲剧,在诗里则升华为一个传说中的悲惨故事的幻境:尧被舜囚禁
起来;舜又被禹所逼迫,出走于苍梧之野。政治危局被诗化为幻境,而幻境又漫
上绵绵哀愁,变得更为哀郁。李白的有些诗甚至离开现实,以理想直接写幻境。
他有近八分之一的诗,写求仙学道。诗中所写的幻境,既非生活所实有,也无托
喻现实的意义,而是他渴望成仙的理想的外化,他把那理想幻化为一个个并不存
在的幻境。在那些幻境里,他和仙人往来,和青童、玉女相处。那些自己构造的
幻境被当成了生活的实有去描写。
李白还有一些诗,是直接发议论。他的抨击现实黑暗的诗大多如此。这些诗
不是对客观现实的细微描写,而是强烈的感情通过发议论表现出来。所有这些,
都是以表现精神为主、更带主观色彩的写虚的方法。当然,李白也有一些诗是写
实的。不过,写实的方法在李诗中不占主要地位。
与李白不同,杜甫主要用的是写实的方法。
杜甫严格的写实方法的一个特点,就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反映出生活的本
质。例如,《兵车行》写咸阳桥头哭夫别子送行的场面,形象生动地反映出天宝
后期拓边战争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灾难和人民群众对拓边战争的态度与心情。《三
吏》《三别》十分真实地写出了当时战地人民的生活苦况。其中的《无家别》,
写一个从战场上战败归来的士兵,见到故乡已面目全非,田园荒芜,亲人尽丧,
孑然一身而犹须就役,欲别无家,不禁悲从中来。这首诗真实而深刻地反映出当
时千万士兵的命运与千万村庄的普遍情景。
杜甫严格写实方法的又一点,是对客观世界观察的细微,描写的准确、传神。
杜甫观察现实的细微,往往使人叹为观止。例如,他在《羌村》诗中写归家的第
一个感觉,是:“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千里归来,有谁会去注意门外的
鸟雀叫呢?但这正是描写的细微传神处。战火蔓延中一个暂时平静的角落的安宁
气氛,家的温暖、亲切的感觉,家人幸免于难而终于得以相见的惊喜心情,就都
在这鸟雀的噪叫声中表现出来了。这正是杜甫许多名篇的共同特点,如《春夜喜
雨》写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蒙蒙雨雾,无声无息地飘落,用一
个“潜”字,一个“细”字,真是把春雨的神韵全传达出来了。
杜甫写实方法的又一点,是常常用描写与叙述。他的许多诗带有叙事的性质。
与李白的直接抒情不同,他是在叙述与描写中抒情的。
当然,杜甫也有时用写虚的方法,如《凤凰台》、《朱凤行》、《客从》等,
但主要的是写实。
李白的善于写虚与杜甫的善于写实,都各自达到了极高的成就。
不同的艺术风格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在艺术风格上也是很不相同的。
李白的诗歌有一种清雄奔放的美。他的诗表达的感情往往是壮大明朗的,表
达感情的方式,则是爆发式的。他不是在那里娓娓动人地叙述或缠绵悱恻地抒情,
而是火山爆发、大河奔泻一般,把感情倒出来。他常常是一气直下,大有欲止不
能之势。他的诗,想象十分壮丽,而且常常瞬息万变,驰骋于天上地下,古往今
来,来去无踪。前人说他“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指
的正是这一点。李白的诗,境界往往十分开阔。你看他写黄河:“黄河之水天上
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写五老峰:“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境
界何等壮美!
壮大明朗的感情基调,爆发式的感情表达方式,和壮美的诗境,构成了李诗
清雄奔放的风格特色。
杜诗的风格特色是沉郁顿挫。沉郁顿挫首先表现为深沉忧思的感情基调。在
这深沉忧思里,蕴含着一份优念国家命运、人民疾苦的深厚感情,所以显得阔大
深远。杜甫表达感情的方法是波浪起伏、反复咏叹、百转千回。往往感情要爆发
了,却又折回去,在心中回流,象有一座感情的闸门阻拦住,让感情在受阻之后
再缓慢流出,因此那感情的抒发,也就显得更加深沉。他有一首《登岳阳楼》,
开首是:“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登楼所见
的一派壮阔景色。接着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可以看出,面对洞庭
湖的壮阔景色,他骤然百感交集:对于身世苍凉、老病飘泊的伤怀;对于离散亲
朋的眷念;对于国家灾难与人民疾苦的忧虑,全都涌上心头。看来这百感交集的
强烈感情就要爆发出来了,但是没有千言万语,只说出了一句:“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强烈的感情没有一一毕陈,闸门只微微启开,汹涌的感情的海只
涌流出一股潮水。但这已经够了,虽然只这一句,却已经把心中没有吐露出来的
感情份量全都包含进去了。在感情抒发上给人以回流起伏之感。波浪起伏、百转
千回、反复咏叹,在《秋兴八首》等诗中表现得更为典型。
深沉的忧思、波浪起伏的感情表达方式,最后都通过语言、形象描写和节奏
韵律,表现为诗的意境的悲壮美,构成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李白与杜甫的不同点还多,例如,政治理想与生活理想的不同,文艺思想、
表现技巧、诗歌体式的不同等等。这些,很难在一篇短文里全面介绍,而且,即
使已谈及的上面这些,对于两位伟大诗人来说,也只是点滴而已。
这里名都有 如果你是真心想知道 我想你回好好看的
不要原文照抄,会被作者告官的。
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李白与杜甫
作者:中华诗词网 (http://www.zhsc.net)
这是一个老题目。1962年郭沫若同志在纪念杜甫诞生一千二百五十周年
会上的开幕词就是这个题目。在开幕词里,他说:“李白和杜甫是象兄弟一样的
好朋友。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就跟天上的双子星座一样,永远并列着发出
不灭的光辉。”这是对李白和杜甫在我国诗歌史上的地位的确切评价。可惜不知
由于何种原因,十年后他在《李白与杜甫》一书里,观点全变了,再不认为李白
与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而是抑杜以扬李,把杜甫说得几乎一无是处。
郭老对李、杜的不公允评价,当时即为学术界所私下非议。近年来,已有不少文
章对《李白与杜甫》一书提出了批评。
对于李白与杜甫,任何扬此抑彼都是不适当的。他们各自对我国诗歌的发展
做出了独特的、无法代替的贡献。历史上对他们的评价虽或时有抑扬,但总的倾
向一直是承认他们双子星座的地位。我们不妨对此作一番粗略的回顾。
抑扬李杜的历史回顾
扬杜抑李,始自中唐诗人元稹。他说杜诗“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
独专”。他认为李白的有些地方虽略能与杜甫相比,但在律诗上,却比杜甫差得
远。他的这种扬杜抑李的观点在当时并不带普遍性。他的好友、著名诗人白居易
虽也认为杜有超过李的地方,但基本上还是两人并列,说两人“吟咏留千古,声
名动四夷”。与元稹看法完全不同的是韩愈。他写过一首《调张籍》诗,对贬抑
李、杜的人说了一些份量很重的话:“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
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显然,他对李、杜是同样十分尊崇的。
1959年在新疆婼羌县米兰古城出土了坎曼尔的三首诗,其中一首提到:“李、
杜诗坛吾欣赏,讫今皆通习为之。”坎曼尔是唐宪宗元和年间安西人,与元、白、
韩、柳同时,这就说明,中唐以后,李、杜在诗坛上有同样广泛的影响,时论并
无扬此抑彼的倾向。
到了宋代,欧阳修更喜爱李白,而王安石更喜爱杜甫;苏轼虽更为推尊杜甫,
但其实他创作的艺术特色却更接近李白。而且他虽崇杜却并不抑李,他说:“李
太白、杜子美以英伟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崇杜而不抑李,可
以看作有宋一代对李、杜的基本评价。杜诗在宋代有着甚高的地位,江西诗派就
以杜为宗师,但李也备受推崇。虽也有崇杜抑李的人(如苏辙、黄彻等),但并
未形成普遍倾向。诗论家严羽说:“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
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这是说得很公允的。
明代对李、杜的评价,大致与宋代相似。杜甫的地位甚高,但李白的声望也
未曾因此稍衰。茶陵派的李东阳,宗主杜甫,但对李也甚为景仰。提倡诗必盛唐
的前后七子,诗学杜甫,而对李白同样赞赏备至,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对此都
有所论述。力求摆迅垂攀�康淖T拭鳌⑻埔��瞥缋畎祝晃恼髅魅闯绨荻鸥Α?
有叛逆思想的李贽推崇李白,而主张独抒性灵的袁中郎,则李、杜并称。
清代的情形亦复如此。赵翼说了一句带有总结性质的话:“北宋诸公皆奉杜
为正宗,而杜之名遂独有千古。然杜虽独有千古,而李之名终不因此稍减。”这
说明,李、杜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各自做出的独特贡献,是无法抹杀的,采取简
单的扬此抑彼的态度,都无法改变他们在诗歌史上双子星座的地位。
不同的创作道路
李、杜齐名,但他们诗歌创作的道路却很不相同。
李白比杜甫长十一岁。但这是很重要的十一年。李白的主要创作活动在安史
之乱以前;杜甫的主要创作活动在安史之乱爆发、也即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
点以后。加上他们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个性特点,他们诗歌反映的生活内容是有区
别的。李白诗歌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在祸乱酿成之前暴露和抨击了当时的黑暗政治;
而杜甫诗歌的一个重要内容,则在于祸乱既起之后,反映了国家忧患和人民疾苦。
李白的整个青年时期,正是唐王朝的全盛期,就是历史上所称道的开元盛世。
处于经济和文化繁荣的盛唐社会,给了他昂扬的精神面貌,和建立非凡功业的理
想。他用理想主义的眼光去看生活,似乎不世功业,唾手可得。但当他去敲仕途
的大门的时候,呈现在他面前的,不仅是盛唐社会的繁荣,而且有它的腐败与黑
暗。唐代社会正从它的高峰上衰落下来。就在这样一个时候,李白要去实现他那
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他开始时是希求援引,以一登仕途,
但未能如愿;后是应诏进京,供奉翰林,而不久即被排挤出京。前后两次进京,
对于朝政的腐败与黑暗,他都看到了。在诗中强烈地反映了他的愤愤不平。《古
风第十五首》中,他抨击当时远贤臣、亲小人的政治状况是:“珠玉买歌笑,糟
糠养贤才。”《古风第二十四》、《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对此都表示了
愤怒揭露玄宗宠幸宦官和善斗鸡者,“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
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君不能
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他还一再抨击当时那种权奸得意、贤才落
魄、是非颠倒的不合理现实:“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意鸣春风。”“鸡聚族
以争食,凤孤飞而无邻;蝘蜓嘲龙,鱼目混珍;嫫母衣锦,西施负薪。”对权奸
他甚至指着鼻子骂:“董龙更是何鸡狗!” 李白揭露安史乱前唐王朝政治的腐
败与黑暗,其深刻性除杜甫外,并世无第三人。
杜甫的青少年时期虽也受到盛唐文化的熏陶,有着建功立业的非凡抱负,但
是他的长安十年,正是安史之乱的前夕。与其说他曾经看到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
不如说他更多地认识到衰败到来的危机四伏。而且,接着,他便被卷入战火之中,
面对满目疮痍,而流徒奔波。由于生活的困顿与乱离的经历,他看到了人民的苦
难,并且对他们表示了深深的同情。杜甫也写了不少暴露黑暗政治的诗,但他写
国家灾难和人民疾苦的诗,占有着更大的比重。他写战乱带来的大破坏,是:
“万国尽征戍,烟火被岗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他写人民在战乱中的
苦难,是:“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乱世诛求急,黎民糠籺窄。饱食复
何心,荒哉膏粱客。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白”;“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
何处村”;“石间采蕨女,鬻市输官曹。丈夫死百役,暮返空村号。闻见事略同,
刻剥及锥刀。”他写了有名的《三吏》、《三别》,对战乱中人民的悲惨生活,
作了形象生动、具体真实的极其深刻的刻画。在描写人民苦难的同时,他还真诚
地在诗中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切同情。他希望有人能够叩君门以减征赋,能够息兵
以休养生息。例如,乾元二年,杜甫从秦州去同谷途中,路过凤凰台,写下了
《凤凰台》诗,幻想着以自己的心血去哺养受饥的雏凤,让它长大后自天衔瑞图,
降祥瑞于国家,“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当时,杜甫正在饥寒途中,没有
能力去解救人民疾苦,一片心愿,只有借助幻想的形式表现出来。
从李白与杜甫诗歌题材的比较中,可以看到明显的差别。李白写任侠、求仙
学道,写祖国的壮丽山河,抒发个人失意的不平,而他反映当时现实最深刻的、
是那些暴露与抨击黑暗政治的诗篇。杜甫也写祖国的壮丽河山,也抒发个人的失
意的不平,也暴露与抨击黑暗政治,而他反映当时现实最为动人的,则是那些描
写贫富悬殊、战乱灾难、生民疾苦的诗篇。那些诗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
可以称得上是前无古人。他之被称为“诗史”,不为无因。
不同的创作方法
李、杜的诗,不仅在题材上有很大不同,而且他们所运用的创作方法,也是
很不相同的。明代的袁宏道指出,李白善用虚,杜甫善用实。写虚与写实,正是
李、杜诗歌创作方法上的主要区别。
“虚”,是指侧重于精神世界的描写。在反映客观现实的时候,李白常常带
着强烈的主观色彩,以感情的逻辑去取代生活的逻辑。他写愁,是:“朝心不开,
暮发尽白”,“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两鬂入秋浦,一
朝飒已衰。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在这里
生活本身如何并不重要,感情爆发的需要才是重要的。抒发感情的需要,使生活
的逻辑让位于感情的逻辑。这样的例子还不少,如“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上句写思念长安,思念是一种精神活动,当然不
可能挂在树上;下句写思家,归心不是物体,当然也不可能吹堕。但是这样写,
思念的急切却得到了更为深刻的表现。
李白的一些诗,常常把现实诗化为幻境。例如,玄宗后期大权旁落,李白看
到了这种现象的危害,他写了《远别离》。在诗里,最高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争
夺,幻化为自然界的愁惨景色:“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而可
能出现的篡权悲剧,在诗里则升华为一个传说中的悲惨故事的幻境:尧被舜囚禁
起来;舜又被禹所逼迫,出走于苍梧之野。政治危局被诗化为幻境,而幻境又漫
上绵绵哀愁,变得更为哀郁。李白的有些诗甚至离开现实,以理想直接写幻境。
他有近八分之一的诗,写求仙学道。诗中所写的幻境,既非生活所实有,也无托
喻现实的意义,而是他渴望成仙的理想的外化,他把那理想幻化为一个个并不存
在的幻境。在那些幻境里,他和仙人往来,和青童、玉女相处。那些自己构造的
幻境被当成了生活的实有去描写。
李白还有一些诗,是直接发议论。他的抨击现实黑暗的诗大多如此。这些诗
不是对客观现实的细微描写,而是强烈的感情通过发议论表现出来。所有这些,
都是以表现精神为主、更带主观色彩的写虚的方法。当然,李白也有一些诗是写
实的。不过,写实的方法在李诗中不占主要地位。
与李白不同,杜甫主要用的是写实的方法。
杜甫严格的写实方法的一个特点,就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反映出生活的本
质。例如,《兵车行》写咸阳桥头哭夫别子送行的场面,形象生动地反映出天宝
后期拓边战争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灾难和人民群众对拓边战争的态度与心情。《三
吏》《三别》十分真实地写出了当时战地人民的生活苦况。其中的《无家别》,
写一个从战场上战败归来的士兵,见到故乡已面目全非,田园荒芜,亲人尽丧,
孑然一身而犹须就役,欲别无家,不禁悲从中来。这首诗真实而深刻地反映出当
时千万士兵的命运与千万村庄的普遍情景。
杜甫严格写实方法的又一点,是对客观世界观察的细微,描写的准确、传神。
杜甫观察现实的细微,往往使人叹为观止。例如,他在《羌村》诗中写归家的第
一个感觉,是:“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千里归来,有谁会去注意门外的
鸟雀叫呢?但这正是描写的细微传神处。战火蔓延中一个暂时平静的角落的安宁
气氛,家的温暖、亲切的感觉,家人幸免于难而终于得以相见的惊喜心情,就都
在这鸟雀的噪叫声中表现出来了。这正是杜甫许多名篇的共同特点,如《春夜喜
雨》写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蒙蒙雨雾,无声无息地飘落,用一
个“潜”字,一个“细”字,真是把春雨的神韵全传达出来了。
杜甫写实方法的又一点,是常常用描写与叙述。他的许多诗带有叙事的性质。
与李白的直接抒情不同,他是在叙述与描写中抒情的。
当然,杜甫也有时用写虚的方法,如《凤凰台》、《朱凤行》、《客从》等,
但主要的是写实。
李白的善于写虚与杜甫的善于写实,都各自达到了极高的成就。
不同的艺术风格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在艺术风格上也是很不相同的。
李白的诗歌有一种清雄奔放的美。他的诗表达的感情往往是壮大明朗的,表
达感情的方式,则是爆发式的。他不是在那里娓娓动人地叙述或缠绵悱恻地抒情,
而是火山爆发、大河奔泻一般,把感情倒出来。他常常是一气直下,大有欲止不
能之势。他的诗,想象十分壮丽,而且常常瞬息万变,驰骋于天上地下,古往今
来,来去无踪。前人说他“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指
的正是这一点。李白的诗,境界往往十分开阔。你看他写黄河:“黄河之水天上
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写五老峰:“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境
界何等壮美!
壮大明朗的感情基调,爆发式的感情表达方式,和壮美的诗境,构成了李诗
清雄奔放的风格特色。
杜诗的风格特色是沉郁顿挫。沉郁顿挫首先表现为深沉忧思的感情基调。在
这深沉忧思里,蕴含着一份优念国家命运、人民疾苦的深厚感情,所以显得阔大
深远。杜甫表达感情的方法是波浪起伏、反复咏叹、百转千回。往往感情要爆发
了,却又折回去,在心中回流,象有一座感情的闸门阻拦住,让感情在受阻之后
再缓慢流出,因此那感情的抒发,也就显得更加深沉。他有一首《登岳阳楼》,
开首是:“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登楼所见
的一派壮阔景色。接着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可以看出,面对洞庭
湖的壮阔景色,他骤然百感交集:对于身世苍凉、老病飘泊的伤怀;对于离散亲
朋的眷念;对于国家灾难与人民疾苦的忧虑,全都涌上心头。看来这百感交集的
强烈感情就要爆发出来了,但是没有千言万语,只说出了一句:“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强烈的感情没有一一毕陈,闸门只微微启开,汹涌的感情的海只
涌流出一股潮水。但这已经够了,虽然只这一句,却已经把心中没有吐露出来的
感情份量全都包含进去了。在感情抒发上给人以回流起伏之感。波浪起伏、百转
千回、反复咏叹,在《秋兴八首》等诗中表现得更为典型。
深沉的忧思、波浪起伏的感情表达方式,最后都通过语言、形象描写和节奏
韵律,表现为诗的意境的悲壮美,构成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李白与杜甫的不同点还多,例如,政治理想与生活理想的不同,文艺思想、
表现技巧、诗歌体式的不同等等。这些,很难在一篇短文里全面介绍,而且,即
使已谈及的上面这些,对于两位伟大诗人来说,也只是点滴而已。
这里名都有 如果你是真心想知道 我想你回好好看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严肃悲悯.而且抒发爱国情怀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写实,揭露当时社会腐败现象,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