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君主如船,百姓如水,水既能使船安稳地航行,也能使船沉没。”,意指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
比喻民心向背决定生死存亡。
一、出处:《荀子.哀公》篇
二、原文:
君出鲁之四门,以望 鲁四郊,亡国之虚则必有数盖焉,君以此思惧,则惧将焉而不至矣?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
三、译文:
您走出鲁国国都的四方城门去瞭望鲁国的四郊,那些亡国的废墟中一定有几处茅屋,您从这些方面来想想恐惧,那么恐惧之情哪会不到来呢?
而且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君主好比船,百姓好比水。水能载船,水能翻船。”您从这个方面来想想危险,那么危险感哪会不到来呢?”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荀子著文,多以论述中心为其题目,而此篇《哀公》乃以一国君为题,所述多为鲁哀公与孔子的对话,颇有拼凑之嫌。
然而听其徐徐道来,胸臆间亦不免渐生兴亡之悲。
从历史上来看,鲁哀公可称是一个昏庸的诸侯。
其在位时,正是春秋末年吴越争霸之际。
当时的鲁国,内有权臣季氏当道,外有齐国屡次莫名的讨伐,又曾遭到吴国的侵犯,然而哀公却如同一个无知的孩童,将自己的眼光只界定于触手可及的宫墙之内,甚至为自己不曾了解哀伤、忧愁、劳苦、恐惧、危险而焦躁不安。
二、作品赏析
面对这样不知世事的君主,连孔圣人也啼笑皆非:“君之所问,圣君之问也。丘,小人也,何足以知之?”然而,孔子在自嘲之后还是不得不一步步地启发:您看到宗庙里的玉器是先王留下的,然而物在人亡,不是会感到哀伤吗?
您每天处理国家大小事务,但如果有一件没办好,可能就会带来灾祸,难道这不是令人发愁的事吗?
不过夫子的滔滔大论显然没有打动哀公,他所感兴趣的也无非是古代的礼服、礼帽之类。
唐贞观后期,魏征在著名的《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意思是说: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只在人心背离。水能载船也能翻船,所以应该高度谨慎。
三、作者简介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荀子
公务员考试常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谁的名言?是魏征吗?
第二层,意思就是间接的警告有权人士做事要把良心放正,造福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