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诗 平仄 的疑问,请高人回答。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本人对诗知少惑多,请高人为我解惑。
都说古诗讲究平仄,但古诗的平仄是依据古音的。而不少词语的古代发音到了现在都发生了重大改变。还有,地域方言不一样,同一个字的平仄也不一样。
如上面那首诗,白、别、挥、班 四个字按普通话来说,都是平,不是仄,难道古音是仄来的?
还有,现在作诗是依据普通话定平仄还是依据某地方言定平仄的。我是广东人,讲粤语。感觉诗歌平仄问题经常让我头疼。请高人帮忙。 展开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本人对诗知少惑多,请高人为我解惑。
都说古诗讲究平仄,但古诗的平仄是依据古音的。而不少词语的古代发音到了现在都发生了重大改变。还有,地域方言不一样,同一个字的平仄也不一样。
如上面那首诗,白、别、挥、班 四个字按普通话来说,都是平,不是仄,难道古音是仄来的?
还有,现在作诗是依据普通话定平仄还是依据某地方言定平仄的。我是广东人,讲粤语。感觉诗歌平仄问题经常让我头疼。请高人帮忙。 展开
15个回答
展开全部
古诗的平仄问题,较难辨别的只有古入声,现代汉语普通话没有入声,中古时期的入声字分派到了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之中。由于仄声包括上、去、入三种声调,因此入声消失后变成上声和去声的字仍然是仄声,只有变成现代平声字的那部分古入声才会造成辨识上的一些麻烦。
所谓入声,其实是韵尾为-p\-t\-k的字,例如:“别”的中古音韵尾是-t,“郭”的中古韵尾是-k,“合”的中古韵尾是-p,分别代表了三种入声字。广东方言中的粤语和客家话都较为系统地保留了中古的入声字,不知你的母语是哪种方言,如果是粤语和客家话,你的口音中就保留了这三种入声。但是你可能没有受过语音学的训练,虽然口音中就有入声,却分辨不了。
要分辩古代诗歌中的平仄,你可以先用普通话逐字读一遍,把平声字都找出来,然后用粤语或客家话来读这些平声字,那些发音非常短促,听起来像炒豆子般“毕毕博博”和“滴滴答答”(用粤语或客家话读)的短促声音的就是入声字。这些字在广东方言中收的是塞音韵尾,字音根本不能拉长。
你可以试一下上面那首诗中的入声字,“郭”、“白”、“一”、“别”是变成平声的入声字,用粤语发完“郭”和“白”的音以后,咽喉部是闭塞的,因为这两字的韵尾-K是不爆破的闭塞音;发完“一”和“别”的音以后,舌尖是抵着上齿龈的,韵尾收-t,同样是闭塞的。上边的诗中没有收-p的字,你可以试着发“合”的音,发完以后,上下唇是闭合的。
诗中的“北”、“落”、“日”也是入声,但是你可以先不去理会它们,因为“北”在现代普通话读上声,“落”、“日”现代读去声,还是在仄声范围里边。
我也是广东人,初学辨认平仄时就是用这种方法,多练几次就能掌握了。为什么我不叫你直接用方言声调去辨认呢?因为你不是学语言学的,不知道方言的调值,普通话的拼音读过小学的人都能懂。先用普通话找平声字,再用方言去检验是否里边有古入声,是辨认古诗平仄最快捷和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久而久之,那些分派在上声和去声的古入声你也就都能分辨了。
笨办法就是从网上找《平水韵》,把入声韵部的字全背熟。可是久了不用就会忘记。所以我主张你充分利用广东人的方言优势,用我教你的办法,学会了永远都不会忘记。
所谓入声,其实是韵尾为-p\-t\-k的字,例如:“别”的中古音韵尾是-t,“郭”的中古韵尾是-k,“合”的中古韵尾是-p,分别代表了三种入声字。广东方言中的粤语和客家话都较为系统地保留了中古的入声字,不知你的母语是哪种方言,如果是粤语和客家话,你的口音中就保留了这三种入声。但是你可能没有受过语音学的训练,虽然口音中就有入声,却分辨不了。
要分辩古代诗歌中的平仄,你可以先用普通话逐字读一遍,把平声字都找出来,然后用粤语或客家话来读这些平声字,那些发音非常短促,听起来像炒豆子般“毕毕博博”和“滴滴答答”(用粤语或客家话读)的短促声音的就是入声字。这些字在广东方言中收的是塞音韵尾,字音根本不能拉长。
你可以试一下上面那首诗中的入声字,“郭”、“白”、“一”、“别”是变成平声的入声字,用粤语发完“郭”和“白”的音以后,咽喉部是闭塞的,因为这两字的韵尾-K是不爆破的闭塞音;发完“一”和“别”的音以后,舌尖是抵着上齿龈的,韵尾收-t,同样是闭塞的。上边的诗中没有收-p的字,你可以试着发“合”的音,发完以后,上下唇是闭合的。
诗中的“北”、“落”、“日”也是入声,但是你可以先不去理会它们,因为“北”在现代普通话读上声,“落”、“日”现代读去声,还是在仄声范围里边。
我也是广东人,初学辨认平仄时就是用这种方法,多练几次就能掌握了。为什么我不叫你直接用方言声调去辨认呢?因为你不是学语言学的,不知道方言的调值,普通话的拼音读过小学的人都能懂。先用普通话找平声字,再用方言去检验是否里边有古入声,是辨认古诗平仄最快捷和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久而久之,那些分派在上声和去声的古入声你也就都能分辨了。
笨办法就是从网上找《平水韵》,把入声韵部的字全背熟。可是久了不用就会忘记。所以我主张你充分利用广东人的方言优势,用我教你的办法,学会了永远都不会忘记。
展开全部
楼主的话很说明问题啊~~俺来掰扯几句:
汉字的古今音调确实不同,这个是很明显的,汉字从产生到发育成熟经历了太长时间,而它的音调到了齐梁时期才被人发现,相传是沈约发现并且做了"平、上、去、入"的划分。在隋唐以前,大家写诗都是随便的,各人按各人当地的语言发音来写,只要在当地方言里是压韵的就行,而且也不管什么平仄,因为那个时候还没产生律诗,诗文对平仄是完全没要求的,这个你可以去看看《古诗十九首》,看看《诗经》就明白了,完全是随性而做,没有太多的要求。
到了隋唐时期,律诗产生了,也就是所谓的近体诗,它的一大特点就是有很多的条条框框,什么平仄啊,用韵啊,对仗啊什么的。恰好在这个时候隋唐朝廷开创了科举考试,用考试来选拔人才,而作诗就成了必考科目。这样问题就来了,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来自五湖四海,汉字发音五花八门,写的诗出来也没办法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谁写的好,于是朝廷就选择了一本书做标准,就是《切韵》,这本书把汉字划分在不同的声部,不同的韵部里,不管你什么地方的,不管你当地方言怎么样,都必须按照这书上的读音划分来作诗!从这开始作诗就有了完整的依据了。
虽然隋唐时期对汉字的发音做了统一的规定,但是汉字还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有的汉字读来读去变化了读音,于是历史上有很多次的修改韵书,这就是后来的《广韵》,《平水韵》之类韵书产生的原因,都是朝廷规定,必须用这本书里的读音来写诗!但是这些变化一直都不大,汉字仍然是分在“平、上、去、入”四个大的音调里面的。一直到了大概清朝的时候,满清入关,再加上建国后普通话的推广,汉字的发音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原本读“入”声的读音完全消失了,被分配到了其他三个声调里,比如:佛、竹以及你举的那几个例子等等,这些汉字原本是读入声的,属于仄音,但是声调发生改变后,被分配到了平声部里面的入声字就变成了平音,这部分汉字是很少的,大概只有100-200个。
入声字的发音是很短促的,由于普通话是以北方方言做蓝本的,所以在普通话推广之后很多人都无法理解古代入声字的发音,但是入声字的发音在很多南方方言里还有残存。比如你说的粤语,比如苏杭一带的方言。
说到这你就应该明白了,读古代的诗歌,是一定要按照古代的发音来读的,否则很多诗作就会觉得不符合格律了,类似的工具书可以查《平水韵》等。现代人作诗没有“朝廷”给规定的条条框框,你可以用古韵,也可以用今韵,也可以用方言,无所谓的事,又不是像古代人一样考功名。但是个人认为还是用普通话的韵部及声调划分的好,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你的作品谁都能读懂读顺,而不至于出了广东省就没人知道你写的是啥,读都读不顺畅了。
打了很多字,希望对你有用,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去读两本书:王力的《诗词格律》,启功的《诗文声律论稿》,都是很薄的小册子,或者可以读读王力的《汉语诗律学》开头一部分。对你会很有帮助的,
汉字的古今音调确实不同,这个是很明显的,汉字从产生到发育成熟经历了太长时间,而它的音调到了齐梁时期才被人发现,相传是沈约发现并且做了"平、上、去、入"的划分。在隋唐以前,大家写诗都是随便的,各人按各人当地的语言发音来写,只要在当地方言里是压韵的就行,而且也不管什么平仄,因为那个时候还没产生律诗,诗文对平仄是完全没要求的,这个你可以去看看《古诗十九首》,看看《诗经》就明白了,完全是随性而做,没有太多的要求。
到了隋唐时期,律诗产生了,也就是所谓的近体诗,它的一大特点就是有很多的条条框框,什么平仄啊,用韵啊,对仗啊什么的。恰好在这个时候隋唐朝廷开创了科举考试,用考试来选拔人才,而作诗就成了必考科目。这样问题就来了,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来自五湖四海,汉字发音五花八门,写的诗出来也没办法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谁写的好,于是朝廷就选择了一本书做标准,就是《切韵》,这本书把汉字划分在不同的声部,不同的韵部里,不管你什么地方的,不管你当地方言怎么样,都必须按照这书上的读音划分来作诗!从这开始作诗就有了完整的依据了。
虽然隋唐时期对汉字的发音做了统一的规定,但是汉字还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有的汉字读来读去变化了读音,于是历史上有很多次的修改韵书,这就是后来的《广韵》,《平水韵》之类韵书产生的原因,都是朝廷规定,必须用这本书里的读音来写诗!但是这些变化一直都不大,汉字仍然是分在“平、上、去、入”四个大的音调里面的。一直到了大概清朝的时候,满清入关,再加上建国后普通话的推广,汉字的发音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原本读“入”声的读音完全消失了,被分配到了其他三个声调里,比如:佛、竹以及你举的那几个例子等等,这些汉字原本是读入声的,属于仄音,但是声调发生改变后,被分配到了平声部里面的入声字就变成了平音,这部分汉字是很少的,大概只有100-200个。
入声字的发音是很短促的,由于普通话是以北方方言做蓝本的,所以在普通话推广之后很多人都无法理解古代入声字的发音,但是入声字的发音在很多南方方言里还有残存。比如你说的粤语,比如苏杭一带的方言。
说到这你就应该明白了,读古代的诗歌,是一定要按照古代的发音来读的,否则很多诗作就会觉得不符合格律了,类似的工具书可以查《平水韵》等。现代人作诗没有“朝廷”给规定的条条框框,你可以用古韵,也可以用今韵,也可以用方言,无所谓的事,又不是像古代人一样考功名。但是个人认为还是用普通话的韵部及声调划分的好,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你的作品谁都能读懂读顺,而不至于出了广东省就没人知道你写的是啥,读都读不顺畅了。
打了很多字,希望对你有用,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去读两本书:王力的《诗词格律》,启功的《诗文声律论稿》,都是很薄的小册子,或者可以读读王力的《汉语诗律学》开头一部分。对你会很有帮助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
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
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
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
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
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
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
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
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
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
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关于诗词的平仄规则,下文律诗的平仄及词的平仄中还要详细讨论。现在
先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
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
人),那么,问题就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
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象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
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
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问题在于你要先弄
清楚自已方言里有几个声调。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如果你
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已方
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
言里都归了阳平。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
属于入声字的。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古代入
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
声也是仄声。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
入变平(阴平、阳平)才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我们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
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
典或韵书来解决。
注意,凡韵尾是 -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如果就湖北、四川、云南、
贵州和广西北部来说,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
总之,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个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
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
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
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
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
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
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
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
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
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
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
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关于诗词的平仄规则,下文律诗的平仄及词的平仄中还要详细讨论。现在
先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
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
人),那么,问题就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
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象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
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
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问题在于你要先弄
清楚自已方言里有几个声调。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如果你
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已方
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
言里都归了阳平。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
属于入声字的。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古代入
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
声也是仄声。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
入变平(阴平、阳平)才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我们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
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
典或韵书来解决。
注意,凡韵尾是 -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如果就湖北、四川、云南、
贵州和广西北部来说,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
总之,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个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
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
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可以这么说吧,平仄格律你可以参考专门的格律资料,至于古韵与新韵,确实不好分别,新韵就是我们现代汉语普通话的1234声,一般可以把一声二声当成平声,三四声当成仄韵,而古韵就不一样了,一般专研古诗词的人都说做近体诗依《平水韵》为准,作词按《钦定词谱》为准。现代汉语读平声的字,在古韵里好多都是仄声,还有在古韵里是可平可仄的。如“别”“绝”这些我们现代汉语是平声,而古代的话是入声,古韵分为“平上去入”四声,现代汉语普通话入声字基本没有,而在许多方言里入声字还是很多的,我们非常熟悉的那首柳永的雨霖铃就是押入声韵,但我们按普通话念起来并感到多押韵,但是我要按我自己的方言念,反倒押韵的很,“切”“歇”“噎”“别”“节”“月”“说”古韵中读音应该是很短促的一下。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原因有几下几种:
1.古人作诗大都用平水韵,平水韵分为平、上、去、入四部分,平声又分为两卷即平声上卷15韵和平声下卷15韵,所以除平声30韵外其余皆为仄
2.如楼主所说古代有好多字的发音到现在都发生了改变,又因为普通话是以北京方言为其础的,再加上汉语拼音是现代为认识汉字而做的一个统一的模式,造成有些字的音走了样,如“白”字古发音应为bo语调上是短促的爆破音,故纳入了平水韵部的入声韵部属仄
3.为了便于大家对平仄及古诗格式有了解特提供平仄诗二十八式及平水韵附上:
http://www.shiandci.net/cjg3.htm
http://www.ft77.com/sici/psy.html
1.古人作诗大都用平水韵,平水韵分为平、上、去、入四部分,平声又分为两卷即平声上卷15韵和平声下卷15韵,所以除平声30韵外其余皆为仄
2.如楼主所说古代有好多字的发音到现在都发生了改变,又因为普通话是以北京方言为其础的,再加上汉语拼音是现代为认识汉字而做的一个统一的模式,造成有些字的音走了样,如“白”字古发音应为bo语调上是短促的爆破音,故纳入了平水韵部的入声韵部属仄
3.为了便于大家对平仄及古诗格式有了解特提供平仄诗二十八式及平水韵附上:
http://www.shiandci.net/cjg3.htm
http://www.ft77.com/sici/psy.html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