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物态变化
雨雪云雾露霜冰雹的成因(例如,是有什么液化或者什么的变成什么,然后变成什么,最后变成什么),但也别太复杂。只需简单的手有什么变什么。然后最好能找个关于这单元的题,从基础到...
雨雪云雾露霜冰雹的成因(例如,是有什么液化或者什么的变成什么,然后变成什么,最后变成什么),但也别太复杂。只需简单的手有什么变什么。然后最好能找个关于这单元的题,从基础到难的,要典型。谢谢~·
好的加五十。谢 展开
好的加五十。谢 展开
展开全部
雨-液化
雪-凝华
云-液化
雾-液化
露-液化
霜-凝华
雪-凝华
云-液化
雾-液化
露-液化
霜-凝华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一)雨的形成
云是由许多小水滴和小冰晶组成的,雨滴和雪花就是由它们增长变大而成的。那么,小水滴和小冰晶在云内是怎样增长变大的呢?
在水云中,云滴都是小水滴。它们主要是靠继续凝结和互相碰撞并合而增大的。因此,在水云里,云滴要增大到雨滴的大小,首先需要云很厚,云滴浓密,含水量多,这样,它才能继续凝结增长;其次,在水云内还需要存在较强的垂直运动,这样才能增加多次碰撞并合的机会。而在比较薄的和比较稳定的水云中,云滴没有足够的凝结和并合增长的机会,只能引起多云、阴天,不大会下雨。
在各种不同的云内,其云滴大小的分布是各不相同的,造成云滴大小不均的原因就是周围空气中水汽的转移以及云滴的蒸发。使云滴增长的因素是凝结过程和碰撞并和过程,在只有凝结作用的情况下,云滴的大小是均匀的,但由于水汽的补充,使某些云滴有所增长,再加上并和作用的结果,就使较大的云滴继续增长变大成为雨滴。雨滴受地心引力的作用而下降,当有上升气流时,就会有一个向上的力加在雨滴上,使其下降的速度变慢,并且一些小雨滴还可能被带上去。只有当雨滴增大到一定的程度时,才能下降到地面,形成降雨。
(二)雪的形成
我们都知道,云是由许多小水滴和小冰晶组成的,雨滴和雪花是由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增长变大而成的。那么,雪是怎么形成的呢?
在水云中,云滴都是小水滴。它们主要是靠继续凝结和互相碰撞并合而增大成为雨滴的。
冰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的。这些小冰晶在相互碰撞时,冰晶表面会增热而有些融化,并且会互相沾合又重新冻结起来。这样重复多次,冰晶便增大了。另外,在云内也有水汽,所以冰晶也能靠凝华继续增长。但是,冰云一般都很高,而且也不厚,在那里水汽不多,凝华增长很慢,相互碰撞的机会也不多,所以不能增长到很大而形成降水。即使引起了降水,也往往在下降途中被蒸发掉,很少能落到地面。
最有利于云滴增长的是混合云。混合云是由小冰晶和过冷却水滴共同组成的。当一团空气对于冰晶说来已经达到饱和的时候,对于水滴说来却还没有达到饱和。这时云中的水汽向冰晶表面上凝华,而过冷却水滴却在蒸发,这时就产生了冰晶从过冷却水滴上"吸附"水汽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冰晶增长得很快。另外,过冷却水是很不稳定的。一碰它,它就要冻结起来。所以,在混合云里,当过冷却水滴和冰晶相碰撞的时候,就会冻结沾附在冰晶表面上,使它迅速增大。当小冰晶增大到能够克服空气的阻力和浮力时,便落到地面,这就是雪花。
在初春和秋末,靠近地面的空气在0℃以上,但是这层空气不厚,温度也不很高,会使雪花没有来得及完全融化就落到了地面。这叫做降"湿雪",或"雨雪并降"。这种现象在气象学里叫“雨夹雪”。
同样雪的大小也按降水量分类. 雪可分为小雪,中雪和大雪三类, 具体见表3.
表3. 各类雪的降水量标准
种类 大雪 中雪 小雪
24小时降水量 大于5.0 2.6-5.0 2.5以下
12小时降水量 大于3.0 1.1-3.0 1.0以下
(三)云的形成
人们常常看到天空有时碧空无云,有时白云朵朵,有时又是乌云密布。为什么天上有时有云,有时又没有云呢?云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 它又是由有什么组成的?
漂浮在天空中的云彩是由许多细小的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有的是由小水滴或小冰晶混合在一起组成的。有时也包含一些较大的雨滴及冰、雪粒,云的底部不接触地面,并有一定厚度。
云的形成主要是由水汽凝结造成的。
我们都知道,从地面向上十几公里这层大气中,越靠近地面,温度越高,空气也越稠密;越往高空,温度越低,空气也越稀薄。
另一方面,江河湖海的水面,以及土壤和动、植物的水分,随时蒸发到空中变成水汽。水汽进入大气后,成云致雨,或凝聚为霜露,然后又返回地面,渗入土壤或流入江河湖海。以后又再蒸发(升华),再凝结(凝华)下降。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水汽从蒸发表面进入低层大气后,这里的温度高,所容纳的水汽较多,如果这些湿热的空气被抬升,温度就会逐渐降低,到了一定高度,空气中的水汽就会达到饱和。如果空气继续被抬升,就会有多余的水汽析出。如果那里的温度高于0°C,则多余的水汽就凝结成小水滴;如果温度低于0°C,则多余的水汽就凝化为小冰晶。在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逐渐增多并达到人眼能辨认的程度时,就是云了。
(四)雾的形成
雾和云都是由浮游在空中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只是雾生成在大气的近地面层中,而云生成在大气的较高层而已。雾既然是水汽凝结物,因此应从造成水汽凝结的条件中寻找它的成因。大气中水汽达到饱和的原因不外两个:一是由于蒸发,增加了大气中的水汽;另一是由于空气自身的冷却。对于雾来说冷却更重要。当空气中有凝结核时,饱和空气如继续有水汽增加或继续冶却,便会发生凝结。凝结的水滴如使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千米以内时,雾就形成了。
另外,过大的风速和强烈的扰动不利于雾的生成。
因此,凡是在有利于空气低层冷却的地区,如果水汽充分,风力微和,大气层结稳定,并有大量的凝结核存在,便最容易生成雾。一般在工业区和城市中心形成雾的机会更多,因为那里有丰富的凝结核存在。
(五)露的形成
在温暖季节的清晨,人们在路边的草,树叶及农作物上经常可以看到的露珠,露也不是从天空中降下来的。露的形成原因和过程与霜一样,只不过它形成时的温度在0°C以上罢了。
在0°C以上,空气因冷却而达到水汽饱和时的温度叫做"露点温度"。在温暖季节里,夜间地面物体强烈辐射冷却的时候,与物体表面相接触的空气温度下降,在它降到"露点"以后就有多余的水汽析出。因为这时温度在0°C以上,这些多余的水汽就凝结成水滴附着在地面物体上,这就是露。
露和霜一样,也大都出现于天气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同时,容易有露形成的物体,也往往是表面积相对地大的、表面粗糙的、导热性不良的物体。有时,在上半夜形成了露,下半夜温度继续降低,使物体上的露珠冻结起来,这叫做冻露。有人把它归入霜的一类,但是它的形成过程是与霜不同的。
露一般在夜间形成,日出以后,温度升高,露就蒸发消失了。
在农作物生长的季节里,常有露出现。它对农业生产是有益的。在我国北方的夏季,蒸发很快,遇到缺雨干旱时,农作物的叶子有时白天被晒得卷缩发干,但是夜间有露,叶子就又恢复了原状。人们常把"雨露"并称,就是这个道理。
(六)霜的形成
在夜间,地面上的草、木、石块等物体由于向外辐射热量,它们的温度要降低,当温度降至露点时,地面物体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便达到饱和。若露点高于0摄氏度,水蒸气可在地面物体的表面上凝结成小水滴,这就是露。
若露点低于0摄氏度,水蒸气则要在地面物体的表面上直接凝结成水冰粒,这即是霜。
如果在夜间不仅地面上物体的温度降到了露点以下,而且地面以上稍远处的空气温度也降到了露点,那么空气中的水蒸气将以尘埃为核心凝结成细小的水滴,这便是雾。
当高空中空气的温度降到露点以下,若露点高于0度,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尘埃上凝结成细小的水滴便是云,而凝结成较大的水滴即是雨。若露点低于0度,则空气中的水蒸气将在尘埃上直接凝结成雪。
由此可知,露、霜和雾都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地面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达到饱和时直接凝结而成的。只有雪和雨才是从天而降的,即是高空中空气里的水蒸气达到饱和时凝结而成。
(七)冰雹的形成
冰雹和雨、雪一样都是从云里掉下来的。不过下冰雹的云是一种发展十分强盛的积雨云,而且只有发展特别旺盛的积雨云才可能降冰雹。
积雨云和各种云一样都是由地面附近空气上升凝结形成的。空气从地面上升,在上升过程中气压降低,体积膨胀,如果上升空气与周围没有热量交换,由于膨胀消耗能量,空气温度就要降低,这种温度变化称为绝热冷却。根据计算,在大气中空气每上升100米,因绝热变化会使温度降低1度左右。我们知道在-定温度下,空气中容纳水汽有一个限度,达到这个限度就称为“饱和”,温度降低后,空气中可能容纳的水汽量就要降低。因此,原来没有饱和的空气在上升运动中由于绝热冷却可能达到饱和,空气达到饱和之后过剩的水汽便附着在飘浮于空中的凝结核上,形成水滴。当温度低于摄氏零度时,过剩的水汽便会凝华成细小的冰晶。这些水滴和冰晶聚集在一起,飘浮于空中便成了云。
大气中有各种不同形式的空气运动,形成了不同形态的云。因对流运动而形成的云有淡积云、浓积云和积雨云等。人们把它们统称为积状云。它们都是一块块孤立向上发展的云块,因为在对流运动中有上升运动和下沉运动,往往在上升气流区形成了云块,而在下沉气流区就成了云的间隙,有时可见蓝天。
积状云因对流强弱不同出一辙形成各种不同云状,它们的云体大小悬殊很大。如果云内对流运动很弱,上升气流达不到凝结高度,就不会形成云,只有干对流。如果对流较强,可以发展形成浓积云,浓积云的顶部像椰菜,由许多轮廓清晰的凸起云泡构成,云厚可以达4-5公里。如果对流运动很猛烈,就可以形成积雨云,云底黑沉沉,云顶发展很高,可达10公里左右,云顶边缘变得模糊起来,云顶还常扩展开来,形成砧状。一般积雨云可能产生雷阵雨,而只有发展特别强盛的积雨云,云体十分高大,云中有强烈的上升气体,云内有充沛的水分,才会产生冰雹,这种云通常也称为冰雹云。
冰雹云是由水滴、冰晶和雪花组成的。一般为三层:最下面一层温度在0℃以上,由水滴组成;中间温度为0℃至-20℃,由过冷却水滴、冰晶和雪花组成;最上面一层温度在-20℃以下,基本上由冰晶和雪花组成。
在冰雹云中气流是很强盛的,通常在云的前进方向,有一股十分强大的上升气流从云底进入又从云的上部流出。还有一股下沉气流从云后方中层流入,从云底流出。这里也就是通常出现冰雹的降水区。这两股有组织上升与下沉气流与环境气流连通,所以一般强雹云中气流结构比较持续。强烈的上升气流不仅给雹云输送了充分的水汽,并且支撑冰雹粒子停留在云中,使它长到相当大才降落下来。
在冰雹云中冰雹又是怎样长成的呢?在冰雹云中强烈的上升气流携带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水滴和冰晶运动着,其中有一些水滴和冰晶并合冻结成较大的冰粒,这些粒子和过冷水滴被上升气流输送到含水量累积区,就可以成为冰雹核心,这些冰雹初始生长的核心在含水量累积区有着良好生长条件。雹核A在上升气流携带下进入生长区后,在水量多、温度不太低的区域与过冷水滴碰并,长成一层透明的冰层,再向上进入水量较少的低温区,这里主要由冰晶、雪花和少量过冷水滴组成,雹核与它们粘并冻结就形成一个不透明的冰层。这时冰雹已长大,而那里的上升气流较弱,当它支托不住增长大了的冰雹时,冰雹便在上升气流里下落,在下落中不断地并合冰晶、雪花和水滴而继续生长,当它落到较高温度区时,碰并上去的过冷水滴便形成一个透明的冰层。这时如果落到另一股更强的上升气流区,那么冰雹又将再次上升,重复上述的生长过程。这样冰雹就一层透明一层不透明地增长;由于各次生长的时间、含水量和其它条件的差异,所以各层厚薄及其它特点也各有不同。最后,当上升气流支撑不住冰雹时,它就从云中落下来,成为我们所看到的冰雹了。
为什么“雹打一条线”
冰雹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尤以春夏之交为多。但一次降雹的时间都不长,多数为几分钟到十几分钟,最长可大1--2小时。特别是降雹的范围,一般都不大,平均长度在30公里以下,宽度在几公里以内,形成一个降雹带因此,常有“雹打一条线”之说。
为什么会有“雹打一条线”呢?这要从冰雹的形成条件谈起。冰雹是在发展相当强烈的积雨云中形成的,有冰雹胚胎和云中的小冰晶、雪花、过冷却水滴反复粘合、碰并的结果。因此,云中必须有强烈的上升气流,丰富的含水量和足够的低温。在中纬度地区的山区,由于地面受热不均匀和地形的抬升作用,常使大气处在不稳定的状态,所以容易形成冰雹。当冰雹云在山谷和河面上经过时,由于河面上的气温比两岸的气温低,山谷中的气温比山坡上的气温低,这样,河面上和山谷中的上升气流较弱,支托不住下落的冰雹,故冰雹多沿山谷和河流下落.有时冰雹也沿冷暖空气交汇的锋面降落。因为山谷、河流都是狭长的地带,因此有“雹打一条线”的说法。
例1、物理学是人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的有力武器,下列自然现象的形成属于凝华的是( )。
A.有时江面弥漫的大雾 B.冬天早晨地上的霜
C.秋天花叶上的露珠 D.湖面结了厚厚的一层冰
解析:凝华现象是物体由气态不经过液态直接变成固态,霜是在地表面的水蒸气遇到零摄氏度以下的温度直接凝华为固体,因此B选项正确;露是在天气较热的时候,空气中的水蒸气于清晨前遇到温度较低的树叶、花草等,凝结成小水珠附着在它们的表面上,是一种液化现象。
雾和云的情况相同,都是水蒸气在空气中遇冷液化成为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在地面附近称为雾,在高空处则称为云;D选项是凝固现象,它是水达到凝固点,再放热形成的。
答案:B
例2、下列关于“冰棒现象”的解析,正确的是( )
A.剥去包装纸,冰棒“冒气”,属汽化现象
B.剥去包装纸,过一会儿,冰棒“流汗”,属于液化现象
C.冰棒放入杯中,杯子外壁会“出汗”,属于液化现象
D.刚从冰箱拿出的冰棒,包装纸上沾有“白粉”,属于凝华现象
解析:剥去包装纸,冰棒“冒气”,“气”是由冰棒周围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形成的,属液化现象,选项A是错的,选项C是对的;剥去包装纸,冰棒“流汗”,是由于冰棒熔化了,不是液化现象,B选项是错的;D选项中的“白粉”,是由于水蒸气凝华而成的。
答案:C、D
例3、医生为病人检查牙齿时,常拿一个带把的金属小平面镜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烤一烤,然后再放入病人的口腔中,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解析:这个小平面镜在医学中叫做口腔镜,在检查牙病时,医生总是把口腔镜先放在酒精灯上烤一烤,有的同学以为医生这样做,只是为了消毒,实际上这只是原因之一,其实即使是检查同一个病人,使用同一面口腔镜,每用一次都要烤一烤,可见还有更重要的原因。
一般情况下,外界气温要比口腔内的温度要低,温度较低的口腔镜一旦放在潮湿的嘴里,呼出来的热气里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口腔镜就会迅速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镜子上,这时镜面就会雾蒙蒙的一片,什么也看不见。医生事先把口腔镜烧热,使口腔内的水蒸气不能在再它上面凝成小水珠,这样就能通过镜子看清牙齿上面的毛病。
答案:在检查牙齿时,先把小平面镜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烤一烤,一是可以起到消毒的作用,更重要的目的是使小平面镜的温度高于口腔内的温度,防止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镜子表面上,影响医生诊疗。
例4、北方冬天天气寒冷,人们为了不让菜窑里的菜冻坏,常在菜窑里放几桶水,这是利用水 时 热,而使菜窑里气温不致太 。
答案:凝固 放 低
练习题
例1、夏天,小亮从冰箱冷冻室中取出一支冰糕,发现包装纸上附着一些小冰晶,这是水蒸气 而成的;随后又发现它在冒“白气”,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而成的,前现象 热,后现象 热。
例2、冬天,早晨的大雾是 现象,该现象 热,而大雾散了,这是 现象,该现象 热。
例3、火箭刚发射时,高温火焰向下喷到发射台的地面,很多物体遇到这样的高温火焰会 。为了保护发射台底,就建了一个大水池,让火焰喷到水中,利用水的 来吸收巨大的热量,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火箭升空瞬间,伴有迅速扩展的庞大的白色气团是
形成的。
例4、炎热的夏天,戴眼镜的同学从空调房走到室外时,镜片上出现一层薄雾,过一会儿,镜片又变得清晰起来,镜片上这两种现象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
A.先汽化,后液化 B.先凝固,后蒸发
C.先液化,后汽化 D.先凝固,后升华
例5、以下现象中一定向外界放出热量的是( )
A.冬天水结成冰 B.铁矿石变成铁水
C.涂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就变干了 D.放在衣柜里的樟脑块逐渐变小了
例6、下事例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
A.冰雪消融 B.电灯泡用久了发黑
C.冰冻的衣服变干 D.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啤酒瓶外表面“出汗”
例7、在下面列举的现象中,属于升华的是( )
A.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 B.冬季,玻璃窗上结冰花
C.舞台上演出时常用干冰施放“白气” D.夏天,水缸外壁“出汗”
例8、在暖室的散热器里,通入的是100℃的水蒸气,出来的是100℃的水,则( )
A.散热器向室内空气散了热,使水蒸气液化变成水
B.散热器向室内空气散了热,使水蒸气凝固变成水
C.散热器向室内空气散了热,使水蒸气的热量减少变成水
D.散热器的散热片是铁做的,铁含有的热量少,使水蒸气变成水
例9、冬天手冷时,用嘴向手上“哈气”,即缓慢地吹气,手感到暖和,而若使劲向手上吹气,手不但不会感到暖和,反会更冷,试用物理知识解释原因。
例10、小明同学认真观察烧开水,通过初步观察,发现当水沸腾时,不断有“白气” 出现;但通过进一步的仔细观察却发现出现“白气”的位置总是与壶嘴口有一小段距离,而在水壶嘴口的位置却什么也看不见,请你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上面的两个现象。
例11、结合生活实际,提出几点节约用水的建议
练习题答案
1、答案:凝华, 液化, 放, 放
2、答案:液化, 放, 汽化, 吸
3、解析:火箭发射时,因燃料燃烧放热,温度会很高,高于某些物体熔化温度时,物体会熔化,发射台底建大水池是利用水沸腾过程中虽吸热但温度不再升高的特点,对低熔点物体起到保护作用,此时水处于汽化状态,汽化吸热;同时因水汽化产生的高温水蒸气遇到周围冷空气放热液化形成大量小水滴,就是看到的白色气团。
答案:熔化, 汽化, 液化
4、解析:夏天空调房里温度比较低,戴眼镜的同学走到室外时,室外空气中的高温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放热液化,在镜片上形成一层薄雾,过一会儿,随着镜片温度升高,镜片上的小水珠又蒸发到空气中去了就变清晰,所以答案是C,先液化后汽化。
答案:C
5、解析:A水结成冰是凝固现象放热,B中铁矿石变成铁水是熔化现象,吸热,C中酒精蒸发吸热,D樟脑块变小是升华现象,升华现象要吸热。
答案:A
6、解析:A是熔化现象;B是灯丝先升华后又凝华的结果;C冰冻的衣服变干是升华现象;D是由于空气中的高温水蒸气遇到冷的啤酒瓶液化的结果
答案:D
7、解析:“升华”是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则可判断B和D不是升华;考虑A,冰虽是固体,冒“白气”是由于冰棍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在冬天,天气干燥的情况下,一般冰棍周围就看不到冒“白气”),故A应当排除,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在常温下迅速升华,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从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或凝结成小冰晶,形成白气,故选C。
答案:C
8、答案:A
解析:这是由于水蒸气液化放热使室温升高,故选A
9、答案:手冷,说明手的温度低于体温,刚从嘴中呼出的气,其温度近似为体温,当温度较高的气体与温度较低的手相遇时,就向手传热,另外,嘴里呼出的气体含有多种成份其中包括水蒸气,水蒸气在手的表面液体,液体时放出的热量也被手吸收,因此手感到暖和些。
但如果使劲向手上吹气,使手表面的气体流动很快,手上的水分迅速蒸发,蒸发带走的热量比手从嘴里吹出的热气中吸收的热量还多,因此手不但不会感到暖和,反而感到更冷。
10、答案:在离壶嘴一小段距离的位置不断有“白气”出现,是水蒸气遇到比较冷的空气凝结成小液滴,但在水壶嘴口位置什么也看不见,是因为水壶嘴口位置的温度比较高,喷出的水蒸气来不及放热液化。
11、答案:(1)水龙头随用随关; (2)能循环多次使用的水尽量多次使用;
(3)浇地时用水管引灌而不直接用灌渠; (4)提倡收集雨水,供生活使用。
云是由许多小水滴和小冰晶组成的,雨滴和雪花就是由它们增长变大而成的。那么,小水滴和小冰晶在云内是怎样增长变大的呢?
在水云中,云滴都是小水滴。它们主要是靠继续凝结和互相碰撞并合而增大的。因此,在水云里,云滴要增大到雨滴的大小,首先需要云很厚,云滴浓密,含水量多,这样,它才能继续凝结增长;其次,在水云内还需要存在较强的垂直运动,这样才能增加多次碰撞并合的机会。而在比较薄的和比较稳定的水云中,云滴没有足够的凝结和并合增长的机会,只能引起多云、阴天,不大会下雨。
在各种不同的云内,其云滴大小的分布是各不相同的,造成云滴大小不均的原因就是周围空气中水汽的转移以及云滴的蒸发。使云滴增长的因素是凝结过程和碰撞并和过程,在只有凝结作用的情况下,云滴的大小是均匀的,但由于水汽的补充,使某些云滴有所增长,再加上并和作用的结果,就使较大的云滴继续增长变大成为雨滴。雨滴受地心引力的作用而下降,当有上升气流时,就会有一个向上的力加在雨滴上,使其下降的速度变慢,并且一些小雨滴还可能被带上去。只有当雨滴增大到一定的程度时,才能下降到地面,形成降雨。
(二)雪的形成
我们都知道,云是由许多小水滴和小冰晶组成的,雨滴和雪花是由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增长变大而成的。那么,雪是怎么形成的呢?
在水云中,云滴都是小水滴。它们主要是靠继续凝结和互相碰撞并合而增大成为雨滴的。
冰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的。这些小冰晶在相互碰撞时,冰晶表面会增热而有些融化,并且会互相沾合又重新冻结起来。这样重复多次,冰晶便增大了。另外,在云内也有水汽,所以冰晶也能靠凝华继续增长。但是,冰云一般都很高,而且也不厚,在那里水汽不多,凝华增长很慢,相互碰撞的机会也不多,所以不能增长到很大而形成降水。即使引起了降水,也往往在下降途中被蒸发掉,很少能落到地面。
最有利于云滴增长的是混合云。混合云是由小冰晶和过冷却水滴共同组成的。当一团空气对于冰晶说来已经达到饱和的时候,对于水滴说来却还没有达到饱和。这时云中的水汽向冰晶表面上凝华,而过冷却水滴却在蒸发,这时就产生了冰晶从过冷却水滴上"吸附"水汽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冰晶增长得很快。另外,过冷却水是很不稳定的。一碰它,它就要冻结起来。所以,在混合云里,当过冷却水滴和冰晶相碰撞的时候,就会冻结沾附在冰晶表面上,使它迅速增大。当小冰晶增大到能够克服空气的阻力和浮力时,便落到地面,这就是雪花。
在初春和秋末,靠近地面的空气在0℃以上,但是这层空气不厚,温度也不很高,会使雪花没有来得及完全融化就落到了地面。这叫做降"湿雪",或"雨雪并降"。这种现象在气象学里叫“雨夹雪”。
同样雪的大小也按降水量分类. 雪可分为小雪,中雪和大雪三类, 具体见表3.
表3. 各类雪的降水量标准
种类 大雪 中雪 小雪
24小时降水量 大于5.0 2.6-5.0 2.5以下
12小时降水量 大于3.0 1.1-3.0 1.0以下
(三)云的形成
人们常常看到天空有时碧空无云,有时白云朵朵,有时又是乌云密布。为什么天上有时有云,有时又没有云呢?云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 它又是由有什么组成的?
漂浮在天空中的云彩是由许多细小的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有的是由小水滴或小冰晶混合在一起组成的。有时也包含一些较大的雨滴及冰、雪粒,云的底部不接触地面,并有一定厚度。
云的形成主要是由水汽凝结造成的。
我们都知道,从地面向上十几公里这层大气中,越靠近地面,温度越高,空气也越稠密;越往高空,温度越低,空气也越稀薄。
另一方面,江河湖海的水面,以及土壤和动、植物的水分,随时蒸发到空中变成水汽。水汽进入大气后,成云致雨,或凝聚为霜露,然后又返回地面,渗入土壤或流入江河湖海。以后又再蒸发(升华),再凝结(凝华)下降。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水汽从蒸发表面进入低层大气后,这里的温度高,所容纳的水汽较多,如果这些湿热的空气被抬升,温度就会逐渐降低,到了一定高度,空气中的水汽就会达到饱和。如果空气继续被抬升,就会有多余的水汽析出。如果那里的温度高于0°C,则多余的水汽就凝结成小水滴;如果温度低于0°C,则多余的水汽就凝化为小冰晶。在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逐渐增多并达到人眼能辨认的程度时,就是云了。
(四)雾的形成
雾和云都是由浮游在空中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只是雾生成在大气的近地面层中,而云生成在大气的较高层而已。雾既然是水汽凝结物,因此应从造成水汽凝结的条件中寻找它的成因。大气中水汽达到饱和的原因不外两个:一是由于蒸发,增加了大气中的水汽;另一是由于空气自身的冷却。对于雾来说冷却更重要。当空气中有凝结核时,饱和空气如继续有水汽增加或继续冶却,便会发生凝结。凝结的水滴如使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千米以内时,雾就形成了。
另外,过大的风速和强烈的扰动不利于雾的生成。
因此,凡是在有利于空气低层冷却的地区,如果水汽充分,风力微和,大气层结稳定,并有大量的凝结核存在,便最容易生成雾。一般在工业区和城市中心形成雾的机会更多,因为那里有丰富的凝结核存在。
(五)露的形成
在温暖季节的清晨,人们在路边的草,树叶及农作物上经常可以看到的露珠,露也不是从天空中降下来的。露的形成原因和过程与霜一样,只不过它形成时的温度在0°C以上罢了。
在0°C以上,空气因冷却而达到水汽饱和时的温度叫做"露点温度"。在温暖季节里,夜间地面物体强烈辐射冷却的时候,与物体表面相接触的空气温度下降,在它降到"露点"以后就有多余的水汽析出。因为这时温度在0°C以上,这些多余的水汽就凝结成水滴附着在地面物体上,这就是露。
露和霜一样,也大都出现于天气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同时,容易有露形成的物体,也往往是表面积相对地大的、表面粗糙的、导热性不良的物体。有时,在上半夜形成了露,下半夜温度继续降低,使物体上的露珠冻结起来,这叫做冻露。有人把它归入霜的一类,但是它的形成过程是与霜不同的。
露一般在夜间形成,日出以后,温度升高,露就蒸发消失了。
在农作物生长的季节里,常有露出现。它对农业生产是有益的。在我国北方的夏季,蒸发很快,遇到缺雨干旱时,农作物的叶子有时白天被晒得卷缩发干,但是夜间有露,叶子就又恢复了原状。人们常把"雨露"并称,就是这个道理。
(六)霜的形成
在夜间,地面上的草、木、石块等物体由于向外辐射热量,它们的温度要降低,当温度降至露点时,地面物体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便达到饱和。若露点高于0摄氏度,水蒸气可在地面物体的表面上凝结成小水滴,这就是露。
若露点低于0摄氏度,水蒸气则要在地面物体的表面上直接凝结成水冰粒,这即是霜。
如果在夜间不仅地面上物体的温度降到了露点以下,而且地面以上稍远处的空气温度也降到了露点,那么空气中的水蒸气将以尘埃为核心凝结成细小的水滴,这便是雾。
当高空中空气的温度降到露点以下,若露点高于0度,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尘埃上凝结成细小的水滴便是云,而凝结成较大的水滴即是雨。若露点低于0度,则空气中的水蒸气将在尘埃上直接凝结成雪。
由此可知,露、霜和雾都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地面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达到饱和时直接凝结而成的。只有雪和雨才是从天而降的,即是高空中空气里的水蒸气达到饱和时凝结而成。
(七)冰雹的形成
冰雹和雨、雪一样都是从云里掉下来的。不过下冰雹的云是一种发展十分强盛的积雨云,而且只有发展特别旺盛的积雨云才可能降冰雹。
积雨云和各种云一样都是由地面附近空气上升凝结形成的。空气从地面上升,在上升过程中气压降低,体积膨胀,如果上升空气与周围没有热量交换,由于膨胀消耗能量,空气温度就要降低,这种温度变化称为绝热冷却。根据计算,在大气中空气每上升100米,因绝热变化会使温度降低1度左右。我们知道在-定温度下,空气中容纳水汽有一个限度,达到这个限度就称为“饱和”,温度降低后,空气中可能容纳的水汽量就要降低。因此,原来没有饱和的空气在上升运动中由于绝热冷却可能达到饱和,空气达到饱和之后过剩的水汽便附着在飘浮于空中的凝结核上,形成水滴。当温度低于摄氏零度时,过剩的水汽便会凝华成细小的冰晶。这些水滴和冰晶聚集在一起,飘浮于空中便成了云。
大气中有各种不同形式的空气运动,形成了不同形态的云。因对流运动而形成的云有淡积云、浓积云和积雨云等。人们把它们统称为积状云。它们都是一块块孤立向上发展的云块,因为在对流运动中有上升运动和下沉运动,往往在上升气流区形成了云块,而在下沉气流区就成了云的间隙,有时可见蓝天。
积状云因对流强弱不同出一辙形成各种不同云状,它们的云体大小悬殊很大。如果云内对流运动很弱,上升气流达不到凝结高度,就不会形成云,只有干对流。如果对流较强,可以发展形成浓积云,浓积云的顶部像椰菜,由许多轮廓清晰的凸起云泡构成,云厚可以达4-5公里。如果对流运动很猛烈,就可以形成积雨云,云底黑沉沉,云顶发展很高,可达10公里左右,云顶边缘变得模糊起来,云顶还常扩展开来,形成砧状。一般积雨云可能产生雷阵雨,而只有发展特别强盛的积雨云,云体十分高大,云中有强烈的上升气体,云内有充沛的水分,才会产生冰雹,这种云通常也称为冰雹云。
冰雹云是由水滴、冰晶和雪花组成的。一般为三层:最下面一层温度在0℃以上,由水滴组成;中间温度为0℃至-20℃,由过冷却水滴、冰晶和雪花组成;最上面一层温度在-20℃以下,基本上由冰晶和雪花组成。
在冰雹云中气流是很强盛的,通常在云的前进方向,有一股十分强大的上升气流从云底进入又从云的上部流出。还有一股下沉气流从云后方中层流入,从云底流出。这里也就是通常出现冰雹的降水区。这两股有组织上升与下沉气流与环境气流连通,所以一般强雹云中气流结构比较持续。强烈的上升气流不仅给雹云输送了充分的水汽,并且支撑冰雹粒子停留在云中,使它长到相当大才降落下来。
在冰雹云中冰雹又是怎样长成的呢?在冰雹云中强烈的上升气流携带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水滴和冰晶运动着,其中有一些水滴和冰晶并合冻结成较大的冰粒,这些粒子和过冷水滴被上升气流输送到含水量累积区,就可以成为冰雹核心,这些冰雹初始生长的核心在含水量累积区有着良好生长条件。雹核A在上升气流携带下进入生长区后,在水量多、温度不太低的区域与过冷水滴碰并,长成一层透明的冰层,再向上进入水量较少的低温区,这里主要由冰晶、雪花和少量过冷水滴组成,雹核与它们粘并冻结就形成一个不透明的冰层。这时冰雹已长大,而那里的上升气流较弱,当它支托不住增长大了的冰雹时,冰雹便在上升气流里下落,在下落中不断地并合冰晶、雪花和水滴而继续生长,当它落到较高温度区时,碰并上去的过冷水滴便形成一个透明的冰层。这时如果落到另一股更强的上升气流区,那么冰雹又将再次上升,重复上述的生长过程。这样冰雹就一层透明一层不透明地增长;由于各次生长的时间、含水量和其它条件的差异,所以各层厚薄及其它特点也各有不同。最后,当上升气流支撑不住冰雹时,它就从云中落下来,成为我们所看到的冰雹了。
为什么“雹打一条线”
冰雹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尤以春夏之交为多。但一次降雹的时间都不长,多数为几分钟到十几分钟,最长可大1--2小时。特别是降雹的范围,一般都不大,平均长度在30公里以下,宽度在几公里以内,形成一个降雹带因此,常有“雹打一条线”之说。
为什么会有“雹打一条线”呢?这要从冰雹的形成条件谈起。冰雹是在发展相当强烈的积雨云中形成的,有冰雹胚胎和云中的小冰晶、雪花、过冷却水滴反复粘合、碰并的结果。因此,云中必须有强烈的上升气流,丰富的含水量和足够的低温。在中纬度地区的山区,由于地面受热不均匀和地形的抬升作用,常使大气处在不稳定的状态,所以容易形成冰雹。当冰雹云在山谷和河面上经过时,由于河面上的气温比两岸的气温低,山谷中的气温比山坡上的气温低,这样,河面上和山谷中的上升气流较弱,支托不住下落的冰雹,故冰雹多沿山谷和河流下落.有时冰雹也沿冷暖空气交汇的锋面降落。因为山谷、河流都是狭长的地带,因此有“雹打一条线”的说法。
例1、物理学是人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的有力武器,下列自然现象的形成属于凝华的是( )。
A.有时江面弥漫的大雾 B.冬天早晨地上的霜
C.秋天花叶上的露珠 D.湖面结了厚厚的一层冰
解析:凝华现象是物体由气态不经过液态直接变成固态,霜是在地表面的水蒸气遇到零摄氏度以下的温度直接凝华为固体,因此B选项正确;露是在天气较热的时候,空气中的水蒸气于清晨前遇到温度较低的树叶、花草等,凝结成小水珠附着在它们的表面上,是一种液化现象。
雾和云的情况相同,都是水蒸气在空气中遇冷液化成为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在地面附近称为雾,在高空处则称为云;D选项是凝固现象,它是水达到凝固点,再放热形成的。
答案:B
例2、下列关于“冰棒现象”的解析,正确的是( )
A.剥去包装纸,冰棒“冒气”,属汽化现象
B.剥去包装纸,过一会儿,冰棒“流汗”,属于液化现象
C.冰棒放入杯中,杯子外壁会“出汗”,属于液化现象
D.刚从冰箱拿出的冰棒,包装纸上沾有“白粉”,属于凝华现象
解析:剥去包装纸,冰棒“冒气”,“气”是由冰棒周围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形成的,属液化现象,选项A是错的,选项C是对的;剥去包装纸,冰棒“流汗”,是由于冰棒熔化了,不是液化现象,B选项是错的;D选项中的“白粉”,是由于水蒸气凝华而成的。
答案:C、D
例3、医生为病人检查牙齿时,常拿一个带把的金属小平面镜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烤一烤,然后再放入病人的口腔中,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解析:这个小平面镜在医学中叫做口腔镜,在检查牙病时,医生总是把口腔镜先放在酒精灯上烤一烤,有的同学以为医生这样做,只是为了消毒,实际上这只是原因之一,其实即使是检查同一个病人,使用同一面口腔镜,每用一次都要烤一烤,可见还有更重要的原因。
一般情况下,外界气温要比口腔内的温度要低,温度较低的口腔镜一旦放在潮湿的嘴里,呼出来的热气里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口腔镜就会迅速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镜子上,这时镜面就会雾蒙蒙的一片,什么也看不见。医生事先把口腔镜烧热,使口腔内的水蒸气不能在再它上面凝成小水珠,这样就能通过镜子看清牙齿上面的毛病。
答案:在检查牙齿时,先把小平面镜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烤一烤,一是可以起到消毒的作用,更重要的目的是使小平面镜的温度高于口腔内的温度,防止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镜子表面上,影响医生诊疗。
例4、北方冬天天气寒冷,人们为了不让菜窑里的菜冻坏,常在菜窑里放几桶水,这是利用水 时 热,而使菜窑里气温不致太 。
答案:凝固 放 低
练习题
例1、夏天,小亮从冰箱冷冻室中取出一支冰糕,发现包装纸上附着一些小冰晶,这是水蒸气 而成的;随后又发现它在冒“白气”,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而成的,前现象 热,后现象 热。
例2、冬天,早晨的大雾是 现象,该现象 热,而大雾散了,这是 现象,该现象 热。
例3、火箭刚发射时,高温火焰向下喷到发射台的地面,很多物体遇到这样的高温火焰会 。为了保护发射台底,就建了一个大水池,让火焰喷到水中,利用水的 来吸收巨大的热量,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火箭升空瞬间,伴有迅速扩展的庞大的白色气团是
形成的。
例4、炎热的夏天,戴眼镜的同学从空调房走到室外时,镜片上出现一层薄雾,过一会儿,镜片又变得清晰起来,镜片上这两种现象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
A.先汽化,后液化 B.先凝固,后蒸发
C.先液化,后汽化 D.先凝固,后升华
例5、以下现象中一定向外界放出热量的是( )
A.冬天水结成冰 B.铁矿石变成铁水
C.涂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就变干了 D.放在衣柜里的樟脑块逐渐变小了
例6、下事例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
A.冰雪消融 B.电灯泡用久了发黑
C.冰冻的衣服变干 D.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啤酒瓶外表面“出汗”
例7、在下面列举的现象中,属于升华的是( )
A.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 B.冬季,玻璃窗上结冰花
C.舞台上演出时常用干冰施放“白气” D.夏天,水缸外壁“出汗”
例8、在暖室的散热器里,通入的是100℃的水蒸气,出来的是100℃的水,则( )
A.散热器向室内空气散了热,使水蒸气液化变成水
B.散热器向室内空气散了热,使水蒸气凝固变成水
C.散热器向室内空气散了热,使水蒸气的热量减少变成水
D.散热器的散热片是铁做的,铁含有的热量少,使水蒸气变成水
例9、冬天手冷时,用嘴向手上“哈气”,即缓慢地吹气,手感到暖和,而若使劲向手上吹气,手不但不会感到暖和,反会更冷,试用物理知识解释原因。
例10、小明同学认真观察烧开水,通过初步观察,发现当水沸腾时,不断有“白气” 出现;但通过进一步的仔细观察却发现出现“白气”的位置总是与壶嘴口有一小段距离,而在水壶嘴口的位置却什么也看不见,请你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上面的两个现象。
例11、结合生活实际,提出几点节约用水的建议
练习题答案
1、答案:凝华, 液化, 放, 放
2、答案:液化, 放, 汽化, 吸
3、解析:火箭发射时,因燃料燃烧放热,温度会很高,高于某些物体熔化温度时,物体会熔化,发射台底建大水池是利用水沸腾过程中虽吸热但温度不再升高的特点,对低熔点物体起到保护作用,此时水处于汽化状态,汽化吸热;同时因水汽化产生的高温水蒸气遇到周围冷空气放热液化形成大量小水滴,就是看到的白色气团。
答案:熔化, 汽化, 液化
4、解析:夏天空调房里温度比较低,戴眼镜的同学走到室外时,室外空气中的高温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放热液化,在镜片上形成一层薄雾,过一会儿,随着镜片温度升高,镜片上的小水珠又蒸发到空气中去了就变清晰,所以答案是C,先液化后汽化。
答案:C
5、解析:A水结成冰是凝固现象放热,B中铁矿石变成铁水是熔化现象,吸热,C中酒精蒸发吸热,D樟脑块变小是升华现象,升华现象要吸热。
答案:A
6、解析:A是熔化现象;B是灯丝先升华后又凝华的结果;C冰冻的衣服变干是升华现象;D是由于空气中的高温水蒸气遇到冷的啤酒瓶液化的结果
答案:D
7、解析:“升华”是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则可判断B和D不是升华;考虑A,冰虽是固体,冒“白气”是由于冰棍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在冬天,天气干燥的情况下,一般冰棍周围就看不到冒“白气”),故A应当排除,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在常温下迅速升华,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从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或凝结成小冰晶,形成白气,故选C。
答案:C
8、答案:A
解析:这是由于水蒸气液化放热使室温升高,故选A
9、答案:手冷,说明手的温度低于体温,刚从嘴中呼出的气,其温度近似为体温,当温度较高的气体与温度较低的手相遇时,就向手传热,另外,嘴里呼出的气体含有多种成份其中包括水蒸气,水蒸气在手的表面液体,液体时放出的热量也被手吸收,因此手感到暖和些。
但如果使劲向手上吹气,使手表面的气体流动很快,手上的水分迅速蒸发,蒸发带走的热量比手从嘴里吹出的热气中吸收的热量还多,因此手不但不会感到暖和,反而感到更冷。
10、答案:在离壶嘴一小段距离的位置不断有“白气”出现,是水蒸气遇到比较冷的空气凝结成小液滴,但在水壶嘴口位置什么也看不见,是因为水壶嘴口位置的温度比较高,喷出的水蒸气来不及放热液化。
11、答案:(1)水龙头随用随关; (2)能循环多次使用的水尽量多次使用;
(3)浇地时用水管引灌而不直接用灌渠; (4)提倡收集雨水,供生活使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