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展开全部
《老子》二十五章写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这里,“法”是动词,意为效法,也就是说,人要效法地,地则效法天,天则效法道,而道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道法自然”是“无为而治”的思想基础,只有顺应天道,符合民性,顺其自然,才能真正做到“无为而治”。
如此说来,“无为”不是毫无作为,而只是让天道和民性在自然而然地发挥作用。因此,管理者要想达到“治”的目的,首先要认识到何为天道,何为民性,即他们必须懂得如何修道,如何行道。
丁谓“一举三得”的做法是顺应天道的一个典型事例。宋真宗祥符年间,一场大火烧毁宫中许多殿堂,皇上任命丁谓主持宫殿修复工作。由于取土的地方太远,丁谓下令挖道路取土。很快,道路变成大沟,丁谓又下令将汴水引入沟中,用竹筏和船只来运送各地征集来的各种建筑材料。待宫殿修复完工之后,丁谓又下令将破损的瓦砾及泥土重新填入沟中,大沟又变成街道。沈括赞誉丁谓的做法是“一举而三役济”(《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二),此举不光加快了工期,而且节省了大量的费用。丁谓远近统筹的做法可谓顺天应时,是对自然规律深入洞悉的结果。
如此说来,“无为”不是毫无作为,而只是让天道和民性在自然而然地发挥作用。因此,管理者要想达到“治”的目的,首先要认识到何为天道,何为民性,即他们必须懂得如何修道,如何行道。
丁谓“一举三得”的做法是顺应天道的一个典型事例。宋真宗祥符年间,一场大火烧毁宫中许多殿堂,皇上任命丁谓主持宫殿修复工作。由于取土的地方太远,丁谓下令挖道路取土。很快,道路变成大沟,丁谓又下令将汴水引入沟中,用竹筏和船只来运送各地征集来的各种建筑材料。待宫殿修复完工之后,丁谓又下令将破损的瓦砾及泥土重新填入沟中,大沟又变成街道。沈括赞誉丁谓的做法是“一举而三役济”(《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二),此举不光加快了工期,而且节省了大量的费用。丁谓远近统筹的做法可谓顺天应时,是对自然规律深入洞悉的结果。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