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对贝多芬古典期音乐的感想
贝多芬是乐圣,一个音乐爱好者,无论你是初窥堂,或是小有心得,甚至听得来门坎极精,贝多芬是一定要听的. 姑且算你是个音乐的门外汉,若是隔壁门洞里传来的《致爱丽丝》和《月光奏鸣曲》也常常叫你怦然心动,这就是一个蛮不错的开端。如果还想进一步搭搭味道,建议一定要先从交响曲入手。一来贝多芬本人就是交响曲的同一词,他在这上头傲视群雄,无人可及;二来初听者多喜动不喜静,欣赏时注意力容易分散走神,而贝多芬的交响曲大气磅礴,热闹非凡,大起大落,当可带来巨大冲击力和震撼力,把你对音乐的畏惧一举冲跨。
不妨先听“第六”,再听“第四”。此两曲于气势和力度中,兼具万千柔情——当然是英雄的柔情,自然坦荡,真挚宽广,绝不带一丝做作,品味极高,可称绝美。至于第三“英雄”、第五“命运”之类,旋律性实在不强,程度其实相当艰深(我听乐十年,到今天也才刚刚听出点味道来),而且后人穿凿附会之词甚重,初听不宜。
如果上面两个曲子还听得入耳,接下来无论如何要见识一下《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提琴协奏曲,连开头几下定音鼓的轻击都是大师级的,如果说随之扑来的弦乐是阵阵温暖而强劲的风、则独奏小提琴的应和便是风中激越欢唱、越飞越高的云雀。另外有一首《F大调浪漫曲》、堪称“超级迷你小提琴协奏”,十分短小,却玲珑婉转,更见精致和韵味,也是雅俗极宜的。
底下就该领教老贝的钢琴协奏曲了。钢琴是他的老本行,当然拿手。我们不难从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中领略到一种皇帝的力度、气概和胸襟。啊,贝多芬大帝!当然“皇帝”也许还稍微火爆外露了一点,内向一些的听众还应该再听听他最好的第四钢琴协奏曲,那里则完全是一种希腊悲剧式的气氛和境界。
只要能把第四钢琴协奏曲稍微听出些意思,就应该有资格进入贝多芬独奏和室内乐的天地了。首先当然是被称为钢琴的新约圣经的钢琴奏鸣曲。我第一强烈推荐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悲怆奏鸣曲》。最可恨其柔板乐章被改编成各式各样极其粗俗庸鄙的乐队曲和轻音乐(小号独奏、萨克斯独奏等等)。一定要听原曲。如果你能听得出第二乐章主题再现时伴奏音型改成三连音后整个气氛和情绪的微妙变化(啊,多么简单而有效!),那你当有与大师相视而笑,莫逆于心的资格了。
《悲怆》这么了不起,那还只不过是贝多芬早年的作品,他中年时期的炉火纯青之作就更不得了了。看过日本电视连续剧《少女疑云》的人一定会对里头反复出现的《热情奏鸣曲》末乐章音响深刻。那种音乐的快速奔流确如庐山飞瀑,惊心动魄,叫人气都喘不过来。顺带提一句,那个野川雪小姐弹得实在不怎么样。
我更喜欢的却是《华尔德斯坦》,又称《黎明》。大凡标题音乐,一般总不大贴切,这首曲子的第一乐章却真能唤醒我对黎明日出的种种印象。这里应该是光的世界:从最初的微芒的晨曦,演化为黎明时天地间各种光线的交织、跳跃、折射和游走,最终汇聚成辉煌灿烂的壮丽日出。第二乐章据说是表现天文爱好者夜观星象的情景,也是有可能的。此间浩瀚星空,壮丽而高远,聆听使仿佛能暂时洗去我辈庸碌凡人身上的俗气。
说来也怪,我就是不喜欢人们传说的种种贝多芬的英雄故事(大多极不可靠),还有所谓与命运抗争的主题,而总是格外偏爱他温柔、多情、细致的那一面。十首小提琴奏鸣曲正是我倾心的“这一面”之最佳代表。第一要听的当然就是那首《春天奏鸣曲》。开头小提琴连绵不绝、舒缓悠长的圆滑奏衬着钢琴清澈的分解和弦,分明就是那一江春水向东流。无限情深,却极明朗,绝不见半个“愁”字。第九小提琴奏鸣曲俗称“克莱采”,也极有名。可能比较艰深一些。不过,要是去读一遍托尔斯泰的同名小说,也许会更能理解它,反之亦然。这可再也不是春天的涓涓细流,而是如火如荼、夏日炎炎般的激情了。小提琴与钢琴的唱和与纠缠真正像是两个生死恋人。无怪乎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正是在合奏这首危险的曲子时爆发了汹涌澎湃的恋情了。
我们终于要走到贝多芬这部巨著的尽头了。在晚期贝多芬那里,我们又能听到些什么呢?贝多芬越老越深刻、越老越复杂、以致于把他的同时代人远远地抛在身后。他那些同时代人也晓得他的晚期作品非常伟大,可大家都无可奈何地敬而远之,因为实在是听不懂。其实,打开天窗说亮话,我们这些二十世纪的人又何尝没有同样的感觉呢,我们难道就没有被老贝远远地抛在后头吗?在编号101以后的那些作品之前,我们顶礼膜拜,诚惶诚恐,而又不知所云(今注:此观点现在已有所改变)。所以宁肯还是去听他的中期作品。当然也有例外,譬如伟大的第九交响曲,那真正是人类文明的不朽丰碑和伟大象征
贝多芬是乐圣,一个音乐爱好者,无论你是初窥堂,或是小有心得,甚至听得来门坎极精,贝多芬是一定要听的. 姑且算你是个音乐的门外汉,若是隔壁门洞里传来的《致爱丽丝》和《月光奏鸣曲》也常常叫你怦然心动,这就是一个蛮不错的开端。如果还想进一步搭搭味道,建议一定要先从交响曲入手。一来贝多芬本人就是交响曲的同一词,他在这上头傲视群雄,无人可及;二来初听者多喜动不喜静,欣赏时注意力容易分散走神,而贝多芬的交响曲大气磅礴,热闹非凡,大起大落,当可带来巨大冲击力和震撼力,把你对音乐的畏惧一举冲跨。
不妨先听“第六”,再听“第四”。此两曲于气势和力度中,兼具万千柔情——当然是英雄的柔情,自然坦荡,真挚宽广,绝不带一丝做作,品味极高,可称绝美。至于第三“英雄”、第五“命运”之类,旋律性实在不强,程度其实相当艰深(我听乐十年,到今天也才刚刚听出点味道来),而且后人穿凿附会之词甚重,初听不宜。
如果上面两个曲子还听得入耳,接下来无论如何要见识一下《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提琴协奏曲,连开头几下定音鼓的轻击都是大师级的,如果说随之扑来的弦乐是阵阵温暖而强劲的风、则独奏小提琴的应和便是风中激越欢唱、越飞越高的云雀。另外有一首《F大调浪漫曲》、堪称“超级迷你小提琴协奏”,十分短小,却玲珑婉转,更见精致和韵味,也是雅俗极宜的。
底下就该领教老贝的钢琴协奏曲了。钢琴是他的老本行,当然拿手。我们不难从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中领略到一种皇帝的力度、气概和胸襟。啊,贝多芬大帝!当然“皇帝”也许还稍微火爆外露了一点,内向一些的听众还应该再听听他最好的第四钢琴协奏曲,那里则完全是一种希腊悲剧式的气氛和境界。
只要能把第四钢琴协奏曲稍微听出些意思,就应该有资格进入贝多芬独奏和室内乐的天地了。首先当然是被称为钢琴的新约圣经的钢琴奏鸣曲。我第一强烈推荐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悲怆奏鸣曲》。最可恨其柔板乐章被改编成各式各样极其粗俗庸鄙的乐队曲和轻音乐(小号独奏、萨克斯独奏等等)。一定要听原曲。如果你能听得出第二乐章主题再现时伴奏音型改成三连音后整个气氛和情绪的微妙变化(啊,多么简单而有效!),那你当有与大师相视而笑,莫逆于心的资格了。
《悲怆》这么了不起,那还只不过是贝多芬早年的作品,他中年时期的炉火纯青之作就更不得了了。看过日本电视连续剧《少女疑云》的人一定会对里头反复出现的《热情奏鸣曲》末乐章音响深刻。那种音乐的快速奔流确如庐山飞瀑,惊心动魄,叫人气都喘不过来。顺带提一句,那个野川雪小姐弹得实在不怎么样。
我更喜欢的却是《华尔德斯坦》,又称《黎明》。大凡标题音乐,一般总不大贴切,这首曲子的第一乐章却真能唤醒我对黎明日出的种种印象。这里应该是光的世界:从最初的微芒的晨曦,演化为黎明时天地间各种光线的交织、跳跃、折射和游走,最终汇聚成辉煌灿烂的壮丽日出。第二乐章据说是表现天文爱好者夜观星象的情景,也是有可能的。此间浩瀚星空,壮丽而高远,聆听使仿佛能暂时洗去我辈庸碌凡人身上的俗气。
说来也怪,我就是不喜欢人们传说的种种贝多芬的英雄故事(大多极不可靠),还有所谓与命运抗争的主题,而总是格外偏爱他温柔、多情、细致的那一面。十首小提琴奏鸣曲正是我倾心的“这一面”之最佳代表。第一要听的当然就是那首《春天奏鸣曲》。开头小提琴连绵不绝、舒缓悠长的圆滑奏衬着钢琴清澈的分解和弦,分明就是那一江春水向东流。无限情深,却极明朗,绝不见半个“愁”字。第九小提琴奏鸣曲俗称“克莱采”,也极有名。可能比较艰深一些。不过,要是去读一遍托尔斯泰的同名小说,也许会更能理解它,反之亦然。这可再也不是春天的涓涓细流,而是如火如荼、夏日炎炎般的激情了。小提琴与钢琴的唱和与纠缠真正像是两个生死恋人。无怪乎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正是在合奏这首危险的曲子时爆发了汹涌澎湃的恋情了。
我们终于要走到贝多芬这部巨著的尽头了。在晚期贝多芬那里,我们又能听到些什么呢?贝多芬越老越深刻、越老越复杂、以致于把他的同时代人远远地抛在身后。他那些同时代人也晓得他的晚期作品非常伟大,可大家都无可奈何地敬而远之,因为实在是听不懂。其实,打开天窗说亮话,我们这些二十世纪的人又何尝没有同样的感觉呢,我们难道就没有被老贝远远地抛在后头吗?在编号101以后的那些作品之前,我们顶礼膜拜,诚惶诚恐,而又不知所云(今注:此观点现在已有所改变)。所以宁肯还是去听他的中期作品。当然也有例外,譬如伟大的第九交响曲,那真正是人类文明的不朽丰碑和伟大象征
展开全部
欣赏古典乐也正像品尝咖啡一样,并不是生来就爱喝,更不是人人都会喝。这便是我们说到的艺术修养。修养这个词涵盖面很广泛,正如同初学声乐时的我把声乐艺术简单的等同于唱好歌,孰不知唱好歌与会唱歌之间又有天壤之别。唱好歌和会唱歌是完全不同的,会唱歌更强调技巧;而唱好歌就不是光会识谱懂得发声那么简单了,需要大量的音乐知识作铺垫,否则你的音乐永远都是肤浅的。要么无法准确拿捏音乐表情,要么无法体会作者的心思。就像初来乍到的人只知道帕瓦罗蒂享有第一男高音的称号,你若问他为什么偏是帕瓦罗蒂不是别人,究竟他与别人唱的有何不同,我认为这就不是一个初学者一时半会儿能答得上来的了。
在上面我们谈到了音乐知识。一说到音乐知识首先映入脑海的便是乐理知识,进一步才是音乐史。我去年开始接触西方音乐史,当时的想法就是这些诸如历史类的东西无外乎都很无聊------应试教育的产物。粗略读到了中世纪音乐,当然是没有什么关键性的收获的。之后,突然想捡起扔了16年之久的钢琴,通过3个月时间从拜尔起步的学习到基本达到599要求后,在时间不允许的情况下只得自行练习。这期间我花了3个月时间研习莫扎特第545号奏鸣曲,与此同时阅读了莫扎特传。文献的辅助对我的帮助是莫大的。结合之前略读过的中世纪音乐,及对巴赫初级作品的弹奏,对中世纪音乐有了强烈的感觉。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朋友听不懂莫扎特的音乐,尽管我暂时只在了解他的奏鸣曲和艺术歌曲,但通过我短短3个月练习545号作品已经能够感受到莫扎特的伟大。
在这先插入谈一谈贝多芬。在记录贝多芬生平中记录着这么一段他与莫扎特的故事。当年贝多芬想去投奔伟大的音乐家莫扎特,来到莫扎特的家中,莫扎特并未把眼前这个又瘦又小其貌不扬的年轻人放在眼里。只叫他弹奏,便转身去隔壁屋同其他一些伟大的音乐家聊天。聊天之间莫扎特突然被隔壁传来的无比优美的音乐所吸引。他立即回到了钢琴房,待贝多芬演奏完毕,莫扎特对前来的音乐家们断言道:他将会是本世纪最伟大的音乐家。只可惜贝多芬由于母亲的逝世而不得不离开,当他再度归来时这位他仰慕已久的伟大音乐家莫扎特已经逝世。于是两位天才仅只有一面之缘。
对莫扎特有了一定的了解你才会感受到为什么说莫扎特是伟大的天才,也才更能体会到贝多芬的伟大。有人把贝多芬称之为音乐之父,那是因为贝多芬的音乐达到了世纪之巅。然而,每当提及贝多芬我们通常会立刻把他同一些耳熟能详的小品曲联系在一起,就比如:致爱丽丝。我看到有的朋友说听这些曲目都听到腻了,那正是因为它容易被接受,却又不是最经典的。就连经典的奏鸣曲《月光》,《悲怆》,《热情》都被称之为贝多芬在那一时期的小打小闹。恰恰又是这些小品曲往往被大众觉得“这就代表了贝多芬”。
时代是发展的,同样音乐也是发展的。没有巴赫,海顿就没有莫扎特,同样没有莫扎特在音乐方面的伟大就更没有贝多芬的发展。这也就是为什么贝多芬的伟大相比起莫扎特的伟大更容易被大众所认识。
不知道朋友们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如果弹奏《致爱丽丝》,《梦中的婚礼》,或是《童年的回忆》相比起现代流行钢琴曲更有想弹奏的欲望,但一旦弹熟便不会想去研究,反而会有腻的感觉。我就有这样的感觉,在接触到莫扎特545号作品后被其深深吸引,以至于整整5个月没有再弹过《梦中的婚礼》和《童年的回忆》。莫扎特第545号作品让我从识谱到弹熟到抓细节。最后认识到的是自己演奏水平的欠缺从而无法最终很好的表达作品,而不是觉得一首曲子已经没有什么可琢磨的了。
我对莫扎特和贝多芬的认识浅谈就到这里吧,不敢与专业人士相比,仅只是作为一个从非专业走向专业的音乐学习者对音乐的感触。若我的文章能对那些希望对音乐有更多认识的朋友有所帮助,将不胜荣幸。总之,踏入每一个领域都是从一无所知走向有所知,只要你想要去了解它你就回去寻找不同的途径来辅助你;同时在一个领域的修养也不是一日能成的。最后我之所以在谈俩位音乐家的同时即涉及了钢琴又涉及了声乐,就是想让大家知道,音乐不因学科不同而被分割,相反它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甚至任何学科都是一样的,学得广也才更容易学的精。
在上面我们谈到了音乐知识。一说到音乐知识首先映入脑海的便是乐理知识,进一步才是音乐史。我去年开始接触西方音乐史,当时的想法就是这些诸如历史类的东西无外乎都很无聊------应试教育的产物。粗略读到了中世纪音乐,当然是没有什么关键性的收获的。之后,突然想捡起扔了16年之久的钢琴,通过3个月时间从拜尔起步的学习到基本达到599要求后,在时间不允许的情况下只得自行练习。这期间我花了3个月时间研习莫扎特第545号奏鸣曲,与此同时阅读了莫扎特传。文献的辅助对我的帮助是莫大的。结合之前略读过的中世纪音乐,及对巴赫初级作品的弹奏,对中世纪音乐有了强烈的感觉。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朋友听不懂莫扎特的音乐,尽管我暂时只在了解他的奏鸣曲和艺术歌曲,但通过我短短3个月练习545号作品已经能够感受到莫扎特的伟大。
在这先插入谈一谈贝多芬。在记录贝多芬生平中记录着这么一段他与莫扎特的故事。当年贝多芬想去投奔伟大的音乐家莫扎特,来到莫扎特的家中,莫扎特并未把眼前这个又瘦又小其貌不扬的年轻人放在眼里。只叫他弹奏,便转身去隔壁屋同其他一些伟大的音乐家聊天。聊天之间莫扎特突然被隔壁传来的无比优美的音乐所吸引。他立即回到了钢琴房,待贝多芬演奏完毕,莫扎特对前来的音乐家们断言道:他将会是本世纪最伟大的音乐家。只可惜贝多芬由于母亲的逝世而不得不离开,当他再度归来时这位他仰慕已久的伟大音乐家莫扎特已经逝世。于是两位天才仅只有一面之缘。
对莫扎特有了一定的了解你才会感受到为什么说莫扎特是伟大的天才,也才更能体会到贝多芬的伟大。有人把贝多芬称之为音乐之父,那是因为贝多芬的音乐达到了世纪之巅。然而,每当提及贝多芬我们通常会立刻把他同一些耳熟能详的小品曲联系在一起,就比如:致爱丽丝。我看到有的朋友说听这些曲目都听到腻了,那正是因为它容易被接受,却又不是最经典的。就连经典的奏鸣曲《月光》,《悲怆》,《热情》都被称之为贝多芬在那一时期的小打小闹。恰恰又是这些小品曲往往被大众觉得“这就代表了贝多芬”。
时代是发展的,同样音乐也是发展的。没有巴赫,海顿就没有莫扎特,同样没有莫扎特在音乐方面的伟大就更没有贝多芬的发展。这也就是为什么贝多芬的伟大相比起莫扎特的伟大更容易被大众所认识。
不知道朋友们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如果弹奏《致爱丽丝》,《梦中的婚礼》,或是《童年的回忆》相比起现代流行钢琴曲更有想弹奏的欲望,但一旦弹熟便不会想去研究,反而会有腻的感觉。我就有这样的感觉,在接触到莫扎特545号作品后被其深深吸引,以至于整整5个月没有再弹过《梦中的婚礼》和《童年的回忆》。莫扎特第545号作品让我从识谱到弹熟到抓细节。最后认识到的是自己演奏水平的欠缺从而无法最终很好的表达作品,而不是觉得一首曲子已经没有什么可琢磨的了。
我对莫扎特和贝多芬的认识浅谈就到这里吧,不敢与专业人士相比,仅只是作为一个从非专业走向专业的音乐学习者对音乐的感触。若我的文章能对那些希望对音乐有更多认识的朋友有所帮助,将不胜荣幸。总之,踏入每一个领域都是从一无所知走向有所知,只要你想要去了解它你就回去寻找不同的途径来辅助你;同时在一个领域的修养也不是一日能成的。最后我之所以在谈俩位音乐家的同时即涉及了钢琴又涉及了声乐,就是想让大家知道,音乐不因学科不同而被分割,相反它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甚至任何学科都是一样的,学得广也才更容易学的精。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