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探究教学的策略
展开全部
探究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不仅有特定的形式,而且蕴涵着代表其特质的教学精神。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探究教学往往存在着许多问题,深入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必将有助于探究教学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使课堂教学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一、 探究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 有探究教学的程序,却没能体现其精神实质
探究教学有着不同于其他教学方式的实施程序。一些教师在采用探究教学时,整个程序虽然没有缺少一个环节,但教师为了让学生尽快学到知识,每个环节仅仅匆匆带过。教师心目中所关注的仍然是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掌握知识点。知识目标虽是探究教学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但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是否获得了深刻的情感体念、态度生成乃至整个生命的成长与发展。如果教师形式上采用探究教学,而关注的仍是知识的掌握,而非学生完整的生命成长,那么探究教学就失去了其重要的精神内涵。
2、 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却没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在采用探究教学的课堂上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给了学生探究的时间,让学生经历整个探究的环节,但整个过程,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意图,遵循教师制定的方案,探究教师提出的问题,得出教师想要的结论。教师每一歩都牢牢掌握着教学的支配权,学生自主的空间非常狭小,几乎没有自己做决策的机会和权利。在这样的探究教学中,学生有探究的时间却无自主的空间。而唤发学生自主学习是探究教学的基本精神所在。探究教学不是让学生接受现成的知识结论,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其出发点就在于唤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为学生自主性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究中自己去质疑、判断、分析、比较和概括,在遇到困难与挫折时自主选择、自我担当。
3、主张学生自己探究,却不能善等学生的差异
探究教学是让每个学生自己去经历、体验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有与众不同的经历和体验。一方面,他们的探究过程与教师设想的会有差距,毕竟学生与教师在观察现象、思考问题、分析决策等方面存在差异;另一方面,由于不同学生在学习需要、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学习优势方面各不一样,因而每个学生的具体探究过程以及从中获得的体验也就各不相同。然而,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忽视这些差异,要求所有的学生按照自己的设想,在同样的时间内采用同样的方法、以同样的速度找到同样的答案,达到同样的水平。当学生得出与教师意见不一致的答案时,教师总是急于否定强求一律;当学生用各自的方式与路径进行探究时,教师不能信赖、接纳、期待每一个学生,而只是把赏识的目光投向其心目中的“优等生”。
4、 主张学生自己探究,却不能宽容学生的失误
一些教师在采用探究教学时,虽然给了学生尝试探究的机会,但对学生的失误却缺少宽容。因为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不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寻找知识、诘问知识、评判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疑问、困难和障碍,会遇到挫折和失败,甚至会出现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却找不到确切答案的现象。然而也正是这个过程给了学生从错误、挫折和弯路中学习的机会。教师的宽容能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有一种心理安全感,愿意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而不用担心被挖苦、嘲笑;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即使在探究中遭遇失败也相信自己经过努力一定会成功。宽容能增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使他们感到自己有价值、被尊重,从而愿意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即使任务艰巨也不畏惧、退缩。若是教师缺少宽容,不仅会使学生失去了从错误中学习知识的机会,而且会使学生丧失质疑问难的勇气和积极探索的欲望。
二、 实施探究教学的策略引领
课堂中探究教学的基本程序可以概括为:“问题—探究—反思”。它们有相对的灵活性,既可以贯穿于整节课中,也可以体现在某个教学环节内,多次循环使用。在此程序中,教的活动包括组织学习活动,促进思维开展,唤醒学生潜能等;学的活动包括观察、操作、猜想、联想、推理、交流等。如何使以上教学活动能得到有效实施,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创设问题情境,增强探究动力
有问题才会激起思维的碰撞和交流。任何问题的出现都离不开一定的情境。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或“冲突”,将他们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使之形成问题意识,激发认识冲突。小学数学大多可以在客观世界中找到它的“原型”,教师可以通过对学习内容采取背景化和丰富化的处理,为数学知识找到紧密联系的“原型”,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经验来理解数学,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创设问题情境要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吊起学生的“胃口”,让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学习活动,提出的问题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且明确具体,富有启发性;要努力选择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具有引发思考悬念的内容,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但要避免夹杂无关的内容和“无病呻吟”的思想教育。
2、 提供活动时空,优化探究环节
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活动时空是课堂探究教学的中心环节。学生是否积极地参与探究活动,以及探究活动本身质量高低与否,直接影响着课堂探究学习的优劣。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提供探究材料。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总想通过动手触摸等手段来达到探索周围环境的目的,并在探索的同时产生一种与周围的人进行交流及与同伴分享发现所带来喜悦的强烈愿望。事实上,必要的材料是激发、引起探究经历的一种有效载体。为此,教师要注重选择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具有多方面联系的材料,以便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探究,使学生从一些较为复杂的材料或信息中,亲历探究过程并发现规律。
(2)确定探究形式。数学课堂探究性活动的形式一般有:A、学生独立探究。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念,以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进行探究和发现,对探究的问题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独立探究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得数学知识,而是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增强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B、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个体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对某些问题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再进行合作探究与交流。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小组或班集体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探究过程,满足自我表现的欲望,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挖掘和整合教学资源,通过师生的情感在交流中升华,思维在交流中互融,成果在交流中分享。
(3) 选择探究方法。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可以运用:A、操作引探。通过创设富有挑战性的、能激起学生探究欲望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动手、动口、动脑的操作活动,从而建立概念、发现规律、启迪思维、感悟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程序为:问题-操作-发现-结论。B、猜想验证。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材料,对数学问题进行大胆猜想,寻找方法,合理论证;亲历论证过程,体验“冒险、创造、发现”的喜悦,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启蒙。活动程序为:问题-猜想(假设)-论证-结论-评估与交流。C、观察归纳。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整理、分类、观察和自组算式等,从大量的具体事例中归纳和发现事物的一般规律。通过这样的探索与发现、观察与分析、归纳与验证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使学生掌握探寻客观世界某些规律的思想方法。活动的程序为:举例-观察-归纳-验证。D、类比联想。让学生通过类比及联想的思维方法,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现数学原理和方法,进而推演出结论。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活动的程序为:提供旧知-联想迁移-验证结论。
3、 经常评价反思,感受探究活力
学习数学也是一种体验活动。为此,提供足够的时空让学生去反思和体验探究发现的过程是十分必要的。
(1) 小组评价。在交流过程中,可以经常问学生:“你对其他同学的探究成果如何评价?”等,以此引导学生开展积极评价。这样,一方面可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促进学生在认同、批判不同观点的过程中学会欣赏、接纳他人,学会评价,形成健全的人格。
(2)自我反思。即学生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审视和反省:我是怎样进行探究的?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还有哪些疑惑?这种审视和反省,是学生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馈,进而根据反馈信息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调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加以反思,一方面有利于自己深刻认识所经历的各个过程和步骤,形成认知结构,总结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自我调控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主体意识,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总之,探究教学其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学会求知;分析问题、动手实践、解决问题;敢于发问、敢于探究、学会发展;参与竞争、努力超越、学会生存。
一、 探究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 有探究教学的程序,却没能体现其精神实质
探究教学有着不同于其他教学方式的实施程序。一些教师在采用探究教学时,整个程序虽然没有缺少一个环节,但教师为了让学生尽快学到知识,每个环节仅仅匆匆带过。教师心目中所关注的仍然是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掌握知识点。知识目标虽是探究教学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但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是否获得了深刻的情感体念、态度生成乃至整个生命的成长与发展。如果教师形式上采用探究教学,而关注的仍是知识的掌握,而非学生完整的生命成长,那么探究教学就失去了其重要的精神内涵。
2、 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却没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在采用探究教学的课堂上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给了学生探究的时间,让学生经历整个探究的环节,但整个过程,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意图,遵循教师制定的方案,探究教师提出的问题,得出教师想要的结论。教师每一歩都牢牢掌握着教学的支配权,学生自主的空间非常狭小,几乎没有自己做决策的机会和权利。在这样的探究教学中,学生有探究的时间却无自主的空间。而唤发学生自主学习是探究教学的基本精神所在。探究教学不是让学生接受现成的知识结论,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其出发点就在于唤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为学生自主性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究中自己去质疑、判断、分析、比较和概括,在遇到困难与挫折时自主选择、自我担当。
3、主张学生自己探究,却不能善等学生的差异
探究教学是让每个学生自己去经历、体验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有与众不同的经历和体验。一方面,他们的探究过程与教师设想的会有差距,毕竟学生与教师在观察现象、思考问题、分析决策等方面存在差异;另一方面,由于不同学生在学习需要、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学习优势方面各不一样,因而每个学生的具体探究过程以及从中获得的体验也就各不相同。然而,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忽视这些差异,要求所有的学生按照自己的设想,在同样的时间内采用同样的方法、以同样的速度找到同样的答案,达到同样的水平。当学生得出与教师意见不一致的答案时,教师总是急于否定强求一律;当学生用各自的方式与路径进行探究时,教师不能信赖、接纳、期待每一个学生,而只是把赏识的目光投向其心目中的“优等生”。
4、 主张学生自己探究,却不能宽容学生的失误
一些教师在采用探究教学时,虽然给了学生尝试探究的机会,但对学生的失误却缺少宽容。因为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不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寻找知识、诘问知识、评判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疑问、困难和障碍,会遇到挫折和失败,甚至会出现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却找不到确切答案的现象。然而也正是这个过程给了学生从错误、挫折和弯路中学习的机会。教师的宽容能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有一种心理安全感,愿意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而不用担心被挖苦、嘲笑;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即使在探究中遭遇失败也相信自己经过努力一定会成功。宽容能增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使他们感到自己有价值、被尊重,从而愿意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即使任务艰巨也不畏惧、退缩。若是教师缺少宽容,不仅会使学生失去了从错误中学习知识的机会,而且会使学生丧失质疑问难的勇气和积极探索的欲望。
二、 实施探究教学的策略引领
课堂中探究教学的基本程序可以概括为:“问题—探究—反思”。它们有相对的灵活性,既可以贯穿于整节课中,也可以体现在某个教学环节内,多次循环使用。在此程序中,教的活动包括组织学习活动,促进思维开展,唤醒学生潜能等;学的活动包括观察、操作、猜想、联想、推理、交流等。如何使以上教学活动能得到有效实施,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创设问题情境,增强探究动力
有问题才会激起思维的碰撞和交流。任何问题的出现都离不开一定的情境。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或“冲突”,将他们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使之形成问题意识,激发认识冲突。小学数学大多可以在客观世界中找到它的“原型”,教师可以通过对学习内容采取背景化和丰富化的处理,为数学知识找到紧密联系的“原型”,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经验来理解数学,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创设问题情境要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吊起学生的“胃口”,让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学习活动,提出的问题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且明确具体,富有启发性;要努力选择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具有引发思考悬念的内容,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但要避免夹杂无关的内容和“无病呻吟”的思想教育。
2、 提供活动时空,优化探究环节
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活动时空是课堂探究教学的中心环节。学生是否积极地参与探究活动,以及探究活动本身质量高低与否,直接影响着课堂探究学习的优劣。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提供探究材料。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总想通过动手触摸等手段来达到探索周围环境的目的,并在探索的同时产生一种与周围的人进行交流及与同伴分享发现所带来喜悦的强烈愿望。事实上,必要的材料是激发、引起探究经历的一种有效载体。为此,教师要注重选择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具有多方面联系的材料,以便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探究,使学生从一些较为复杂的材料或信息中,亲历探究过程并发现规律。
(2)确定探究形式。数学课堂探究性活动的形式一般有:A、学生独立探究。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念,以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进行探究和发现,对探究的问题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独立探究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得数学知识,而是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增强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B、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个体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对某些问题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再进行合作探究与交流。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小组或班集体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探究过程,满足自我表现的欲望,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挖掘和整合教学资源,通过师生的情感在交流中升华,思维在交流中互融,成果在交流中分享。
(3) 选择探究方法。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可以运用:A、操作引探。通过创设富有挑战性的、能激起学生探究欲望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动手、动口、动脑的操作活动,从而建立概念、发现规律、启迪思维、感悟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程序为:问题-操作-发现-结论。B、猜想验证。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材料,对数学问题进行大胆猜想,寻找方法,合理论证;亲历论证过程,体验“冒险、创造、发现”的喜悦,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启蒙。活动程序为:问题-猜想(假设)-论证-结论-评估与交流。C、观察归纳。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整理、分类、观察和自组算式等,从大量的具体事例中归纳和发现事物的一般规律。通过这样的探索与发现、观察与分析、归纳与验证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使学生掌握探寻客观世界某些规律的思想方法。活动的程序为:举例-观察-归纳-验证。D、类比联想。让学生通过类比及联想的思维方法,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现数学原理和方法,进而推演出结论。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活动的程序为:提供旧知-联想迁移-验证结论。
3、 经常评价反思,感受探究活力
学习数学也是一种体验活动。为此,提供足够的时空让学生去反思和体验探究发现的过程是十分必要的。
(1) 小组评价。在交流过程中,可以经常问学生:“你对其他同学的探究成果如何评价?”等,以此引导学生开展积极评价。这样,一方面可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促进学生在认同、批判不同观点的过程中学会欣赏、接纳他人,学会评价,形成健全的人格。
(2)自我反思。即学生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审视和反省:我是怎样进行探究的?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还有哪些疑惑?这种审视和反省,是学生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馈,进而根据反馈信息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调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加以反思,一方面有利于自己深刻认识所经历的各个过程和步骤,形成认知结构,总结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自我调控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主体意识,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总之,探究教学其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学会求知;分析问题、动手实践、解决问题;敢于发问、敢于探究、学会发展;参与竞争、努力超越、学会生存。
展开全部
1.思维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2.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3.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五”即坚持五个贯穿始终。
1.探究体验贯穿始终。精心研究“探究体验”的内容、时机、方式、方法,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优秀的思维品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2.情感教育贯穿始终。教育的精髓是爱的教育,爱的教育始于建设和谐课堂,和谐课堂的突出特征是体现着平等和互相尊重,洋溢着爱和智慧。
3.展示交流贯穿始终。提供学生进行展示与交流的时间和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观点、方法、成果,充分地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迸发创新火花,发展创新思维,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实现自身价值,获得自我激励。
4.习惯养成贯穿始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重点是养成文明守纪、专心致志、多读勤写、规范书写、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克服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悠闲学习、袖手学习、低头听课、机械记忆等不良习惯。
5.训练评价贯穿始终。
“探究式”四环节新授课课堂教学策略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生成数学问题。其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创设情境: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音像、图画、故事、谜语、游戏等形式,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触境生情,触境生思,触境生问,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描述现象。
生成问题:对情境中的信息进行数学化整理,由学生提出并选择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
第二环节 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任务是针对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对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进行组织,找出对解决当前问题适用的对策,问题一旦解决,学生的思维能力会随之发生变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思维品质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其基本程序是:自主探索—互动交流—共同优化,形成结论。
自主探索: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初步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
互动交流:首先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对比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争议性问题进行探讨,逐步补充完善,形成小组意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展示学习成果,小组之间可以互相质疑,互相补充,教师要调控全局,注意在关键环节点拨提升。
共同优化,形成结论: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不断优化小组学习成果,直至达成共识,形成正确结论。
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参与到交流中去,积极“捕捉”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以便对自己的教学作出适当的调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在倾听中思考,在思考中质疑;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为学生的交流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包括情感环境、思考环境、人际关系环境等);要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交流中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当成为一个鼓励者和启发者;当学生取得进展时,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当学生取得结果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
第三环节 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应用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产生策略,提高认识,发展思维,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其基本程序是:基本应用 —综合应用—诊断评价。
基本应用:是应用的最低目标,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独立完成,在应用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寻找答案,要重视过程,强调应用的方法和技巧;
综合应用:综合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要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使综合应用的过程成为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过程;
诊断评价:学生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会表现出应用知识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教师要及时鼓励和提升;同时也会暴露出学习的不足和疏漏,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加强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诊断矫正。
在本环节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要点:应用要有目的性,题目要围绕学习内容设计,着眼于指导思路,有利于方法和技巧的形成。应用要有现实性,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解决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应用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的价值。应用形式要有多样性,要以新颖多变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应用要体现主体性,给学生独立完成的时间,让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思想和方法,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应用评价要有发展性,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应用效果要及时进行诊断评价,引导矫正,让学生在评价中发展提高。
第四环节 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对课堂学习进行全面地回顾总结。在回顾知识的同时,还要对情感态度方面和学习方法、策略方面进行回顾总结。 “探究式”四环节练习课教学策略
第一环节 问题引入,回顾再现。
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以问题的形式对前面学习的内容(知识、方法)进行简要的回顾。问题的形式可以是一个概括性的问题,如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可以是典型的一道或是一组习题,还可以是检查上节课的作业等。作为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在练习课的开始,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回答或对习题的解答,回忆再现新授课中有关的知识及方法,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情况作出诊断及点拨,同时为后面的练习做好准备。
本环节应注意的问题:
1.回顾再现应简短高效;
2.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抓住学生心理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问题形式。
第二环节 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本环节是练习课的主体部分,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分层练习,巩固数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等能力。作为分层练习中的“分层”一是指习题分类,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综合,分为基本练习、综合练习、提高性或扩展性练习;二是指因学生学习能力不一,做题的速度有差异,作为提高性或拓展性练习,是作为调控练习时间,培养优等生的数学能力的选做性练习。
基本练习: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设计以巩固“双基”为主的习题,通过练习,强化“双基”,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及数学规律的理解,熟练有关的技能。在练习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补偿性练习,做好补教补学。
综合练习:在基本练习的基础上,设计综合有关知识的、变化内容呈现方式的(变式),或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习题。在提高学生“双基”的掌握和熟练水平的同时,沟通有关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拓展性练习:其内容可以是综合性练习的补充,可以是具有开放性、探索性的思考题。
本环节应注意的问题:
1.“基本练习”和“综合练习”的习题要达到一定的数量,并且要及时订正和评价,保证其正确率。
2.在订正和交流中,要注意学生间的相互启发,注意发现有创造性的思维,进一步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提高已有的认识。
3.“提高、拓展性练习”作为选做题,不做统一要求;可根据学生试做的情况确定是否进行交流和评价。在处理“提高、拓展性练习”时既要调动优等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要保护好学困生的自信心。
第三环节 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本段学习状况进行自我达标性检测。通过检测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发现存在不足,教师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做出相应的措施。
自主检测:检测内容要围绕教学目标以“双基”为主,并具有层次性。可以是以测试纸的方式呈现,也可以指定课本上或练习册上的题目让学生做在作业本上。
评价完善:学生自我分析检测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及时矫正错误,进一步完善认识。教师收集全班的情况,对出现的共性问题,要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并做出相应的补救措施;对于个别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进行个别指导。
本环节应注意的问题:
1.有些练习课,在“分层练习,强化提高”这一环节中边练边订正,练习的比较充分,时间占用多,这种情况下,“自主检测”的环节不一定安排。
2.对于检测的题目,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小组检查的方式批阅,也可以教师在课下集中批阅,课后或在下节课上进行订正。
第四环节 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对本段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地梳理提升,突出重点和难点,并注重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归纳小结:即对练习内容进行小结,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归纳小结要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要提示练习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及应注意的问题,并且要引导学生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构建合理的认知结构。小结时可先让学生交流收获和体会,然后教师点评。小结时还应注意要对学生学习的态度和情感进行相应的评价,使学生感受学习上的进步,体验学习的乐趣。
课外延伸:为进一步强化所学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和兴趣,可围绕教学内容和学生练习情况布置适当的课外作业。课外作业可以是以巩固“双基”为主的书面作业;可以是引导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联系的实践性作业,如小制作、小调查;还可以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预习新知、探索新问题等。课外作业的数量要适当,不能加重学生负担。
“探究式”三环节复习课教学策略
第一环节 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本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将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分类、整合,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沟通其纵横联系,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此环节分为两个层次:
自主整理,实施创造:
本层主要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自主进行整理知识,在整理中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再创造。
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罗列。由于每个课题都具有着许许多多的知识点,在整理时有些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很快就会再现,而有些知识可能被遗忘,因而进行知识点罗列时要引导学生利用回忆再现或看书等手段,全面地搜集出与课题有关的所有知识,准确地搞清楚每一知识点的具体意义,这是进行知识系统化整理的重要基础。
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化整理,在整理中进行知识的再创造。当学生搜集出与课题有关的知识点,并明确了每个知识点的意义以后,首先重要的不是通过练习去巩固,而是要让学生对这些知识点加以整理,进行归纳、分类、整合,使知识系统化。整理时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将各纵向的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组成由简单到复杂的结构链;二是把各横向的知识点有效地分化开来,组成一个整体。让学生所学的分散的知识“竖”成线、“横”成块,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帮助学生有效地建构其科学的知识网络。其间应用的思考方法主要是“分类”,即根据一定的标准分类;整理形式,一般采用“树枝图”、表格、图画等学生所喜爱的形式;整理的结果:力求简单、明确,使人一目了然。
交流矫正,优化再建
在学生自主整理后,要给予他们充分交流展示整理成果的机会。交流时,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也可以结合一些外显的动作行为来阐述自己的整理成果和思维过程。形式有同桌学生间的展示、学习小组里的交流、面向全班同学的汇报等形式,主要目的是给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资源,让那些不一样的认识、不一样的学习成果、不一样的学习方式进行充分碰撞,在交流碰撞中起到相互矫正、相互补充、相互借鉴的效果。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要进行有机的引导和点拨。在引导的过程中,如果学生的整理结果能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系统,教师就完全可以用学生的“作品”进行梳理;如果学生的“作品”还不能满足“形成知识系统”这一目标时,教师应积极进行引导,不断补充与完善,帮助学生有效地建立起各类知识的纵向与横向的联系,让学生初步形成较为稳定的知识系统。
在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系统后,教师要给他们留出一定的自主时间,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我内化吸收、自我矫正完善。
第二环节 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本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根据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和学生的弱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练习,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环节分为两个层次:
分层练习,重点突破
在学生知识系统已经初步形成的基础上,一方面教师要针对学生在整理、交流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作进一步的强化分析,帮助学生解答疑点,弥补缺漏,让学生更全面、准确地掌握学习内容。可用有针对性的典型问题或典型例题进行呈现,重在设疑、答疑和析疑。
另一方面要根据知识的重点、难点,选择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启发性和系统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强化练习,目的是进一步强化认识,巩固所学,有效地增进系统的构建。练习时,可通过题组的形式呈现练习内容。在练习内容上要注意知识的纵横联系,在练习形式上要注意抓一题多变。同时在练习中还要注意练习题的层次性,不同层次学生练习的针对性。
拓展延伸,整体深化
复习除了要重温学过的知识,强化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体现提高与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在复习时还要注重对知识创新点的准确把握,围绕知识的创新点,去积极有效地组织练习,强化突出练习的综合性、灵活性和发展性。在内容上,要结合复习的实际,在知识的“高度”、“宽度”上适当向外拓展延伸;在形式上要以综合性练习、探索性练习、开放性练习、解决问题练习进行呈现。
第三环节 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本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检测,给学生一个准确的评价,让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正确地评价别人,进一步激励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上进行自我完善。此步分为两个层次:
自主检测
本层主要是通过一组具有针对性、典型性的题目,让学生来进行自我检评、自我鉴定。
评价完善
在自主检测结束后,教师要根据学生检测的情况进行总结,既要系统归纳整节课所学的内容,哪些知识已经掌握,哪些还有待加强;还要针对学生情意领域进行总结,对学生学习的状态、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精神、学习习惯等方面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主要形式有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等。
2.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3.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五”即坚持五个贯穿始终。
1.探究体验贯穿始终。精心研究“探究体验”的内容、时机、方式、方法,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优秀的思维品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2.情感教育贯穿始终。教育的精髓是爱的教育,爱的教育始于建设和谐课堂,和谐课堂的突出特征是体现着平等和互相尊重,洋溢着爱和智慧。
3.展示交流贯穿始终。提供学生进行展示与交流的时间和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观点、方法、成果,充分地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迸发创新火花,发展创新思维,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实现自身价值,获得自我激励。
4.习惯养成贯穿始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重点是养成文明守纪、专心致志、多读勤写、规范书写、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克服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悠闲学习、袖手学习、低头听课、机械记忆等不良习惯。
5.训练评价贯穿始终。
“探究式”四环节新授课课堂教学策略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生成数学问题。其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创设情境: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音像、图画、故事、谜语、游戏等形式,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触境生情,触境生思,触境生问,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描述现象。
生成问题:对情境中的信息进行数学化整理,由学生提出并选择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
第二环节 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任务是针对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对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进行组织,找出对解决当前问题适用的对策,问题一旦解决,学生的思维能力会随之发生变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思维品质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其基本程序是:自主探索—互动交流—共同优化,形成结论。
自主探索: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初步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
互动交流:首先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对比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争议性问题进行探讨,逐步补充完善,形成小组意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展示学习成果,小组之间可以互相质疑,互相补充,教师要调控全局,注意在关键环节点拨提升。
共同优化,形成结论: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不断优化小组学习成果,直至达成共识,形成正确结论。
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参与到交流中去,积极“捕捉”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以便对自己的教学作出适当的调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在倾听中思考,在思考中质疑;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为学生的交流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包括情感环境、思考环境、人际关系环境等);要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交流中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当成为一个鼓励者和启发者;当学生取得进展时,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当学生取得结果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
第三环节 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应用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产生策略,提高认识,发展思维,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其基本程序是:基本应用 —综合应用—诊断评价。
基本应用:是应用的最低目标,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独立完成,在应用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寻找答案,要重视过程,强调应用的方法和技巧;
综合应用:综合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要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使综合应用的过程成为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过程;
诊断评价:学生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会表现出应用知识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教师要及时鼓励和提升;同时也会暴露出学习的不足和疏漏,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加强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诊断矫正。
在本环节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要点:应用要有目的性,题目要围绕学习内容设计,着眼于指导思路,有利于方法和技巧的形成。应用要有现实性,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解决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应用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的价值。应用形式要有多样性,要以新颖多变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应用要体现主体性,给学生独立完成的时间,让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思想和方法,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应用评价要有发展性,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应用效果要及时进行诊断评价,引导矫正,让学生在评价中发展提高。
第四环节 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对课堂学习进行全面地回顾总结。在回顾知识的同时,还要对情感态度方面和学习方法、策略方面进行回顾总结。 “探究式”四环节练习课教学策略
第一环节 问题引入,回顾再现。
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以问题的形式对前面学习的内容(知识、方法)进行简要的回顾。问题的形式可以是一个概括性的问题,如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可以是典型的一道或是一组习题,还可以是检查上节课的作业等。作为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在练习课的开始,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回答或对习题的解答,回忆再现新授课中有关的知识及方法,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情况作出诊断及点拨,同时为后面的练习做好准备。
本环节应注意的问题:
1.回顾再现应简短高效;
2.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抓住学生心理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问题形式。
第二环节 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本环节是练习课的主体部分,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分层练习,巩固数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等能力。作为分层练习中的“分层”一是指习题分类,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综合,分为基本练习、综合练习、提高性或扩展性练习;二是指因学生学习能力不一,做题的速度有差异,作为提高性或拓展性练习,是作为调控练习时间,培养优等生的数学能力的选做性练习。
基本练习: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设计以巩固“双基”为主的习题,通过练习,强化“双基”,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及数学规律的理解,熟练有关的技能。在练习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补偿性练习,做好补教补学。
综合练习:在基本练习的基础上,设计综合有关知识的、变化内容呈现方式的(变式),或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习题。在提高学生“双基”的掌握和熟练水平的同时,沟通有关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拓展性练习:其内容可以是综合性练习的补充,可以是具有开放性、探索性的思考题。
本环节应注意的问题:
1.“基本练习”和“综合练习”的习题要达到一定的数量,并且要及时订正和评价,保证其正确率。
2.在订正和交流中,要注意学生间的相互启发,注意发现有创造性的思维,进一步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提高已有的认识。
3.“提高、拓展性练习”作为选做题,不做统一要求;可根据学生试做的情况确定是否进行交流和评价。在处理“提高、拓展性练习”时既要调动优等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要保护好学困生的自信心。
第三环节 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本段学习状况进行自我达标性检测。通过检测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发现存在不足,教师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做出相应的措施。
自主检测:检测内容要围绕教学目标以“双基”为主,并具有层次性。可以是以测试纸的方式呈现,也可以指定课本上或练习册上的题目让学生做在作业本上。
评价完善:学生自我分析检测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及时矫正错误,进一步完善认识。教师收集全班的情况,对出现的共性问题,要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并做出相应的补救措施;对于个别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进行个别指导。
本环节应注意的问题:
1.有些练习课,在“分层练习,强化提高”这一环节中边练边订正,练习的比较充分,时间占用多,这种情况下,“自主检测”的环节不一定安排。
2.对于检测的题目,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小组检查的方式批阅,也可以教师在课下集中批阅,课后或在下节课上进行订正。
第四环节 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对本段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地梳理提升,突出重点和难点,并注重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归纳小结:即对练习内容进行小结,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归纳小结要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要提示练习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及应注意的问题,并且要引导学生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构建合理的认知结构。小结时可先让学生交流收获和体会,然后教师点评。小结时还应注意要对学生学习的态度和情感进行相应的评价,使学生感受学习上的进步,体验学习的乐趣。
课外延伸:为进一步强化所学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和兴趣,可围绕教学内容和学生练习情况布置适当的课外作业。课外作业可以是以巩固“双基”为主的书面作业;可以是引导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联系的实践性作业,如小制作、小调查;还可以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预习新知、探索新问题等。课外作业的数量要适当,不能加重学生负担。
“探究式”三环节复习课教学策略
第一环节 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本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将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分类、整合,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沟通其纵横联系,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此环节分为两个层次:
自主整理,实施创造:
本层主要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自主进行整理知识,在整理中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再创造。
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罗列。由于每个课题都具有着许许多多的知识点,在整理时有些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很快就会再现,而有些知识可能被遗忘,因而进行知识点罗列时要引导学生利用回忆再现或看书等手段,全面地搜集出与课题有关的所有知识,准确地搞清楚每一知识点的具体意义,这是进行知识系统化整理的重要基础。
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化整理,在整理中进行知识的再创造。当学生搜集出与课题有关的知识点,并明确了每个知识点的意义以后,首先重要的不是通过练习去巩固,而是要让学生对这些知识点加以整理,进行归纳、分类、整合,使知识系统化。整理时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将各纵向的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组成由简单到复杂的结构链;二是把各横向的知识点有效地分化开来,组成一个整体。让学生所学的分散的知识“竖”成线、“横”成块,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帮助学生有效地建构其科学的知识网络。其间应用的思考方法主要是“分类”,即根据一定的标准分类;整理形式,一般采用“树枝图”、表格、图画等学生所喜爱的形式;整理的结果:力求简单、明确,使人一目了然。
交流矫正,优化再建
在学生自主整理后,要给予他们充分交流展示整理成果的机会。交流时,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也可以结合一些外显的动作行为来阐述自己的整理成果和思维过程。形式有同桌学生间的展示、学习小组里的交流、面向全班同学的汇报等形式,主要目的是给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资源,让那些不一样的认识、不一样的学习成果、不一样的学习方式进行充分碰撞,在交流碰撞中起到相互矫正、相互补充、相互借鉴的效果。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要进行有机的引导和点拨。在引导的过程中,如果学生的整理结果能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系统,教师就完全可以用学生的“作品”进行梳理;如果学生的“作品”还不能满足“形成知识系统”这一目标时,教师应积极进行引导,不断补充与完善,帮助学生有效地建立起各类知识的纵向与横向的联系,让学生初步形成较为稳定的知识系统。
在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系统后,教师要给他们留出一定的自主时间,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我内化吸收、自我矫正完善。
第二环节 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本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根据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和学生的弱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练习,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环节分为两个层次:
分层练习,重点突破
在学生知识系统已经初步形成的基础上,一方面教师要针对学生在整理、交流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作进一步的强化分析,帮助学生解答疑点,弥补缺漏,让学生更全面、准确地掌握学习内容。可用有针对性的典型问题或典型例题进行呈现,重在设疑、答疑和析疑。
另一方面要根据知识的重点、难点,选择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启发性和系统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强化练习,目的是进一步强化认识,巩固所学,有效地增进系统的构建。练习时,可通过题组的形式呈现练习内容。在练习内容上要注意知识的纵横联系,在练习形式上要注意抓一题多变。同时在练习中还要注意练习题的层次性,不同层次学生练习的针对性。
拓展延伸,整体深化
复习除了要重温学过的知识,强化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体现提高与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在复习时还要注重对知识创新点的准确把握,围绕知识的创新点,去积极有效地组织练习,强化突出练习的综合性、灵活性和发展性。在内容上,要结合复习的实际,在知识的“高度”、“宽度”上适当向外拓展延伸;在形式上要以综合性练习、探索性练习、开放性练习、解决问题练习进行呈现。
第三环节 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本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检测,给学生一个准确的评价,让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正确地评价别人,进一步激励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上进行自我完善。此步分为两个层次:
自主检测
本层主要是通过一组具有针对性、典型性的题目,让学生来进行自我检评、自我鉴定。
评价完善
在自主检测结束后,教师要根据学生检测的情况进行总结,既要系统归纳整节课所学的内容,哪些知识已经掌握,哪些还有待加强;还要针对学生情意领域进行总结,对学生学习的状态、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精神、学习习惯等方面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主要形式有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