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的得名,是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相传《春秋》为孔子修订,但至今学术界对此说尚有诸多质疑,并无统一观点。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共二百四十二年。
“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观点得到了其支持者的完善和补充。在前403年之前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和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
扩展资料:
在灿烂的中国文化中,春秋战国时期是不可不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华文化形成彻底的奠定时期。要了解中国历史,必先了解春秋战国。因为这个时期形成了中国文化、政治、军事、宗教、外交等等形成的重要时期。
中国的文化来源于天文,一年四季的气候是不平均的,冬天太冷,夏天太热。讲昼夜,白昼在冬天最短,在夏天太长,都不平均。只有在春天二月间和秋天的八月间,“春分”、“秋分”两个节气,就是在经纬度上。
太阳刚刚走到黄道中间的时刻,白昼和黑夜一样长,气候也是不冷不热得很温和,所以称历史为春秋。中国的历史学家认为在这一个时代当中,社会政治的好或不好,放在这个像春分秋分一样平衡的天平上来批判。
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
《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襄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的大事。由于它所记历史事实的起止年代,大体上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
为了叙事方便,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秋战国
孔子删减完的《春秋》之后的时期叫战国,那是因为当时的政治活动多以大型战争为主。至于是否因为《战国策》而得名,实在很难胡乱说清,大概现有战国之名,后有《战国策》。
五霸变更由如春秋交替一般的轻易,
七雄易主却须战争手段来达成。
春秋战国 皆是后人对那段混乱时期的一种形象称呼
.........春秋变换自然界不可抗拒的法则......
...
.
..
也有人说源于《春秋》《战国策》。
但我本人却认为并非如此...
先有时间的确定 再有《春秋》《战国策》等著作的命名。
就是孔子本人也是先听说春秋时期,后对《春秋》命名(本人猜测)
所谓战国,是因战国策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