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法家的故事 越多越好
展开全部
“草圣”张旭
唐朝文宗皇帝曾向全国发出了一道罕见的诏书: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斐旻的剑舞可成为天下的“三绝”。
诏书一到洛阳城,顿时轰动了那些饱学之士。他们纷纷向张旭道喜,庆贺他以卓绝的努力夺得了最高奖誉。张旭作揖一一致谢,并设宴款待洛阳名流。席上,有人提议张旭谈谈草书到“绝”的秘诀,张旭推辞不过,谦虚的说:“各位见笑了,我自知浅陋,皇上奖掖,收之有愧。说到秘诀,无非在‘用心’两字。”
张旭沉吟片刻,他油然想起杜少陵曾写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便说:“少陵曾对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写过一首诗,其中四句‘烈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想必诸位是知道的。在邺县,我有幸见过公孙大娘的舞姿,每次看时,都引起我的联想:她将左手挥过去,我就立即触到这次姿态像个什么字;他跳跃起来旋转,我想草书中的‘使转’笔锋的驰骋应如此罢!他那整个起舞的姿态音容,给我一个全面的草书结构的启发。”
皇帝练字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位帝王,他常常在处理政事的空闲时间里,潜心练习书法。当时,被誉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虞世南就在宫中任职,由于他精通古今,文章书法下笔如神,因而唐太宗一向很尊敬他,也经常临摹学习虞世南的书法。
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唐太宗深深感到虞世南字体中“戈”字最难写,不容易写出其中的神采。有一次,他练习“戬”,因怕写不好有失体面,免得各位大臣看它的笑话,于是便故意将“戈”字空着不写,而私下请虞世南代为填补。
唐太宗为了显示自己在书法方面有所进步,便拿着几幅作品请谏议大夫魏征观看,并征求魏征的意见说:“你看朕的字是否像虞世南学士的字?”魏征恭恭敬敬地仔细看了一遍,始终含笑不语。这时,唐太宗有些焦急地问他:“是像还是不像,你怎么不说话?”魏征连忙说道:“臣不敢妄加评论陛下的书法。”唐太宗说道:“你直言无妨,朕恕你无罪。”这时魏征才奏道:“据臣看,其中只有‘戬’字右半边的‘戈’旁和虞学士写的一般无二,其余的均相去甚运”。唐太宗听了这番话后后,感叹不已,深深佩服魏征的眼力,从而也领悟学习书法来不得半点虚假,要想学有所成,必须痛下苦功。
入木三分
过去做生意的店家一般是有招牌的,总要将自家的店号起个吉利的名字,例如什么“广源记”啦,“茂源记”啦,“康泰记”啦,等等,名目繁多。单说有一家商店生意不错,扩大了门面,增添了货物,招牌也想换个新的。可别小看这招牌,它对生意的好坏还挺有影响呐。因此,招牌一般是用好的木板做的。凑巧,有人给找来了一块曾经用来祭神的木板,木板上写满了祭祝的文字。开始,人们并不在意,商店老板叫人把木板上的毛笔字洗去,好写新的内容,哪知擦洗了半夭,木板上的毛笔字不仅没有擦掉,反而更清晰了。洗不掉,就刨,木板刨了一层,笔迹依稀可见;木板刨了两层,笔迹还能看见。人们惊讶了:这是谁写的字,这样深刻有力,一位懂得书法的老先生来了一看,立即惊叹得叫起来。看着他一个劲地拍案叫绝的样子,在场的人都很奇怪,纷纷围拢来看。老先生说:“这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笔迹啊!这字如此深刻有力,真是入木三分啊!”
“戒珠”
王羲之的书法怎么这样深刻有力呢?这与他平常坚持不懈的锻炼有关。有一个“戒珠”的故事可以从侧面说明这一点。
据说王羲之有一颗心爱的明珠。这颗明珠不光是好玩,用来观赏的,王羲之还经常双手摩挲它,用来增强书写的腕力。有一天,明珠忽然不见了,找呀找,怎么也找不到。王羲之十分懊恼,是谁偷去了呢?经常在他身边的,除了一个寄住在他家的和尚外,再没有别的外人了……因此,他对这位和尚冷淡起来。这位和尚发现主人对他有怀疑,就以“坐化”为名,不吃东西,饿死了。后来,家人在宰杀白鹅时,发现明珠在大白鹅的肚子里。原来,是大白鹅把珠子吞下去了。事情弄清楚了,王羲之深感自己错怪了和尚,后悔不已,十分悲痛。为了纪念这位清白的和尚,他将住房改建成“戒珠寺”,表示以失落明珠的事件为教训,对朋友应以赤诚相待,不能轻易怀疑人家,使人家蒙受不白之冤。作为一个书法家,王羲之不仅自己注意锻炼腕力,增强书写时的笔力,也严格要求后人。他的儿子王献之,很小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书法。有一次为了检查献之的笔力,王羲之悄悄地站在背后,趁献之集中精力写字时,他猛地用手指夹住儿子手中的毛笔往上拉,谁知献之握笔很紧,毛笔没有被夺下来。王羲之对此很满意,他高兴地说;“这孩子将来能成为书法家。”并当场写了一幅字赠给献之。这件事说明,书法家的笔力是下苦功夫练出来的。
偶创飞白
汉朝的蔡邕不但是个文学家,还是一名著名的书法家。“飞白书”就是他独创的。什么叫“飞白书”呢?你们听完这个故事就知道了。
蔡邕不是一个闭门读书、写字的人,他经常出门旅行,为的是捕捉灵感,丰富阅历。这一天,他把写好的文章,送到皇家藏书的鸿都门去。那儿的人架子挺大,谁来了都得在门外等上一阵。蔡邕等待接见的时候,有几个工匠正用扫帚蘸这石灰水在刷墙。他就站在一边看了起来。
一开始,他不过是为了消磨一下时光。可看着看着,他就看出点“门道儿”来了。只见工匠一扫帚下去,墙上出现了一道白印。由于扫帚苗比较稀,蘸不了多少石灰水,墙面又不太光滑,所以一扫帚下去,白道里仍有些地方露出墙皮来。采邕一看,眼前不由一亮。他想,以往写字用笔蘸足了墨汁,一笔下去,笔道全是黑的。要是像工匠刷墙一样,让黑笔道里露出些帛或纸来,那不是更加生动自然吗?想到这儿,他一下来了情绪。交上文章,马上奔回家去。
蔡邕回到家里,顾不上休息,准备好笔墨纸砚。想着工匠刷墙时的情景,提笔就写。谁知想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一开始不是露不出纸来,就是露出来的部分太生硬了。他一点儿也不气馁,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他终于在蘸墨多少、用力大小和行笔速度各方面,掌握好了分寸,写出了黑色中隐隐露白的笔道,使字变得飘逸飞动,别有风味。
蔡邕独创的这种写法,很快就推广开来,并成为“飞白书”。直到今天,还被书法家们所应用。
取而代之宋代有四大书法家最为有名,即苏、黄、米、蔡四家。苏是苏轼,即苏东坡;黄是黄庭坚;米是米芾;这都无可非议。可“蔡”呢?有人说是蔡京,也有人说是蔡襄,到底是谁呢?其说不一。
最通常的说法是,本来这个蔡是蔡京,人们虽然承认他的书法造诣,可特别憎恶他的人品,所以人们不愿意承认他的书法家地位。在宋哲宗元佑年间,他为了排除异己,把司马光等人称作“奸党”,并亲自写碑文,写上他们的“罪状”,刻成碑立在全国。当时有许多石匠拒绝刻这个碑,结果都被坎头处死。等到蔡京一死,人们马上把那座“元佑党人碑”砸个粉碎。人们还把他和当时把持朝政的高俅、童贯、杨戬,并称为“四大奸臣”。
蔡京人品极坏,人们怎能容忍他在“四大书法家”的行列之中?所以就把他开除了。可“苏黄米蔡”又说顺口了,就让蔡襄取而代之 蔡襄善于学习先人精华,又特别刻苦努力,书法很有特色。所以人们认为他应该排在“四家”之首,不应该受蔡京的连累排在最后。
蔡襄不仅书法造诣很高,而且人品极好。他在朝为官时,敢于直言,连一些权臣都怕他三分。他在福建泉州做官时,修建了后来非常著名的洛阳桥,又修建了七里的林荫大道,为当地人民所欢迎。
由此看来,人品比书品更重要,如果一个人只会写好字,不会做好事,人民一定要垂弃他,即使在书坛上也不会给他留下一个小小的地位。
智永和尚的“退笔冢”
隋唐时代的著名书法家智永和尚,是王羲之的七世孙。据说他曾住在永欣寺楼上,刻苦学书三十年。他身边备有一个大竹篓,将写秃的笔扔进竹篓里,整整装满了五篓,后来将秃笔取来埋在一起,称为“退笔冢”。经他亲手临写的《千字文》有八百多本,分别散在江南各寺庙里。“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智永终于成为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每天来求他写字的人络绎不绝,把他家的门限都踏穿了,于是用铁皮包上,被人称为“铁门限”古人说:“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不正是智永和尚的写照吗?
红叶作书,郑虔三绝
郑虔是唐玄宗时代的著名学者,书法家,学问很渊博。他青年时代就爱好写字绘画,但令人心酸的是家境贫寒,穷得连纸张也买不起,用什么来练字呢?正好附近慈恩寺庙里存放有几间屋。的柿叶,他便搬到寺庙里住下,每天取红色的柿叶当纸,刻苦学书。时间一长,把几间屋的柿叶都写完了。功夫不负有心人,郑虔终于艰难而玉成,他的书法、绘画和诗歌都取得很大成就,唐玄宗见了赞叹不已,称之为“郑虔三绝”。
前人说:“梅花香自苦寒来”,从郑虔学书的故事中,不是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吗?
参考资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297fab010005x1.html
唐朝文宗皇帝曾向全国发出了一道罕见的诏书: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斐旻的剑舞可成为天下的“三绝”。
诏书一到洛阳城,顿时轰动了那些饱学之士。他们纷纷向张旭道喜,庆贺他以卓绝的努力夺得了最高奖誉。张旭作揖一一致谢,并设宴款待洛阳名流。席上,有人提议张旭谈谈草书到“绝”的秘诀,张旭推辞不过,谦虚的说:“各位见笑了,我自知浅陋,皇上奖掖,收之有愧。说到秘诀,无非在‘用心’两字。”
张旭沉吟片刻,他油然想起杜少陵曾写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便说:“少陵曾对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写过一首诗,其中四句‘烈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想必诸位是知道的。在邺县,我有幸见过公孙大娘的舞姿,每次看时,都引起我的联想:她将左手挥过去,我就立即触到这次姿态像个什么字;他跳跃起来旋转,我想草书中的‘使转’笔锋的驰骋应如此罢!他那整个起舞的姿态音容,给我一个全面的草书结构的启发。”
皇帝练字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位帝王,他常常在处理政事的空闲时间里,潜心练习书法。当时,被誉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虞世南就在宫中任职,由于他精通古今,文章书法下笔如神,因而唐太宗一向很尊敬他,也经常临摹学习虞世南的书法。
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唐太宗深深感到虞世南字体中“戈”字最难写,不容易写出其中的神采。有一次,他练习“戬”,因怕写不好有失体面,免得各位大臣看它的笑话,于是便故意将“戈”字空着不写,而私下请虞世南代为填补。
唐太宗为了显示自己在书法方面有所进步,便拿着几幅作品请谏议大夫魏征观看,并征求魏征的意见说:“你看朕的字是否像虞世南学士的字?”魏征恭恭敬敬地仔细看了一遍,始终含笑不语。这时,唐太宗有些焦急地问他:“是像还是不像,你怎么不说话?”魏征连忙说道:“臣不敢妄加评论陛下的书法。”唐太宗说道:“你直言无妨,朕恕你无罪。”这时魏征才奏道:“据臣看,其中只有‘戬’字右半边的‘戈’旁和虞学士写的一般无二,其余的均相去甚运”。唐太宗听了这番话后后,感叹不已,深深佩服魏征的眼力,从而也领悟学习书法来不得半点虚假,要想学有所成,必须痛下苦功。
入木三分
过去做生意的店家一般是有招牌的,总要将自家的店号起个吉利的名字,例如什么“广源记”啦,“茂源记”啦,“康泰记”啦,等等,名目繁多。单说有一家商店生意不错,扩大了门面,增添了货物,招牌也想换个新的。可别小看这招牌,它对生意的好坏还挺有影响呐。因此,招牌一般是用好的木板做的。凑巧,有人给找来了一块曾经用来祭神的木板,木板上写满了祭祝的文字。开始,人们并不在意,商店老板叫人把木板上的毛笔字洗去,好写新的内容,哪知擦洗了半夭,木板上的毛笔字不仅没有擦掉,反而更清晰了。洗不掉,就刨,木板刨了一层,笔迹依稀可见;木板刨了两层,笔迹还能看见。人们惊讶了:这是谁写的字,这样深刻有力,一位懂得书法的老先生来了一看,立即惊叹得叫起来。看着他一个劲地拍案叫绝的样子,在场的人都很奇怪,纷纷围拢来看。老先生说:“这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笔迹啊!这字如此深刻有力,真是入木三分啊!”
“戒珠”
王羲之的书法怎么这样深刻有力呢?这与他平常坚持不懈的锻炼有关。有一个“戒珠”的故事可以从侧面说明这一点。
据说王羲之有一颗心爱的明珠。这颗明珠不光是好玩,用来观赏的,王羲之还经常双手摩挲它,用来增强书写的腕力。有一天,明珠忽然不见了,找呀找,怎么也找不到。王羲之十分懊恼,是谁偷去了呢?经常在他身边的,除了一个寄住在他家的和尚外,再没有别的外人了……因此,他对这位和尚冷淡起来。这位和尚发现主人对他有怀疑,就以“坐化”为名,不吃东西,饿死了。后来,家人在宰杀白鹅时,发现明珠在大白鹅的肚子里。原来,是大白鹅把珠子吞下去了。事情弄清楚了,王羲之深感自己错怪了和尚,后悔不已,十分悲痛。为了纪念这位清白的和尚,他将住房改建成“戒珠寺”,表示以失落明珠的事件为教训,对朋友应以赤诚相待,不能轻易怀疑人家,使人家蒙受不白之冤。作为一个书法家,王羲之不仅自己注意锻炼腕力,增强书写时的笔力,也严格要求后人。他的儿子王献之,很小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书法。有一次为了检查献之的笔力,王羲之悄悄地站在背后,趁献之集中精力写字时,他猛地用手指夹住儿子手中的毛笔往上拉,谁知献之握笔很紧,毛笔没有被夺下来。王羲之对此很满意,他高兴地说;“这孩子将来能成为书法家。”并当场写了一幅字赠给献之。这件事说明,书法家的笔力是下苦功夫练出来的。
偶创飞白
汉朝的蔡邕不但是个文学家,还是一名著名的书法家。“飞白书”就是他独创的。什么叫“飞白书”呢?你们听完这个故事就知道了。
蔡邕不是一个闭门读书、写字的人,他经常出门旅行,为的是捕捉灵感,丰富阅历。这一天,他把写好的文章,送到皇家藏书的鸿都门去。那儿的人架子挺大,谁来了都得在门外等上一阵。蔡邕等待接见的时候,有几个工匠正用扫帚蘸这石灰水在刷墙。他就站在一边看了起来。
一开始,他不过是为了消磨一下时光。可看着看着,他就看出点“门道儿”来了。只见工匠一扫帚下去,墙上出现了一道白印。由于扫帚苗比较稀,蘸不了多少石灰水,墙面又不太光滑,所以一扫帚下去,白道里仍有些地方露出墙皮来。采邕一看,眼前不由一亮。他想,以往写字用笔蘸足了墨汁,一笔下去,笔道全是黑的。要是像工匠刷墙一样,让黑笔道里露出些帛或纸来,那不是更加生动自然吗?想到这儿,他一下来了情绪。交上文章,马上奔回家去。
蔡邕回到家里,顾不上休息,准备好笔墨纸砚。想着工匠刷墙时的情景,提笔就写。谁知想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一开始不是露不出纸来,就是露出来的部分太生硬了。他一点儿也不气馁,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他终于在蘸墨多少、用力大小和行笔速度各方面,掌握好了分寸,写出了黑色中隐隐露白的笔道,使字变得飘逸飞动,别有风味。
蔡邕独创的这种写法,很快就推广开来,并成为“飞白书”。直到今天,还被书法家们所应用。
取而代之宋代有四大书法家最为有名,即苏、黄、米、蔡四家。苏是苏轼,即苏东坡;黄是黄庭坚;米是米芾;这都无可非议。可“蔡”呢?有人说是蔡京,也有人说是蔡襄,到底是谁呢?其说不一。
最通常的说法是,本来这个蔡是蔡京,人们虽然承认他的书法造诣,可特别憎恶他的人品,所以人们不愿意承认他的书法家地位。在宋哲宗元佑年间,他为了排除异己,把司马光等人称作“奸党”,并亲自写碑文,写上他们的“罪状”,刻成碑立在全国。当时有许多石匠拒绝刻这个碑,结果都被坎头处死。等到蔡京一死,人们马上把那座“元佑党人碑”砸个粉碎。人们还把他和当时把持朝政的高俅、童贯、杨戬,并称为“四大奸臣”。
蔡京人品极坏,人们怎能容忍他在“四大书法家”的行列之中?所以就把他开除了。可“苏黄米蔡”又说顺口了,就让蔡襄取而代之 蔡襄善于学习先人精华,又特别刻苦努力,书法很有特色。所以人们认为他应该排在“四家”之首,不应该受蔡京的连累排在最后。
蔡襄不仅书法造诣很高,而且人品极好。他在朝为官时,敢于直言,连一些权臣都怕他三分。他在福建泉州做官时,修建了后来非常著名的洛阳桥,又修建了七里的林荫大道,为当地人民所欢迎。
由此看来,人品比书品更重要,如果一个人只会写好字,不会做好事,人民一定要垂弃他,即使在书坛上也不会给他留下一个小小的地位。
智永和尚的“退笔冢”
隋唐时代的著名书法家智永和尚,是王羲之的七世孙。据说他曾住在永欣寺楼上,刻苦学书三十年。他身边备有一个大竹篓,将写秃的笔扔进竹篓里,整整装满了五篓,后来将秃笔取来埋在一起,称为“退笔冢”。经他亲手临写的《千字文》有八百多本,分别散在江南各寺庙里。“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智永终于成为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每天来求他写字的人络绎不绝,把他家的门限都踏穿了,于是用铁皮包上,被人称为“铁门限”古人说:“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不正是智永和尚的写照吗?
红叶作书,郑虔三绝
郑虔是唐玄宗时代的著名学者,书法家,学问很渊博。他青年时代就爱好写字绘画,但令人心酸的是家境贫寒,穷得连纸张也买不起,用什么来练字呢?正好附近慈恩寺庙里存放有几间屋。的柿叶,他便搬到寺庙里住下,每天取红色的柿叶当纸,刻苦学书。时间一长,把几间屋的柿叶都写完了。功夫不负有心人,郑虔终于艰难而玉成,他的书法、绘画和诗歌都取得很大成就,唐玄宗见了赞叹不已,称之为“郑虔三绝”。
前人说:“梅花香自苦寒来”,从郑虔学书的故事中,不是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吗?
参考资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297fab010005x1.html
展开全部
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
欧阳中石、 沈鹏、 王镛、石开、陈锦城、言恭达、林岫、 张海、张旭光、王冬龄。
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艺术简介:
欧阳中石,1928年生于山东省泰安市肥城。著名的学者、教育家、书法家、书法教育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所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
欧阳中石既是一位学问家、又是一位教育家。上个世纪50年代初,年轻的欧阳中石考取了辅仁大学哲学系,一年后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修中国逻辑史,拜在逻辑学大师金岳霖的门下。1954年,欧阳中石毕业于北京大学,开始在中学从事基层教育工作。他教过中学的各门课程,深得学生敬重。在长期从事中学教学的实践中,他对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积极深入的思考,运用他敏锐的目光和明辨的思维,以及对中国语言文字特点独到而深刻的理解,提出了一套科学的语文教育改革方案,并在中学试点,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得到了各界的一致好评。面对欧阳中石,就仿佛面对一本厚厚的书,让你敬重,让你深思,让你味之不尽。只是目前价位已高,如能遇上每平尺5000元以下的作品是可以投资与收藏的。
沈鹏,斋名介居。1931年9月出生于江苏江阴,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出版总社顾问以及《中国书画》主编等职。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沈鹏先生书法擅长行草,并兼及隶、楷多种书体。行草以帖派风格为主,对汉魏碑刻,米芾等宋代书家作品都有较深的研究,论其草书主要得笔于怀素《大草千文》并柔和自家隶书的笔法,形成自己草书特色,有强烈的时代风貌与个人风格。是当代为数不多的达到相当高度的草书家之一。
沈鹏先生在北京按排名除了启功之外,应排名第一。沈鹏先生作品报价:每平尺10000元,2000年以后的作品市场价在6000 元左右,建议藏家如遇每平尺5000元以下作品,可以购买。沈鹏先生书法作品将来不但收藏价值高,而且升值空间还会很大 。
王镛,1948年3月出生于北京。山西太原人。一九七九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李可染、梁树年教授研究生,攻山水画和书法篆刻专业,得到叶浅予、梁树年等先生的指导,一九八一年在研究生毕业展中获叶浅予奖金一等奖并留校执教。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书法艺术研究室主任、中国书法家 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和发表,被多家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并出版专集数种。现任中央 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东方美术交流学会副理事长。
王镛先生是“中国当代书法的开派人物”他和石开、、何应辉、沃兴华等被称作“流行书风”的领袖人物和“中国书坛的重量级人物”。 王镛先生的书法取向主要是民间书法,他广泛的吸收了“墓志”、“摩崖”、“简帛”、“瓦当”、“金印”、“砖铭”、“鼎铭”、“秦权”等,要论对民间书法的涉猎之广堪称举世无双。虽然王镛先生是当今书坛颇具争议的人物,但是他对“当代书法”——“流行书风”的影响是无人齐肩的。王镛先生的地位、学问、影响、印、书、画、堪称佼佼者。
王镛先生的书法作品目前每平尺8000元左右,市场价格:早期作品(指90年代)约在4000左右,他是这几年价格增长比较快的书家之一。从收藏角度出发,也是藏家必须收藏的书家之一。
石开,1951年生,福建福州市人。原姓刘,别名吉舟,从事艺术职业后改姓石。可以这样说:石开先生是中国印坛顶尖人物。其印风影响当代印坛。早在80年代中期,印坛被称做“三足鼎立”即曰:王镛高步京华;韩天衡雄居海上;石开领风骚于闽南。石开先生也是“流行书风”的领袖人物之一,在当今书坛石开更是颇具争议的人物。石开先生书法带有孤峭奇逸的强烈个性色彩,有人说石开书法如鬼画符一般,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因他的书法个性太强烈,以至与当代任何一位书家都拉开距离。其实解析石开先生书法也是很传统的,特别是早期作品不难看出。他受明清书家影响更大一些,在他书法里随处可见深受黄道周和傅山的影响。石开工篆刻,书法,绘画,诗文皆达上乘,石开无疑是既能继承传统又最具创造性的一位书家。将来必成大器。
石开是最早作为书家(辞去福建书协副主席职务)成为“北飘”一员的,后来干脆辞去中国书协一切职务,以职业书画篆刻为职业。其作品价格是一步一步地提升的,石开性格如同其书法一样有强烈的个性,所出售作品的价格一视同人,作品从不应酬。有人说:因石开篆刻好,在他各种书体中所以篆书最好。我不这样认为,举例说明:如同一名汽车修理工,汽车修得好,不一定汽车开得就好。我认为石开草书最好,石开本人可能也这样认为,从2006年石开作品报价中也不难看出:篆书与行书每平尺2000元,草书每平尺2500元,小字或小品每平尺3000元。目前市场价位:每平尺5000元左右,石开先生作品无论作为投资或收藏都是可以的。
陈锦城, 1958年生。福建福州长乐人。常来往于北京、武汉等地。陈锦城是我国唯一五体均能双手双笔齐下分写异字的书法家.。双笔五体书法开拓者、奠基人。中国历史第一人,楷、行、草、隶、篆五体书法均能同起同落双管齐下,左右开弓双手、双笔分写异字, 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把双手、双笔汉字书写推至艺术的高度。刷新书坛纪录,填补历史空白。
陈锦城先生重视传统,又能超越传统,书画印俱精,书法功力扎实,是当代民间书法与实力派书法代表人物。陈锦城八十年代书法作品展出于北京中国美术馆,并开始潜心研究双笔书法。九十年代被媒体誉为“全能双管,五体俱佳”,书画作品开始销往全国各地和美国、日本、加拿大、法国、德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作品价位逐步提升。
陈锦城先生五体书法均有很高造诣,行草最好,行草书主要得力于孙过庭《书谱》,王羲之《十七帖》,对米芾,徐渭、王铎,黄道周等古代书家作品都有较深的研究,并柔和《石鼓文》《汉魏碑刻》等篆、隶笔法,形成自家风貌。他创作形式多样,单笔有左笔,右笔,还有双笔创作。他的双笔书法既能用于表演,还可用于创作,且实力雄厚——特别是双笔行草书创作更加突出。他通过双笔不同水墨形成的丰富变化与不同的速度变化,使笔法与墨法互补相发,创作了许多精品,这是陈锦城书法对中国书法技法宝库提供的创造性成果。而这一神奇的技巧,成了其书法创作的一个重要表现手段。陈锦城先生书法精品目前市场价位:每平尺3000元--5000元 。市场价位尚不算高,具有很大的升值空间。投资陈锦城先生的作品历史意义不容忽视,投资和收藏前景看好,收藏意义与价值相当高。
言恭达,1948年生,江苏常熟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江 苏省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东南大学书法研究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从言先生书艺来看,也是了不得。言先生各种书体皆能,以草书和篆书最佳。言先生书法师从沙曼翁先生,得沙翁真传。言先生先生篆书主要从《散氏盘》而出,写出了《散氏盘》的真谛——字体用笔浑朴雄伟,豪放质朴,敦厚圆润,结字寄奇隽于纯正,壮美多姿。有金文之凝重,也有草书之流畅。草书则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自己强烈的书写个性和淋漓尽致的性情挥洒。观其草书气势磅礴,结体多变,转化跌宕,线条富有立体感,圆润中又不失疾涩,劲健而又不失柔美,富有旋律的美感。
近年来投资和收藏言先生作品的人愈来愈多,特别是06年下半年以来形成高峰。言先生06年作品价位:每平尺3000元 ,目前市场价位:每平尺2500——3000元 。从目前分析,言先生的作品还有很大升值空间,具有相当大的收藏投资潜力 。
林岫(1945-)女,字苹中、如意,号紫竹居士、颐阳书屋主人。浙江绍兴人。汉族,林岫不仅书法家,而且是诗人。在书协担任主要职务:中国书协副主席、书法教育委员会主任, 北京书法家协会主席等职。在中国女书法家中排名前三位。当前在北京作品价位已高,但与外地价格形成很大差距,每平尺千元以下作品的时常能遇到,存在地域差别。藏家如遇低价位作品亦可收藏。
张海,1941年9月生于河南省偃师市。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郑州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批准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曾任第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文联主席,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河南省书画院院长等。书协改选前,张海先生的价格为:每平尺2000元,改选后为:每平尺4000元。目前已达近万每平尺,一般藏家难以接受。不过市场上能见到低价位作品: 每平尺2000元至5000元 。随着先生的名气越来越大,且作品价位俞来俞高,造假的数量也随之增高,赝品充斥市场,藏家要特别小心!
张旭光,是当今书坛比较走红书法家,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副主任兼《中国书法学报》执行主编,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评审委员会、创作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通讯报》主编。 2008年 8月调任到中国美术家协会任副秘书长,目前市场价位尚不算高:每平尺2000元左右,很有投资潜力
王冬龄,1945年生,江苏省如东县人。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协评审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书协副主席等。1966年与1981年先后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研究班,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9年应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之邀赴美国讲授中国书法,为该校及加州大学教授,在哈佛、伯克莱等20多所大学举办讲座与展览。1992年底由国家教委招聘归国,到中国书法家协会研究部工作,1994年回中国美术学院执教。1996年赴韩国汉城参加“第四届国际茶文化书画艺术展。”1998年2月巨幅草书参加纽约古根海姆现代艺术博物馆的“中华五千年文明艺术展”,1999年参加巴黎“现代中国书法艺术展”,东京“中国二十世纪书法大展”、韩国汉城“现代文字艺术展澳大利亚”“China46”艺术展。2001年3月参加了中国兰亭国际书法节,王冬龄的书法展览与书法艺术专题讲座深受观众欢迎。王冬龄早年师从“当代草圣”林散之,其行草书得林、陆二师真意间又参合了沙翁之磅礴。王先生成名很早,他草书在当代书坛影响很大,特别是他长篇巨作,气势磅礴,震撼心扉。他是一位非常活跃的书家,研究书法艺术如何走向国人和世界,并成功地举办杭州国际草书展;他也是一位非常包容的书家,尽管注重传统、亲和经典,但他也热衷于“现代书法”的探索。
王先生作品06年报价:每平尺3000元。市场价:每平尺2000元左右。王先生作品很受藏家的青睐,无论投资与收藏都是很好的选择
欧阳中石、 沈鹏、 王镛、石开、陈锦城、言恭达、林岫、 张海、张旭光、王冬龄。
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艺术简介:
欧阳中石,1928年生于山东省泰安市肥城。著名的学者、教育家、书法家、书法教育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所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
欧阳中石既是一位学问家、又是一位教育家。上个世纪50年代初,年轻的欧阳中石考取了辅仁大学哲学系,一年后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修中国逻辑史,拜在逻辑学大师金岳霖的门下。1954年,欧阳中石毕业于北京大学,开始在中学从事基层教育工作。他教过中学的各门课程,深得学生敬重。在长期从事中学教学的实践中,他对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积极深入的思考,运用他敏锐的目光和明辨的思维,以及对中国语言文字特点独到而深刻的理解,提出了一套科学的语文教育改革方案,并在中学试点,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得到了各界的一致好评。面对欧阳中石,就仿佛面对一本厚厚的书,让你敬重,让你深思,让你味之不尽。只是目前价位已高,如能遇上每平尺5000元以下的作品是可以投资与收藏的。
沈鹏,斋名介居。1931年9月出生于江苏江阴,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出版总社顾问以及《中国书画》主编等职。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沈鹏先生书法擅长行草,并兼及隶、楷多种书体。行草以帖派风格为主,对汉魏碑刻,米芾等宋代书家作品都有较深的研究,论其草书主要得笔于怀素《大草千文》并柔和自家隶书的笔法,形成自己草书特色,有强烈的时代风貌与个人风格。是当代为数不多的达到相当高度的草书家之一。
沈鹏先生在北京按排名除了启功之外,应排名第一。沈鹏先生作品报价:每平尺10000元,2000年以后的作品市场价在6000 元左右,建议藏家如遇每平尺5000元以下作品,可以购买。沈鹏先生书法作品将来不但收藏价值高,而且升值空间还会很大 。
王镛,1948年3月出生于北京。山西太原人。一九七九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李可染、梁树年教授研究生,攻山水画和书法篆刻专业,得到叶浅予、梁树年等先生的指导,一九八一年在研究生毕业展中获叶浅予奖金一等奖并留校执教。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书法艺术研究室主任、中国书法家 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和发表,被多家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并出版专集数种。现任中央 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东方美术交流学会副理事长。
王镛先生是“中国当代书法的开派人物”他和石开、、何应辉、沃兴华等被称作“流行书风”的领袖人物和“中国书坛的重量级人物”。 王镛先生的书法取向主要是民间书法,他广泛的吸收了“墓志”、“摩崖”、“简帛”、“瓦当”、“金印”、“砖铭”、“鼎铭”、“秦权”等,要论对民间书法的涉猎之广堪称举世无双。虽然王镛先生是当今书坛颇具争议的人物,但是他对“当代书法”——“流行书风”的影响是无人齐肩的。王镛先生的地位、学问、影响、印、书、画、堪称佼佼者。
王镛先生的书法作品目前每平尺8000元左右,市场价格:早期作品(指90年代)约在4000左右,他是这几年价格增长比较快的书家之一。从收藏角度出发,也是藏家必须收藏的书家之一。
石开,1951年生,福建福州市人。原姓刘,别名吉舟,从事艺术职业后改姓石。可以这样说:石开先生是中国印坛顶尖人物。其印风影响当代印坛。早在80年代中期,印坛被称做“三足鼎立”即曰:王镛高步京华;韩天衡雄居海上;石开领风骚于闽南。石开先生也是“流行书风”的领袖人物之一,在当今书坛石开更是颇具争议的人物。石开先生书法带有孤峭奇逸的强烈个性色彩,有人说石开书法如鬼画符一般,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因他的书法个性太强烈,以至与当代任何一位书家都拉开距离。其实解析石开先生书法也是很传统的,特别是早期作品不难看出。他受明清书家影响更大一些,在他书法里随处可见深受黄道周和傅山的影响。石开工篆刻,书法,绘画,诗文皆达上乘,石开无疑是既能继承传统又最具创造性的一位书家。将来必成大器。
石开是最早作为书家(辞去福建书协副主席职务)成为“北飘”一员的,后来干脆辞去中国书协一切职务,以职业书画篆刻为职业。其作品价格是一步一步地提升的,石开性格如同其书法一样有强烈的个性,所出售作品的价格一视同人,作品从不应酬。有人说:因石开篆刻好,在他各种书体中所以篆书最好。我不这样认为,举例说明:如同一名汽车修理工,汽车修得好,不一定汽车开得就好。我认为石开草书最好,石开本人可能也这样认为,从2006年石开作品报价中也不难看出:篆书与行书每平尺2000元,草书每平尺2500元,小字或小品每平尺3000元。目前市场价位:每平尺5000元左右,石开先生作品无论作为投资或收藏都是可以的。
陈锦城, 1958年生。福建福州长乐人。常来往于北京、武汉等地。陈锦城是我国唯一五体均能双手双笔齐下分写异字的书法家.。双笔五体书法开拓者、奠基人。中国历史第一人,楷、行、草、隶、篆五体书法均能同起同落双管齐下,左右开弓双手、双笔分写异字, 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把双手、双笔汉字书写推至艺术的高度。刷新书坛纪录,填补历史空白。
陈锦城先生重视传统,又能超越传统,书画印俱精,书法功力扎实,是当代民间书法与实力派书法代表人物。陈锦城八十年代书法作品展出于北京中国美术馆,并开始潜心研究双笔书法。九十年代被媒体誉为“全能双管,五体俱佳”,书画作品开始销往全国各地和美国、日本、加拿大、法国、德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作品价位逐步提升。
陈锦城先生五体书法均有很高造诣,行草最好,行草书主要得力于孙过庭《书谱》,王羲之《十七帖》,对米芾,徐渭、王铎,黄道周等古代书家作品都有较深的研究,并柔和《石鼓文》《汉魏碑刻》等篆、隶笔法,形成自家风貌。他创作形式多样,单笔有左笔,右笔,还有双笔创作。他的双笔书法既能用于表演,还可用于创作,且实力雄厚——特别是双笔行草书创作更加突出。他通过双笔不同水墨形成的丰富变化与不同的速度变化,使笔法与墨法互补相发,创作了许多精品,这是陈锦城书法对中国书法技法宝库提供的创造性成果。而这一神奇的技巧,成了其书法创作的一个重要表现手段。陈锦城先生书法精品目前市场价位:每平尺3000元--5000元 。市场价位尚不算高,具有很大的升值空间。投资陈锦城先生的作品历史意义不容忽视,投资和收藏前景看好,收藏意义与价值相当高。
言恭达,1948年生,江苏常熟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江 苏省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东南大学书法研究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从言先生书艺来看,也是了不得。言先生各种书体皆能,以草书和篆书最佳。言先生书法师从沙曼翁先生,得沙翁真传。言先生先生篆书主要从《散氏盘》而出,写出了《散氏盘》的真谛——字体用笔浑朴雄伟,豪放质朴,敦厚圆润,结字寄奇隽于纯正,壮美多姿。有金文之凝重,也有草书之流畅。草书则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自己强烈的书写个性和淋漓尽致的性情挥洒。观其草书气势磅礴,结体多变,转化跌宕,线条富有立体感,圆润中又不失疾涩,劲健而又不失柔美,富有旋律的美感。
近年来投资和收藏言先生作品的人愈来愈多,特别是06年下半年以来形成高峰。言先生06年作品价位:每平尺3000元 ,目前市场价位:每平尺2500——3000元 。从目前分析,言先生的作品还有很大升值空间,具有相当大的收藏投资潜力 。
林岫(1945-)女,字苹中、如意,号紫竹居士、颐阳书屋主人。浙江绍兴人。汉族,林岫不仅书法家,而且是诗人。在书协担任主要职务:中国书协副主席、书法教育委员会主任, 北京书法家协会主席等职。在中国女书法家中排名前三位。当前在北京作品价位已高,但与外地价格形成很大差距,每平尺千元以下作品的时常能遇到,存在地域差别。藏家如遇低价位作品亦可收藏。
张海,1941年9月生于河南省偃师市。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郑州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批准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曾任第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文联主席,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河南省书画院院长等。书协改选前,张海先生的价格为:每平尺2000元,改选后为:每平尺4000元。目前已达近万每平尺,一般藏家难以接受。不过市场上能见到低价位作品: 每平尺2000元至5000元 。随着先生的名气越来越大,且作品价位俞来俞高,造假的数量也随之增高,赝品充斥市场,藏家要特别小心!
张旭光,是当今书坛比较走红书法家,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副主任兼《中国书法学报》执行主编,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评审委员会、创作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通讯报》主编。 2008年 8月调任到中国美术家协会任副秘书长,目前市场价位尚不算高:每平尺2000元左右,很有投资潜力
王冬龄,1945年生,江苏省如东县人。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协评审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书协副主席等。1966年与1981年先后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研究班,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9年应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之邀赴美国讲授中国书法,为该校及加州大学教授,在哈佛、伯克莱等20多所大学举办讲座与展览。1992年底由国家教委招聘归国,到中国书法家协会研究部工作,1994年回中国美术学院执教。1996年赴韩国汉城参加“第四届国际茶文化书画艺术展。”1998年2月巨幅草书参加纽约古根海姆现代艺术博物馆的“中华五千年文明艺术展”,1999年参加巴黎“现代中国书法艺术展”,东京“中国二十世纪书法大展”、韩国汉城“现代文字艺术展澳大利亚”“China46”艺术展。2001年3月参加了中国兰亭国际书法节,王冬龄的书法展览与书法艺术专题讲座深受观众欢迎。王冬龄早年师从“当代草圣”林散之,其行草书得林、陆二师真意间又参合了沙翁之磅礴。王先生成名很早,他草书在当代书坛影响很大,特别是他长篇巨作,气势磅礴,震撼心扉。他是一位非常活跃的书家,研究书法艺术如何走向国人和世界,并成功地举办杭州国际草书展;他也是一位非常包容的书家,尽管注重传统、亲和经典,但他也热衷于“现代书法”的探索。
王先生作品06年报价:每平尺3000元。市场价:每平尺2000元左右。王先生作品很受藏家的青睐,无论投资与收藏都是很好的选择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皇帝练字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位帝王,他常常在处理政事的空闲时间里,潜心练习书法。当时,被誉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虞世南就在宫中任职,由于他精通古今,文章书法下笔如神,因而唐太宗一向很尊敬他,也经常临摹学习虞世南的书法。
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唐太宗深深感到虞世南字体中“戈”字最难写,不容易写出其中的神采。有一次,他练习“戬”,因怕写不好有失体面,免得各位大臣看它的笑话,于是便故意将“戈”字空着不写,而私下请虞世南代为填补。
唐太宗为了显示自己在书法方面有所进步,便拿着几幅作品请谏议大夫魏征观看,并征求魏征的意见说:“你看朕的字是否像虞世南学士的字?”魏征恭恭敬敬地仔细看了一遍,始终含笑不语。这时,唐太宗有些焦急地问他:“是像还是不像,你怎么不说话?”魏征连忙说道:“臣不敢妄加评论陛下的书法。”唐太宗说道:“你直言无妨,朕恕你无罪。”这时魏征才奏道:“据臣看,其中只有‘戬’字右半边的‘戈’旁和虞学士写的一般无二,其余的均相去甚运”。唐太宗听了这番话后后,感叹不已,深深佩服魏征的眼力,从而也领悟学习书法来不得半点虚假,要想学有所成,必须痛下苦功。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位帝王,他常常在处理政事的空闲时间里,潜心练习书法。当时,被誉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虞世南就在宫中任职,由于他精通古今,文章书法下笔如神,因而唐太宗一向很尊敬他,也经常临摹学习虞世南的书法。
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唐太宗深深感到虞世南字体中“戈”字最难写,不容易写出其中的神采。有一次,他练习“戬”,因怕写不好有失体面,免得各位大臣看它的笑话,于是便故意将“戈”字空着不写,而私下请虞世南代为填补。
唐太宗为了显示自己在书法方面有所进步,便拿着几幅作品请谏议大夫魏征观看,并征求魏征的意见说:“你看朕的字是否像虞世南学士的字?”魏征恭恭敬敬地仔细看了一遍,始终含笑不语。这时,唐太宗有些焦急地问他:“是像还是不像,你怎么不说话?”魏征连忙说道:“臣不敢妄加评论陛下的书法。”唐太宗说道:“你直言无妨,朕恕你无罪。”这时魏征才奏道:“据臣看,其中只有‘戬’字右半边的‘戈’旁和虞学士写的一般无二,其余的均相去甚运”。唐太宗听了这番话后后,感叹不已,深深佩服魏征的眼力,从而也领悟学习书法来不得半点虚假,要想学有所成,必须痛下苦功。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