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定,无法精确到哪一天,因为温度跟许多因素有关,但是我国北方地区最冷的时候一般发生在大寒节气左右。
冬至节气到“小寒”、“大寒”节气期间,将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冬至”这一天也标志着数九开始,这天白昼最短地面得到的太阳热量最少,但这时地面在夏秋储存的热量还可以补充,所以气温并不一定很低。到“三九”时,地面储存的热量将消耗殆尽,只要冷空气一来,就天寒地冻,那才是最冷的时节。
扩展资料:
冬至的这一天,虽然北半球的日照最少,但是还不一定是最冷的那一天。冬至是一年之中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俗话讲“冷在三九,热在中伏”,意思就是三九天应该是最冷的,但这也与立春的早晚有关系。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答案不确定的问题。哪天最冷是不确定的。但肯定是在冬天。
气候受制于多种因素,除了纬度因素外,还要地形、洋流、大气(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地表受热到大气变热)等等。以我国这种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例,之所以在大寒、立春间的气温最低、气候最严寒,一个重要原因还是大气的运动造成的,西风季风以压倒性优势推到较远的海洋上去,从而引起了低温、干旱、少雨的大陆气候。
由于地形因素导致西南信风被喜马拉雅和横断山脉阻隔,不能覆盖到大陆腹地,故而形成大陆的严寒。即使这样,在同属北温带的中国大陆,仍然有比较明显的冬季南北气候分水,也就是由此而区分的亚热带和寒温带,习惯上以秦岭—淮河一线划分,这本就是地形因素造成的。东南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大,也会出现迥异于内陆的局部天气,这些也属于大气因素。总之纬度因素之决定了大面上的冬夏两分,具体的气候差异,还主要在地形、大气等因素。
在人们的感受中,“三九天”是最冷的时候,即从三九起就进入数九寒天中最冷的阶段了。三九天是指从冬至算起的第三个"九天",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9-27天。
冬至时,地球在黄道太阳运行至黄经270°(冬至点),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吸收太阳的热量也最少,是天气寒冷的原因。
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开始逐渐变长,正午太阳高度也逐渐升高。从气候上看,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
不过,气温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除了自然因素外,与人为因素也密不可分,如尾气排放、燃煤等,都会造成气温的波动,并且不同地区最冷的月份也不尽相同。
中国的极端“低温”: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的免渡河在1922年1月16日曾观测到-50.1℃的温度,这是新中国成立前气温记录中的最低值。
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北部的富蕴气象站在1960年1月20日以-50.7℃的低温首次打破了免渡河的记录,接着1月21日又以-51.5℃再创全国新记录。
中国最北的气象站--黑龙江省漠河气象站,1968年12月27日清晨测得了气温-50.9℃。
在1969年2月13日漠河再次诞生了中国现有气象资料中的极端最低气温记录——-52.3℃。
我国冬天最冷的时候是小寒和大寒,大致在一月份。
小寒
小寒时值公历的1月5日前后。小寒以后,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冷气积久而寒,此时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达极点,所以称为小寒。隆冬“三九”基本上处在本节气内,在气象记录中,是一年中最冷的天气,有小寒胜大寒之说。因温度低下,往往小麦、果树、窖藏瓜菜及畜禽遭受冻害。“小寒、大寒冻作一团”“街上走走,金钱丢手”以上两句都是形容这一季节寒冷的古代民间谚语。在农业社会里,此时农事已了,收成已毕,家家户户都开始置办年货,准备过新年了。小寒节日雾,来年五谷富。寒湖过后天转晴,一朝西风有霜成。(腊月)初一东风六畜灾,倘逢大雪旱年,若然此是天气发,下岁农夫大发财。
大寒
大寒时值公历的1月20日前后。此时天气寒冷至极,所以称为大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后一个节气,正处于四九和五九中,往往比一上个节气有所回升,我国长江流域一带平均气温零下2-4℃,最低气温一般零下14~17℃,极端最低气温可降至零下20℃。最大冻土深度30~40厘米,为全年冻土最深的节气。有些年份,全年最低气温会出现在本节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