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由于隋唐演义的缘故,大家对王世充的印象大多数是持否定态度的,我个人认为在那个成王败寇的年代,大败李密几十万大军就无愧于英雄。以下是王世充的简介:
王世充,西域胡人,姓支氏,年幼时母亲改嫁汉人王氏,因此随继父姓王。王世充性格狡诈,口才伶俐,熟悉经史、兵法、律令,这样的人遇到隋末乱世,可以算是生逢其时了。
王的初露头角是在隋炀帝大业六年,当时王担任江都郡丞。这一年隋炀帝营建江都宫,派了大臣张衡(当然不是发明地动仪的那个)到江都监工。这个张衡很有来历,在杨广还只是二王子时就已经是杨的心腹,杨广陷害太子杨勇夺取帝位的种种阴谋,大多都是这个张衡的主意,甚至有说法认为直接下手为杨广杀掉隋文帝杨坚的就是张衡。大凡人干了不那么有面子的事,总是不愿意见到知情者,以免回忆起阴暗往事。杨广就是这样,看到张衡每天在面前晃来晃去,居功自傲,不免暗生杀机。但是要杀张衡需要借口,在外人眼里,张衡是心腹中的心腹,有谁敢冒险去说张衡的坏话?就这样,杨广一直没能下手,于是只好经常把张衡远远地发出去出差,这次建造江都宫也是这个意思。不知如何,杨广的这种心事居然让王世充看出来了,王就向杨广打小报告揭发张衡,罪名说来荒谬,居然是说张衡监工不严,江都宫有豆腐渣工程的嫌疑。杨广收到王的举报后大为欣赏,也不管是真是假,反正只是借口,立刻下令逮捕了张衡,贬为庶人永不录用。现在其他人也看出张衡倒台了,于是一群人去检举张衡有谋反嫌疑,杨广趁势响应民意杀了张衡。张衡临刑前大叫“我为人做何等事,而望活命乎?”据说监斩官立即掩耳,不敢听他的临终遗言。这是题外话,接着讲王世充。
由于王世充检举揭发张衡有功,杨广让王取代张衡建造江都宫,隋炀帝是个好大喜功到极点的人,王体察圣意,把江都宫修得天堂一般,大大得到杨广的赞赏。王世充又不时搜集些珍贵礼物献给杨广及其左右亲信,渐渐成为杨广的宠臣。
第二章:领兵
大业九年六月,杨玄感乘隋炀帝亲征高丽,国内空虚之机,突然叛乱,进攻东都洛阳,当时各地有不少人打着响应杨玄感的旗号起来造反,在江都附近就有余杭的刘元进、昆山的朱燮、常熟的管崇三支起义军。后来这三支队伍更联合起来,共推刘元进为主,占据吴郡,称天子,立百官,事情越闹越大了。隋炀帝派了大将吐万绪、鱼俱罗镇压,这二人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将,镇压到这年年底,隋兵基本取得了胜利,击毙了管崇,并把刘元进和朱燮围困在建安。由于连续作战,将士劳累,这两员将领请求暂时休兵一段时间,不知是谁向杨广进谗言,说该二人故意不进攻,有不臣之心。杨广大怒,即刻将吐、鱼二人撤职法办。随后,杨广任命王世充指挥进攻刘元进,并在淮南征募了数万新兵,交王指挥。这批淮南兵后来成为王世充的子弟兵,是他起家的资本。王以生力军进攻刘元进、朱燮,连战皆捷,刘、朱先后战死,但仍有不少余部散在各处为盗。王世充找了个黄道吉日,集合有关人员,到通玄寺的佛像前焚香立誓,约定降者不杀。刘元进的余部听说后,纷纷投降,不到一个月,王世充就平定了吴郡。不料王世充是个背信弃义之人,大局已定后,王把所有投降的共三万余人(另一说有二十万,好象太夸张)全部坑杀在一个叫黄亭涧的地方。
这条山涧长数里,深、阔各数丈,史载“尸积与地平”。如果王世充不是个不信鬼神的人,那么他当时就一定只发了个牙疼咒,反正佛祖是没有让他五雷轰顶什么的,大概鬼也怕恶人吧。
经过这次效率极高的镇压活动,杨广发现王世充有将帅之材,此后就经常派王去镇压各地起义军。王也确实有能力,多次获得胜利。大业十年十二月,山东起义军孟让率部十余万进攻江都,王世充故意示弱,孟让中计,十分轻敌,恰好孟军中缺粮,孟居然解散部队去各地抢粮。王世充趁机突袭,孟全军覆没,仅以身免。大业十二年十二月,河间郡起义军格谦聚众十万,自称燕王,王世充前往镇压,击毙格谦,格的余部在高开道率领下逃走,后来高开道占领了北平,也是隋末反王的一员。同月,杨广将王世充从江都郡丞提拔为江都通守,那是从行政官员变成军政一把手了。不过有趣的是,王这次升官不是因为他剿匪有功,而是因为他献给杨广的青铜屏风大得杨广欢心!也难怪王世充能在隋末乱世里成就一番事业,象他这样又有军事才能,又懂溜须拍马的人才,历史上本来就没有几个。
第三章:三连败
大业十三年七月,瓦岗军李密、翟让猛攻东都洛阳,多次击败守军,洛阳求救的文书雪片般飞到江都(杨广于大业十二年十二月南巡到达江都,此后一直滞留于江都)。杨广不得已,调全国各地精兵救援洛阳,在各路援军中就有江都通守王世充率领的江淮劲卒二万人。由于这次军事行动的总指挥薛世雄在进军途中于河间七里井意外地被河北起义军窦建德歼灭,隋炀帝任命王世充继任援洛大军的总指挥。王世充在毫无准备下突然升官,自然大为高兴,不过升官也使他不得不作为隋军主将与头号“反贼”李密对决,是吉是凶,实在无法预知。
九月,王世充等各路援军齐集洛阳,使隋在洛阳的兵力达到十余万。王世充出兵向李密挑战,双方在洛口对阵。王军士气正旺,全力进攻,首战告捷,击毙李密重要将领柴孝和。不料李密以部分兵力牵制王军主力,亲率精兵进攻王设在黑石的大本营,王军狼狈撤退,被李密乘机追击,先胜后败。十一月,两军再战于石子河,王军又是先胜后败,好在李密刚火并了翟让,因担心军心不稳而没有扩大战果,否则王世充难逃一劫。王两战两败,又羞又怕,以为要被撤职法办了,没想到当时洛阳的最高领导越王杨侗虽然还只是个十几岁的大孩子,却很明白事理,并没有追究王的责任。杨侗派人问王世充前两次因何而败,王回答兵力不足,杨侗于是尽发洛阳兵力交于王世充指挥。王感激之下,于大业十四年正月再次主动出击,在洛水上架浮桥,渡河进攻对岸的李密军。这次大战王军居然又是先胜后败,王的副将王辩阵亡,王军撤退时争桥渡河,互相拥挤,仅溺死的就高达万人。渡河后,王世充无面目再回洛阳,率残部退守河阳城。不料老天也与他作对,当夜疾风寒雨,大幅降温,王军渡河后衣履尽湿,无以御寒,一夜之间就冻死了万余人。这一夜王世充的凄凉无奈,实非笔墨所能形容。
从大业十三年九月起,王世充与李密大战三次,三次都先胜后败,丧师无数。王自知无可推卸责任,于是在河阳上书越王杨侗,引咎辞职并自请处分。杨侗派王的哥哥当使者前往安慰王,并赐王金银美女来安抚他,王这才敢回到洛阳。三连败后,洛阳兵力大受损伤,王世充只能勉强苦守孤城,不让李密冲进来,至于要消灭城外耀武扬威的李密军,那是有心无力了。
第四章:兵变
大业十四年三月,宇文化及在江都叛乱,隋炀帝杨广被杀。五月,杨广“驾崩”的消息传到洛阳,越王杨侗于是作为皇位继承人被拥立为隋朝最后一位皇帝,年号皇泰,在后来的历史中被称为皇泰主。王世充被皇泰主封为郑国公,与段达、元文都等其他六人共同辅政,时人称为“七贵”。皇泰主登基时,洛阳已被李密重重包围,有效统治范围只有洛阳一城,其前景着实黯淡无光。
六月,宇文化及的叛军到达洛阳郊外,意图攻克洛阳作为根据地。宇文的叛军其实就是杨广的近卫军,是隋军精锐中的精锐,杨侗虽然满心想干掉宇文为杨广报仇,但实在力有未逮,反而还要担心被宇文军灭了自己,因此忧心忡忡。这时洛阳三方势力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李密和宇文化及都以攻克洛阳为目标,虽然是李密先下手,但争地盘从来没人讲什么先来后到,对于李密来说,宇文化及是个半路杀出的程咬金;对宇文化及来说,洛阳处于李密的包围之下,要攻洛阳就必须先赶走李密。结果是李密和宇文化及在洛阳城外大打出手,本来应该被进攻的王世充则在洛阳的城墙上看热闹。
皇泰主“七贵”中的元文都和卢楚二人商议,洛阳兵力实在不足以抵御宇文,不如与李密暂时联合,利用李密去对付宇文化及,然后由洛阳来收渔人之利,说不定可以一举把两个敌人都消灭掉。于是皇泰主派出使者去见李密,赦免他“造反”的罪过,希望能共同讨伐宇文化及。李密这时的力量不足以同时应付洛阳守军和宇文军,正在担心洛阳出兵与宇文军夹击他,忽然听说皇泰主想招安他,简直就是喜出望外。你有虚情,我有假意,双方一拍即合,李密当即上表乞降,并自动请缨,要去消灭宇文化及以赎前罪。皇泰主也很大方,立即封了李密“太尉、尚书令、东南道大行台行军元帅、魏国公”这么一长串头衔,让他先消灭宇文化及后,再入朝辅政。
皇泰主招安李密一事引起了洛阳军方的极度不满,这也毫不奇怪,昨天还是仇敌,今天忽然就可以成为战友,这种事只有政客能够理解和接受,那些在与李密的战斗中失去了无数部下和同事的军人们是无法理解,无法接受的。李密受招安后,洛阳小朝廷认为天下从此太平,于是在上东门开庆功宴,席间大家纷纷歌功颂德,只有王世充跳出来扫兴,说道国家官爵只可以给有功之人,如今却给了李密这反贼头子,到底是怎么想的?!这话传到元文都耳中,元当然大为不快,从此与王世充有隙。
七月,李密与宇文化及大战于童山,宇文军兵败,向北撤退到魏县去了。消息传来,洛阳举朝欢庆,只有王世充声称李密是心腹之患,不共戴天。元文都和卢楚大为不满,于是打算在王世充第二天上朝的路上,埋伏甲士刺杀他。“七贵”中的段达反对此事,将消息暗中通知了王世充。当天夜半,王世充发动兵变,彻底消灭了元文都一派的势力,元、卢死于乱军之中。元文都临死前对皇泰主说,“臣今朝死,陛下夕及矣”,皇泰主也只有痛哭而已。兵变之后,王世充控制了洛阳的军政大权,皇泰主成为傀儡。
王世充只是外军将领,元文都则是洛阳地头蛇,皇泰主部下的兵力并不弱于王世充,本来双方势力对比王处于弱势,不大可能兵变成功,但元文都等人低估了洛阳部队对李密的反感和不信任,从而给王世充可乘之机。王反对与李密结盟其实是代表了洛阳军方的观点,元文都竟因此要杀他,大大引起了军方的反感,王的兵变甚至得到了皇泰主直属部队的响应,皇泰主的大将段达给他通风报信,跋野纲(跋野是复姓)则在兵变中倒戈,军心如此,王世充想不成功都不可能。王世充的成功,实在是元文都的低能造成的,用王世充自己的话说,“元文都之辈,刀笔吏尔”。
王世充,西域胡人,姓支氏,年幼时母亲改嫁汉人王氏,因此随继父姓王。王世充性格狡诈,口才伶俐,熟悉经史、兵法、律令,这样的人遇到隋末乱世,可以算是生逢其时了。
王的初露头角是在隋炀帝大业六年,当时王担任江都郡丞。这一年隋炀帝营建江都宫,派了大臣张衡(当然不是发明地动仪的那个)到江都监工。这个张衡很有来历,在杨广还只是二王子时就已经是杨的心腹,杨广陷害太子杨勇夺取帝位的种种阴谋,大多都是这个张衡的主意,甚至有说法认为直接下手为杨广杀掉隋文帝杨坚的就是张衡。大凡人干了不那么有面子的事,总是不愿意见到知情者,以免回忆起阴暗往事。杨广就是这样,看到张衡每天在面前晃来晃去,居功自傲,不免暗生杀机。但是要杀张衡需要借口,在外人眼里,张衡是心腹中的心腹,有谁敢冒险去说张衡的坏话?就这样,杨广一直没能下手,于是只好经常把张衡远远地发出去出差,这次建造江都宫也是这个意思。不知如何,杨广的这种心事居然让王世充看出来了,王就向杨广打小报告揭发张衡,罪名说来荒谬,居然是说张衡监工不严,江都宫有豆腐渣工程的嫌疑。杨广收到王的举报后大为欣赏,也不管是真是假,反正只是借口,立刻下令逮捕了张衡,贬为庶人永不录用。现在其他人也看出张衡倒台了,于是一群人去检举张衡有谋反嫌疑,杨广趁势响应民意杀了张衡。张衡临刑前大叫“我为人做何等事,而望活命乎?”据说监斩官立即掩耳,不敢听他的临终遗言。这是题外话,接着讲王世充。
由于王世充检举揭发张衡有功,杨广让王取代张衡建造江都宫,隋炀帝是个好大喜功到极点的人,王体察圣意,把江都宫修得天堂一般,大大得到杨广的赞赏。王世充又不时搜集些珍贵礼物献给杨广及其左右亲信,渐渐成为杨广的宠臣。
第二章:领兵
大业九年六月,杨玄感乘隋炀帝亲征高丽,国内空虚之机,突然叛乱,进攻东都洛阳,当时各地有不少人打着响应杨玄感的旗号起来造反,在江都附近就有余杭的刘元进、昆山的朱燮、常熟的管崇三支起义军。后来这三支队伍更联合起来,共推刘元进为主,占据吴郡,称天子,立百官,事情越闹越大了。隋炀帝派了大将吐万绪、鱼俱罗镇压,这二人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将,镇压到这年年底,隋兵基本取得了胜利,击毙了管崇,并把刘元进和朱燮围困在建安。由于连续作战,将士劳累,这两员将领请求暂时休兵一段时间,不知是谁向杨广进谗言,说该二人故意不进攻,有不臣之心。杨广大怒,即刻将吐、鱼二人撤职法办。随后,杨广任命王世充指挥进攻刘元进,并在淮南征募了数万新兵,交王指挥。这批淮南兵后来成为王世充的子弟兵,是他起家的资本。王以生力军进攻刘元进、朱燮,连战皆捷,刘、朱先后战死,但仍有不少余部散在各处为盗。王世充找了个黄道吉日,集合有关人员,到通玄寺的佛像前焚香立誓,约定降者不杀。刘元进的余部听说后,纷纷投降,不到一个月,王世充就平定了吴郡。不料王世充是个背信弃义之人,大局已定后,王把所有投降的共三万余人(另一说有二十万,好象太夸张)全部坑杀在一个叫黄亭涧的地方。
这条山涧长数里,深、阔各数丈,史载“尸积与地平”。如果王世充不是个不信鬼神的人,那么他当时就一定只发了个牙疼咒,反正佛祖是没有让他五雷轰顶什么的,大概鬼也怕恶人吧。
经过这次效率极高的镇压活动,杨广发现王世充有将帅之材,此后就经常派王去镇压各地起义军。王也确实有能力,多次获得胜利。大业十年十二月,山东起义军孟让率部十余万进攻江都,王世充故意示弱,孟让中计,十分轻敌,恰好孟军中缺粮,孟居然解散部队去各地抢粮。王世充趁机突袭,孟全军覆没,仅以身免。大业十二年十二月,河间郡起义军格谦聚众十万,自称燕王,王世充前往镇压,击毙格谦,格的余部在高开道率领下逃走,后来高开道占领了北平,也是隋末反王的一员。同月,杨广将王世充从江都郡丞提拔为江都通守,那是从行政官员变成军政一把手了。不过有趣的是,王这次升官不是因为他剿匪有功,而是因为他献给杨广的青铜屏风大得杨广欢心!也难怪王世充能在隋末乱世里成就一番事业,象他这样又有军事才能,又懂溜须拍马的人才,历史上本来就没有几个。
第三章:三连败
大业十三年七月,瓦岗军李密、翟让猛攻东都洛阳,多次击败守军,洛阳求救的文书雪片般飞到江都(杨广于大业十二年十二月南巡到达江都,此后一直滞留于江都)。杨广不得已,调全国各地精兵救援洛阳,在各路援军中就有江都通守王世充率领的江淮劲卒二万人。由于这次军事行动的总指挥薛世雄在进军途中于河间七里井意外地被河北起义军窦建德歼灭,隋炀帝任命王世充继任援洛大军的总指挥。王世充在毫无准备下突然升官,自然大为高兴,不过升官也使他不得不作为隋军主将与头号“反贼”李密对决,是吉是凶,实在无法预知。
九月,王世充等各路援军齐集洛阳,使隋在洛阳的兵力达到十余万。王世充出兵向李密挑战,双方在洛口对阵。王军士气正旺,全力进攻,首战告捷,击毙李密重要将领柴孝和。不料李密以部分兵力牵制王军主力,亲率精兵进攻王设在黑石的大本营,王军狼狈撤退,被李密乘机追击,先胜后败。十一月,两军再战于石子河,王军又是先胜后败,好在李密刚火并了翟让,因担心军心不稳而没有扩大战果,否则王世充难逃一劫。王两战两败,又羞又怕,以为要被撤职法办了,没想到当时洛阳的最高领导越王杨侗虽然还只是个十几岁的大孩子,却很明白事理,并没有追究王的责任。杨侗派人问王世充前两次因何而败,王回答兵力不足,杨侗于是尽发洛阳兵力交于王世充指挥。王感激之下,于大业十四年正月再次主动出击,在洛水上架浮桥,渡河进攻对岸的李密军。这次大战王军居然又是先胜后败,王的副将王辩阵亡,王军撤退时争桥渡河,互相拥挤,仅溺死的就高达万人。渡河后,王世充无面目再回洛阳,率残部退守河阳城。不料老天也与他作对,当夜疾风寒雨,大幅降温,王军渡河后衣履尽湿,无以御寒,一夜之间就冻死了万余人。这一夜王世充的凄凉无奈,实非笔墨所能形容。
从大业十三年九月起,王世充与李密大战三次,三次都先胜后败,丧师无数。王自知无可推卸责任,于是在河阳上书越王杨侗,引咎辞职并自请处分。杨侗派王的哥哥当使者前往安慰王,并赐王金银美女来安抚他,王这才敢回到洛阳。三连败后,洛阳兵力大受损伤,王世充只能勉强苦守孤城,不让李密冲进来,至于要消灭城外耀武扬威的李密军,那是有心无力了。
第四章:兵变
大业十四年三月,宇文化及在江都叛乱,隋炀帝杨广被杀。五月,杨广“驾崩”的消息传到洛阳,越王杨侗于是作为皇位继承人被拥立为隋朝最后一位皇帝,年号皇泰,在后来的历史中被称为皇泰主。王世充被皇泰主封为郑国公,与段达、元文都等其他六人共同辅政,时人称为“七贵”。皇泰主登基时,洛阳已被李密重重包围,有效统治范围只有洛阳一城,其前景着实黯淡无光。
六月,宇文化及的叛军到达洛阳郊外,意图攻克洛阳作为根据地。宇文的叛军其实就是杨广的近卫军,是隋军精锐中的精锐,杨侗虽然满心想干掉宇文为杨广报仇,但实在力有未逮,反而还要担心被宇文军灭了自己,因此忧心忡忡。这时洛阳三方势力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李密和宇文化及都以攻克洛阳为目标,虽然是李密先下手,但争地盘从来没人讲什么先来后到,对于李密来说,宇文化及是个半路杀出的程咬金;对宇文化及来说,洛阳处于李密的包围之下,要攻洛阳就必须先赶走李密。结果是李密和宇文化及在洛阳城外大打出手,本来应该被进攻的王世充则在洛阳的城墙上看热闹。
皇泰主“七贵”中的元文都和卢楚二人商议,洛阳兵力实在不足以抵御宇文,不如与李密暂时联合,利用李密去对付宇文化及,然后由洛阳来收渔人之利,说不定可以一举把两个敌人都消灭掉。于是皇泰主派出使者去见李密,赦免他“造反”的罪过,希望能共同讨伐宇文化及。李密这时的力量不足以同时应付洛阳守军和宇文军,正在担心洛阳出兵与宇文军夹击他,忽然听说皇泰主想招安他,简直就是喜出望外。你有虚情,我有假意,双方一拍即合,李密当即上表乞降,并自动请缨,要去消灭宇文化及以赎前罪。皇泰主也很大方,立即封了李密“太尉、尚书令、东南道大行台行军元帅、魏国公”这么一长串头衔,让他先消灭宇文化及后,再入朝辅政。
皇泰主招安李密一事引起了洛阳军方的极度不满,这也毫不奇怪,昨天还是仇敌,今天忽然就可以成为战友,这种事只有政客能够理解和接受,那些在与李密的战斗中失去了无数部下和同事的军人们是无法理解,无法接受的。李密受招安后,洛阳小朝廷认为天下从此太平,于是在上东门开庆功宴,席间大家纷纷歌功颂德,只有王世充跳出来扫兴,说道国家官爵只可以给有功之人,如今却给了李密这反贼头子,到底是怎么想的?!这话传到元文都耳中,元当然大为不快,从此与王世充有隙。
七月,李密与宇文化及大战于童山,宇文军兵败,向北撤退到魏县去了。消息传来,洛阳举朝欢庆,只有王世充声称李密是心腹之患,不共戴天。元文都和卢楚大为不满,于是打算在王世充第二天上朝的路上,埋伏甲士刺杀他。“七贵”中的段达反对此事,将消息暗中通知了王世充。当天夜半,王世充发动兵变,彻底消灭了元文都一派的势力,元、卢死于乱军之中。元文都临死前对皇泰主说,“臣今朝死,陛下夕及矣”,皇泰主也只有痛哭而已。兵变之后,王世充控制了洛阳的军政大权,皇泰主成为傀儡。
王世充只是外军将领,元文都则是洛阳地头蛇,皇泰主部下的兵力并不弱于王世充,本来双方势力对比王处于弱势,不大可能兵变成功,但元文都等人低估了洛阳部队对李密的反感和不信任,从而给王世充可乘之机。王反对与李密结盟其实是代表了洛阳军方的观点,元文都竟因此要杀他,大大引起了军方的反感,王的兵变甚至得到了皇泰主直属部队的响应,皇泰主的大将段达给他通风报信,跋野纲(跋野是复姓)则在兵变中倒戈,军心如此,王世充想不成功都不可能。王世充的成功,实在是元文都的低能造成的,用王世充自己的话说,“元文都之辈,刀笔吏尔”。
展开全部
英雄
1,指才能勇武过人的人。
2、指具有英雄品质的人。3、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
另解:英雄是一个比较主观的概念。一般指在普通人中间有超出常人的能力的人,他们能够带领人们做出了巨大的对人们有意义的事情,或者他们自己做出了重大的事情。
另解:英雄是文学分析与心理学常用的概念。童话中的主人翁就是容格分析心理学里的英雄。人生就是一场的战争,人活着就是要扮演英雄的角色。
解:
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
英雄者,有凌云之壮志,气吞山河之势,腹纳九州之量,包藏四海之胸襟!肩扛正义,救黎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
英雄者,拥有藐视一切之能力,傲视群雄之气势,世人对其不但敬畏,而且难以捉摸。古今中外,英雄如天上星群,多不胜数。然最为特别者,皆寥寥可数,而终极完美者则放眼望去皆无,皆因没人达到上述之要求,即使宇宙再大,皆无长生不灭者。然若果有此人,皆生命之总和,方能达到长盛不衰。
由此知道王世充是枭雄,非英雄也。
1,指才能勇武过人的人。
2、指具有英雄品质的人。3、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
另解:英雄是一个比较主观的概念。一般指在普通人中间有超出常人的能力的人,他们能够带领人们做出了巨大的对人们有意义的事情,或者他们自己做出了重大的事情。
另解:英雄是文学分析与心理学常用的概念。童话中的主人翁就是容格分析心理学里的英雄。人生就是一场的战争,人活着就是要扮演英雄的角色。
解:
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
英雄者,有凌云之壮志,气吞山河之势,腹纳九州之量,包藏四海之胸襟!肩扛正义,救黎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
英雄者,拥有藐视一切之能力,傲视群雄之气势,世人对其不但敬畏,而且难以捉摸。古今中外,英雄如天上星群,多不胜数。然最为特别者,皆寥寥可数,而终极完美者则放眼望去皆无,皆因没人达到上述之要求,即使宇宙再大,皆无长生不灭者。然若果有此人,皆生命之总和,方能达到长盛不衰。
由此知道王世充是枭雄,非英雄也。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从哲学的角度,要一分为二看问题,王世充在某些方面可以被人称为英雄,但从另一方面看呢,他是李唐统一的阻碍,
所以立场不同
所以立场不同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不算英雄,只是隋末的割据军阀之一.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我觉得算,当时也是人才爆发的时候,怪就怪出了个李世民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