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鲁迅那么出名
因为鲁迅是文化建设中解决文化传承、文化转化、文化创新、文化发展的最佳典范。
鲁迅,正是文化建设中解决文化传承、文化转化、文化创新、文化发展的最佳典范。在当今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在中华文化转型与重构的过程中,继承、弘扬鲁迅的遗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鲁迅的力量既显现在社会和时代的大文化构建中,也能直接体现于个人的修为。郑欣淼在书中表述过这样的意思:真正喜欢鲁迅,读鲁迅、学鲁迅的人,基本上或者说应该是一个端正、方正、正直的人,也应当是个坚定、坚韧、勤奋的人。
扩展资料
提到鲁迅的我们能想起来的小说大概是《狂人日记》、《阿Q正传》,提到杂文那立刻能想起来的大概是《纪念刘和珍君》、《论雷峰塔的倒掉》、《再论雷峰塔的倒掉》等。
综合各种状况我们可以讲是对社会状态不满意并关心社会状态的人。如果一个人每天只是不停的打麻将,抽大烟,苟活度日,所以至少可以说那个年代是有很大一拨人关心社会的整体状态,并力求改变的。
所以那是一个革命的年代,只有在革命的年代,鲁迅的文字才可能成为流行。这个时代的跨度其实非常的长,至少横跨了鲁迅先生的一生。
如果可以从鲁迅的流行反过来印证那是一个革命的年代,那一样可以从今天各种流行的东西上面透视出这个时代的人心士气。这其实与古代人治政时所谓的观民风而知得失是一个思路。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鲁迅是一种力量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从鲁迅到网红:他们为什么会流行?
鲁迅的伟大在于,他时刻提醒着我们,要“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不要被虚假的表象所迷惑,不要忘记那些远远没有克服的劣根性。
“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就是让我们以最虔诚的心态反省自己,以最大的“恶意”来怀疑我们的社会。在这里,最坏的恶意也成了最大的善意。当年鲁迅的“最坏的恶意”,鞭策了一大批民族的栋梁,启蒙了一大批国家的精英。〕
在一个缺少甚至没有大师的年代,怀念和重温已经逝去的先贤,也许是一个追求理性的人在浮躁的社会里并不那么浮躁的唯一法门。
读鲁迅不能不读他的杂文,但是,最值得我们怀念的,似乎仍然是他的小说和散文。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从《孔已己》和《狂人日记》,鲁迅作品处处蕴涵着毫不做作的深刻。许多句子,如果单独拿出来,都是很好的警句,都足以代表一个深邃的头脑对生活乃至人生永恒的理解和感悟。
重读鲁迅,印象最深的是,鲁迅是一个“向来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人。鲁迅的朋友和敌人的林语堂,对中国人也有过很多观察和描述,有的也堪称精彩,但是林语堂没有鲁迅那般直白和入骨。在《中国人》一书里,林语堂绕着弯子既骂中国人也捧中国人,多是些不痛不痒的句子。而鲁迅则怀着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深厚的责任心,触及了中国人灵魂深处的劣根性。
“中国人”在这里当然不是所有的同胞,不是每一个独立的个体的中国人,而是一个文化的符号。鲁迅以他对“中国人”灵魂切肤的体察,孤独而不乏刻薄地把现代精神的启蒙深深地溶入了中国人的血液之中。
在《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用他冰冷的笔触写道: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那么,作为中国人,我们是否意识到,在有些方面,我们仍然是一个即使以想象力的极至来推测都不过分的民族——在封建迷信方面,在野蛮执法方面,在官僚体制方面,在民族自践与狂热方面……我们做过而且正在做着令人扼腕的蠢事?
我十分留意每天网上的社会新闻。有人说,新闻是历史的草稿。今天的新闻,就是正在发生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我们社会和时代的一面镜子。尽管不排除网站编辑剑走偏锋、刻意猎奇的取舍,但是几乎每次我浏览这些新闻的时候,都会情不自禁地自问:这是真的吗?怎么会这样?这些新闻所披露出来的愚昧、无耻、凶残,在我脑海中翻滚,刺痛我的心灵。
每当这时,我就想起了鲁迅,想起了他的犀利和深刻。我们是一个有着13亿人民的发展中国家,在我们的身边,立起了高楼,修成了高速公路,但是如果人的素质不能提高,我们永远也进入不了现代化。鲁迅的伟大在于,他时刻提醒着我们,要“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不要被虚假的表象所迷惑,不要忘记那些远远没有克服的劣根性。
“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就是让我们以最虔诚的心态反省自己,以最大的“恶意”来怀疑我们的社会。在这里,最坏的恶意也成了最大的善意。当年鲁迅的“最坏的恶意”,鞭策了一大批民族的栋梁,启蒙了一大批国家的精英。
由鲁迅揭开的伤疤,尽管现在还没有完全好,但是伤口既然揭开了,总有人去治疗,总有好的一天。今天,环视我们的知识界,还有多少人能够有鲁迅的勇气,能够“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然后向民众“呐喊”,寻求救助的“药”?
鲁迅在几乎字字珠玑的《记念刘和珍君》里还说: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今天,在商品的大潮中,在“制造快乐”的年代,媒体空前发达,小报比任何时候都多,但是有多少声音,能够真正代表了我们民族真正的忧虑、沉思、兴奋乃至骄傲?由于缺少鲁迅那样的眼睛和心灵,千千万万在田野里和机器旁辛劳的父兄成为“沉默的大多数”,而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