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阿让人物分析

艺术形式人物形象艺术感染力内心描述小说电影音乐剧帮忙完成以上表格,谢谢... 艺术形式 人物形象 艺术感染力 内心描述
小说
电影
音乐剧

帮忙完成以上表格,谢谢
展开
 我来答
百度网友fcf552a
2008-12-27 · TA获得超过1.7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78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190万
展开全部
《悲惨世界》主人公冉阿让舍身为别人昭雪冤案前有过一场极为紧张激烈的内心冲突,最后决
定“直赴天国所在的深渊”,完成了心灵的救赎。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灵魂之战,一段完整的心灵朝圣历程,它
可以给现代人的精神生活以诸多有益的启发。
若干 年 前 读雨果的《悲惨世界》,让笔者心灵受到很
大震颤、至今不读原著仍能清晰回忆起来的是,主人公冉
阿让仁爱慈善的一生,尤其是他舍己为人昭雪冤狱时那
场暴风雨般的心灵激战。那是前此笔者所见到的最为真
实、最为激烈、最为深刻的心灵之战。在这里笔者看到冉
阿让是怎样一步步“直赴天国所在的深渊”,又怎样从黑
暗深渊一步步走向无限光明的天国。
关于 这 场 ’,心灵激战”的性质和意义,作者有深刻的
认识。在“脑海中的风暴”一节的开头他写道:“我们已
经向那颗良心的深处探望过,现在是再探望的时刻了。
我们这样做,不能没有感动,也不能没有恐惧,因为这种
探望比任何事情都更加惊心休目。精神的眼睛,除了在
人的心里,再没有旁的地方可以见到更多的异彩,更多的
黑暗;再没有比那更可怕、更复杂、更神秘、更变化无穷的
东西。世间有一种比海洋更大的景象,那便是天空;还有
一种比天空更大的景象,那便是内心的活动。”〔’]273一274正
因为雨果对人的心灵世界的神秘复杂有如此清醒的认
识,所以他对冉阿让的这场心灵之战深感兴趣,投以极大
的热情。可以说他是以一种庄严肃穆的心情下笔的,他
用五万多字的篇幅,写得极其温柔细腻而又惊心动魄。
详细叙述这场激战是不可能的,而任何概括都不能尽传
其微妙和精彩。为了评述的方便,这里简要叙述一下其
全过程。
这场 心 灵 之战的背景是这样的:纯朴善良、老实本分
的冉阿让为了7个嗽傲待哺的外甥偷了一块面包,为此
被判五年苦役。由于一再越狱,苦役加至19年。出狱后
他想重新做人,然而苦役犯的身份让所有人都拒绝他,鄙
视他,他心中充满仇恨,发誓要报复这个不公正的社会。
后来,米里哀主教对他以怨报德行为(偷银器)的宽恕,
彻底感化了他,他决心洗心革面,做一个像主教那样的
人。他来到海滨小城蒙特琦,改名为马德兰,依靠自己的
发明办起了工厂,从事贸易,几年间成为百万富翁。他乐
善好施,广泛救助穷人,赢得全城人拥戴,被选为市长。
这时的冉阿让,只有两种心愿:埋名,立德;远避人世,阪
依上帝。t’J27,
然而 , 天 有不测之风云。忽然有一天,冉阿让从警察
沙威口中得知一件令他震惊的事:一个叫商马第的老头
因偷苹果被捕人狱,在监狱里被同室囚犯指认为是冉阿
让,因为是旧犯,所以可能要判终身监禁。冉阿让心里明
白,这是一桩冤案。他感到晴空中忽然来了满天乌云,雷
电即将交作,大祸即将临头。怎么办?他最初的意念便
是跑去自首,把商马第从牢狱里救出来,不过随后他又在
这种英雄主义面前退缩了。对这一心理活动,叙述人(隐
含作者)的分析是:“他久已奉持那主教的圣言,经过了
多年的忏悔和忍辱,修身自赎,也有了值得乐观的开端;
到现在,他在面临那么咄咄逼人的逆境的时候,如果仍旧
能够立即下定决心,直赴天国所在的深渊,毫无反顾,那
又是多么豪放的一件事;那样做,固然豪放,但是他并没
有那样做。⋯⋯最初支配着他的是自卫的本能作
用。’,川274一275总之,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他还来不及深
思熟虑,在深人思考之前他尚不能做出任何影响命运的
重大决定。惶惑之中他暂取了一个所谓“自全方
法”— 最好是亲自去看看审判的经过,到时候看情况再
做决定。于是他订下了第二天准备去阿拉斯的车子。
夜里 , 黑 暗无边,他门上门独自一人开始了心灵的交
战。
开始 ,他 想骗自己。他自知自己有罪(偷主教东西、
抢夺扫烟囱的孩子),应该坐牢。但在这时候他有了一个
替身,那个叫商马第的人活该倒霉,从此他就安然无恙
了,可以彻底摆脱沙威这条恶狗的怀疑和窥伺了。这样
安排没有什么不妥,因为一切的发生与自己无关,“假使
有人遭殃,那完全不是我的过错。主持一切的是上天。
显然是天意如此!我有什么权利扰乱上天的安排?⋯⋯
决定了,听其自然!接受慈悲上帝的安排!”川饥一,
但是 , 这 样决定之后心里“反而感到不安”。他仿佛
觉得有人在看他。谁呢?“他想要摒诸门外的东西终于
进来了,他要使它看不见,它却望着他。这就是他的良
心。”“他的良心,就是上帝。”川276
上帝 或 者 说是良心,其实是他内心深处的另一种声
音,这种声音迫使他“屈服在一种神秘的力量下面”。川切
在上帝的逼视(其实是良心的自审)下,冉阿让意识到自
己的“既定办法”是荒谬的:“‘听其自然,接受慈悲上帝
的安排’,纯粹是丑恶可耻的。让那天定的和人为的乖误
进行到底,而不加以阻止,缄口不言,毫无表示,那样正是
积极参加了一切乖误的活动,那是最卑鄙、丧失人格的伪
善行为!是卑污、怯懦、阴险、无耻、丑恶的罪行!”〔’」,
冉阿 让 严 厉地自我审判,把它上升到人生目的和意
义高度来看。他感到人的一生不应该仅仅只顾一己之安
危,而应该做一个有天良的人!应该拯救的不是躯体而
是灵魂。他感到自己试图通过隐姓埋名斩断过去的历史
是在做一件丑事,是最丑恶的贼!是在偷盗另外一个人
的生活、性命、安宁和他在阳光下的地位!他正从精神方
面杀害一个可怜的人。这样的人生无疑是罪恶的,卑鄙
的。相反,如果前去自首救出了那个蒙冤之人,那才真正
是洗心革面。外表是重入地狱,实际上却是走出地狱!
或者说是身人了地狱而心却出了地狱。看来他必须决心
断送世俗的幸福才能拯救自己的灵魂。— 这是极为惨
重的牺牲!叙述人感叹道:“多么悲惨的命运!这是最伟
大的牺牲,最惨痛的胜利,最后的难关;但是非这样不可。
悲惨的身世!他只有走进世人眼中的羞辱,才能够达到
上帝眼中的圣洁!”川251
经过 一 番 灵魂的自审,上帝之光照亮了他的心魂,他
终于下决心前去自首,尽自己的天职救出那个人。这时
候,“他异常恐惧,但是他觉得善的思想胜利了”。“他觉
得他接近了自己良心和命运的另一次具有决定性的时
刻;主教标志他新生命的第一阶段,商马第标志它的第二
阶段。”川282这次考验是人生的又一次抉择:或者外君子
而内小人,或者圣洁其中而羞辱其外。他经受住了这一
考验,经过艰苦的思想斗争,他选择了后者。
从善 的 决 心是下了,但并不意味着已经铁定,义无反
顾了。因为事关重大,所以下决心后仍然免不了犹豫。
海水流走可以流回,上帝摇荡人的心灵正如海水。
冉阿 让 决 定自首后,想到那个可怜的妇人芳汀怎么
办,由芳汀又想到他所眷顾的全城人怎么办。想到这里
他感到好像有一道意外的光照亮了他的心:“哎哟,可了
不得!直到现在,我还只是在替自己着想!我还只注意
到我自己的利害问题。— 那完全是自私自利主义!那
是自私自利主义的不同形式,但是总还是自私自利主义!
假使我稍稍替旁人着想呢?最高的圣德便是为旁人着
想。”川洲而为旁人着想的结果是,有“我”在就有全城人
的幸福,“我”走了全城人就可能陷于灾难之中。“我”不
去自首,害的仅仅是一个人,而惠及的是千万人;“我”自
首了,救出了一个人而害了千万人;另外,“我”去不去自
首,仅仅是个人的良心问题,而牵涉到的却是千万人的现
实生存。为了救一个犯罪的人竟不惜牺牲全体无罪的
人,这样的事太残忍、太不该了![’〕锄两害相衡取其轻,结
论是明显的— 不去自首。
冉阿 让 对 自己所想感到满意,认为终于找到了真理,
找到了办法:“我已经下了决心。由它去!不必再犹豫,
不必再退缩。这是为了大众的利益,不是为我。’,〔’〕娜
找到 了 不 去自首的强大精神支柱,他心里高兴极了!
他决心以马德兰的名义生活下去,他开始销毁能证明他
是冉阿让的所有证据。
然而 ,正 当他这么做的时候,他心中另一种声音又喊
了起来:冉阿让,当你留在欢乐和光明中的时候,那边将
有一个人穿上你的红褂子,顶替着你的名字,受尽羞辱,
还得在牢狱里拖着你的铁链!你于心何忍!你这无赖!
你这无耻的东西!在一片欢呼赞颂你的声音背后,一种
谁也听不见的声音将在黑暗中咒骂你,只有这种咒骂你
的声音能够直达上帝!
那声 音 起 初很微弱,后来越来越洪亮,越来越惊人,
直让他毛骨耸然,心惊胆颤。两种意见,两种声音,势均
力敌,各不相让。两种意见对于他好像都是绝路,他彻底
陷于精神的绝境了:“无论他怎样做,他终究回到他那缥
缈心情底里的那句痛心的、左右为难的话上:留在天堂做
魔鬼,或是回到地狱做天使。”〔’了翻
怎么 办 ? 他费了很大气力才消释了的那种烦恼又重
新涌上他的心头了,他的思想又开始紊乱起来,他的思想
转了几个圈又回到了游移不定的状态,他并不比开始的
时候有什么进展。
对于 冉 阿 让的绝境,叙述人(代表作者)给予了深刻
的理解和同情,并且也给予了最高的敬仰。叙述人拿冉
阿让与耶稣基督相比— “这个不幸的人老是在苦恼下
面挣扎。距这苦命人一千八百年前,那个会集人类一切
圣德和一切痛苦于一身的神人,正当橄榄树在来自太空
的疾风中颤动的时候,也曾经把那一杯在星光下面显得
阴森惨暗的苦酒,推到一边,久久低回不决呢”。〔’〕娜
精神 陷 于 绝境,可是现实中的他却不能无所行动啊!
他的心灵搏斗了一夜,终于还是不知怎么办。天亮时,他
头一天订的去阿拉斯的小车来催他,迷茫中的他身不由
己地上路了。
他为 什 么 去阿拉斯?他想去看看情况。但“实际上,
说句真话,他还是最欢喜能够不去阿拉斯”。可是他去
了。“车子愈前进,他的心却愈后退。”川幼一路上,他遇
上了种种障碍,如车子坏了,马累了走不动了等。每次遇
到困难无法走的时候,他内心都感到一阵极大的快乐,安
慰自己不能再往前走不是良心问题,而是天意。但与此
同时他又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唯恐稍有一点不尽心而良
心受谴责。当困难得到克服又能顺利前进时,又立刻汗
流侠背,极度懊丧。就这样,一路上他一方面希望往后
退,一方面又逼着自己往前走,终于在艰苦跋涉14小时
之后于晚上八点钟到达阿拉斯。
在阿 拉 斯 ,他本来已经非常疲累,但良心却又逼着他
自己立刻去找法院;他希望商马第的案子已经审结,但因
种种原因偏偏让他正赶上审理此案;法院里坐满了人已
经无法进去,他本可以心安理得地走掉,但他却又利用自
己市长的身份想尽办法进到法庭里;在法庭里,没有人认
识他,他完全可以装糊涂,但正是他主动走出来承认自己
就是冉阿让;人们不相信高尚的马德兰市长以前竟是一
个苦役犯,就连以前同狱囚犯也认不出他了,又是他自己
通过往事的回忆,以铁的事实证明自己就是真正的冉阿
让。就这样,从上路的那一刻起他每走一步都有后退的
愿望和机会,但又正是他堵死了自己的退路直至把自己
逼上绝境,逼进监牢。
冉阿 让 把 自己的肉身逼进了人间的地狱,然而他的
灵魂却升上了神界的天堂。这是一段完整的心灵朝圣之
旅,其中闪射出的精神之光,将为一切在黑暗深渊中挣扎
的人引路,将使一切渴望踏上但尚未踏上心灵朝圣之旅
的人从中获得宝贵的启示。
首先 , 心 灵朝圣的前提是心中有“圣”,这个“圣”即
上帝,或曰神。上帝或神,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往往被理解
为高居天堂掌管人间吉凶祸福的人格神,所以人要想获
得幸福,必须讨好他,向他祈祷甚至行贿。这实在是一种
极大的误解。雨果写得明白— 他的良心,就是上
帝。川276因此,上帝就是每个人心中神性的自我,或曰自
我中的神性。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时常、愈反复
加以思维,它们就给人心灌注了时时在翻新、有加无减的
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2]’64康德
所说“内心的道德法则”即心中的上帝。这种意义上的
神和上帝,从性质上看,其实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精神信
仰,一种绝对的道德律令。因为它是一种精神存在而不
是一种实体,所以你信它,它就有;你不信它,它就没有,
它存在于人的信仰中。人心中有这个信仰和没有这个信
仰是大不一样的。有,就意味着人的生存有了理由,有了
根据,有了目标和方向,它让人“心有所系”,这就是所谓
人生的意义,所谓灵魂的寄托。冉阿让在这场心灵激战
中,一路犹豫又一路坚定,一路迷茫又一路清醒,就因为
他心中有一个“神”。“神”在谁也看不见的地方呼唤他,
指引他,在冥冥之中为他导航。在他心里,“神”是无形
的,但威摄力却是强大的。只要有“神”在场,无论你有
多少犹豫和不情愿,最后都要听从它的指令。
接下 来 的 问题就是向着这个目标的追求,即有向往
的意识,向往的渴望,向往的行为。当然,由于这一目标
的高远,你一时可能达不到,或永远达不到,这不要紧,目
标的意义就在于它是“目”中之“标”,在于它可以引领出
一个追求的过程。中国古人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
不能至,心向往之”就是这个意思。只要你追求着,它就
与你同在,你放弃追求,它就弃你而去。
“神 圣 ”作 为精神目标是高远的(不高远不足以为神
圣),它与现实的人与人的现实有着绝对的距离,因此追
求的过程绝对是漫长的、艰苦的。人追求的出发点是脚
下的现实,而脚下的现实可能是一个无底的深渊。这里
蕴藏着虚伪、自私、卑鄙、怯懦、丑恶等各路魔鬼,它们根
深蒂固,来自原“恶”。在你朝圣的路上,它们时时刻刻
都可能出来干扰、破坏、阻挠,随时都可能把你拖回深渊。
正如雨果在作品中所写的:“人心是妄念、贪欲和阴谋的
污池,梦想的舞台,丑恶意念的渊蔽,诡诈的都会,欲望的
战场。你在某些时候,不妨对于一个运用心思的人,望穿
他那阴沉的面容,深人到皮里,探索他的心情,穷究他的
思绪。在那种外表的寂静下面,就有荷马诗中那种巨灵
的搏斗,弥尔顿诗中那种龙蛇的混战,但丁诗中那种幻象
的萦绕。人心是广漠辽廓的天地,人在面对良心、省察胸
中抱负和日常行动的时候,往往黯然神伤!”川273正因为
雨果对人的心灵深渊有清醒的理解和认识,所以他笔下
的这场心灵之战才有异乎寻常的真实性和震撼力。他笔
下的冉阿让,绝对是一个一心向善的好人,但是,即使是
这样一个人,一个受到主教感化、决心像主教那样终生为
善的人,在考验面前仍免不了进进退退,摇摇摆摆,何况
其他人呢!
精神 朝 圣 是一种内在的心灵活动,没有人看见,没有
人监督,没有人逼迫,完全是自愿的“灵魂深处爆发革
命”,所以在这场圣战中要想获得胜利,必须具有坚强的
意志和绝对高度的自律。冉阿让的胜利,靠的就是他每
时每刻的绝对自律。他灵魂中有两个自我,神性的自我
与世俗的自我时时刻刻都在冲突、对抗、搏斗,世俗的自
我时时都在寻求逃避,但神性自我代表上帝的眼睛,它明
察秋毫,使世俗自我无所遁逃。冉阿让在朝圣路上,每一
步都想退缩,而且时时也都有退路,但每一步他都把自己
的退路堵死,这才一步步走向了天国。这是一场听不见
喊杀声的战斗,但却是激烈无比的撕杀,许多人忍受不了
它的残酷,往往败下阵来。只有少数人经受住了考验,才
获得了胜利。
冉阿 让 的 朝圣历程还让我们看到,所谓“天国”所谓
“神圣”,并不是一个孤立、纯粹的光明所在,而是就在它
的对立面— 心灵深渊— 之中,所以人们挣脱深渊的
过程其实就是走向天国的过程。或者说要想进入天国,
必须敢于“直赴天国所在的深渊”。天然的圣洁不是真
正的圣洁,真正的圣洁是临深渊而不陷,出污泥而不染。
就个 人 阅 读兴趣而言,笔者认为雨果对冉阿让这次
(书中还有不少次)心灵朝圣过程的描写是全书中最为
精彩的部分。笔者以为这大概是在此之前的世界文学史
上绝无仅有的最有灵魂深度的艺术描写。在这之前文学
艺术中当然也有对于人的灵魂的深刻剖析(如莎士比亚、
歌德等),但就其深度而言,似乎稍逊一筹。雨果对人的
灵魂生活的关注,对后世影响深远,如托尔斯泰、陀斯妥
耶夫斯基等心灵描写的圣手,无不从雨果著作中受益。
雨果以及后来的托尔斯泰等人对人的心灵生活的洞察,
让我们看到了基督教在西方人精神生活中的地位,看到
了基督精神对文学艺术创作的内在影响。这一影响深刻
而普遍,以至于成为西方文学最重要的一种文化精神。
正如论者所说,重视人的精神与灵魂,重视对彼岸价值世
界的追求,强调理性对原欲的限制,是希伯来— 基督教
文学之文化价值观念的主导倾向。这种尊重理性、重视
灵魂生活、崇尚自我牺牲和忍让博爱的宗教人本意识,与
古希腊— 罗马文学张扬个性、放纵原欲、肯定人的世俗
生活和个体生命价值的世俗人本意识,共同构成了后世
西方文学之文化内核相辅相成的两个层面。[3]
走 出文 本 反思这场惊心动魄的灵魂之战,我们清醒
地知道这是作家雨果为拯救世故人心而精心设计、导演
的精神戏剧,这里体现了作家的良苦用心。当然,用“上
帝”作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救世良方,试图借此消除资本主
义的社会罪恶,无疑是太可笑了。以现代人的政治常识,
我们可以嘲笑它、否定它。然而,笔者以为它的价值不在
社会政治层面上,而主要在于精神生活层面上。
任何 时 代 任何社会里的任何人,身在俗世,心灵总不
免有沉沦或走进深渊(或干脆就在深渊中)的时候,沉沦
或身处深渊的人免不了心灵的折磨和斗争,这时候想一
想冉阿让,会让我们的灵魂世界投射出一片阳光,在心灵
的天平上,自然会加重一些为善的祛码,因而有助于我们
作出向善的人生选择。社会不可能指望人人都成为冉阿
让,但应该呼吁人人都钦敬冉阿让。让人人都去模仿、效
法冉阿赞是不现实的,但鼓励人们学习、向往冉阿让却是
应该的。有这样一个圣者与你一路同行,在你心灵陷人
迷途之时,他可以随时校正你的人生方向。
时代 已 经 进人了所谓的“后现代”,再来谈冉阿让式
的心灵朝圣、灵魂救赎,还有意义吗?当然有。而且正因
为“后现代”思潮忽视灵魂、蔑视神圣、精神迷茫,才更需
要讨论心灵朝圣和灵魂救赎。
参考文献:
〔1」〔法〕雨果.悲惨世界: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 ,179 7 .
【2〕[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上海:商务印书馆,
19 06 .
【3]蒋承勇.世俗人本意识与宗教人本意识的对立与统一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