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

RT~全部谢谢~附答案``... RT~全部 谢谢~附答案`` 展开
 我来答
十年伴青宇
2008-12-28 · TA获得超过1109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4.6万
展开全部
  第六单元
  21、小石潭记(柳宗元)
  西宁市
  阅读《小石潭记》(节选),完成第11—14题。(9分)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付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2分)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影: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悄怆:

  1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有横线两处句子的意思。(4分)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3.请用第④段中的两个四字短语,完成填空。(1分)

  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 此处的柳宗元却感到 , 。

  14.如果你能经“时空隧道”返回到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听他倾诉内心的郁闷悲怆之情后,说几句劝慰的话。其中要恰当引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相关名句。(限在40字以内)(2分)

  【参考答案】
  11.(1)鱼的影子。(:)忧伤(的样子)。2分,各1分。

  12.(1)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流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中为之一乐。

  (2)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每小题只要意思表达基本符合原意,语句通顺,即可得分。各2分,共4分)

  1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全写对给1分,写对1个或书写有错不给分,共1分)

  14.所写的句子含有劝勉安慰之意给1分,能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等名句中的其中一句恰当地融合于内容之中,给1分。
  小石潭记(节选)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 (人名)。(1分)
  6.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①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 ②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译文:
  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译文:
  8.作者通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9.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3分)
  句子:
  理由:

  10.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4分)
  答:

  答案:
  5.(1分)
  柳宗元
  6.(2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或: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7.(4分)
  ①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路来,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谁特别清澈。
  ②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寂静冷落没有来往的人。
  8.(2分)
  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9.(3分)
  示例:句子: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
  理由: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10.(4分)
  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著述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22、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一、作者:苏轼宋代文学家。文学成就:诗:宋诗的代表。词:与辛弃疾齐名。是豪放派的开创者。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本文选自《东坡志林》。
  二、理解句子
  1、写月光如水景象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2、本文中心(作者心情):月夜闲游的情调和宁静脱俗的心境。
  3、点睛之笔:闲人。
  4、本文结构:一层:庭院漫步,交待夜游原因、时间、地点、人物。二层:描写月光清澈。三层:叹息赏月人少,暗示世人为俗务所累,表明自己的高洁。
  5、表达方式:记叙‖景物描写‖抒情
  6、请写出《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下之景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山西课改)
  比较阅读苏轼两篇作品,完成3-7题。(10分)
  [甲]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保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把洒问青天( )
  (2)念无与为乐者( )
  4.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不知/天上宫阙 B.我/欲乘风归去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相与/步于中庭
  5.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3分)
  (1)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想对应的作品原句。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笔下柏影也。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7.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2分)

  答案:
  3、(1)端起洒杯 (2)考虑 或:想着
  4.B
  5.(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6.(C)
  7.例: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为;——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23、*游恒山记(徐霞客) 24、*满井游记(袁宏道)
  25、诗词五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过故人庄(孟浩然) 游山西村(陆游)
  渔家傲(塞下秋风景异)(范仲淹)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轼)
  口语交际--古诗漫谈
  写作--写一篇读后感
  写字--行楷字的书写原则(二)
  第七单元
  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作者、作品: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大师,被称为亚圣,《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
  (二)、课文理解:
  1、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作者开头列举的六位历史名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从卑微到穷困而成长为明君贤臣。
  3、作者用名人的史实想说明什么?做什么论据?想说明造就人才,必须先经历一番忧患磨难。做事实论据。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结构上的作用?过渡,承上启下。由六位名君贤臣的事实过渡到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历磨难的一般意义。
  5、第二段所论证的观点?要想成就大事业,必须先经历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
  6、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指的是什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7、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的目的是什么?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8、第三段论证方法?用三个事实论据,两个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形成正反对比论证。
  9、三个正面的事实论据是什么?⒈人恒过,然后能改。⒉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⒊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0、三个正面事实论据论证的是什么?即使是一般的人也要在困境中经受磨难才能奋发进取。
  11、两个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是什么?⒈入则无法家拂士,⒉出则无敌国外患。
  12、正面事实论据和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的关系和作用?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正反对比论证推导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13、全文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先用六位名人的史实来论证要想成就大事业,必先经历一番磨难。第二段谈人要有所作为达到"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第三段先正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由人生推论到治国,反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由此得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4、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5、作者所摆出的事实论据是: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16、根据上述事例归纳的观点是:人才在困难中造就。
  17、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8、本文论证方法?一、二段是归纳法,全文也是归纳法。
  沈阳市(课改区)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0—15题。(15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2分)

  1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2分)

  (1)举: (2)任 :

  12.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舜/发于/畎亩之中 B. 曾益/其所不能

  C.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 入/则无法家/拂士

  1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

  (1)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2)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4.概括选文第一段的大意。(2分)

  15.这篇选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3分)

  【参考答案】
  10. 《孟子•告子下》或《孟子》

  11.(1)被选拔 (2)责任,使命

  12.D

  13.(1)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2)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意译亦可)

  14. (举例)论述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磨炼的观点。

  15.从磨炼意志;知错能改;做事要有原则;要提出好的建议等方面回答。
  27、 曹刿论战《左传》
  新疆区
  文言诗文阅读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肉食者鄙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B.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D.彼竭我盈 庶竭驽钝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
  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
  ③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
  3.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曹刿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5.曹刿这个人物,无论是在战前,还是战中与战后,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请结合原文,就他性格的某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参考答案】
  1.D 2.①指猪、牛、羊等祭品 ②赐福;保佑 ③倒下 3.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用完(尽)了。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①有爱国心与责任感。在敌国入侵时,立即“请见”,参与“肉食者”所谋之事,并主动请战。 ②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把取信于民作为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见卓识,其见解高于“肉食者”。 ③有较高的说话技巧。对乡人,是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对国君,是启发诱导,以理服人。 ④非常谨慎、稳重。战斗中仔细察看,洞悉了敌方败退的真相,方下令追击。 ⑤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战中能抓住战机,战后阐述了“敌疲我打”“一鼓作气”这样精辟的理论。
  长沙市
  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回答问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9.结合文意,找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A.肉食者鄙(卑鄙) B.牺牲玉帛(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C.小大之狱(案件) D.齐师败绩(大败)

  10.翻译下面句子。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11.请用“/”划出下面句子的节奏。

  ⑴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

  ⑵得 道 者 多 助,失 道 者 寡 助

  12.简要回答问题。

  ⑴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⑵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13.对甲乙两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写作方法以及写作目的是一致的。

  B.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有相同之处、都着眼于“民”。

  C.甲文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乙文认为“人和”是取胜的重要条件。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不同的是甲文用对比突出曹刿的谋略,乙文用对比证明“得道”的重要。

  【参考答案】
  9.A 10.(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神灵不会保佑你的。福:解释为赐福也可。 11.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⑵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2.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⑵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 13.A
  28、*干将莫邪(干宝) 29、*劳山道士(蒲松龄)
  30、诗词五首
  观刈麦(白居易) 赤壁(杜牧) 过零丁洋(文天祥)
  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龚自珍)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口语交际--劝说
  写作--改写《曹刿论战》
  附录一 名著引读(三)
  附录二 语法知识(二)
455185059
2008-12-27
知道答主
回答量:6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5.3万
展开全部
...
老师会发试卷的,
不用愁,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